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入境、生情、悟神

入境、生情、悟神

时间:2023-06-30 16: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知、情、意全面投入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并没有充分重视。2013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实施建议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和表达。散文审美体验阅读教学的实质是鼓励学生对文本意义世界的自主建构,是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主体间基于体验的视域融合和有效对话。

一、审美体验具有层次性

阅读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阅读者置身其中,与文本或文本背后的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内容、结构、意义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和谐关系的观照与感知,感受到一种心灵或心理层面上的快感和精神层面上的愉悦。”[1]然而,达致审美体验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层次性,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外部体验到内部体验、由浅层感受向深层体悟的动态发展过程。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审美体验层次的划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细究其实质,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审美体验分为三重境界,即:初级的感官审美体验、中级的情感审美体验以及关于精神人格的高级审美体验。“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相互渗透,其间伴随着感觉、知觉、想象、联想、情感、理解、回忆等丰富的审美心理要素,使审美体验不断由表层向深层深化。”[2]散文审美体验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达致审美体验的过程,学生由教材中现代散文表层形式美的愉悦,进入到对作者情绪、情感及精神的感悟,进而深入到潜意识深层领域,达到心灵的震撼,获得深切的人生体悟,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当前《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散文的教学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触摸作品的精神和灵魂,使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从而获得个人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熏陶。然而,在现代散文教学实践中审美体验缺失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以《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为例,笔者发现如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审美体验缺乏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多年,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已深入人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一直未能令人满意,僵化机械的教学模式也依然存在。教师把教参提供的知识和材料直接灌输给学生,严重阻碍了学生思考和体验的空间。比如,在一篇《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中,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标题,揣摩标题所传达的信息,于是学生纷纷在教师对“故”字的强调下“读”出了悲凉之感。接着教师多媒体展示一段文字:

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亦所谓文眼者也。(刘熙载《艺概·文概》)

要求学生按这个方法找一找文章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学生经过一番分析,找到了文眼句:可是啊,故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一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中,作者设计了“导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品读鉴赏”这样几个环节,严格按照教参流程设计,忽视学生的审美体验。

《故都的秋》是一篇画面感十足,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该教学案例的分析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在学生还没接触文本内容之前,教师就带领学生解读文章标题,寻找文眼句,介绍写作背景,看似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实则剥夺了其沉浸文本进行感受体验的机会,有情有义的文章被分解成知识的碎片,对文本概念化的分析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性的体验和建构。

(二)教学方法一味求新,审美体验流于形式

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上的偏差,使得对话交流、小组合作都流于形式,加上无质量的提问、多媒体的滥用、夸奖泛滥等问题,使得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面看起来课堂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其实学生并没有沉浸在优美的散文中,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对话,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审美体验流于形式,并未落实到实处。比如《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在很多教学设计中都有“鉴赏交流”的环节,要求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画面,自由品赏,交流阅读所得。然而,由于教师没有给出必要的鉴赏指导,使得学生的交流合作陷入盲目状态,只有少数同学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堂节奏拖沓,鉴赏不得要领。虽然设计了审美体验的环节,却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实到实处。

(三)文本解读浅显,审美体验层次低

审美体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到内、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层到深层的动态发展过程。现代散文的审美体验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对文章的结构、语言和情感等表层意蕴的分析上,而应该深入文章的深层意蕴,体验文章的神韵美。《故都的秋》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它是悲秋也是颂秋,既有落寞凄凉的人生况味,又有清净悠闲的生活情趣,同时又饱含着一个颠沛流离的中国文人对传统悲秋情怀的珍爱之情,正是这样的情感才成就了这篇诗情画意、浑然天成的优美散文。然而,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教师只引导学生体验了作者清静悲凉的情感和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向往之情,对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悠闲、闲适的生活情趣并没有涉及。课文第12自然段探究了中国文人和秋的关系,许多教学设计中忽略了这一段的分析,自然感受不到文中蕴涵的悲秋情怀,以及作者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

三、《故都的秋》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平实质朴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描画了一幅神韵清绝、别具一格的故都秋景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独特的秋姿、秋韵,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无疑,郁达夫的内心是悲凉的,无论是对冷色调的偏好,对土地上留下的扫帚丝纹的感触,还是对都市闲人雨后话凉的描写,都能让读者感受得到。这种悲凉是特定时代和社会风气在一位知识分子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又插入了古今中外文人的悲秋情怀以及自己的议论,显示了其作为一个传统文人对秋文化的珍爱。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初读《故都的秋》,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文中引人入胜的故都秋景图,而作者寄托于秋景中的复杂情感则需要进一步体验后才能领悟,至于文章浑然天成的神韵美,则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体验。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设计了“入境:体验故都秋景——生情:体验故都秋情——悟神:体验故都秋韵”的审美体验课堂教学方案。

(一)入境:体验故都秋景

《故都的秋》是一篇画面感很足的散文,作者用清新淡远的笔调描绘了“庭院秋景”、“槐花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盛果”五幅故都秋景图。上课伊始,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感觉器官,迅速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画面中,获取感官审美愉悦,为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创造条件。正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文本细读的第一要义是直面文本,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本身进行直接晤面。”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这是什么样的秋景”,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出“文章写了什么样的故都秋景”以及“突出了故都秋景什么样的特点”两个主问题,并让学生为每幅画面设计“诗意小标题”,这样可以将学生对故都秋景的认识从刚开始局部模糊的感觉上升到全面清晰的知觉。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知觉、想象等心理功能,感知文本的画面美,获得感官愉悦,实现初级审美体验。

(二)生情:体验故都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作者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此文。文章在闲适淡雅的表层下,蕴含着挥之不去的悲凉和落寞。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怀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也跟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关。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掌握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师要适时地对作者的身世性格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体验。作者之所以会选择带有浓重悲秋色彩的故都秋景,是因为它和作者的情感相契合,作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故都的秋景中,以此表现自己悲凉落寞的情怀,所以体会文章的情感,必须对文章语言进行细细的品味。教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在对比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

可是,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可是啊,故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皇城人海之中,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读原文我们仿佛看到作者独坐院中,一边饮茶一边细细赏玩着满眼的秋色,“一椽”“一碗”“一坐”,能够读出赏秋人悠然的神态、闲情和兴致,作者一边描摹一边赏玩,沉浸其间,独得其乐。而语气词“啊”的使用,又将作者悲凉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本环节采用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对比阅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回忆、情感等因素,全面体会文章的情感。发现文本中作者情感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丰富自己情感的过程,从而获得情感审美体验。

(三)悟神:体验故都秋韵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形象的把握、情感的体验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其间蕴涵的神韵美。《故都的秋》之所以一直受人追捧,不仅因为其诗情画意的笔调、独具匠心的取材、别具一格的形式、引人入胜的画面、意蕴丰富的情感,更在于其浑然天成的神韵,而这神韵正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取向、思想文化、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折射。本环节通过拓展联读,结合中国古代抒写悲秋情怀的诗词,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文人和秋的关系,理解郁达夫的悲秋是以中国文人悲秋的传统为后盾的,体会作者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在郁达夫的眼里“秋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3]最后,要求学生综合以上各个环节的学习,鉴赏画面,使学生由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实现高级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凌晨光.艺术教育与审美经验的培养[J].天津社会科学,2007,(7).

[2]王苏君.审美体验的层次[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4,(20).

[3]袁文.故都的秋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5,(Z1).

[4]张麒麟.故都的秋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4,(5).

[5]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入境 生情 悟神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