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论近代刻铜文房的金石学属性

浅论近代刻铜文房的金石学属性

时间:2023-06-28 15: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iu_?ii}駎饨ky人物是以秀才而业铜的陈寅生,其典型器物就是士子学人案头的书房实用品——墨盒镇尺等。

二、陈寅生与金石学

清代同光年间,陈寅生以秀才而业铜,最早在刻铜墨盒上刻字,自书自刻,曲尽其妙,使得刻铜成为一门手艺,铜刻文房成为当时的京华名物,也使得百年后,旧的墨盒镇尺等成为收藏品,刻铜收藏成为文房收藏里的一个分支。刻铜文房能从实用品进入艺术收藏的领域,与创始者陈寅生的艺术修养和水平有直接关系。陈寅生精书法,擅绘画,诗词曲赋也是行家里手,又精于收藏,于金石考据也有相当的造诣。由于其没有功名,社会地位相对不高,在当时很难说陈寅生是金石学家。说其是金石学爱好者比较客观。清季乾嘉以来,道咸同光几朝,正是中国金石学发展的高峰,涌现出诸多闻名遐迩的金石学大家,如阮元、端方、潘祖荫、叶东卿、陈介祺等。在当时社会,成为收藏研究的大家,不仅要有学识,还是有雄厚的财力和较高的官职。陈寅生出身小康之家,性情狷介,业铜最多能养家糊口,虽居琉璃厂得与名贤接触,但也谈不上有很广的人脉,交游见识均有一定局限,自然与上述那些金石学大家不可同日而语。

但陈寅生绝非等闲之辈。按最新的研究发现,陈寅生与鲍康是亲戚关系(见拙文《说不尽的陈寅生》,载《艺术中国》2012年第6期),而鲍康在当时以收藏研究钱币而闻名,是公认的著名金石学家。鲍康在当时的收藏界,处于第二层的收藏队伍当中。一些重要的国之重器如青铜器、重要碑刻等,由于价格极昂,已无力染指,而专门收藏在当时价格相对低廉的钱币和印章,尤其对历代钱币用力专注,并加以深入研究,在钱币收藏领域有着较高的地位。有一封鲍康的信扎,可以看出当时京城收藏界这种层级的区别。这是鲍康写给陕西古玩商人苏七的一封信札,信中的“潘大人”就是潘祖荫,陈寿翁即指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七兄如晤:连寄二书均到否,时盼来信不得。……陈寿翁又有书,望捡收秦中近出铜器大件头寄寿翁,小件头及帛币、印章等务乞为弟留之,源源寄京,至祷,至祷!陕中人便最多,或交袁大人,或交沈大老爷际清均可。瓦头出色者,潘大人托觅,均望留意。……弟鲍康顿首,十二月廿一日。”(罗宏才《新发现的四通鲍康彩笺遗札》,载《中国钱币》1995年1期)由信中可以看出,鲍康与潘祖荫、陈介祺联系密切。陈寅生与鲍康是亲戚关系,鲍康为提高陈寅生的业界影响,多次请陈寅生代笔为其代书题跋,陈寅生与当时金石学界的顶级人物有交往,是可以想见的。鲍康在当时的收藏鉴赏界地位极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时的一些新发现、新研究成果均在他的视线范围里。由于鲍康和陈寅生的关系,我们说陈寅生虽地位低下,但对于金石学的认识绝非井底之蛙,从学术角度讲,由于陈寅生的学养功底,又在收藏的前沿第一线谋生,其具备较高的艺术欣赏品味也是顺理成章的。

陈寅生的金石学修养和品位在其刻铜文房作品中屡有表现。陈氏的刻铜作品,除了我们熟知的经典书法作品、隽永清雅的绘画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另一类作品,就是“金石考据类”作品。其面貌大多以“释古文字”的形式出现。其所关注的古文字器物有钱币、印章、砖瓦、碑刻、古尺、带钩、古权等等不一而足。其释文所据也有引用阮元等学问大家者。这类作品对墨盒镇尺的题材拓展贡献极大,影响深远。及至民国,刻铜文房由于陈师曾、姚华等人的极力倡导和积极参与,出现了亲笔书画铜刻的第二高峰。在民国亲笔书画铜刻中,姚华的释古文字墨盒镇尺独树一帜,影响卓著。其实,这并非姚华先生的首创,而是陈寅生此类作品的发扬光大。

时光的流逝无情又有情。一百多年过去了,当时的一介书生为了谋生而制作的生活学习日用品,早已退出了实用的舞台,而成为了现今文人雅士案头把玩、怡情益智的收藏品、艺术品。当时略显初级的金石学元素由于其历史地位,也因了岁月的沉积,而脱去了稚嫩,显得是那样的沧桑古朴。正像陈寅生当时的书法习作由于刻在铜上,现在已成为艺术杰作一样,当时那些对金石学的认识、理解和解读,现在也成了当之无愧的金石学佳作。以铜为纸,虽刻如写,陈寅生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化境,其在铜面上随意抒发的崇古爱古之情,在我们今天看来,不仅不浅显稚嫩,反而蕴含了高古深厚。

