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发改规划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时间:2023-07-10 14: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六年至二○一○年),是我县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六年至二○一○年),是我县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精神,牢牢把握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环境、培植产业、积蓄后劲、加快发展,全力确保“十一五”实现初步建成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

“十五”时期发展成效显著

“十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发展提速提档、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沉心静气,克难攻坚,坚持打牢基础,积蓄后劲,在走稳的基础上走好,在走好的基础上走快,探索确立了符合石柱实际的“六三一强”思路,初步构建了“绿色为本、特色为体”的县域经济框架,圆满实现了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发展目标。

一是经济发展明显提速,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十五”末分别实现25.22亿元、16.2 亿元、23.24亿元、1.7亿元,比“九五”末年均分别增长11.5%(现价增长15%)15.1%38%23.3%,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达到2296元,经济发展实现“四个翻番一个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五大出口”全面畅通,“一纵两横”的公路骨架基本形成,能源、水利、通讯、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三是旧城改造成效明显,“一心两点三带四级”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四是企业改制顺利推进,工业经济走出低谷,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壮大,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五是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移民工作顺利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健康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六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6元,年均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00元,年均增长11.6%以上,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年均增长20.8%。所有这些,为“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石柱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制约因素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是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的提出,标志着中央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和西部农村,为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发展、扶贫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产业化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国家必将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三峡库区给予更多的支持。三是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统筹区域、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强分类指导。随着“渝鄂湘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战略的全面推进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的相继实施,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的转移支付和投入力度,土地、环境、产业、投资等方面的区域政策将更加完善,必将有力推动我县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四是工业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以电矿、药业、食品、轻化等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各类经济要素加速流动,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五是全县人民谋发展、思改革、干实事、奔小康的愿望十分迫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将为我们改善环境、培植产业、积蓄后劲、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依然存在发展起点较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总量较小、生产要素不足等问题。一是基础设施滞后,发展环境不优。由于以高速公路为主轴的县域骨架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农村公路建设滞后,石柱的区位劣势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全县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亟待改善。二是产业支撑乏力,链条延伸不长。矿产资源开采、绿色食品加工等企业主要聚集在原材料集中地,产业关联度不高,绿特产业链条经济尚未形成,库区乡镇的产业空虚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经济增长粗放,运行质量不高。全县的特色农业尚属基地型,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特色工业尚属粗加工型,量小质弱不成规模;特色旅游业尚属起步型,难以有效促进全县经济的较快发展。县域经济仍属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发展的外向依存度不高,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严重匮乏,劳动者素质较低,县域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四是“三农”问题突出,统筹发展不够。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城乡教育卫生差距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七难”问题已成为建设和谐石柱的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

从总体上讲,我县仍然处在“负重爬坡、艰苦创业”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关口,也是我县进一步“改善环境、培植产业、积蓄后劲、加快发展”,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面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负重自强,克难攻坚,团结实干,艰苦创业,不断开创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新局面。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六三一强”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立足科学发展,培植产业支撑,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解除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基本形成和谐石柱的基础条件,基本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努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步伐。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经济发展“提速提档”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实现“五个翻番一个达到”(地方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间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初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为本,特色为体”的县域经济框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和谐石柱建设取得新进步,初步建成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

具体目标:

(一)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总量达到50.5亿元,人均GDP达到1420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9.840.63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十一五”期间累计达到205亿元。

辖区, 内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达到2.2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达到20亿元。

(二)社会发展目标

教育、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巩固提高“两基”“普实”成果,切实解决农民子女“读书难”问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有效提高适龄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全面完成农业产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别;健全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人口与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2%以上,人口与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00110 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有效途径。逐步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城镇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森林覆盖率达47%以上,绿色生态优势得到巩固和提高,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2010年达到12000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4%2010年达到3600元。全面完成三峡移民任务,实现各类移民安稳致富;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三峡库区平均水平。完善文化、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及重点

