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职高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究

职高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3-07-08 19:3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只有面向学生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促进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文章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结合实践对分层教学在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反馈分层等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指导”的分层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满足了学生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

关键词:差异;分层教学;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14-0095-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由于义务教育阶段计算机课教学水平不一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很大。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部分学生:接触计算机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对计算机并没有什么兴趣,接受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以致这部分学生的学生情况相当不乐观,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他们都接受不了,兴趣进一步丧失,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对计算机课有一种惧怕的心情;中间部分的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却仍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事实上同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各方面的差异,包括学生的双基情况、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由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的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都形成了差异。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方式,让每个人都能获得“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成功和喜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既有统一安排,又要因材施教;既要教会学生知识,又能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如此循序渐进,学生才会对计算机学习兴趣更浓,体会更深,动力更足。

二、分层教学的涵义及其理论依据

1.分层教学的涵义。分层教学本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成长的基本理念,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促使每个个体都能按其特有的方式发展,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分层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对待学生之间差异的态度——消除差异,而将视角转向了对学生差异的培植、利用和开发,根据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即“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具体来说,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教学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结合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2.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符合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教学与各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2)因材施教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人人都出成绩,出自己的最优成绩”。

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课题。

三、职高计算机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生分层。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区分出层次,并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由于分层教学是基于对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的考虑而提出的,因此,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变量。在实际教学时,灵活把握,定期变换分层标准的侧重,即把认知因素中的不同变量分别作为分层的主要标准,这种做法将有助于教学从多角度贴近学生的本质特征。综合考虑教师的合理控制和学生的个别化发展,按学生的双基情况、接收能力及发展空间进行分层。学生的层次可定为A、B、C三层。A层:这部分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B层,普通层,这一层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这部分的学生双基情况较差,对计算机兴趣不大,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并且,学生分层是教师的内部行为,采取教师“内在尺度法”,却不公开他们所处的层次。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层次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可变的。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

2.目标分层,分类要求。分好了层次后在教学设计中制定教学目标就有了针对性,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目标。各层教学目标既要科学、准确地设置在相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应是教学总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分解目标时,教师应该在考察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和具体准备情况的基础上,找出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并分析教学要求与教材内容,制定与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相接轨的教学目标。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设置在接近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以使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对A层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应巧妙设计,在本课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于B层的学生来说,不应该满足基础知识的掌握,这部分的学生可上可下,最有可开发性,教师不应该忽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C层的学生稳扎稳打,促使他们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操作,多给他们训练的机会,耐心辅导,相信他们会有所提高的。制定教学目标时,各层教学目标既要体现为言语性的外显陈述,同时也要蕴含在课堂教学的提问、练习与作业之中,分布在具体的学习内容里。当学生完成相应层级的学习任务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的层次目标挑战。例如,在计算机基础——《图文混排》中,将教学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初级:掌握在文字中插入图形的方法;学会使用“文字环绕”工具设置图文混排;能对图形进行移动和定位等操作。对中级的学生而言,可在掌握初级目标的情况下进一步掌握“图片”工具栏的操作,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将它设计为以教师演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对出现问题个别辅导。高级:在初级中级目标都已达到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利用前段时间所学过的画图工具,加上美术知识为“6.5世界环境日”设计一个宣传画。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环保意识。

3.分层授课,优化过程。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主要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全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

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学生,实施中速推进,操作练习辅导兼顾A、C两层,努力为C层学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授课时合为主,分为辅;操作练习则分为主,合为辅。课时进度以B、C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B、C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做到对A层学生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操作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操作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C层学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A层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教学形式也要灵活多样,积极引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学生针对授课中的体会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与小组同伴讨论、交流。教师要使小组内部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各抒己见、互帮互助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点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启发他们自己解决。在学生讨论、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个别性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倾向性问题则统一收集,集体解答。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对于低层次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找出他们问题的初始点,重点讲解解题思路;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则主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思考。例如:在“图文混排”一节的教学时,进行如下的大分层教学,对A层学生可以直接结合教师的演示讲解进行宣传画的制作。对中等生B层学生可根据教师演示讲解进行各类格式的实际操作演练,或采取分组讨论,掌握在文字中插入图形的方法;学会使用“文字环绕”工具设置图文混排;能对图形进行移动和定位等操作;掌握“图片”工具栏的操作。对C层学生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启发他们学会思考,掌握图文混排的实际操作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4.分层反馈,整体推进。分层反馈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处理练习或作业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分层达标检测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A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B、C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实行分层练习和分层检测,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开展个别教学活动,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分层源于学生的差异,效果来自于分层。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获得成功的喜悦,心理品质得以逐渐优化,进一步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探索软、硬件知识,自主地结合理论进行操作,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计算机操作得以提高。而且在局域网的教室中,学生的层间、层内合作变得活跃和突出,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也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分层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32).

[3]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 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0,4(21).

推荐访问:职高 分层 探究 课程 计算机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