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现代农业要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

现代农业要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

时间:2023-07-05 16: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当前,全人类都面对一个严峻现实,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但是从历史长河中来观察,在古代社会人们并没有许多生态的烦恼。

生态利用与生态改造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迈出第1步那天起,就面临生态的问题,就需要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处理就是利用自然。因此可以说人类自从简单地利用生态环境开始,就踏上了漫长的文明之旅。远古时代地球上的人口还很稀少,动植物非常丰盛,自然生态远不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样子。

在取之不尽的大自然的恩赐中,人类依靠采集野生动植物为主,享受了近万年轻松的生活,但是到了大约距今1 300 年以前,地球气候就一天天变暖,高大茂密树林开始变青山为草原,以草为食的野生动物,如马、牛、羊、驴等也减少了,自然生态的变化加上人口的增加,人类耗费的自然资源日益增多,野生动物生长变得很困难。可以设想,原先1头野驴,就能够满足1个家庭全体成员美餐好几天,可是野兔就需要捕捉到很多只,才能让1家人饱食1餐。人类第1次遇到了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寻求新的谋生之路。于是从原来的生态利用进入到生态的改造。第1步:为了补偿劳动收益的降低,发明了效率更高的技术和手段,远距离的猎杀工具也发明了,可是随着狩猎工具的改善和技术的提高,野生动物加速减少,甚至灭绝。资源枯竭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为了生存,农业和农民便出现了。应当说农业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进步,完成了从生态利用到生态改造的文明飞跃。

定居文明与环境文明

把沼泽改造成了水田,把荒地改造成了耕地,人们就有了固定的资产,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地迁徙和游居。但是定居之后,要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面临更为尖锐的环境利益的矛盾。比如说某个血缘家庭,占用1片土地和水源,对家庭内部来说,具有利益的共同性和共享性,然而对于乡民来说,就具有了排他性和矛盾性:你用于浇灌田地的水多了,下游的水就少了,你改造的农田多了,留给别人的荒地就减少了。另外,为了营造居住的环境,人们开始伐木盖房,劈山开路,一旦扰动了自然生态,善意改造有时候会演化成灾难的回报,甚至会出现严重后果。为了处理错综复杂的生态问题和利益的矛盾,使社会变得更有组织性、更加有序,部落联盟、国家也就应运而生了。

生态协调与资源保护

我国古代哲学讲,生之在地也,养之在天也,泛指农民生产活动,天地是农民生产的环境因素,人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我国早在2 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保护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意识。例如,战国时代的《礼记·月令》中明确指出,在早春季节,必须“禁止伐木”。在战国时的《荀子》一书中说:“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禁有发,禁是禁止,发是利用。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还特别下令不准烧掉那些“树艺”之书。古代为了鼓励人们钻研农业生产技术,还提出过重奖生产能手的措施。

古代资源保护思想到今天依然放射出独有的光芒,生态农业的大河,一直流淌在我们神州大地上,生态农业的智慧,伴随我们的民族一道成长,一道提高。

绿色农业与有机食品

在古人的意识里,耕地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养地,只有让地力恢复和补充,才能继续种庄稼,为此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古人提出了土宜论和土脉论的学说。土宜论就是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土壤,生长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因此,要因地制宜;土脉论则把土壤视为有血脉、能变动、与气候变化相呼应的活的机体。这2种学说,类似于今天的土壤生态学。这么一来,人们不断开辟肥料的来源,将瘦瘠的土地改造成为良田,保持了地力的常盛不衰。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开始种植绿肥作物和豆科植物来肥田,将绿肥作物纳入轮作或套种的作物组合中,是用地养地的手段。

我国也是世界上应用农业生物防治最早的国家。公元304年成书的《南方草木状》记载,南方种橘子树,在树上放养一种黄蚁,用来对付为害果实的害虫。另外还有很多利用蚁鸟和青蛙防治害虫的例子,在明清时期,在南方稻田中养蚜治蝗虫。中国古代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有很多,例如,植物性的有嘉草、莽草、牡蘜等,动物性的有蜃灰、蚕矢、鱼腥水等,矿物性的有食盐、硫磺、石灰、砒霜等。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对传统农业加以改造和提高,使我们的农业成为绿色有机安全的农业。

环境友好与循环农业

有个故事说,在明朝,江苏有个名叫丹神的农民,对农业经营很在行,他居住的地方是低洼水乡,时常遭受水涝灾害,他就干脆将低洼处挖成鱼塘,结果副业收入又比农业收入多了3倍,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样板典型。这种情形在当时不是个案。明代的太湖流域,当地农民就创造了“桑基鱼塘”生产模式:田基种桑,水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做到栽桑、养蚕、养鱼、肥田的有机结合,桑、蚕、鱼、犁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就避免洼地水塘之患,实现了生态效益。这种基于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的农业理论是很成功的,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成为广泛传播的先进农业、农村文化。

在珠江流域,有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在鱼池的堤埂上种植甘蔗、水果、油菜等经济作物以及牧草。这些富有区域特色、符合生态原理的基塘系统,近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大批的知识精英开始为科学实验而穷思竭虑,为了创立新的理论学说而英勇献身,这种科学精神逐渐被传入到了农学之中,大约有300年科学的探索与学术的积累。到了18世纪西方世界确立了基于科学实验的农学体系。

