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整治实践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整治实践

时间:2023-06-23 10: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对梵村的现状分析,指出人文资源利用缺乏,村落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休闲绿地缺乏,农居风貌多样、违章搭建风与景区风格不协调等问题。根据梵村的基础和特点,按照“景中村”村庄功能定位和与景区的需求关系,景观整治模式从自然、文化和居住景观三个层面进行。

【关键词】“景中村”;建筑整治;历史人文;绿化景观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辖区内有九个行政村、5600多农业人口,各村地处景区核心地带,随着2002年西湖免费对公众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西湖景区,作为接待游客与市民的一个窗口,景中村面临村貌设施、农民劳动生活与景区保护、风貌协调的一系列问题。整治前的“景中村”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人文景观受损、茶园林地减少、泉池溪流枯竭、违法建筑抬头、基础设施滞后、动静态交通受阻、村容村貌“脏乱差”等八大问题。因此自2003年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着眼景区农村特点,把景中村建设纳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之中,分步分批实施综合整治。经过持续多年的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反响。梵村虽然没有梅家坞、灵隐、龙井等村的名气大,但作为西湖景中村整治工程的收尾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1 村环境景观特征和存在问题

1.1村环境景观特征

梵村位于之江路以北、云栖竹径以南,村落分布于梅灵南路东西两侧。辖区内有2个自然村:梵村花苑,位于景区南口,北、西、东三面均被茶园包围,东依老虎山,山脚有西南向山坞环境十分清幽。西隔梅灵南路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相对;外大桥,位于梵村北面,茶园村落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东南向隔梅灵南路有可供垂钓休闲的梅竺渔村。整个村落青山环抱,自然地貌特色鲜明,景色秀美,植被良好,整治范围内有不少年代久远的大树,幽谷滴翠,绿茶飘香,是“西湖龙井茶”主要产地之一。

1.2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人文资源利用缺乏,历史文化遗存,有待发掘;村落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内部分农居及道路地势较低,雨天积水情况严重;农居风貌多样,部分违章搭建风格杂乱与景区风格不协调,且造成部分道路狭窄,存在安全隐患;旅游服务项目形式单一,缺乏特色。

2 相地为先的景观设计

“地”不仅指土壤、水流、植物等自然要素,还包括从过去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的人们,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着与土地无法割舍的联系。风景名胜区建设需遵循 “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十六字方针。根据梵村的基础和特点,注重挖掘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把风情和文化融入“山、水、村”中,体现梵村的个性魅力。

2.1用地类型

整治范围内有多种用地类型,包括居民点建设用地:外大桥、梵村花苑;科技教育用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外迁职工宿舍和东茶云栖分公司;内部交通用地:梵村老年活动中心停车场;以及茶园、留置用地及水域。

2.2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鸟瞰梵村,薄雾似纱,粉墙黛瓦,茶香飘溢,整座山村似诗如画。整治梵村,自然景观方面应以保护山林茶地,改善村民宅间道旁的绿化环境,突出“梵村秋野”的乡土特色为目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截污纳管,避免生活污水污染环境,利用梅坞溪优良的生态本底,着力对溪流景观进行整治,营造野趣的溪流景观,打造特色游览路线。倡导以公共交通为主要交通形式,鼓励游人以公交结合步行的形式进村,限制机动交通对景区的环境破坏。

人文景观方面,梵村以茶种植生产的民俗文化展示和村庄历史展示为特色。组织参与性的龙井茶种植、生产展示活动,并结合农家休闲活动和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示,让游客近距离体会茶乡的风土人情。同时深入挖掘梵村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周边景点加强联系,结合历史人文内涵,增强山村休闲旅游的观赏性和知识性,达到提升梵村文化特色品位的目的。

3道路交通设计

村庄外部交通现状主要为私家车进出数量较多,节假日高峰期严重失衡,停车主要以路边停放为主,泊位需求量季节性差异大,使景区内部道路担负着繁重的交通压力,同时大量的车流及汽车尾气对景区环境以及龙井茶的健康生长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设计从实际需要出发将尽可能多的布置停车泊位,居民道旁宅前相对宽敞地段结合铺装可兼做临时停车之用,仍有不足的通过鼓励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加强管理来解决。村内部交通充分考虑村民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要求,适当的拓宽村内主要的几条步行道,将之相连通,形成完善的村内干道,将游客从主干道引导到村内支路上。周边环境结合景点的布置和溪流驳岸的整治,增设景点游步道,沿着溪流形成穿行于山林和茶田的景观游步道,将湮没于荒草间的美景再次呈现在游人面前,打造景观整治的新亮点。

