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建议多措并举提高中低产田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建议多措并举提高中低产田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时间:2023-07-06 17: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粮食增产只有三条路,一是多种多收、靠扩大面积增产;二是多种多收和增产增收结合,即扩大面积的同时也提高单产;三是提高单产实现增收,一般规律是先走第一步,再走第二步,必然走到第三步。隨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市粮食种植面积不可能再大幅度增加,可以肯定,今后粮食增产的途径只有靠提高单产,究竟如何提高单产,大量生产实践证明:一是高产区要“高产再高产”难度很大、风险也很大、但效益却不大;二是中低产区只要解决生产中的一两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单产就会大幅度提高,用隆阳区的三个生产实例作说明。这不仅是对粮食生产的认识问题,而且也是生产策略问题和方法问题。因此建议,确保保山市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稳住高产,提高中产,主攻低产。

关键词:粮食安全;中低产田;水改旱;产量产值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41-03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郑家文(1956-),男,云南腾冲人,二级研究员,从事啤饲大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2012年是保山市第九个粮食持续增产年、粮食平均单产347.99公斤,虽然比全省平均单产262.7公斤高85.2公斤、高32.4%,但还比全国平均单产353.2公斤低5.3公斤、低1.5%,而当年保山市隆阳区平均单产470公斤,居全省首位,高于全市35.1%。本文对将粮食、粮食安全、中低产田等有关问题作以简述。

一、粮食和粮食安全的概念及数量指标

1.中国传统的粮食概念。按照中国传统解释,粮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豆类、薯类的集合。由于历史原因,国家统计局从1953年起就采用了广义的粮食概念,为了和国际接轨,自20世纪90年代起,其公布中国粮食总产量时另列了谷物总产量,以示区别。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粮食概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是指谷物、即小麦、粗粮、稻谷等三大类,粮农组织所说的“世界谷物总产量”在中国常译成“世界粮食总产量”,中国广义上的粮食总产量中应剔除豆类和薯类的产量(近三年中国谷类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约89%),才能与其保持统计口径一致。

3.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概念是粮农组织197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要求各国采取政策,以保证世界粮食库存最低安全水平系数,即世界粮食当年库存至少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其中:6%为缓冲库存,11%~12%为周转库存,周转库存相当于两个月左右的口粮消费,以便衔接下一季度的谷物收成。凡一个国家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低于17%为粮食不安全,低于14%为粮食紧急状态。

1983年4月,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第二次界定: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有充足的粮食(有效供给);要有充分获得粮食的能力(有效需求);以及这两者的可靠性,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或两个因素,都将导致粮食不安全。

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问题,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之中。

4.粮食安全的数量指标。世界粮食安全指标是每人每年有粮400公斤,中国制定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2008—2020)》规定的指标:到2020人均粮食395公斤(如果剔除豆类和薯类后,谷物类只有351.6公斤)。

二、中低产田的概念和划分标准

1.中低产田的概念。中低产田是指因作物布局不合理和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根据障碍因素类型不同,还可进一步再分为缺素培肥型、质地改良型、坡地改梯型、瘠薄增厚型、渍水潜育型、矿毒污染型等。中低产田的改造是通过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对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改造,提高中低产田土基础地力的过程。

2.中低产田划分标准。中低产田划分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以粮食平均单产为基础,上下浮动20%作为划分高产、低产田的标准,上下限之间为中产田,高于上限的为高产田,低于下限的为低产田。

3.保山市粮食播种面积的2/3是中低产田。2012年是保山市粮食生产第九个持续增产年,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86.09万亩、平均单产347.99公斤、总产133.7万吨。保山市粮食单产2012年虽然比全省262.7公斤高85.2公斤、高32.4%,但比全国353.2公斤少5.3公斤、少1.5%,根据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单产278.39公斤以下为低产田(即在347.99公斤基础上下浮20%),单产417.6公斤以上为高产田(即在347.99公斤基础上上浮20%),在278.39~417.6公斤之间的为中产田。根据这个标准划分,高产田大约占年播种面积的1/3左右,大约有127.4万亩、总产量53.2万吨左右、占总产量39.8%,低产田大约占年播种面积的1/3左右,大约有127.4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左右、占总产量26.6%,中产田大约占年播种面积的1/3左右,大约有127.4万亩、总产量45万吨左右、占总产量33.7%。对具体作物而言:小春粮食播种面积85%左右是中低产田,大春粮食播种面积20%左右是低产田、50%左右是中产田。

三、提高中低产田产量的可行性

1.中低产区农民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强烈愿望。保山市中低产田地基本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该区域的农民粮食储备少,种粮积极性高,这个区域同时又是农牧混合区,养殖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因此,中低产区农民有提高粮食单产的主观能动性。

2.提高中低产区粮食产量相对容易。大量生产实践已经证明,之所以出现中低产田地,一般都有一两个主要的障碍因素,我们只要找准了中低产区的原因,抓住生产中的主要矛盾,提高中低产区粮食产量比高产再高产相当容易一些。

3.提高中低产区粮食产量比较效益好。高产粮田一般都要增加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但高投入不一定有高效益,据云南省社科院有关专家调查,过去的二十年,全省粮食单位播种面积每亩化肥施用量翻了一番多,但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却减少了50%以上,化肥的生产效率正在以每年0.43公斤的速度下降,化肥施用的边际生产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势。

