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肩负好守护乡村记忆的历史使命

肩负好守护乡村记忆的历史使命

时间:2023-06-22 19: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浦口,老山脚下的一颗明珠,追古溯今,记录了多少千古往事,承载了多少游子乡愁。近年来,浦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浦口旅游的新热点,吸引了大批南京市区及周边地区游客,走进浦口,亲近自然、体验民俗风情。这正是浦口区美丽乡村建设结出的硕果。乡村建设固然重要,如何留住乡村记忆也是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不断积淀乡村文化,留住乡村记忆,浦口的社会发展才会有迹可循,历史资源才会愈加丰厚,最终构成浦口多元而独特的地方文化。乡村档案作为乡村文化的表达工具之一,客觀地记述和承载着乡村记忆,是乡村文明的沉淀与积累,乡村记忆的价值和意义则在乡村档案中得到恰当和有效的体现。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赋予乡村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才有机会呈现浦口的地域特色文明。

为充分利用乡村档案资源留住乡村记忆,讲述乡村故事,再现乡村历史,浦口区档案局开展多方调研,深入分析我区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经调研,发现问题如下:一是档案意识淡薄,乡村记忆记录短缺。档案的滞后性决定了档案工作的成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呈现,造成大家对档案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足,档案意识淡薄,工作人员在整理保管档案资料的过程中重视不够,知识贫乏,也无法为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史料支撑。二是档案业务水平落后,乡村文化保护不当。乡村记忆主要依托于悠久的乡村历史和丰厚的档案资料,然而浦口的乡村档案资料质量却堪忧。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手的相关资料并未得到妥善的保管,对已形成的乡村档案管理力度不够,最终建档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断档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浦口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三是档案资源闲置,乡村历史挖掘不足。守着现存的档案历史资料,却未能采取有效的挖掘利用措施,是对档案资源的严重浪费。现阶段我区专业人才短缺,利用手段贫乏,档案利用效果甚微,大量乡村历史尘封已久,亟待挖掘,浦口特有的乡村文化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带动下,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浦口区档案局在既有的新农村档案建设基础上,多方位探索乡村档案资源的建设途径,全面挖掘乡村记忆,整合档案历史资源,丰富和优化馆藏,为浦口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挖掘民间档案资源

现有的口述史料关注的主题大多是重要历史事件,往往忽略了那些小人物,特别是在农村生活的广大普通农民。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者,他们的生活镌刻着乡村的历史变化轨迹,是乡土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遗憾的是,乡村的档案建设质量普遍较低,文字记载短缺,存在大量空白。因此,抢救和挖掘口述资料几乎成为补充乡村档案缺失,找回乡村记忆,重现乡村发展历程的唯一途径。

针对浦口的乡村档案建设现状,2018年初,区档案局积极响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浦口“三农”工作,结合省局文件精神,组织全区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探索与创新乡村档案建设新方法,更好地保存乡村记忆。区档案局选定原江浦县五里村为采集标本村,以乡村乡镇工业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史和村镇变迁史为采集主题,编制了《浦口区档案局“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作计划》,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五里村口述历史的采集和文字整理工作。现已全部完成100位采集对象的入户采访,同步形成原始音频文件,完成录音及40余篇口述史文稿的编辑整理,建成我区首个口述历史目录数据库,并计划于2019年出版我区第一部记录与反映村庄发展与变迁的集体记忆口述史书籍。此项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将会填补我区口述历史档案的空白,发掘抢救农村档案,并以五里村为缩影,见证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与变迁的历程,通过对乡村档案工作的创新与探索,再现并留住浦口乡村记忆。

二、推进家庭档案建设,弘扬建档管档文化

家庭档案是反映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家庭中个体成员的成长与发展,更能体现家庭整体文化的积累与传承,是家庭精神财富的结晶,也是传承家风家训的直接载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体现在每家每户的家庭档案中。因此,家庭档案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做好家风建设,带动党风政风建设的基石。

