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层次需求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基督徒

层次需求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基督徒

时间:2023-07-01 15:5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H村位于江苏省东北部,L镇中心,是全镇人口最多的村庄,约1000余户,4000余口人。H村是一个信仰典型,该村没有传统的道教,佛教等,亦没有庙堂,在信仰方面,全村人主要分为两类,没有所谓的信仰,或者信仰基督教。本文力图通过对H村W日常基督教聚会点场所的选定与聚会流程,成员的发展,相关“约定”、经费、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农村基督教;聚会场所;成员;经费

目前基督教在农村迅速蔓延,已成为农村宗教的主流,直接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不容忽视。文中所提之日常基督教聚会点即安息日到本村大教堂参加礼拜之外的小型聚会点。据笔者了解H村共有五个,文中重点探讨W日常基督教聚会点。

1 W日常基督教聚会点的相关细节

1.1 日常聚会场所的选定与聚会流程

1.1.1 日常聚会场所的选定。

在H村,除了每个星期的安息日要到本村的大教堂参加礼拜外,基督徒在每个星期三、六、七的晚上都会相聚在一个小的聚会点,这个聚会点是通过大家商定在其中某一家,最后由大教堂的领事来决定的,选择日常聚会点最主要的标准是路途比较近、方便、空间较大。大概处于各家中心,这样大家到的时间就会差不多。就本文所介绍的W日常聚会点就符合各要求,该家主人吴奶奶信仰了大半辈子的基督教。

这个日常聚会点一旦选定就一般不会改变,据了解W日常聚会点在这近30年间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之前都会告诉大家新的地址在哪里。被选为聚会点的基督徒家庭会为来聚会的姊妹(他们之间的互称)夏天提供扇子、水,冬天提供暖气等各种服务,而且他们会为自己家被选为日常聚会点而感到无上的荣耀。该日常聚会点的大厅内会悬挂耶稣牧羊图像和十字架图像。而在外观上却没有十分明显的标志,只有进去看了,才会知道这是聚会点。

1.1.2 聚会流程

H村日常聚会点的主要成员类型比较简单,主要有两大类:领事和成员。领事由大教堂相关人员担任,主要负责领唱赞美诗、讲解圣经和做祷告;成员主要是H村的基督徒。基督徒每个星期都有三次会来此聚会。聚会开始的时间会随着太阳落山的时间不同而变化,冬季较夏季就会提前大概一至两个小时。这也是为了大家来回方便。

先来的成员会相互间拉家常,等大家陆续来了,领事就会领唱赞美诗,并且教授新的赞美诗。这些赞美诗都是在前一个安息日在大教堂中所学,大都是歌颂主耶稣的。第二步是领事讲解圣经,根据《圣经》内容向大家传达主的圣意。在讲解过程中领事一般都情绪高昂,极具渲染力。第三步是作见证,即“见证上帝的存在”。这时成员会起来述说近期看到的或者自身发生的一些耶稣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实例,并且会“献”主(详见下文),一般在一元至十元之间,让大家感受到主与我们同在,以更加坚定基督徒的信念。第四步再次唱赞美诗,以温习第一步所学新内容。第五步为大家一起做祷告。这是最后一个步骤了,这时大家集体起立,双手垂直相握,闭上眼睛,领事说一句,大家跟着说一句,其间领事会把姊妹们所求之事大声地转达给耶稣,希望得到帮助。

1.2 成员的发展

H村基督教徒成员在近30年间呈现增长趋势。由开始的40几个人发展为现在约300人,其中女性200人左右,约占总数67%。W日常聚会点也由原来的不到20人到现在的约60位。其中以60岁以上的妇女占绝对数量优势,约占总数的80%(约48人)。本人对于他们为什么会信仰基督教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下面是本人曾经与W日常聚会点几位基督教徒的对话:

我:吴奶奶,你之前不是不信的吗?怎么现在你就来聚会了?