四、提高中低产田地产量和产值的实践

(一)“水改旱”产量和产值都提高

“水改旱”在这里指的是把种植水稻的田改成种植旱作玉米的地,因为玉米是高光效的碳四作物,不仅增产潜力比水稻大,而且耐寒性也比玉米好,不论山区和坝区,只要把缺水的“雷响田”改种玉米,产量都会大幅度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实例来说明。

1.青岗村“水改旱”单产成倍提高。隆阳区汉庄镇西山片青岗、岩箐、金竹、庄房等四个行政村属于典型的高海拔冷凉山区,海拔1 900米~2 040米,年均温13.5℃~14.5℃,年隆雨量1 358毫米,有稻田1 500亩,属高海拔稻作区,由于温度较低,低温冷害严重,加之有一部分还属于雷响田,常年缺水,种植水稻单产普遍低于150千克。2006—2009年在青岗村实施“水改旱”项目1 775.65亩,玉米平均单产670.3公斤,比对照水稻平均单产142.09公斤,亩增产528.21公斤,增幅371.7%。

2.高产坝区 “水改旱”一年两熟变三熟大幅度增产增收。隆阳区汉庄镇贾官村是水稻高产区,海拔1 652米,年平均气温15.5℃,平均降雨量1 000毫升。通过实施“水改旱”,“包谷、大蒜、小麦”一年三熟栽培获得大幅度增产增收,2009—2010年在该村推广三熟制面积210亩,两年三熟制作物累计加权平均:亩生产成本2 994元,亩产量2 395公斤(其中,粮食1 142公斤、大蒜1 253公斤),平均亩产值9 905.9元,最高亩产值13 553.5元,平均亩纯效益6 911.9元,最高亩纯效益9 601元,相比之下,大面积的“水稻、小麦”二熟制作物亩成本451元,亩产量1 056公斤,亩产值2 175.9元,亩纯效益1 724.7元。三熟制比二熟制亩产量增1 339公斤,增产126.8%;亩产值增7 730元,增355.3%,亩纯效益增5 187.2元,增300.8% 。

(二)西山片实施“3+2”战略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

位于隆阳区西北部山区的杨柳白族彝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瓦马彝族白族乡是一个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少数民族地区,这3个乡被人们称为“西山片”,是隆阳区乃至整个保山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西山片”长久以来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区委、区政府2005年在“西山片”实施“3+2”扶贫攻坚战略(3是指“包谷+生猪+核桃”;2是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仅从玉米生产方面看,2005—2009年实施五年累计推广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48.3644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07.6千克,比未实施“3+2”战略前的2004年单产312.9千克增194.7千克,增62.2%。

五、多措并举提高中低产田粮食产量的五点建议

1.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保山市粮食生产布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惯是“有地就种粮、有水就栽秧(种稻)”,这种生产方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小农经济,严重影响区域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商品化的农业生产发展。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优质稻的品种只有在最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科学栽培管理,才能获得品质上乘的稻米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我省的“德宏的遮放米、文山的八宝米”,中国的“江苏的太湖米、东北大米、台湾米”,国际上的“日本米、泰国大米”品质好的根本原因是“生态环境”好。又如中国“北方小麦”和“欧、美小麦”品质好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态环境”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就是要把具体粮食作物品种种植最佳的生态适宜区,例如,保山市冷凉山区低产稻田和不同生态区的“雷响田、望天田、干渴田”只要把种“水稻”改种成“玉米”,单位面积产量都会大幅度提高、有些地方甚至成倍提高。各种粮食作物都有不同的适宜生态区,我们在生产布局上要认识自然,顺天行事。中国古代有大量农书曾对今天“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观点进行过大量论述,例如战国时期吕不韦《吕氏春秋》讲过“夫稼、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之者人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指出“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若任情返道,则劳而无获”,明代马一龙《农说》写道“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调整种植结构的目的就是把自然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2.找出生产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会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影响我市冷凉山区低产稻田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生长阶段“气温低”,由于“气温低”导致水稻生长发育不正常,最终表现为“产量低”和“品质差”;又如,不同生态区的“雷响田、望天田、干渴田”水稻单产低的主要障碍因素是“水”,由于水稻生长过程中需水量比玉米大得多,只要把这类稻田改种成需水少的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就能大幅度提高。简而言之,不同生态区的低产田地都有一些影响产量提高的因素,我们一定要找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3.应用综合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们平常讲的“综合技术”也可以把它叫做“集成技术”,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重新组合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的创造方法,它往往可以实现单个技术实现不了的技术需求目的。党中央和毛主席在1958年提出的搞好农作物生产必须执行的的八项措施——农业“八字宪法”,也就是“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从宏观方面抓住了作物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综合管理的关键技术,曾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微观方面讲,每一季粮食作物生產都涉及到“良种、栽培、管理、收获”等若干技术环节,就“良种”和“栽培”都还有很多具体内容,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必须应用综合技术,发挥科学技术的集成效应。

4.加快土地流转实施集约化生产。我们通常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提及它的另一面,那就是以占世界农村人口40%的农民仅仅养活占世界7%的非农民,由此可见我们生产力很低。按劳均生产的谷物折算,中国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8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悬殊,是巴西的1/2,日本的1/3,意大利的1/10,英国的1/34,法国的1/39,美国的1/84,加拿大的1/111。究其原因,我们土地经营规模小是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户均耕地:保山市4亩、云南省7亩、中国9亩、世界14.8亩,日本22.5亩、欧盟450亩、美国3 000亩。今后,我们要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5.搞好科技培训促进成果转化。早在三百多年前,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就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科学技术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科技培训的力度决定转化的速度。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推荐访问:中低产田 并举 产量 粮食安全 保证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