按照“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一二三四”工程,即:构建一个良好环境(良好的人居、生态、投资环境等发展环境),实现两个重大突破(基础设施、特色旅游),建好三大特色基地(“菜”、“药”、“畜”),发展四大优势产业(电矿、食品、制药、轻化),形成“绿色为本,特色为体”的县域经济基本框架。

一、加快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发展环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良好发展环境、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健全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按照“建设大通道,连接主干线,形成新网络,畅通乡镇村”的思路,强力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县际干道公路和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加快启动15条干线公路、91条村道公路、112个公路站场和24个港口(码头)项目,全面提高县际出口公路、县内公路通畅和乡村公路通达能力,不断完善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体系。

1.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建成垫恩高速公路石柱段。开工建设涪利铁路石柱段。力争涪陵—丰都—西沱—万州、丰都—石柱高速公路和万州—石柱—黔江快速通道开工建设。

2.县际干线道路建设。建成县城至三店、黄水—冷水、万朝—忠县磨子互通连接路。实施石柱—黔江(彭水)“三改二”工程。开工建设县城—六塘—沙子—柏杨塘公路。力争完成沿江公路石柱段建设。争取建设丰都—石柱高速公路下路、双庆场互通和涪陵—西沱—万州高速公路西沱、赶家桥互通四条互通连接路。

3.农村公路建设。加速乡镇“通畅工程”和行政村“通达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乡际联网路建设,建立完善“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到2010年,新(改扩)建农村公路1239公里,实现16个乡镇、63个行政村通水泥路,100个行政村通公路,实现乡乡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4.内河航运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进一步强化西沱港区功能建设,完善沿溪集镇码头功能,新建黎场砖瓦溪综合码头,改造长江及龙河流域渡口12处,全面实施客运船舶标准化改造。

5.建设县内公路网络客运招呼站200个。

(二)加快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多元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能源产业化项目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电、气、煤等能源建设,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

1.规划建设输电网及配套设施。重点实施火电站配套工程。建成沙子、城东变电站,完成南宾、茶园、大地坪变电站扩容改建,新建鱼池110千伏和马武110千伏变电站,提高全县电网供电质量,实现售电量翻一番以上;认真实施国家西部农网建设完善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受益面达到90%以上,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2.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加强天然气管网和液化气工程建设,扩建菜地坝储气站,协调天然气生产生活用量,力争日供气能力达到9.84万立方米,实现50%的乡场镇通气,基本满足生产生活用气需求。

(三)强化水利、农机保障体系建设

以解决城镇供水安全和农村“饮水难”为重点,合理布局全县水利设施。继续推进中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确保县城和重点集镇的防洪安全,增强农业农村防洪抗旱能力,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提高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供给保障和发展承载能力。

1.兴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坚持蓄、引、提相结合,建成万胜坝水库,推进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东方红水库和跳脚石水库;规划建设微型水利、塘、蓄水池、引水渠及配套引水管网;充分利用和保护好龙河及县内重要次级河流的水资源。

2.整治病险水利工程。加快鲛鱼水库、黄水鱼湖整治。加强虾扒沟水库防渗治理。完成县城防洪堤综合整治工程。完成西沱镇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堤防工程。建设大歇、三河、下路、临溪、沙子等16个乡镇防洪工程。

3.建设场镇供水工程。扩建、改建已有自来水厂,辐射延伸供水管线,增强供水能力。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新建自来水厂,解决集中居住人口饮水安全。新建分散式供水工程,解决居住分散的农村人口饮用水。“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8万人以上。

4.提高农业抗旱、排涝和防洪能力。规划一批骨干灌溉工程,完善渠系配套工程;加强机电提灌设施的新建、维修和改造,增加多元化灌溉方式;完成烟水配套、烟机配套工程建设;整治和完善水利排灌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新建、扩建、整治防渗各类水利工程525处,形成初具规模的农田灌溉体系,实现基本农田能排能灌。

