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重点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重点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3-07-03 19: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实质;基本要求;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4-0004-04

党中央在《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中,特别强调“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

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及其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文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它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基本精神,概括起来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其核心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为新胜利而奋斗。在这三句话中,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关键”,一是因为高举旗帜的实质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当今走这条道路的关键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科学发展之路,如果不走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很难走下去。二是因为如果不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之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就很难实现。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所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首先懂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进行完整的理论概括。所谓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就是指要从第一要义、核心内容、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四个方面全方位理解它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我党执政后国民经济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变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讲“又快又好”发展,总是快字当头,把追求发展速度放在第一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正确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快字放在第一位就不行了,片面追求速度会带来许多严重问题。党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总结了我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理论,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其意图是要引导人们重视在好中求快。强调要把“好”字放在第一位。党中央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调整,一是因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以及产业门类之间的竞争,逐渐要由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当然,质量和效益包含着合理的发展速度。所以,把“好”放在第一位符合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二是因为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代价过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这都要求我们把追求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协调发展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把“好”放在第一位。三是我国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只有把好放在第一位,追求好中求快,才能真正落实结构调整,激发人们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综合国力的整体跃升,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现在已经具备了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包括思想认识、物质基础、科学技术、人才资源、体制机制等,特别是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使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其核心问题和基本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重视全面性,又要抓住重点问题。关键是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和基本要求这两项重点内容。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地位。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一是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这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体现;二是它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阐明了为人民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三是它回答了“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强调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来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民为本。这里所说的民,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民为本,要求共产党人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所拥护和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党所讲的“以人为本”,同西方学者所讲的“人本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不仅背景不同,而且含义也不同。西方学者最初提出“人本主义”时,主要是针对“神本主义”和“重神轻人”的思潮而言的,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不过,他们所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为本;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主要是针对“物本主义”和“拜金主义”而言的,强调“以人为本”实质是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本,这是新时代最先进、最高尚的思想。当然,“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和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切拥护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个人、集团和阶层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看到在人民大家庭中增加了新成员,也就是十六大所说的“六个新阶层”,这是改革开放的一支新生力量,要重视这支新生力量。二是要看到人民的主体仍然是工农大众,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依靠工农大众。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个基础。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以人才为本”。所谓以人才为本,是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是先进生产力第一要素,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高度重视人才,积极培养人才,科学使用人才,关心爱护人才。从现实情况看,人才生活成长在人民群众之中,大体上有四种表现形态:一是潜在型人才。这种人才潜伏在人民群众之中,其功能和作用尚未发挥,因而不易被人发现;二是含苞待放型人才。这种人才已经初露头角,等待机遇大展宏图;三是大展宏图型人才,已经得到重用,正在第一线发挥作用;四是专家成名型人才。这种人才已经成就辉煌,在各学科领域很有名望和权威。对于各种表现形态的人才,我们都要高度重视,特别对于潜在型和含苞待放型人才,要更加注意开发和培养,以便促使更多的人才走向科学发展的第一线,为我们的事业贡献力量。我们党是执政党,在人才管理中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各级党委

必须把管人才、育人才、兴人才、聚人才结合起来,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以人为本的着力点是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为此,就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就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央已三令五申,老百姓也有强烈愿望。各部门、各地区都要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抓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解决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如何发展”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根据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这对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重大的意义。

全面发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全面进步和发展。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讲全面发展,并不是不讲重点。在新的历史阶段,重点是抓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不都能放松。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全面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讲重点绝不是“单打一”,绝不是“一手硬一手软”。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四大建设”一起抓,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既定方针,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效益等方面的比例要适应、结构要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为什么在科学发展观中要强调协调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从理论上讲,这是现代化结构原则的要求。所谓现代化结构原则,就是指现代化系统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排列秩序和作用方式要合理和协调。如果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现代化事业就能有效运转和科学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现代化系统功能紊乱和效率降低,甚至会出现严重挫折。现代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动态的,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这样才能防止比例失衡和结构失调,保证现代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其次,从实践上看,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结构不合理和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内外之间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和比例不协调问题。就是在经济领域内部,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理念,并制定了协调发展的政策,以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的各部门、各领域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要保持长久发展的趋势。科学发展观中之所以强调持续发展,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决定的。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长久的事业,必然经历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需要一百多年,是一个长久的奋斗过程。我们党提出的持续发展论,绝不是简单照搬西方的可持续发展论,而是依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作出的正确决策。其次,这是中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我们经常说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起来却很少。如果继续粗放式地快速发展,几十年就会把很多重要资源耗尽。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的煤、铁、石油等战略性资源只能开采几十年,最多上百年,如果资源耗尽,我们子孙后代怎么办?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有持久发展的战略思想。

总之,全面、协调、持久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点连外国学者也很佩服,他们说:中国人在发展理念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将对建设和谐世界作出历史性贡献。

三、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里所强调的“积极推进”。就是指要以积极的态度满怀信心地推进。这种信心和态度源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客观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有了正确的态度和认识,还必须有扎实的措施。十七大报告为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八条新举措,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有两条: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这里,就如何认识经济形势、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创新能力问题谈三点意见:

(一)认清宏观社会经济形势。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党中央的文件,还是专家学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看法,都普遍认为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看好。所谓看好,就是指经济社会将再次出现全面、协调、持续向前发展的好势头。一方面政治上将继续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经济上将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虽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国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出现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国际经济形势平稳,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环境比较好。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在5%左右,相应的贸易也在增长,大约在7.5%左右,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有所扩大,预计今后几年外国投资还会增长,每年可达700--800亿美元左右。随着资金的投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再加上我国外汇储备较多,这就为我国企业和其他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世界经济趋势,及时抓住这些机遇,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二,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已从改革初期的世界第12位跃升为第4位,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发展领域广泛开拓。这表明,全党全国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深化,贯彻措施更加有效,行动更加自觉。2007年至2008年度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厅局级干部普遍认为,2008年的经济社会形势比上一年会更好,“以好又快”发展将会开创新的局面。95.5%的学员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和“比较有信心”。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著名专家教授也认为,今后几年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投资品产能不断提高。比如,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建成投产大批项目,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钢材产量超过四亿吨,居世界第一位,煤、电产能和运输能力也明显增强,需求仍然旺盛,科技实力有了基础,人才资源丰富。这就为我们投资科技和提高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发展资金比较充裕。我国原来是资金缺乏的国家,但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2007年已达5100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从十六大时的1000美元增加到2100美元。这几年,从社会到个人的财富都大大增加,筹资融资能力大大增强。再从全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来看,已超过36万亿元,企业资金供应相对宽松;还有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证券交易所筹资能力增强。这些情况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三是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出来,不仅表现在过去的以低档、中档商品为代表的“老三件”和“新三件”逐渐被高档商品、高质商品、高值商品、高价服务所取代,而且表现在出现了新的消费热点,比如住房、汽车、信息、咨询、通讯、教育、中介、旅游、休闲、医疗、保健、保险等等。专家预测,新的消费热点不仅带动了新一轮经济增长,而且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单位产值能耗的降低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我们在看到大好形势和发展机遇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在国际上要面临西方无硝烟战争的挑战和强势竞争力的挑战;二是在国内要居安思危,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趋势的恶化,防止物价上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防止涉及民众利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引起群众的不满,等等。总之,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知难而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问题。过去我们一直用转变“增长方式”这一概念,十七大改为“发展方式”这一新概念。概念的变化,反映了认识的深化。“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的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而且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可见,“发展方式”取代“增长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十七报告就此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即“三个转变”: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长的转变。要始终立足扩大内需推动发展(2007年内需对推动发展的贡献率为92%左右)。为此,就要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消费需求。既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又包括国家和社会的消费需求,努力把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上来,从而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者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推动增长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发展上转变。目前第二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5.5%,一、三产业的贡献还较低,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为此,就要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就要加快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第二产业由大变强;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实践证明,只有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局面。三是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拉动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增强协同拉动发展的方向转变。这是实现“三大转变”的关键环节。从经济发展趋势看,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先进企业的拉动力约达80%一90%左右。这是今后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从经济发展的基础看,劳动者素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里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一线职工和技术人员。又包括经营管理者和政工干部,他们都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国民经济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再从经济发展的关键看,提高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今后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管理是生产力、创新也是生产力,这一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感到其重要性。总之,只有实现发展方式的“三大转变”,才能推动“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点应引起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思维现代化

从十一五规划建议到十七大报告,都非常重视提高创新能力问题。在学习讨论十七大报告时,有几位著名的企业家,如被选为十七大中委候补委员的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以及十七大代表万象集团董事长鲁冠球,他们在谈学习体会中都讲过这么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有了创新思路,才有企业发展大出路。”这就是他们创业的经验,也是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那么,创新思路从何而来?舒尔盖茨有句名言:创新思路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现代化思维。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人,必然具有创新思维。

所谓现代化思维,就是具有现代化时代特征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总称。思维科学告诉我们,现代化思维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一是善于战略思维,即善于从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暂时、根本与非根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决策略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战略目标。二是善于创新思维,即善于从开拓性、预见性和超前性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机遇与挑战、继承与创新、与时俱进和稳步前进的辩证关系,在解决新课题的实践中及时抓住机遇实现创新目标。三是善于立体思维,即善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点性与线性、面性与立体、环节与系统、低层与高层、表层与深层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历史发展的、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科学结论。四是善于效益思维,即善于捕捉最新信息,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取得最佳效果,并能把握好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判断与推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的运筹中获得最好效果。实践证明。只有认识和掌握了现代化思维的这些基本特点,才能自觉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在伟大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讲的不是一两个人的现代化思维,而是讲整体干部队伍的现代化思维。我们把整个干部队伍的现代化思维又称思维能力和方式的现代化。我们党要尽一切努力实现干部队伍思维能力和方式的现代化。然而实现思维能力和方式现代化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是思维领域的一场变革。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华民族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领导者和政工干部自身必须实现思维能力和方式的重大变革,以指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伟大变革。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思维能力和方式的重大变革呢?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工干部要高度重视这场思维领域的重大变革,认真研究思维能力和方式现代化问题,把它提到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加以讨论,把思维能力和方式现代化纳入党员干部的培训计划之中,并且要运用舆论工具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二是从个人角度讲,党员干部要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把学习、训练、实践、总结四个环节结合起来。学习,是指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要学习思维科学和当代新科学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方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训练,是指既要联系思想实际改造自己的小生产思维方式,又要结合思想实际养成善于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立体思维和效益思维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就是指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现代化思维形成的新思路及时作出正确决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总结,就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增强自己的预见性和鉴别力。这四个环节是培养现代化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只要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大政工干部不断努力,我们的现代化思维能力和方式就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方式也一定会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 秦玉珍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国民经济 实质 好又 紧紧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