近年来,浦口区档案局一直致力于推进家庭档案建设工作,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切合浦口乡村文化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优良家风,留住乡村记忆。通过“6·9国际档案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档案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面向全区宣传家庭建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庭建档工作有序开展。在街道、社区的组织和帮助下,区档案局走进小区,开展家庭建档知识讲座,面对面手把手地普及家庭建档知识,从源头提升全区家庭建档业务水平。2017年,浦口10户家庭入选南京市第一批家庭建档示范户;2018年,浦口4户的家庭档案被评为“金陵最美家庭档案”,代表了浦口家庭档案的最高水平,是区档案局积极推进家庭建档工作形成的优秀成果。

三、助力建设乡村记忆示范基地,承载乡愁寄托

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的定位是农村文化建设,这项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四位一体”建设综合工程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是档案工作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彰显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凸显档案的记录留存作用,正是档案部门的职责和优势所在。

乡村记忆是乡村长期积淀形成的宝贵财富,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与地域风格。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注意发挥当地的独特优势,结合本村文化传统,利用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料、地方文献,通过村史馆、文化娱乐中心、“红色记忆”主题展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工作。同时结合旅游经济发展,将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纳入旅游新景点,开展乡村民俗体验活动,开发历史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农村档案文化价值,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中,要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将档案文化融入当地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蓝图中,积极打造档案文化产业链,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浦口区大力推进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了泉西党史馆、侯冲社区村史馆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记忆示范基地,林山乡史馆、大埝社区村史馆等历史展览馆也在稳步推进中。同时,区档案局积极推动新馆的方志展厅筹建工作,目前,展厅已进入设计阶段,建成后将是展示浦口区情的窗口之一,是浦口乡村历史文化的又一张靓丽名片。秉承史料工作的严谨作风,发挥档案行政部门的指导服务职能,区档案馆充分利用馆藏档案,结合相关史志文献资料等信息,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为展馆建设提供全面翔实的档案资料,对展陈内容、史实表述及布展设计提出意见与建议,运用档案元素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传承乡村文明,留住乡村记忆,为浦口特色乡村文化发展添一份力。

四、跟进方志编修工作,梳理地方文化发展脉络

2018年9月新通过的《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志的定义为“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与档案原始记录性的本质特性不同的是,地方志更加重视著述性,包含了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方志是历史的凭证,是时代的印记,为研究和追溯地区文化发展路径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基础。在实践工作中,修志人员除了参考历史文献、图书报刊、个人著述及向有关当事人和知情者进行社会调查外,更重要的是以大量的档案史料为基础和依据。档案是地方志编修的素材,地方志是开发利用档案的平台。志书可以存史,作为方志档案留存,而档案又为编史修志提供资料,方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为加大档案史志资料编研开发力度,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学术价值,区档案局依托馆藏古籍光绪年间《江浦埤乘》(县志)刻本和民国《江浦埤乘》铅印本,于2018年4月启动了《江浦埤乘(白话文版)》编写工作。通过点校、注释和翻译成白话文的形式开展旧志整理,目前已完成点校与注释工作,正式进入《江浦埤乘》白话文翻译阶段。下一步,区档案局还将继续推进旧志整理工作,计划于2019年开展对民国初年《江浦县政》的整理与挖掘,旨在通过旧志整理工作对浦口乡村文化进行补充,对地方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同时,区档案局紧扣时代脉搏,以传承浦口文明为己任,在全省区县中率先建立区、街镇、社区三级修志联动新机制,全面记述浦口歷史和发展变化。依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职能要求,区档案局积极推进浦口第一部社区志——《侯冲社区志》的编纂工作,挖掘与整理浦口知名乡贤人士资料,积极发挥史志资政、存史、育人功能,为浦口乡村记忆工程建设锦上添花。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所面临的乡村文化断裂危机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城乡“一体化”,避免“一样化”,如何传承文化经典,重塑乡村特色,正逐渐成为城乡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留住传统文化,重点是要留住乡村记忆,要在彰显区域特征、体现人文特点、挖掘资源特色的新农村档案建设工作中发挥乡村档案的文化价值。

推荐访问:肩负 乡村 历史使命 守护 记忆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