5.加强农机化工作,努力推进农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通讯邮政设施。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加速移动通信网和联通通信网扩容改造,建设移动基站11个。开通3G业务,力争完成无线、数据、视频三网合一建设改造,形成固定电话、宽带和3G业务相融合的立体通讯网络。建成快捷、高效的邮政服务网络。到2010年,力争固话装机容量达到7.8万线,移动通信村通覆盖率达到100%,用户11万户,移动普及率达到21%

2.网络建设。加快宽带数据业务发展,完成政务信息网改造。实施工业企业信息化工程,在重点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全县宽带用户达到1.5万户。

3.广电设施。完成乡镇光纤电视覆盖,建好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网络,建设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络接入平台,加快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络和农村信息网建设。到2010年,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基本实现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

(五)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1.管网设施。实施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配套建设输配电、燃气、通信、消防、有线电视、绿化美化、城镇防灾等管网系统。

2.环卫设施。逐步完善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公厕等设施布点。规划实施南宾、西沱、黄水镇和沿溪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乡镇场镇市政公用设施,净化美化场镇环境,完善集镇功能,提升小城镇形象。到2010年,实现垃圾处理规模400/日,污水处理规模达到7万吨/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85%以上。

3.城市路网。重点建设县城火车站大道、城东汽车站、堤口大桥和大中坝龙河大桥,力争建设下落坝大桥,进一步改善县城交通环境。

二、大力发展三大特色种养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培植产业、富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以全市实施“三百工程”为载体,加快构建特色种养业基地,切实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发展三大特色农业基地

在巩固发展烤烟、蚕桑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建立以辣椒、莼菜为主的特色蔬菜、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和以长毛兔为主的草食牲畜三大特色种养业基地。特色蔬菜基地要巩固现有基础,辣椒种植面积力争达到30万亩,形成“百里辣椒长廊”,培育具有石柱特色的“石柱红”辣椒良种繁育体系,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优质辣椒基地县;莼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积极发展蜂产品、魔芋、食用菌等绿色食品。中药材基地要实现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其中,黄连种植规模稳定在5万亩以上,因地制宜发展山茱萸、三木药材、佛手、何首乌等中药材,形成全市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草食牲畜基地要巩固长毛兔全国第一大县的地位,坚持改良品种,提纯复壮,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毛兔地方品系,并在适宜区稳步发展肉牛、山羊等草食牲畜,到2010年,实现优质长毛兔圈存250万只,产毛1600吨,肉牛年存栏16万头,出栏5万头,山羊年存栏15万只,出栏8万只。

(二)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依托与西南大学的县校合作,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等工作,扩大优质黄连GAP种植基地,形成示范基地2000亩、GAP种植基地5万亩的种植规模,完成辣椒绿色食品认证、莼菜有机食品认证、何首乌和佛手GAP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精心打造“神农牌”黄连、“西沱牌”牛羊肉、“晶绿牌”莼菜、“山之纯”莼菜、“长源牌”银杏、“石柱红”辣椒、“三益红”辣椒、“林野牌”香菇等一批名牌产品,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新设施,发展新村庄,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形成新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加快以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新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农综开发、农村通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力争到2010年完成村村通公路,多数农户喝上清洁的水,实现城乡同网同价,通信普及率明显提高,切实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突出问题。二是切实抓好新村庄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农民新村;以农民新村为依托,大力推进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普及推广适合新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到2010年,全县农村建成沼气池1.1万口,力争实现改水受益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25%以上,把农民新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亮点。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育塑造新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基本解决农村读书难、就医难问题;实施农民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速转移农民,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难。四是进一步发展新经济组织。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认真落实对农村种养大户的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扶持,培育一批从事绿(特)色产品产加销的农村经纪人,为农村能人经济、大户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力争到2010年,发展农村大户4000个。全面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惠扶持政策,围绕辣椒、莼菜、黄连、长毛兔等特色产业,用好的章程、好的机制、好的带头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注册达到100个的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五是探索建立农村发展的新机制。按照“先发展、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经济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在生产发展上走出一条“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路子;积极推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务 “一事一议、一议一制、一制一会、一会一事”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农村公共事务和乡村治理“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四大优势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和重庆市加快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重大机遇,以改善投资环境和项目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投融资体制为重点,以特色工业园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和立项争资为突破,大力实施“工业强县 ”战略,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和总量提升。到2010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0亿元,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入库税金和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0亿元、40亿元、2.5亿元、2.5亿元、13亿元,实现“十一五”期间“再造一个石柱工业”的目标。