道路整治后效果

4建筑整治

根据《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针对梵村区块建筑存在的问题,在参照白墙灰瓦的典型江南民居的基础上,借鉴周边已整治的梅家坞村改造手法与风格,取长补短,形成“以改为主,以造为辅”、“删繁就简,化零为整”切实可行的整治思路。

首先将建筑基调统一为白墙黑瓦,形成与周围青山绿水环境相和谐的大色调;其次,拆违清障,农居去掉遮挡视线的围墙,提高农居的可观赏性;公建整治将拆除违章建构筑物,强调与农居点改造的和谐共融,形成相互协调的特色风格。在局部节点加入既实用又富有装饰性的元素,如窗楣、木色窗框等丰富临街立面,使美观与实用性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配合以植物种植,通过建筑上的垂直绿化,包括藤本植物,墙面小品类花槽,以及富有情趣的壁灯、休闲木栏杆、小座椅等等创造一个体贴、人本、情趣的细节设计环境。将目前建筑拥挤、用色混乱的农居改变为布局疏朗、色彩简约的新村落农居,使之风景秀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商铺则注重在细节上的改造,增强装饰性,丰富立面效果。商业标牌的特色制作,沿街店招店牌既为整条道路创造特色商业氛围,又为农户识别提供可视性依据。公共服务建筑根据规范要求增设节能及无障碍设施。

5环境景观整治

景中村的环境整治主要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和村落人居环境两个部分。结合梵村现状,环境整治的格局以美化两组团、亮化两条线、突显多个点为主要脉络。

5.1美化两组团

两组团即为外大桥和梵村花苑农居组团,对它们的整治突出“美化”二字,就是要对农居宅间存在的不美的现象进行弥补,改善农居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方便村民生活和经营。

1)外大桥农居通过统一的拆违,适当的拓宽村内主要的几条步行道,将之相连通,形成完善的村内干道,完善村内的交通网络,方便村民出行;对残破的挡墙、铺装地、台阶、驳坎、花池等进行统一设计,完善乡村风貌,打造自然亲切的茶乡风情;宅间绿化以枫香、栾树、朴树、水杉、桂花等山林乔木为主,突显其山林野趣的环境特质。增加电话亭、垃圾桶、指路牌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和游客。

2)梵村花苑农居由于已有规划,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环境风貌,重点对宅间的垃圾杂物进行清理;修葺破损的花坛、铺地、围墙栏杆等公共设施;设计专门的休闲场地和停车场,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通过局部补绿,提高绿化档次。

5.2亮化两条带

两条带即为沿梅灵南路两侧30米的道路绿化带和沿梅坞溪的滨水景观带,它们是此次整治的重点和亮点。

1)梅灵南路绿化带:主要参考了之江路等附近已成型道路绿化模式,以复合多层次、生态效益突出的绿化形式为主。切实起到遮阴、滞尘、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方便通行的同时抑制道路交通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

2)梅坞溪滨水景观带:作为此次环境整治的亮点,通过对原有陈旧破损的驳岸、滚水坝整治和修复,以及景观桥的综合整治,对溪流进行清淤和打捞垃圾杂物,补植水生植物,开拓出一条可行、可游、可赏的亲近自然地新游路。将原本隐没于山林间的溪流美景呈现在游人面前,提升整个梵村区域的环境质量,以新的旅游亮点带动梵村休闲产业的发展。

5.3突显多个点

在整治梅坞溪的同时,为更好的发掘和利用梵村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将它们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贯穿于溪流水景之间的若干个景观节点,如范庄草堂、红庙弄茶博园以及老虎山生态湿地等景点,它们是在充分挖掘了该地的自然和人文内涵后做出的点睛之笔。