历史经验与启示

传统农业的出发点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侧重于对自然界的生产要素的利用;现代农业的出发点在于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侧重于人为地创造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产要素以提高产量或品质。

现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自身所固有的缺陷,直至近年出现的对食品安全的忧虑等。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平衡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分子,而不是主宰。因此,自然总是“征而不服”的。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与当今追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吻合。

“生态农业”,“有机食品”,就是对被人类曲解了的“农业现代化”的反思。

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现代农业之中,对于今人和来者,善莫大焉。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2贵阳生态文明论坛生态农业分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磷酸二铵的属性与合理施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三北地区农业种植中对磷酸二铵的施用效果都很认可,随着国产磷铵产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磷肥的施用,从1981-2000年,我国粮田土壤磷素以11% 的速度增长,土壤全磷、有效磷每kg平均提高0.21 g 和5.7 mg。缺磷土壤面积已经从80年代的67% 减少到50% 以下,富磷土壤面积从7% 增加到15%。通过多年来施用磷肥,我国北方农业区土壤中速效磷水平已经普遍上升,尤其是高产农田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表层20 cm土壤速效磷的水平很高。这就说明三北地区在维持作物产出的情况下,保留在土壤中的速效磷已经有所积累,造成连年施磷铵效果不如初效的现象,这种现象又错误导向出施肥量不断地提高,施用方法不适宜地扩大,例如有的用量达50 kg,有的将磷酸二铵作追肥和冲施肥等。

今天要求合理施用磷酸二铵要根据磷酸二铵的自身特性,根据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施肥用量和施用方法。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则,充分发挥磷铵的增产作用。磷肥施用的技术要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

1 磷酸二铵是一种低氮高磷的二元高浓度复合肥

磷酸二铵含N 18%,含P2O5 46%,总养分达到了64% 的高浓度。在养分供应上具有低氮、高磷无钾的特点。施在缺磷土壤上效果特别好。80年代初我国北方广大农业区土壤普遍缺磷,表现在粮食作物的千粒质量较轻,农民当时把磷酸二铵施在各种作物上,增产效果都很明显。所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民都很喜欢施用这种肥料。到90年代初,北方地区的农民开始反映,多年施用磷酸二铵后,肥效就不突出了。与此同时,各地土壤肥力调查与测试数据也表明,在中、高产水平农业区的表层土壤有效磷水平逐年提高,磷在土壤中有所积累,施磷肥有后效。这说明磷肥与氮肥的特性不同,氮肥性质活泼,施入农田后有挥发,淋失和反硝化脱氮等损失,而磷肥性质不活泼,在农田土壤中不仅迁移很慢,转化产物活性低,当季利用率很低,而施用后的累积利用率却很高。

2 磷酸二铵合理施用的原则

磷铵施种肥,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精量的磷铵用作种肥可以体现一个“巧”。春天农田低温,土壤养分库中的磷活化慢,而作物幼苗期正是磷营养的临界期,对磷的反映敏感,容易缺磷,而此时缺磷,作物幼苗不齐不壮,抗性差。农谚说:“有钱买籽,无钱买苗”,后期难以获高产。将精量磷铵作种肥用,关键技术有二:一是用量控制在每667 m2 5 kg。二是施用位置要施在种子斜下方2~3 cm。不可种肥接触。多年来三北地区农民习惯于对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施磷酸二铵种肥,已成为高产工程的固定措施。

磷铵适合于作基肥,底肥中大量的磷含量可保证作物生育后期籽粒与瓜果发育的需求,也使产量有保证。由于磷酸二铵中磷是氮的3倍,它可单独用于喜磷而固氮能力强的豆科作物的基肥,施用量以8~10 kg为宜。在其他作物上用磷酸二铵作基肥时,需要配合适量的单质氮、钾肥,以调节提高氮和钾的比例。作物基肥的作用主要是补充中后期营养,因此,磷铵要施得深。磷铵中的磷在土壤中迁移性差,只有施到作物主要根系的分布区,才可提高被吸收效率。不同作物施基肥的深度应有区别,特别是果树要求施40~60 cm,蔬菜15~20 cm,粮食作物20~30 cm。

基肥的用量因作物种类和前茬施肥状况不同而异,例如施了有机肥的农田可少施,年年施磷铵的地块可少施或改施三元复合肥。一般粮食作物底肥磷铵的适宜推荐用量在10~12 kg左右,棉花667 m2平均12~16 kg。关于氮、钾肥的调节和提高氮肥的比例,不一定全在基肥中加入,氮还可以到追肥时再加,效果会更好。

虽然磷酸二铵是速效性的,但是不宜作追肥和冲施肥。因为作追肥用时将颗粒磷酸二铵撒施在表面上,溶解得慢而少,溶出的磷酸向土壤下层迁移性能很差,一面移动的同时又被固定,固定的产物是水不溶解的,也不被根系吸收利用,失去了肥效作用。如果用磷酸二铵作水冲肥,会使价格较贵的磷素从地面径流带走,或富集于地表而作物根系主要发布在地下,根系够不着肥,肥效差,又造成磷肥地表流失,污染水环境。这种双向问题是不应该发生的。

总之,磷酸二铵是个好肥料,用在缺磷的土壤上很有效,但它的养分不全面,需要补充氮钾养分,实行平衡施肥。还有,不要用磷酸二铵作追肥和冲施肥。

摘编自《农民日报》

推荐访问:农耕 现代农业 中华 继承 精华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