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沪宜“兄弟情”,携手共发展

沪宜“兄弟情”,携手共发展

时间:2023-06-23 09:2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口述:王万修

采访:冯小敏 王建华 方城 谢黎萍

整理:白璇煜 时间:2016年11月23日

[口述前记]

王万修,1956年9月生。1995年起历任湖北省秭归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现任湖北省宜昌市市长助理、三峡工委主任、市政府党组成员。长期分管对口支援工作。

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三峡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我正式接触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是1995年4月份。1995年4月,我调到秭归县工作。在秭归县担任了半年时间县委副书记,在任县长之前,有一个时期用全部的精力在做对口支援工作。

我的体会是,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我们中国人这样把对口支援这件事做得那么好。对口支援,应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传统延续。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就开始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支援三峡 支援全国

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世界、对中华民族非常有影响的一个特大工程。三峡大坝从2003年下闸蓄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3年的时间了。经过十多年的发电、通航、防洪、补水、生态的检验,该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夏天的防洪、冬天的补水等方面。防洪的效果体现在九江段以上,最大调峰作用应该是在武汉段以上。2003年以后,长江像1998年那样洪水就没有了,这是三峡大坝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峡库区移民人口有120万。这么多人搬出去,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出不同的政策,需要政策倾斜。当时秭归县移民资金预算的是21.3亿,移民11万人,包括1座县城、6个乡镇,所有的电网、通信网、电话网、公路网,全部推倒重来。最后政策倾斜了80多个亿。

面对大规模的移民迁建工作, 中央制定了开发性移民方式以及“国家扶持,政策优惠,各方支援, 自力更生”的原則。从1985年底开始进行,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移民进行试点,在农村移民安置、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大规模移民迁建积累了初步经验。从1993年起移民工作开始进入有计划实施阶段。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安置, 城镇、工矿企业迁建和专业设施复建,相当于库区经济、社会的重新构建,其数量和规模之大,任务之艰巨,是中外水利建设史上所罕见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移民采取属地管理。四川省管四川省的移民,湖北省管湖北省的移民。这钱从哪儿来呢?钱都是从三峡基金里来。上海每一度电费里面有一部分就是三峡基金。因此,从1992年开始,上海人也是三峡建设的贡献者。国家从财政预算中再每年给一点钱,这是资金组合,要是没有这个组合的话,三峡工程建设资金就很难保障。

2003年的时候,三峡的发电机组开得不多,现在最多开20台甚至30台,全部开满的话32台。后来,随着三峡的机组越开越多,现在基本不停电了。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体现。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来的移民工作, 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三峡库区坚持开发性移民, 把移民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实施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移民安置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库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坚持探索和创造了一些使移民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的移民安置新形式。同时,锻炼了移民干部队伍。

有了三峡工程这个全局,再来谈对口支援工作,意义就更大了。

干部务实 项目出彩

三峡库区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区别于其他对口支援的地方。三峡库区是许多省市支援一个地方。宜昌就有七个省市一块儿对口支援。比如说,夷陵区是上海和黑龙江、青岛这三个省市对口支援;秭归县是江苏省和武汉市两个省市来对口支援;兴山县是湖南省和大连市对口支援。

对口支援工作中,我是觉得上海是做得最好的。上海想得最深、站得最高、谋划得最远。宜昌、夷陵能有今天的发展,与二十多年来的各省市的对口支援分不开,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各个部门、上海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

首先我要来谈一下上海的挂职干部。24年来,上海市总共派出挂职干部13批20名来夷陵区工作,他们对夷陵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们挂职期间,和夷陵区各个乡镇、各个基层部门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这与他们的工作作风,与他们的人格魅力,与他们的实干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上海选派的挂职干部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无论是政治素质还是业务素质,无论是工作作风还是工作业绩都堪称一流。上海的挂职干部最显著的特点有两点:一是把三峡库区当作第二故乡,安心到岗,铁心下沉,没有半点临时思想,即使挂职期满回到上海,还是把自己视作“三峡人”。二是成为三峡库区与上海深化合作的重要桥梁,出了很多好点子,想了很多好办法。我们和这些干部从工作关系到朋友关系,感情非常深厚。我们非常希望这个机制、模式,能很好地能够进行下去,一起共同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其次,上海的对口支援工作非常务实,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里我讲一个典型的项目。

夷陵区有个官庄村,距离主城区15公里。2005年由7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1999户6123人,其中安置移民284户526人。该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宜昌市百万人饮用水源——官庄水库。全村柑桔面积1.1万亩,年产柑桔3.3万吨,产业优势明显。

由于受到生态保护政策等的限制,官庄村的发展一直十分滞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苦于资金匮乏,官庄村的生态治理改造进展缓慢。为此,宜昌市三峡工委、夷陵区委区政府向上海求助,请求上海予以支持。上海有求必应,积极筹措资金,提出了打造“宜昌市城郊生态第一村”的定位目标,坚持高位谋划、高标打造,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等各级部门多次派人赴现场指导推进,官庄村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蝶变”。

上海分三年投入援助资金1500万元,新建柑桔交易广场,大力实施集镇道路美化、绿化、污水管网、管线入地和人行道建设和房屋立面改造。建设7000亩高标准精品桔园,促进柑桔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全村共开办农家乐15家,星级农家乐5家。对沿街1.8公里的商贸网点进行统一规划,促进城郊生态旅游。

