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推进全民守法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全民守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3-06-26 08: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文章作者认为加强对全民守法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关键词:全民守法;依法治国;法治中国

一、全民守法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不信法。群众思想上不信法在当今社会的具体表现为“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已是老生常谈,有群众遇见问题不思考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是信访;遇见公私利益纠纷的时候,还是信访;甚至出现越级信访,闹访等乱象。“信权不信法”是在面对争议较大的社会问题或者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动辄冠以“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等名头。无论是“信访不信法”还是“信权不信法”这都是思想上不信法,不认可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行动上不依法。在现实生活中,小到违规占道经营,大到子女择校就读,部分群众更倾向于通过生活经验与惯例去解决,请人送礼托关系走后门,下意识地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被处罚过程中,要么不配合执法,或者暴力抗法,要么极力寻求权力庇护,“我有关系”“我认识你们领导”等言论随处可观。在虚拟世界里,信谣传谣,曝光他人隐私,动辄侮辱谩骂等网络暴力行为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二、全民守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1)“熟人社会”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熟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凭借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交情深浅在社会事务中权利寻租,违章办事等。“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就是以“人情”作为行事标准,极大地弱化了法律的权威,致使公权力缺乏有力监督,私人更偏向寻求“潜规则”保护。

(2)对法律的认识不足。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正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够,法治教育尤其欠缺,生活也没有渠道获知法律相关知识,导致部分群众对法律认识不足,存在“不知法”“不懂法”的情况。正因为这部分居民不知道法律的规定及违法的后果,于是无法对法律心存畏惧,更谈不上培养法治意识。

(3)维权机制不健全。一件关于出租车违规收费的投诉,交通部门、物价部门和工商部门各自称自己无权处理,应由对方部门负责。这种相互推诿的行為出现的原因是各部门根据职权范围和对应的法律法规无法得出统一的处理意见,各自处理的结果不一致,极易给当事人带来负面情绪,进而抗拒通过正当途径维权。

三、推进全民守法的途径

(1)提升群众的权利意识。在当下,之所以“熟人社会”观念还有如此之多的拥趸,是因为我们的群众还没能完全培养起权利意识,在“潜规则”面前,无法正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提升群众的权利意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群众的主体意识,强调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二是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群众作为与国家公务人员直接打交道的人群,一旦发现有违规操作、徇私舞弊、公权私用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检举,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创新普法教育方式。只有知法、懂法,才能遵法、守法。我国贯彻落实国家普法五年规划以来,普法教育已有较大成效。但随着社会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当面讲法与上网说法需要深度融合。所以可以运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采用“互联网+”思维,将普法教育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解读法律法规,用快速便捷的方式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接受普法教育。

(3)建立各部门维权联动机制。“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全民守法才有了持之以恒的动力。建立各部门维权联动机制,通过各部门之间定期的沟通、交流,将维权案件信息共享;联合妥善处理维权案件,做到权责清晰,不因职权范围的重叠而相互推诿。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一个健康有序的法治社会,只有把大力推动全民守法作为重要支撑,人民才会发自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的权威。全民守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全民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依法治国就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爱龙.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石[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袁曙宏.奋力建设法治中国[J].求是,2013(6).

推荐访问:全民 守法 几点思考 推进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