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学生选择公共部门择业意向研究

高校学生选择公共部门择业意向研究

时间:2023-06-30 09:3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v]]v^6^m5}znN|m4_8ߞͺm:i]ii7^:i?i^M=󎿧inNx~?u׾ׯ6׍6O8:駍筵5=}y۝m<m<^w^69imvky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作风建设到反腐倡廉都在加速进化和重塑公务员的职业观。

(一)宏观因素

(1)公务员录取与晋升制度不完善。1)公务员录取制度的不公平。公务员竞争激烈,势必会让一些人员为得到职位而选择投机,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进入体制的资格。一些笔试通过的人员表示,自己在面试时会因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出局,这让许多考生感到即使自己能力达到要求也会被人顶替,据笔者调查15.38%的大学生因此放弃报考公务员。2)晋升困难。据调查有20.88%的大学生认为公务员职业通道狭窄。目前我国公务员职位没有按照其内在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只简单的划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提供的职位晋升台阶太少,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太小。从全国来看,92%的公务员职务层次在科级职务以下,只有8%的在副处级以上。公务员单一而狭窄的职业发展阶梯导致了大众对公务员的职业预期降低,从而使得公务员报考热度降低。

(2)外部环境压力大。1)考试竞争激烈。2013年,公务员报考审核通过人数为138.3万人,新闻学专业竞争比例为105︰1,英语专业竞争比例为102︰9,经济学竞争比例为68︰5,激烈的竞争,使得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而在笔者调查中,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导致大学生不选择公共部门就业所占比重为25.27%,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公务员考试的准备过程付出较大,却不能确保脱颖而出,成功进入体制内,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在如此“不经济”的前提下,许多大学生选择放弃报考公务员。2)社会舆论压力大。国家公务以管理国家,服务公众为价值取向,多以事业有成、社会秩序稳定为事业目标。但是,目前公共部门仍存在着一些官员的腐败、不作为的现象。近两年来,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媒体舆论导向总体偏向负面,使得公务人员心理压力加剧,甚至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也是影响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减少的因素之一。在调查中,社会舆论压力大仅有3人选择,说明其对大学生决策有影响但是影响较小。

(3)隐性收入减少。反腐之风开始盛行后,公务员隐性福利减少,曾经的金饭碗不再那么牢靠。2013年6月~2014年9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展开有两个数字颇为抢眼。一是530亿元及三公经费在活动开展前压缩530.2亿元,下降27.5%。二是十万人5.2亿元,即十万余人主动上交红包及购物卡,涉及金额5.2亿元。自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往年体现公务员福利的年节礼品、购物券、日用品、奖金都没了,据笔者了解到,部分公务员称如今不再像从前一般公款吃喝、公款出国,一切三公开支付不断减少,使得公务员隐性福利减少。而隐形的减少是影响大学生不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的另一重要原因,有14.29%的大学生因此放弃去公共部门就业。

(4)退休人员增加,岗位缺口增大。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每年公共部门退休人数增加。并且由于“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的提出,导致公共部门提前退休人员增加,以及辞职人数增多,导致公共部门岗位缺口增大,报考人数与岗位缺口比例减小,侧面体现公务员报考人数减少。

(二)微观因素

(1)个人能力。据调查,个人能力在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时占了18.69%,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深度访谈,有同学对为什么不选择报考公务员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能力在公务员的岗位上没有办法很好的发挥,所以不报考公务员。这也印证了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

(2)所学专业。目前,虽然很多毕业大学生选择的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所学专业仍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通过访谈,在对你是否会选择一个你所陌生的专业就业时,大多数人认为不会做这样冒险的事。

(3)个人偏好。在调查影响择业的一般因素中,有17.76%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偏好是影响他们择业的主要因素。通过访谈,大学生都表示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会促使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也印证了调查中的结果。

八、政策意见

国考降温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政策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但是在转变过程中,政府应该联系实际情况,尤其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台一系列政策,更好地引导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第一,规范公务员录用及管理机制。公务员录取制度的不公平以及晋升困难让大学生对公务员望而却步,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府应健全完善公务员相关规章制度,推进公务员体制改革,公开透明公务员选拔机制,建立艰苦边缘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工资分配向基层倾斜,重视公务员选拔报考动机测评工作。高校的教育造成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意识混沌,多以个人偏好以及所学专业为择业标准。第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第三,大学生应该确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放弃过于保守的思想,勇于创新。据调查有46.34%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并且个人能力与所学专业是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因素。

(作者单位为浙江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李铸涛(1994—),安徽合肥人,公共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 龙立荣,方俐洛,李晔,等.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2] 石清云.理性看待青年职业选择中的功 利追求[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3] Maddock K,Herskovic C . Thomas Jet al.Career advancement:what canyou do?[J] . Bio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nd Technology,2009,43(3).

[4] 张娟娟.社会保障对就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 苏彬,张皓.基于AHP的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 (15):60-63.

[6] 余新丽,费毓芳.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 (03):13-17.

[7] 陆乃麟,李海平.我国西部院校大学生择业观念解析与对策建议——来自广西大学的调查数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1):61-64.

推荐访问:择业 意向 高校学生 部门 选择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