2016年7月,在宜昌召开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座谈会暨移民小区综合帮扶推进会期间,与会人员分别参观了官庄村史馆、中国三峡柑桔博物馆、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对该移民安置点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更对上海对口帮扶的力度大加称赞。

此外,还有一个社区建设的典型项目。上海将静安区社区建设成型的经验推广到夷陵区营盘小区,实行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养老救助服务中心、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框架的“五大中心、一站服务、自治治理”的一整套小区公共管理模式。

如今,官庄村已经成为宜昌市名副其实的“城郊生态第一村”,营盘移民小区变成了“家家能就业、户户可安居、人人有社保”的美好家园。

特色机制 成效显著

上海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创造了鲜明的特色。一是建立了对口支援联席工作机制。由上海市合作交流办、重庆市万州区政府、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政府联合主办的沪万夷对口支援联席会议已连续举行了九届,在重庆市万州区和我们夷陵区轮流举行。二是建立了财政保障和增长机制。上海市把对口支援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每年按8%的比例递增。三是建立了项目管理机制。上海、夷陵区共同制定出台了援建项目管理办法和细则,形成了从项目遴选、过程监管到绩效考核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四是建立经济协作机制。上海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三峡库区发展,并出台奖励政策,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企业补助。五是建立高层互访机制。近年来,上海与对口支援地区的互访频繁。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市政协主席吴志明、分管副市长时光辉等先后率党政代表团考察宜昌。

上海对口支援宜昌市夷陵区成效显著,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无偿援助合作交流所形成的物质成果。宜昌的三个县市,夷陵区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得最好,上海市来对口支援夷陵,更增强了夷陵的实力。上海这么多年,无偿支援三峡的资金,超过4个亿。这么多真金白银就好像在关键时段上,在关键的节点上,在没有桥过河的时候,送来的两根木头。它起的作用是解决移民搬迁最困难的那个“桥”的问题。当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我在上海的对口支援工作会上曾说,长江南北、三峡内外,到处去看,最好的医院是上海援建的;最好的托儿所是上海援建的;最好的马路、最好的地标是上海援建的;最好的学校是上海援建的;最好的养老院、福利院是上海援建的;最好的社区是上海援建的;最漂亮的工业园也是上海援建的,到处都是上海援建的丰碑。

当时解决就业很难的。“筑巢引凤”也是上海起的头。上海在夷陵区把标准厂房建好无偿地租给投资者。上海的均瑶集团、粤海纺织、佑利泵业、爱登堡电梯、致盛集团、御龙光电等,来了14家企业。为了解决就业,吸引投资者到工业园区来,上海还出了个政策,只要企业在夷陵区投资,就给一定比例的补贴。有的企业一算,到哪儿都是投,补贴几百万的话,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后来把上海企业的系统管理、项目管理、跟踪管理的一整套模式全部引进来了。

第二,大力援助技术和管理、治理所形成的精神成果。上海为夷陵区培训干部和技术人员达3000多人。这些培训都是上海出钱,把包括路费、住宿费等一系列费用都包揽了。比如,把人员从宜昌接到上海,在大学里培训、授课,在工厂里培训技术,在超市培训服务技能等等。

上海还帮我们培训到村的干部、村主任、社区书记。这些年来,上海对宜昌的支援,特别是培训医生、培训教师、培训其他的科技人员所形成的成果,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的作用非常之明显。这些事直接从物质方面看不见什么直接收益,但是它所带来的“造血”功能是无价之宝。

第三,上海对口支援工作在精心组织、互访考察等方面所形成的人文纽带的成果。这么多年以来,上海和宜昌双方人文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交流不断深入。这些方面的人文交流使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域拓宽了很多。

上海有一个农产品展销会,开始我们以为就是卖一点土特产,后来发现效果不只是这样,而是通过这个平台培养了一批企业进驻上海。夷陵区有五位女同志在上海开门店,都是上海开始帮她们搭的平台,后来越做越大,现在又通过电商、物流,越做越好,带动效应非常大。上海旅游推介会的平台,我也去过几次。现在通过旅游合作,从上海可以直接坐动车到宜昌来,也可以直接坐飞机到宜昌来。航线从原来一天一班,最少是两天一班,到现在是一天两班。我们宜昌市旅游委和上海旅游委两个单位之间的来往是非常密切的。抓住这个平台、抓住这个机遇使两地的经济发展、两地的市场繁荣、两地得到实惠,这是双向的共赢。

我再讲我亲手抓的一件事,就是上海世博会。世博会的湖北“活动周”上,我们通过对口支援这个平台,制作了T恤衫,前面印“三峡”两个字,后面印“宜昌”两个字,一共发了500件。对三峡、对宜昌的宣传效果非常好。

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宜昌市共搬迁县城2座、集镇11座,迁建工矿企业192家,搬迁移民15万人,圆满完成了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确保了三峡工程如期建成全面发挥效益。2015年夷陵区位列湖北省县域经济1类县(市、区)第三位,成为宜昌市最具活力的城区之一。宜昌市发展也实现了重大历史性飞跃,2015年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5位,成为中部最具竞争力的10个城市之一,稳居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2位、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4位,全市综合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迈上大台阶。

峡江涌动浦江情,回首往事的点点滴滴,尽是满满的感恩。上海市各级领导、各级单位和部门都给予了我们兄长般的关怀,特别是直接从事对口支援的同志更是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将库区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关心库区发展,牵挂库区群众,通過各种渠道继续援助库区。上海人民对库区的支援,库区人民永远铭记在心!

责任编辑:周奕韵

推荐访问:携手 兄弟 发展 沪宜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