(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全面搞好特色工业“13”建设,即:重点建设一个市级工业园区(南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西沱临港工业区、万朝矿产资源加工区和龙潭有色金属矿业园三个产业园区,使以南宾工业园区为龙头的园区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加速工业基地建设,科学实施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工业向资源聚集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南宾工业园区要完成园区建设投资8亿元,全面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建立聚集药业、食品、轻化工业的“综合加工基地”。西沱临港工业区要努力提升园区开发建设的速度和档次,以西沱火电厂等库区产业化重大项目的实施为载体,积极引进畜禽加工、粮油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加工制造业,建立“临港工业基地”。加强万朝矿产资源加工区、龙潭有色金属矿业园的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煤矿、铅锌矿、硅矿开采和建筑建材业,构建能源、有色金属、建材为重点的矿电联产产业链,建设“特色矿业基地”。

(二)不断壮大电矿、药业、食品、轻化四大优势产业

做强电矿业。加快整合煤炭资源,不断提高煤矿资源开采能力,到2010年,新(扩)建煤矿13座,新增煤炭生产能力95万吨,实现年产原煤190万吨,建成西沱火电厂。积极推进龙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新建银子洞和芭蕉滩电站,完成官渡河、毛滩河、油草河(洋洞河)、四龙溪、马武河等次级河流和黄水万胜坝水库梯级发电站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全县风能资源,力争建成风力发电站1座。综合开发利用水电、火电和风能,“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县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0万千瓦。按照“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开采,持续利用”的原则,加大矿产资源勘探详查力度,大力开发铅锌矿、石英砂矿等矿产资源,整合现有氧化锌洗选、冶炼企业,建立矿产品工业园,力争新建日处理500吨矿石洗选厂2座;力争建成年产5万吨电解锌厂1座;引资开发硅产品,力争建成10万吨工业硅和5万吨化学硅生产线;积极开展铜、铁、镁等矿产资源勘探详查,不断延长铅锌矿、铜矿、铁矿等矿产品加工产业链。

提升现代制药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引进新兴企业,加快形成现代中医药产业链。以大型医药集团为依托,以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为科技支撑,加大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的深度研发力度,开发以黄连、山茱萸、银杏、金银花、莼菜、大黄等为主要成分的中医药及兽药(农药)制品。以中药材公司、黄连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发中药片剂、针剂和胶囊剂,形成年产1000吨中药饮片的生产能力。以东田药业公司为龙头,发展中成药加工。以瑞通生化公司为龙头对五倍子进行深加工。以中药材、医药公司等为龙头,抓好以何首乌、佛手、山茱萸和三木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品系列开发。

做特食品加工业。加大对辣椒、莼菜等优势绿(特)色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引进业主建成以辣椒为原辅料的食品加工企业,形成年加工辣椒13万吨以上的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改进莼菜加工、保鲜和包装技术,提高产品档次,争取外贸自营出口权,提高出口创汇能力。适度发展蜂产品、魔芋、菌类、银杏、牛羊肉加工等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完成重啤石柱公司和瑞通公司扩能技改工程,壮大啤酒、食用单宁酸等现代食品加工业规模,到2010年,实现年产啤酒5万吨、食用单宁酸500吨的目标。