所以在今天看来,由于陈寅生刻铜作品的流传,陈寅生的历史地位得以重新考量。说他是一位另辟蹊径的金石学者,相信不会辱没“金石学”的声名。

三、民国铜刻文房中的金石学元素

1、众多金石学学者参与了书画铜创作

民国初年,由于陈师曾、姚华的倡导和参与,使得刻铜文房开辟了更广阔的局面。陈师曾在《绘画源于实用说》中强调绘画“并非徒供玩赏,而以空画独立者,乃附之于实器,用为美观,其主要目的则在于实用也”。对陈师曾的美术理论与实践,鲁迅先生在《北平笺谱序》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合镇尺画稿,俾其雕镂,既成墨拓,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盖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合,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

和陈师曾、姚华一道共同参与书画铜刻创作的,除了一些传统的书画家,也有以金石考据为主要创作内容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最为典型的作品当属“释古文字”类墨盒、镇尺。尤以姚茫父的创作数量最多。茫父释印(及其他古文字)不仅考释了文字源流,也对古物的出土、流传予以记录;不仅关注中国古代器物,也对外国古文字表现出极高的兴趣。由于陈师曾、姚茫父的影响,当时著名的学者、金石学家如陆和九、马衡、丁佛言、杨潜安、杨千里等也多有类似的作品在墨盒镇尺等文房上再现。

将书画名家的创作施以镌刻的,都是当时的刻铜名家。这些刻铜家有的本身即具有相当的金石学素养。如著名的同古堂主人张樾丞,在当时治印即享有盛名,一生治印约数万方,辑有《士一居印存》传世。

2、时政类墨盒也记录了历史

民国刻铜文房中,除了名家亲笔书画稿类的作品外,其他品类中的金石学元素也不容忽视。比如当时作为礼品、纪念品的大量教育类和时政类的墨盒,其上的文字图案信息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有的记录时间的起因、过程、纲领、结果都十分详细,是历史的实物证据。这类实物的发现与考证,都对纸质文献有补充作用。传说张飞打败曹操手下名将张郃之后,以丈八蛇矛在八濛山石壁上凿隶书两行:“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这即是后世传诵的“八濛摩崖”。没有人否认张飞的立马勒铭的金石学价值,同样民国墨盒上有将战事镌刻在铜上的,也同样将被后人重视。

四、刻铜收藏研究应在金石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写此文的缘起,还要从两年前的一次游历说起。庚寅国庆,幸与京冀几位金石学者游,因缘是为编撰一部地方金石录。笔者冒昧提出,刻铜收藏研究应在金石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编辑当代地方金石录,应该把和地方历史人物有关的近代墨盒镇尺等文房收录进去。刻铜墨盒虽然历史短暂,但作为“最后的文房”“铜器艺术夕阳的余晖”,在玺印篆刻、造像摩崖、墓志碑版之后,忝附金石学骥尾,不辱其名而有发扬光大之功。之所以提出“刻铜收藏研究应在金石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观点,是因为看到最近出版的一些地方金石录等金石学书籍中,都没有收入刻铜作品。而各地的“金石学会”也鲜有刻铜家和刻铜研究者的一席之地。听者虽点头称是,但心中未必信服。在随后的座谈中,笔者拿出一些刻铜实物和《陈师曾画铜》《莲花庵写铜》和《全国刻铜首届雅集》等书,对书中的文章图片一一讲解。当观者看到陈寅生、陈师曾、姚茫父等清民大家的刻铜精品和拓片时,皆深有触动。之后有观者坦言,光说收藏墨盒,心中想的仍是小东西、旧文房而已,地摊上常见,不知竟有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内涵丰富,写刻皆妙,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应远在单纯的书画艺术之上。可见刻铜收藏的宣传普及任重而道远。

强调刻铜收藏研究应在金石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私忖主要原因有五:

1、当前收藏者意识到了刻工的重要性,强调刻工和材质,这与近代金石学血脉相连;

2、陈寅生是近代刻铜文房之父,他本身就是书法家、篆刻家和金石学者;

3、陈师曾、姚华等一大批金石学家共同参与了刻铜文房的艺术实践,并创造了刻铜文房的另一座高峰;

4、理念上刻铜审美与金石学审美一脉相承,无论选题、技法、功用都以之为高格正统;

5、刻铜文房的欣赏和传播强调和重视拓片和题跋研究与欣赏,是对金石学的传统继承和发扬。

笔者对金石学认识肤浅,素无深入学习与研究,只是朴素地认为,把刻铜文房的收藏和研究上升到金石学的高度,或把刻铜研究作为金石学的一个分支,有助于增强刻铜收藏的厚度和深度,戒轻浮焦躁,营造学术氛围。因为任何一种收藏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活动。所论偏颇肤浅,且难免错误,诚望博雅方家不吝赐教。

2012年9月27日于云在堂

推荐访问:金石学 文房 近代 属性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