吴奶奶:那是我年轻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去了一个肾,所以就信了,神保佑。

杨大娘:因为距离比较近嘛,不管小孩还是大人经常来窜门,你吴大娘人又好,有时候碰到聚会的就会来听听,我孙子经常生病,来这边祷告一下,病就好的快了。慢慢的就来了呗。

仲奶奶:我是因为我那老头子当年生病了,所以就信了,一信就是大半辈子。

吕大爷:去年我病了一场,在床上躺了大半年,我老伴儿信这个,就和她一起来了。

孙老太:一个人在家没事,正好大家都认识,就来了

吴阿姨:小时候家里太穷了,我妈就领着我们信了,现在我们家的家境都上来了,我工作还可以,现在条件都好了。

不像其他地方,H村日常基督教聚会点新成员加入的程序相当简单,他们一般是在老成员的引领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参加聚会,或者是家里出现大困难了,需要主的帮助。只要来了,就可以直接成为一名基督徒,大家就会相互以姊妹相称。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洗礼,或者领证。新成员刚来时会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老成员都很热情,很快大家就会打成一片,相互间没有先后之分,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村民对于自己家人成为基督教徒一般都不会太在意或者反对,笔者采访过几位家中有基督徒的村民,回答大部分都是:“信就信呗,又没多大影响”、“想去就去,在家也没事”、“信了也好,主保佑她,也保佑我们一家嘛”。有时候时间久了也会受到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遇到困难也会说“求主帮助”。

1.3 相关“约定”

每种信仰都有其特定的禁忌,比如伊斯兰教禁吃猪肉。H村基督教中的规定,与其说是某种信仰的禁忌,倒不如说是相互间的某种约定。H村的基督徒在饮食和日常生活方面没有什么特定的禁忌,但是相互间会有一些约定:不骂人、在与人争执中要退让、饭前睡前祷告、不吃羊肉,还有不观看丧礼,不跪拜。这些都是生活中很一般的约定。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性。如果违反了,其他成员也不会强烈谴责,只会热忱开导,希望把他引上正确的道路,不要受魔鬼的驱使。

本人现场看过一名基督徒因为骂人而发疯的情形:该妇人在家中与公公吵架,因为情绪激动,忘记约定,出口骂了公公,骂完后就内心发慌,并伴随发疯状,又哭又喊,精神失控,家人立刻把她带到W日常聚会点,领事立马给她做祷告,并在她身上捶打,欲以驱除恶魔,其他成员跟随领事围着这位妇人一起做祷告,嘴里伴随着:“主保佑,耶稣保佑,我这姊妹错了,以后注意,请主原谅。”大约半个小时,这位妇女精神恢复正常,大家就开导她:“我们神的儿女,不应该骂人,你怎么可以忘记,怎么可以骂你公公。“该妇女也承认了错误,向主感恩。

除此以外,这些基督徒在饭前睡前都会自己做一些简单的祷告,比如说吃饭前会双手拿着筷子,闭上眼睛,说:“求主赐吃!”然后再开动,睡觉也是。在饮食上他们不吃羊肉,是因为据圣经所言,我们好比羊,耶稣是我们的牧人,耶稣保护我们就像牧羊人保护他们的羊群一样。(约翰福音10章10节:耶稣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所以他们觉得吃羊就等于吃自己和自己的姊妹。

关于丧事之类,不看不拜,只信奉主为唯一真神。成员中如果有人去世,要按照基督教的规定,而不是按照当地的规定(要哭丧、守灵、请唱诗班 等)来安排后事。就连当地的丧礼也不能观看,认为这样是犯罪,如果偶尔看到了,就要立刻祷告主请求原谅。

1.4 经费来源

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行要有足够的经费。H村日常聚会点的经费来源不是靠募捐而得,而是通过“献”。而这个“献”也不是随便献的。当家里有了喜事或者困难解决的时候就会献1元到10元,以1元居多。如自己的腿、腰疼了,向主祷告,然后好了,就会献,在献之前会把事情叙述一遍,在献钱的时候,会说:“感谢神”,其他的人也会伴随他一起说。如果家里遇到大喜事儿,像家里孩子考上大学了、抱孙子了、大病好了,就会献的更多,而且会发糖、放鞭炮。据他们介绍说,有一位女基督徒能歌善舞,被要求参加圣诞节演出,原本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可是她怀孕了(当地正在热火朝天的搞计划生育,而她已有两个女儿),所以非常为难。晚上她就祷告主问怎么办,第二天她在路上走着的时候就踩到了钉子,于是在床上躺了几个月。这一事件她认为这是上帝的安排,既让她不犯罪(无故不去表演会被认为是对耶稣不敬),又让她顺利产子,于是她不仅“献”了,还发糖、放了鞭炮。

