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中国高校传统艺术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

新时代中国高校传统艺术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

时间:2023-07-03 16:0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要大众化和普及化,实现“立德树人”。目前国内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传输,育人意识与就业率不强等问题,从高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价值与功能等角度,阐释中国高校艺术教育转型的迫切性以及策略的探讨性研究,旨在凸显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与时代接轨、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时代 艺术教育 立德树人 转型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进一步日常化,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以及与传统教学模式冲突。我国高校本科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逐渐凸显,本科教育的性质也向着素质教育转变。据不完全统计,1977年我国大学艺术招生人数27万,2000年为221万人,2016年则为772万,我国艺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是8:1,而当下我国艺术专业本科生75%改行,从事非本专业工作,教师教育专业进入岗位50%不能适应工作,每年国培计划投资上千万。这些充分表明高等艺术教育迫切需要转型为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面临之困境

我国现有高等艺术教育分为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院系。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专业训练与培养和突出专业能力;而综合大学专业院系,注重人文素养,在教学模式上受专业院校影响。多数综合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国家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尤其在当下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微信、微博、博客、人工智能等各种网络信息资讯对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巨大冲击,各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渐下降,八大美术院校的就业率也逐年降低。专业艺术院校在生源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过分注重专业技能,这种过分专门化和实用化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科赞尼克认为,“教师与美术家的角色不同,前者负责将美术创作带到年轻人的教育之中,而后者头脑中充满了主要围绕个人创作的思想。”科赞尼克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而我国高校艺术教師的选拔更多地从专业角度考虑,却不同程度地忽视教师其它因素。“ ‘本分’工作观和‘天职’观共同决定教师的身份认同具有结构性和架构性的双重特征”①。习总书记说“教师就是思想、知识和真理的传播者”。 多数高校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专业培养,普遍存在注重技能,培养单一,忽略了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大关心学生德性与人格的发展。因此,新时代我国高校艺术教育面临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价值功能等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二、新时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特点与任务

在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要凸显“立德树人” 的教育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7年习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党大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高等艺术教育依照党和国家对艺术教育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照教育目的看,教育就是以促进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展开系统的知识、行为、体质、人格、审美、感知、精神等方面的塑造。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继续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加强素质教育,高等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充分突显。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任务应该突出两个方面:一是以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艺术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体现教育的终极关怀,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二是对于高等艺术的教师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能胜任我国基础艺术教育的能力,尽管艺术教育作为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新时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面临改革转型

1.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定位

教学观念要具有开放意识和未来意识。开放性是艺术教育的首要特征。现代艺术教育需要开放观念与方法。不同的艺术教育理论结合其它哲学或学科理论,使艺术教育无法遵循一种或几种固定模式而呈现出多元化。具体表现内容多元、教师角色多元、知识多元、价值多元、教师评价多元、教育目标多元等。归根结底,多元是艺术教育在新时代新型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抛弃课堂的封闭,采用全方位的开放性思维。艺术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重视与生活联系。凸显边缘与差异同样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一切活动围绕着“中心”进行,艺术教育给传统高等院校带来一场革命,其核心是促进教学由“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转变,由“单一型”转向“复合型”,由”直线前进“转向“多元并进”。全球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种知识利用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被认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更需要勇于接受新时代的新理论新思想,具有未来意识。

教学观念要具有开拓意识和科学精神。艺术教育从社会功能角度属于人文性质,不是文本而是行动与实践,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科学创造精神,艺术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他进行科学教学、艺术研究和探索的体现,课堂永远是一个教育实验室;拓展艺术教育资源需要高校公共艺术资源与专业课程的校内资源整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网络、自然、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和艺术空间等,观念要与时俱进,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多渠道获取教育信息资源,保证知识与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持续性。大数据信息时代要求教学具有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能够科学地进行教育活动。勇于使用教育新科技新方法,创造性进行教育实验。“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和艺术表现方式的演变中,艺术的新观念、新手法层出不穷,这样促进高校艺术教育要不断地吸纳新的观念和实践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教师从外界和自身产生了促进自我发展的内源性动力”②,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策略

首先新时代教育机制的改革与策略,高等艺术教育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与激发学生创造力为宗旨的教学观念转变;从注重知识,技巧的培养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由技入道”的立体分级教育模式逐渐凸显③,而这种教育从观念到实践的变化就要求高等艺术教育从教育观念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必须改变。信息技术发展,各种知识和资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甚至一些艺术共享空间对艺术技术与作品的解析十分详尽,学生依靠互联网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开阔了艺术视野,传统教室授课模式受到挑战。

其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改革与策略,我国社会所需要的美术人才应该是,在专业实践能力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全面的综合素养,在专业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专业技能和专业规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十分注重培养什么样的人。艺术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在艺术学习中获得心理感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交往的能力。

最后新时代价值导向的改革与策略,从教学观念上认识,高等艺术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把艺术教育仅仅理解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在社会日益发展的快节奏中,人的异化现象较为严重,无论什么教育首先体现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3.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首先具有通识性。艺术通识教育不论文理学科都应接受美育,这是作为社会“人”的需要。《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藝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通过开设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书法、影视、篆刻、摄影等课程,对大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素养等产生积极影响。“艺术是心灵的体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和强化他们的艺术冲动,发展大学生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以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具有传播性。艺术教育具有传播艺术知识的功能,“形式是人的理念的感性显现”④,艺术教育将艺术信息或作品含载的知识通过各种教育平台(院校、图书馆、书店、美术馆、博物馆、网络媒体等)传递给公众,是积极能动的艺术文化消费、鉴赏及批评的艺术知识传播活动。传统传播渠道较为单一,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广泛运用,使艺术教育方式和功能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最重要的是具有育人性。艺术教育的育人性具有社会、人本、智育、德育、情感与潜能开发、认识、美育、人文心理关怀与理疗等功能。美国学者茂瑞斯·布朗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中提出了“为理解自己和他人而从事的美术创作”⑤的教育理念,揭示了艺术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社会性,艺术教育指向社会性,如果失去了人的主体塑造和人的本体表现,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本源。艺术教育通过审美认识功能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与人生,发挥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即审美性;通过美育达到“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等特点,通过艺术教育强烈的感染性,使思想教育融合艺术审美之中;通过人文心理关怀与理疗的功能使人们警惕在当代享乐主义、科学主义、工具主义蔓延状况下对人生精神层面、审美价值、道德理想、文化心理追求,实现对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和心灵的健康发展。

结语

新时代全球化发生的深刻变化冲击着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传统,其教学正发生以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向敞开式、互动式的以学生为主的研究性教学方式转型,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兴趣和人文素养的方向提高培养。同时更要把专业课的人文性激活,以此发挥其素质教育的优势。办好以“立德树人”为引导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化时代意义。

注释:

①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②祝成林.高职院校教师的身份及其文化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7(3).

③陆挺.试论清华大学“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J]. 艺术学界,2012(2).

④廖明君.艺术学的元理论思考与学科建设——李心峰访谈录[J].民族艺术,1998(3).

⑤王珂平.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新时代 转型 中国高校 传统 艺术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