做大轻纺化工业。依托“南宾工业园区”和下路“西部猪鬃加工基地”,培植一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转化型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建成重庆市兔毛纱、丝绸、猪鬃的重要生产出口基地。以山东如意为龙头,投资2亿元建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年利税3000万元的兔毛粗纺及服装加工项目。积极引进主城“退二进三”项目,建成年销售收入7亿元、年利税3700万元的纺织园。扩大现有茧丝绸龙头企业规模,形成年销售收入2亿元、年利税3000万元的产能。提高下路猪鬃的加工转化能力,建成年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5000万元的“西部猪鬃基地”。力争建成年产20万吨、年销售收入3.6亿元、年利税1200万元的合成氨项目。

四、以特色旅游开发为突破,充分激活第三产业

(一)突破发展特色旅游业

充分发挥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资源优势,实现“十一五”时期特色旅游业的突破发展。一是突出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西沱旅游专用码头、藤子沟库区旅游码头、万胜坝旅游码头、县城至三教寺连接道路、万寿山旅游公路、藤子沟库区公路、西沱至鱼池二级路(改造硬化)、沪蓉高速公路黄水—冷水连接路、黄水洋洞河路等项目,完成大歇至千野草场景区旅游公路改造;完善大风堡、千野草场、油草河、万胜坝等景区的供水、供电、供气和通讯设施。二是加快旅游景点项目建设,在充分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引进业主重点培育和开发西沱云梯古镇风情旅游、千野草场康体休闲旅游、黄水度假休闲旅游、城郊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等,完成大风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三是促进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接待配套设施的上档升级,抓好西沱、黄水、鱼池旅游集镇风貌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四是调整优化旅游线路,推进与毗邻区(市)县旅游景区景点的联动开发,发展区域旅游,形成合理的环线旅游格局,实现与三峡库区黄金旅游线和“乌江画廊” 旅游线接轨。建成丰都鬼城—石柱县城,忠县石宝寨—西沱云梯街,利川腾龙洞—黄水国家森林公园3条周边游短线。建成重庆主城—黄水—千野草场—石柱县城—重庆主城,万州—黄水—千野草场—西沱—万州,石柱县城—黄水—千野草场—西沱—石柱县城4条旅游环线。开拓万州—石柱—黔江小南海—秀山边城—湖南张家界,石柱—丰都—武隆仙女山—乌江画廊2条跨区域旅游线。到2010年,建成2AAA级景区,力争建成1AAAA级景区,旅游人数达到8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到2亿元/年,把旅游业发展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

依托特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推动专业市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和综合市场,构建比较完善的市场网络服务体系。南宾镇要重点建设综合批发市场、大型辣椒专业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西沱镇要充分用好现有综合农贸市场,重点发展特色农副产品交易、仓储转运业,建成以肉牛、肉羊、肉鸭为主的畜禽产品交易市场。黄水镇要围绕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流通,用足用够市、县重点扶持政策,抓好以黄连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特色边贸市场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网络交易,将黄水建成黄连专业镇。下路镇、鱼池镇要尽快建立畜产品及畜制品专业交易市场。临溪镇要加快建设以兔毛交易为主的综合边贸市场。悦崃、龙沙、下路等种椒乡镇要建立辣椒专业交易市场。沙子、马武等边贸集镇要积极培育农副土特产品批发市场。三河乡、王场镇要规划建设综合农贸市场,龙沙镇、大歇乡、黄鹤等乡镇要抓紧新建集贸市场,切实解决“以路为市”的问题。其它乡镇要结合实际建设特色农产品和特色资源加工品交易市场。

(三)活跃城乡消费市场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繁荣城乡消费市场,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购买能力;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家用电器、建材、农用汽车、农机具消费等消费需求,培育农村消费新的热点。充分利用县城扩容、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的机遇,加快拓展房地产、建筑建材、休闲旅游、现代教育、医疗保健等消费领域。积极引进现代流通企业和中介机构入驻县城和中心镇,发展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开拓咨询、会计、律师等中介服务市场,推行现代物业管理,搞好社区便民服务,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实施乡镇建连锁超市,村社建便民店的“双建”工程,构建县城、乡(镇)、农村村组三级商品流通新网络,积极推进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扩大消费提供便利条件。到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优化城镇体系