献上来的钱由该聚会点的人家保管,一年中的中秋节和春节,会由该聚会点的人家负责用这笔经费购买礼物,分发给大家,中秋节时一般为月饼、果冻;春节时一般为两条糕。在此说明一下,该日常聚会点在圣诞节时只是相互祝贺,不发礼物,因为圣诞节当天他们要到大教堂去吃圣餐。所以该聚点的经费主要应用于中秋和春节的礼物。每个人在接到礼物的时候会说一句:“感谢神!”

1.5 W日常基督教聚会点的几个特点。

1.5.1 约束力机会为零。一方面,该聚会点新成员加入或者退出好无约束力,可以随时加入或者退出,不需要任何形式,新老成员之间没有标志性的区别。另一方面,每星期三次到聚会点聚会这个约定没有约束力,如果某位成员有事,就可以直接不来,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这种几乎为零的约束力也恰恰反映了该聚会点的强大的自觉性,据观察,每个星期三次聚会大家都会积极参加,早来的就会自觉的唱赞美诗,大家都相互帮助学习。如果一名基督徒觉得没有必要或者不想再来了,可以直接退出,约束力相当于零,不会遭到领事或者其他成员的任何谴责。

1.5.2 成员学历偏低。据观察,该聚会点的成员大都为60岁以上的老人,她们大都没有学历,较好的为小学学历,但只占总数约2%都不到。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到领事讲解圣经的深度。因为成员理解能力有限,领事一般都会结合大家身边的事情,以利于大家理解。在考察中本人发现,有积极者通过读圣经来学习,不会的就学习查字典,现在已经可以好无障碍的阅读。

1.5.3 排他性极强。在与他们谈话中,笔者得知,该聚点成员大都认为自己现在所接受的基督教教义和祷告程序等是全世界最正宗的,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如上文所提到的吴舅奶有次到县城教堂参加礼拜,因其程序和形式与家中所教的不同而拒绝再次参加。

2 小结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文化层次理论。该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五个层次[1],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根据该理论分析,H村平时基督徒参加聚会基本符合第三个层次,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2.1 从上文本人与几位H村基督徒的谈话中,可以总结出,不少新成员在入教之前一般都发生过大灾难,比如家庭极度困难,或者生了场大病,加入基督教后,遇到诸如孩子生病、孩子考大学之类的事情都会来求一求主,希望得到主的帮助。正如王丽萍所指“大多数农村信徒认为信教能治病”[2]但是,当他们加入其中后,就会相互间以姊妹相称,如亲人一般。在与他们聊天过程中,不少人谈到,刚来的时候是有些目的的,但是后来慢慢感受到其中温暖,产生了归属感,因此即使困难解决了也不想离开。

2.2 该村基督教徒中老年人妇女居多,在家中晚辈们很少有时间和他们聊天,来到这里大家以姊妹相称,又大都是同村人,相互间会拉拉家常,有的基督徒自称刚开始来就是因为在家呆着也是呆着,来着还能说说话,来的次数多了,才慢慢相信。“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并且以此为中心,重复着已描述过的整个环节。”[3]渴望朋友、团体中同事之间的深情关系,并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2.3 从更大角度分析,该村为劳务输出村,中年男子大都外出打工,青年孩子外出求学,留在家里的长辈不能经常看到。加入基督教,参加该平时聚会点,一方面,从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自己信仰,求主保佑在外亲人的,另一方面,当其中某位姊妹遇到喜事或者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相互关心、帮助,如果某人生病了,大家都会为其祈祷,并且平时不聚会的时候也会上门看望,得到大家庭的温暖。

信仰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基督教在农村信仰中日益占据主流地位。基督教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起着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也因教导教徒不争执、要谦让促进了农村和谐的构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迷信色彩,希望通过这次分析W日常基督教聚会点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基督教的积极作用,趋利避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丽萍.基督教在农村社区传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豫东Z县X基督教社区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3.

[3][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

[责任编辑:孙珊珊]

推荐访问:基督徒 视角 层次 需求 理论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