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艺术是“美”的自我确证

艺术是“美”的自我确证

时间:2023-07-09 09: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能表达人类情感的乐器和工具。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动作、语言、工具,造就了不同艺术的分类。艺术的首要任务或者其根本性质,就是美。源于生活的艺术之“真”,在经由艺术家由自己的高于生活创作力的外化而的赋予的“美”,具有了道德教化所追求的“善”,再次引起欣赏者的自我确证。所以,艺术的本质就是“美”的自我确正。

关键词:劳动;情感的表达;中国艺术;审美性;艺术家;欣赏者;真、善、美

一、艺术源于劳动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人类由猿成为直立行走的猿人,再到能加以思考、并有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的智人,这一切都是由劳动的产生而发生的改变。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道:“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里的“创作”其实就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想不到”的意外的发生,也便“想不到”给这一发声加以时间和语言的特征,具有了音长和节奏而产生了音乐的雏形。

另一具有说服力的佐证便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埙的产生和发展。埙距今已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一例证也充分的说明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埙,是产生于人类劳动和人类创作的。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此时的埙已经成为了具有表达人类情感的乐器和工具。

二、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

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动作、语言、工具,造就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发展,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源于生活而具有外化的创造力的过程中,产生了艺术,并将不断的细化这艺术的分类,如具有“艺术之母”之称且能“蹈之舞之”的舞蹈,和音乐、戏曲、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和近现代产生的电影是具有代表性九大分类,他们都有着琳琅满目的艺术形象的遗存,从而使人们看到先民体态鲜活的、生机盎然的舞姿,还有那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和寤寐求之的追求爱情的美好场景。

作为世界艺术发展中独特一脉的中国艺术,在它的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内涵和形式,还是在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都有异与西方艺术理性的忠实,而强调艺术家心灵感觉和生命情感的表达,这就是重表现、重传神、重写意,无不倾注着一种主体的、有意味的感受和概括,并因此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追求,如“形神”“情理”“虚实”“气韵”“心源”“意境”等,看重情感表达,即“言志、缘情、言心”。1、言志说:《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汉代《毛诗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不知手指舞之,足之蹈之也”;2、缘情说:《乐记》中有这样的表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3、文言心说:《文心雕龙·原道》中,有这样的理论:“心生而立言,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但是,不论是西方理性而忠实的艺术还是中国讲究意境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谈论艺术的本质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和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当然,把艺术认定为情感、志趣、自我意识的表现的观点,也还存在着排它性不足的局限性。如果说,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那么,难道某人一气之下摔碎了一个玻璃瓶,那这个摔碎的玻璃瓶难道就成了艺术品了?显然,这个观点不是一概而论的。这便需要阐述另外一个问题,即艺术的审美性。

三、艺术的审美性

艺术的首要任务或者其根本性质,就是美。

美的本质是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统一,美是能引起自我确证的形象。而审美已经广泛的形成和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我们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从而也成为我们重要的人生体验。首先,我们在自然界中能够获得审美的经验。其次,在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也能获得审美经验。最后,审美更加普遍必然的体现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

概括的说,艺术家和欣赏者的自我确证,是确证人的知识能力、情感能力、意志品质和生活经验。古今中外的作家、艺术家公认,艺术的创作起自于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经验。这就是艺术家的自我确证。艺术家在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后,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将创造力的外化。如齐白石作《虾》,是仔细观察虾的习性和动态,将这一人生体验中获得的审美经验,才能在纸上将虾跃然纸上。而欣赏者也将会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结合各自人生体验和审美经验,获得欣赏者的自我确证。如《论语》中记载,孔子在欣赏《韶》乐时:“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為乐之至于斯也。”这则将艺术家带有自我确证的创造和具有自我确证的欣赏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即优秀的艺术并不缺乏欣赏者。

艺术能将艺术家和欣赏者紧密连接的的原因是两者的自我确证产生共鸣,这一共鸣则是艺术所具有的“真”“善”“美”。

其中,艺术的审美是艺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能够确证欣赏着的价值取向和感性存在,从而在艺术中获得精神愉悦的功能。审美功能的实现目标就是美。而美则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审美经验。这便是艺术之“美”。无论是怎样的艺术分类,其中都有一共通的特性,便是创造和传递“美”,包括意境美、视觉美、结构美、情感美、听觉美等等。如埃菲尔铁塔的视觉形象美,又传递着创作者的情感美;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题材选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这里就包括了曲式结构的“美”,情感表达的“美”,给予观众音乐体验的“美”;又如舞台剧形式的歌剧、话剧、戏剧等,更是综合舞台表演、编剧、文学、音乐、舞蹈、舞美、灯光等各类不可或缺元素的综合体,给予欣赏者更震撼的感官体验,传递“美”。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并且,艺术能让欣赏者认识生活世界的本质,理解历史内在发展规律。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将普遍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过程。如孔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明确指出诗的首要功能还是“兴”,即兴发情感,也就是承认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这便是艺术之“真”。无论是西方的理性的忠实还是是中国追求的意境,都是在源于生活经验的现实中而来,却能高于现实的生活而存在,之就是艺术的真。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人文主义,从宗教中解放人,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如意大利达·芬奇,他把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等。

再者,源于生活的艺术之“真”,在经由艺术家由自己的高于生活创作力的外化而的赋予的“美”,具有了道德教化所追求的“善”,再次引起欣赏者的自我确证。

所以,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创造者和欣赏者共同进行的“美”的自我确正。

参考文献

[1]《美学》 朱立元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艺术原理》 张黔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第一版

[3]《中国艺术史》 李少林主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

[4]《藝术家·对话录》第一辑 王静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09年11月 第一版

推荐访问:确证 自我 艺术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