按照构建“一心两点三带四级”城镇体系的要求,拓展县城、壮大中心镇,启动发展建制镇和一般乡集镇,形成以南宾镇为中心,三河、下路为两翼,“县城—中心镇(重点镇)—建制镇—居民新村”的四级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达到30%

(一)拓展县城。县城要按照“做特做精”的要求,加快由南宾镇向三河、下路两翼发展,尽快形成“一体两翼,带状组团,山水园林,生态特色”的城镇格局。充分利用垫恩高速公路石柱段和县城至三河连接路建设的契机,加快开发干溪子至三河7平方公里区域,推进县城扩容。打造宜居环境,建成县城滨河公园、旗山公园和龙嘴湿地公园。下路组团要利用交通便利、轻纺化工业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产业聚集。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11平方公里。

(二)壮大中心镇。西沱镇要以临港条件为基础,建设客货码头,规划临港基地,大力发展以能源、建材和农特产品出口为主导的临港工业;以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加快“历史文化名镇”恢复性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以云梯古镇风情旅游为依托的旅游业,把城镇“做丰做满”,到2010年,使西沱港口贸易中心和旅游重镇形象初具雏形。黄水镇着重发展生态旅游业,积极发展观光工业,完善与中心镇和旅游重镇相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形成“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格局,把城镇“做靓做特”,建成我县的生态农业和特色旅游重镇。

(三)扶持重点镇。鱼池镇要依托千野草场、灵山佛旅游景区等资源,发展新兴旅游产业,巩固发展肉牛肉羊基地,建成旅游商贸集镇。龙沙镇、悦崃镇、临溪镇要大力发展以辣椒为主的新兴产业,形成我县农业产业化密集带。沙子、冷水等乡镇要充分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完善小城镇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边贸集镇建设步伐。马武镇要积极提升边贸集镇功能,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区。桥头乡要大力开发湖泊观光旅游,打造休闲旅游新景点,建成生态移民旅游新集镇。

二、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扩大城镇人口规模。以南宾镇为基础,向三河、下路拓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和特色资源加工业,不断提高人口聚集能力,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到2010年,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1万人。

(二)提高小城镇人口聚集能力。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引导产业要素向交通沿线、中心城镇和区域性经济增长极集中,形成串珠状分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集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业人口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三)加快特色村镇建设。结合地域、人文、生态和产业特色,全面启动特色村镇建设,科学编制新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到2010年,力争完成5个特色风貌镇、50个小康农民新村、500户新型康居示范户的建设任务。

三、合理布局生产力

以县城为中心的沿路型经济带: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轴,连接下路、三河、大歇,辐射拉动龙沙、悦崃、鱼池、临溪,形成全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带,建成沪蓉大通道的绿色经济走廊。以西沱为中心的库区型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港口建设,打通向外发展的通道,发展临港经济,努力改变产业空虚、交通边缘的问题,建成移民经济示范区,融入江南经济带。以黄水为中心的山区型经济带:立足生态、旅游和矿产资源,建成三峡库区的生态农业展示区和渝鄂边贸形象窗口。三大经济带通过基地和项目建设,形成城市功能区、工业功能区、经济增长极、农业产业化基地等生产力聚集点。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实施污水、固体废物和大气污染控制,建立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防震减灾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严格控制生产性污染源

加强对农业基地、基本农田、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空气、水质的动态监测预报与跟踪评价,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废水排放量较大的企业进行整改或搬迁,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建设重啤石柱公司、南宾工业园区废水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食品加工污水治理、生丝、猪鬃行业综合防治工程。完成四方化工水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建设宏达猪鬃厂、石柱如意、祥飞丝厂污水及循环水综合治理。加大煤炭、铅锌矿、建材等重点行业环境污染的监控和管理力度,有效遏制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浪费、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加大三峡库区、龙河流域水环境治理