1)范庄草堂

位于梵村花苑的中部,红庙山脚下。梵村在清代有范庄,名人辈出,多为饱学之士。如今在该处利用西子印刷厂拆迁后的场地新设范庄草堂,以为村史展示之用。草堂为传统民居式样,依托山形地势,布置成半开敞的院落,房外廊边种植竹丛和芭蕉。草堂外古樟苍翠、小溪潺潺、修簧遍地,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2)红庙弄茶博园

位于茶科所地块的东侧,作为一块多个茶叶品种的集中展示区域,本次整治建议对该景点进行适当的提升,将其作为以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民俗文化展示为主题的茶博园,利用原始的山林坡地,设置简易而亲切的木质廊架和茶棚,以情景雕塑或是山石题刻等形式展示茶乡农民一年的生产过程,让到此的游人能近距离的体会茶乡的风土人情。

3)老虎山生态湿地

老虎山生态湿地为老虎山和红庙山交界处的一块自然湿地,面积约3700平方米,现状是一片长势良好的水杉林,每到秋季层林尽染,一片灿烂的秋色,煞是美丽。所以此次整治中将其作为一个可供发掘的景点专门进行了设计。设计中尊其旧理、因地制宜的设置了茅草亭、木栈道、块石汀步和木折桥等,以突现其生态湿地的自然景观,体现梵村山水相依的自然野趣。

4)桥文化

梵村一带古时水路发达,桥梁码头数量较多,如今,在整治范围内仍有十余座桥横跨梅坞溪上。经过了实地勘察之后,我们针对这些侨拟订了系统的整治措施。重点对其中的具有历史渊源的桥进行改造和恢复,有机动车的通行要求,保留其钢筋混凝土的基础和结构,外贴石材。桥面和栏杆也改为石材,栏杆的设计要求古朴素雅啊,有一定的转统风格,并将桥名加以恢复,以记述这段历史。

对于其余几座溪流上的体量较小、设施较简陋的水泥平桥和钢板桥,则是配合景点的需要改建成富有园林趣味的石板小桥,形成一处处“小桥斜跨碧流沙”的优美水景,以恢复梵村的历史风貌。

5.4绿化种植设计

植物的配置在保护现有植被前提下,本着自然、生态、和谐、美观、野趣、精致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根据整治方案的设计思路,对绿化景观分区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以适应景观的需要。

1)农居组团——提升档次,四季皆景

外大桥及梵村花苑植物档次不高,多为粗放的野生植物以及附近住户种植的少量果树,景观效果较差。整治以自然风格为主基调,利用植物具有的丰富的姿态和季相等观赏特性,创造不同的空间序列、景观层次和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充分提升小区的景观品质,体现出新农村社区的美好生活。

2)道路绿化——强调“移步换景”动态景观效果

梅灵南路绿化标准较低,景观层次较单一,缺少整齐序列的大乔木,无鲜明的色块地被,无论从生态或是景观而言都无法与其作为杭州一条重要的通往景区的道路相符合。整治设计将整条道路以序列感种植的香樟、银杏、榉树、无患子等大乔木为主,以白玉兰、垂丝海棠、日本晚樱、紫荆、紫薇、红梅等开花植物,营造缤纷灿烂,争奇斗艳的花季景观效果。

3)溪流水景——野趣而自然的意境

设计以野趣自然为风格,顺应溪流的边界和岛屿栽种一些树形优美的滨水小乔木和灌木以及开花地被和适量的水生植物,以形成一种空旷悠远、自然寂静、坐看花开、卧听水声的山野意境。用菖蒲,再力花,千屈菜,鸢尾,睡莲,荷花,水葱,慈姑等水生植物形成自然恬静,美丽宜人的水生及湿地植物区域。

结语

本次设计与实践过程中,为了重塑当地人与自然以及历史的联系,通过不断深入的了解村庄人文地理、居住生活环境,将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始终贯穿其中,最终营建了安全、健康、高效的村落生态系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形成良性发展的村落环境景观。尽管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整治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地形基础资料的误差,导致道路铺装在施工中的调整;用地性质限制,造成的局部景观节点的调整。但整治后的梵村以其古朴民居、现代新居和醇厚的茶香风情,成为杭州城郊富有茶乡特色的农家自然村落、茶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区。展示了“十里梅坞蕴茶香,山涧梵村绿水长,梵音缭绕今犹在,层林尽染映斜阳。”的秀美景观。

推荐访问:西湖 风景名胜 整治 实践 景中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