实施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水库消落区生态保护与整治工程,完善西沱镇、沿溪镇垃圾与污水处理工程。加强龙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启动悦崃、龙沙、沙子、桥头、三河、下路等乡镇固废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完成黄水、鱼池等重点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河堤整治、河道清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沿龙河防护林等面源生态环保项目建设。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速丰林建设工程、长江防护林二期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县城城周绿化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和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建设和治理工作,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实施全县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社会统筹发展。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超前发展、资源优化、城乡共进、注重质量、教育创新为原则,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一)加大教育投入。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资金投入,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办学投资多元化、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对困难家庭女生实行零费用政策。

(二)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完成28所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任务。基本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认真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县城增设1所小学,逐步扩大县城和中心镇的办学规模。创建市级示范小学3所、市级重点初中2所、市级示范重点高中1所。基本实现“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三)大力提高全民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县一职中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乡镇和社区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加强职工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坚持把文化知识教育与扫除青壮年文盲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使全县青壮年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充分利用百万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库区移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实用人才培养体系,抓紧培养一批实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社会事务管理人才,不断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卫生事业水平

(一)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基本完成村级卫生站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改造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危房。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大型医疗设备等卫生资源。逐步加大对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县属卫生机构的投入。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三)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建设。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公共卫生的投入标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全县的城乡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报告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应急救治及传染病诊治等医疗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

三、繁荣科技、文化、体育事业

加强科技、文化、体育事业,普及科技文化,传承良玉文化,打造土家民族民俗文化,繁荣群众文化,实现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依托与西南大学的“县校合作”,加快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和“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建设,积极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加大推广中小型农业机械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积极引进和推广免耕技术、节水灌溉、良种繁育等新技术,研究开发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切实解决全县特色蔬菜、中药材、草食牲畜三大特色种养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力争在辣椒良繁体系建设与病虫害防治、长毛兔良种繁育、佛手病虫害治理等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促进特色种养业实现“数质并举”。着力引导和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紧缺人才和适用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力争在矿产采掘、药品开发、食品加工、轻纺化工等四大产业领域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工艺和产品,努力促进工业企业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新路子。

(二)加强公益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文广大厦建设工程;创建市级示范文化馆;基本完成秦良玉文化工程;全面实施西沱“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程;规划建设“一场一馆一池”(标准足球场、体育馆、标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建成休闲广场二期工程。整合乡镇村文体服务中心(站、室)、广播电视站、党员活动室等阵地资源,充分发挥各种阵地的综合服务、教育、培训作用。完成全县乡镇文广中心、社区和村文化室建设任务。力争建成民族文化艺术宫。

(三)积极发展群众文化体育事业。挖掘整理土家民俗文化,抓好“啰儿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把土家族特色文化培育成重庆文化艺术的亮点。抓好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各类群众文化团体,加大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和“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体能素质。

(四)完善广播电视网络。改善石柱电视台的设施条件,加快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络接入平台建设,实现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大力发展有线电视和农村广播,全面完成广播电视节目自然村“村村通”,不断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服好务。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离,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文化资源、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对公益性非盈利机构,财政予以保证,其它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的新机制。

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强化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加大计划生育政策推动力度,强化依法行政,推进部门工作法制化。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建成石柱县人口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网络化。规划实, 施人口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建设工程,改(扩)建县生殖健康服务中心,改造和新建16个乡镇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和谐石柱建设

一、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以扩大就业、发展社会事业、维护安全稳定为着力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切实加强稳定信访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石柱”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认真抓好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的安全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制度,积极推进百万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实施以社保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面和管理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平台;探索解决失地农民、移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途径;进一步完善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落实城镇“4050”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健全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建立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的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老年医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学校、五保供养点、儿童福利院等建设。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扶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三、切实做好移民工作

切实抓好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移民搬迁和移民安稳致富两手抓。认真执行三峡移民政策,合理安排移民进度,全面完成三、四期移民安置任务。用好用活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对口扶持政策,搞好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移民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发展中药材、草食牲畜、辣椒、能源建材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努力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抓好藤子沟电站、万胜坝水库等重大项目建设的移民工作。全面完成万胜坝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妥善解决藤子沟移民遗留问题。积极制定各类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搞好藤子沟、万胜坝及其它中小型工程移民的后期扶持,确保移民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

四、强化农村扶贫工作

进一步改善全县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变农村经济社会落后的状况。采取重点倾斜扶持政策,基本解决有开发能力但尚未越温的2.58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使全县贫困人口数量控制在农业人口的3%以内。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鼓励高山移民搬迁,加速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温饱成果。广泛开展贫困农民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加速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调整产业结构,培植龙头企业,扶持已稳定解决温饱的群体逐步过上宽裕型生活。

五、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受教育机会,保障妇女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的权利。提高儿童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确保困境儿童受到特殊保护。到2010年,力争实现《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充分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的武装工作,支持民兵预备役工作,提高全民国防动员能力。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两创一提高”文明工程,创建市级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加快 “诚信石柱”建设,努力建设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开展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和各级领导的依法行政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力度,完善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保障措施

实施好“十一五”规划,促进“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全县人民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步调一致,形成合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十一五”规划的贯彻实施。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圆满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县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凝聚全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定,确定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建立以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县计委牵头,各经济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其它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石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各年度的重点目标任务。

(二)完善考核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规划实施负总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规划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对主要指标、各年度指标进行细化,落实考核程序,量化考核指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同时,要将各产业、各基地、各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逐项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对在规划实施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三)实施规划评估。加强对各项考核指标的动态监测,评估规划实施的成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更好地发挥规划的作用。同时,对各部门负责内容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障规划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二、体制保障

(一)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执行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搞好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发展环境,维护和谐稳定”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政务环境,加强廉政建设,畅通政务绿色通道,提高行政效率,建设“诚信政府”。依托市场配置资源,制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等发展规划,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变化,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二)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模式、社会事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逐步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建立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和政府采购等激励机制,扶持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自我研发能力建设,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增强企业的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三、资金保障

(一)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抓住“三峡库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战略”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机遇,统筹县属各个部门的力量,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建设资金,力争向上争取的建设资金大幅增长,县级财力要加大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建设项目的投入。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打造良好信用工程,力争一家金融机构开办外汇业务。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投资。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鼓励县内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合作共赢,广泛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资金扶持,多渠道筹措工业建设资金;农业建设资金要充分利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各种促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扶持贷款和财政补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度较小的项目,采取单位筹资与财政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县城防洪堤等投资较大的项目,可采用BOT等方式,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并辅以城市维护建设费,土地置换、经营权质押、政府限时收购等形式解决;污染防治资金以单位自筹为主,辅以环保专项资金贷款的办法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项目,要全面征收排污费和环境损耗费,完善“三同时”保证金制度,以保证经, 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四、政策保障

(一)产业导向政策。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结合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制定和实施产业导向政策。依法限制或禁止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实行保护和扶持农业的政策。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绿(特)色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特色资源深加工,依托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

(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不断培植财源,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确保城镇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降低乡镇负债,全面消化“普九”欠债,提高对农村合作医疗、生态环保、科教文卫、社会公益事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投入比重,实现县域经济的较快增长。

(三)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土地、市场准入、市场建设与管理、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财政税收与管理、户籍、人才等政策。引导民营中小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现代企业,促进各类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五、人才保障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十一五”末,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率达50%以上,农业科技干部中专科以上文化水平者达70%以上,力争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达10万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企业管理人才素质全面提升,党政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大力实施“借脑引智工程”,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才予以表彰。建设县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形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政企之间灵活的人才交流机制,千方百计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推荐访问: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纲要 国民经济 发改规划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