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

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10 16: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编制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


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编制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发展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巴彦县坚持贯彻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集中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6.9%,年均增长4.9%。人均生产总值8382元,比“九五”末增长27.1%。财政收入预计实现0.9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九五”末增长16.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8.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17.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8.3%,年均增长6.7%。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4:4:2,调整为4.5 : 3 : 2.5。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0亿斤以上,畜牧业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了“主辅换位”。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由“九五”末的87%提高至89%。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投资17641万元,完成通乡、通村公路139.2公里,建设桥梁172座、431延长米,完成了巴彦镇北直路、巴彦港主街路、兴隆镇人民大街等城镇道路的扩宽改造工程,以及32条巷道的建设任务。投资573万元,完成了巴彦镇东西郊公园、北郊生态环境带、巴彦港江畔公园的建设改造任务。投资1028万元,改造铺装城镇供水管线20000延长米,地下排水管线5700延长米。投资1836万元,改造高低压线路236公里,铺设地下通讯光缆1500公里,通讯用户新增20532户。投资1370万元,治理小流域38条,治理面积7万亩。新增“双居”工程16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4.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2平方米,比“九五”末分别增长4.1平方米和2.5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共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8项,星火计划项目2项。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投资3355万元,完成了高级中学、第三高级中学、兴隆中学、育新小学等43所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实验室、艺体馆等教育教学生活设施的新建和改造任务,累计建筑面积32040平方米。全县有97%的中小学达到了规范化学校标准,在校学生达到6.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广播、电视、新闻等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十分活跃。新建了县疾病控制中心,改建和改造了传染病医院和县医院传染病区,成立了120 急救中心,进一步健全了城乡传染病防控网络。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乡村区划调整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以及财政、教育和卫生等各项改革,理顺了县乡行政、财政及社会管理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激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实施了行政和事业单位改革,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政府机构由35个减少到25个,政府审批事项由187项减少到114项。完成了84户国企的改制工作和19311名国企职工的并轨工作,解开了多年来制约盘活国企资产的“死解”。招商引资和上项目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共引进域外资金16亿元。河北太行集团、山东金锣集团等20余家投资千万元以上的较具规模的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县,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5650元,比“九五”末增长35.8%,年均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3400元,比“九五”末增长47.4%,年均增长8.1%。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累计发放养老金9684万元;收缴医疗保险费1122万元,医疗保险费支出925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455人(次);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121个、职工9360人,累计收缴失业保险费358.1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40.8万元,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81万人,发放低保金2410万元。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较好,但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工业经济比重偏低,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农业和农村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效益增长不够理想。财政经济虽然摆脱了捉襟见肘的窘困局面,但自有财力水平依然较低。招商引资的步伐还不够大,成果还不够显著。城乡建设速度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生活中一些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总的讲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第一,“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将继续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我市将实施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都是我县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第二,“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发展的政策机遇期。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将加大对农业大县的扶持。我县作为农业大县, 将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第三,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发展集中投入的机遇期。“十一五”期间,我县将集中抓好以玉米、大豆为主的粮食深加工投资;以生猪、肉牛、大鹅等为主的畜禽加工发展投资;以交通、城镇建设、水利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划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75亿元以上,投资拉动的成效将更加明显。第四,“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的时期。我县处于“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内,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条件、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及优良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承接省内外的产业转移,壮大经济实力。第五,“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的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一些实际困难的解决将会有越来越大的空间,支持社会发展的力量将进一步增强,持续稳定的局面将更加巩固。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哈尔滨卫星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主动融入“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定位

根据我县现有的经济社会基础、环境优势和发展潜力,确定我县“十一五”期间发展定位是:“畜牧产业大县”、“生态农业强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县”。

(三)发展思路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六个必须”,走符合县情的发展道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跨越”。即,实现由种植业大县向种植产业、养殖产业大县跨越;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实现由农副产品大县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县跨越;实现由财政弱县向经济强县跨越。

(四)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突出工业主导作用,培植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将实施以下战略:

农业立县战略。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绿色、特色等质量效益型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

牧业富县战略。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扩大养殖规模,健全保障体系,强化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增大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打造拳头品牌,提高产业效益。

工业强县战略。把工业放在牵动全局的战略位置,以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建设北方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为重点,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把培育大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型工业企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安置富裕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实力、提高城乡劳动者收入、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全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真正形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立县支柱企业迅猛发展的良好局面。

对外开放战略。坚持扩大开放,实施互利共赢的招商引资战略,抓住“南资北流”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区位、交通、资源等诸多优势,多渠道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外向型企业。进一步优化环境,增强巴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拓展多元化国际国内两个融资市场,不断延伸引联触角,拓展引联空间,推进招商引资的战略升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镇化战略。坚持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实施城镇配套开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巴彦镇、兴隆镇、西集镇等主要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重点抓好小城镇集群网络建设,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农村人口向中心集镇转移。

科教兴县战略。逐步建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优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不断提高全县科技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形成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不断加大科教投入力度,提高全县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切实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

(一)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到2010年,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产值达到88亿元,年均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5亿元,年均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5亿元,年均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 : 3 : 3。财政总收入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20%。

(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到2010年,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使巴彦镇、兴隆镇、西集镇、洼兴镇初具标准化城镇规模;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使国民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基本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达到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

(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全面完成小流域综合整治18条;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林木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管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四)人民生活水平主要预期目标

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000元和500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平方米;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

第二篇  重点产业

第四章 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依据市场导向,发挥特色优势,加快结构调整,确保粮食种植面积300万亩。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带。突出我县优势种植产业,进一步加强玉米、大豆种植和加工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绿色大米、绿色大豆和绿色小杂粮生产,叫响绿色品牌。依托哈肇路、哈绥路巴彦段两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观光农业、度假农业。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等体系。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从资源优势、地域条件出发,统筹规划,重点调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不同的区位优势与养种习惯、加工特点,构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立县立乡产业,牵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壮大以西集、德祥、红光浸油厂为龙头的大豆产业化经营体系,重点开发色拉油、脑磷脂、卵磷脂、大豆水解蛋白、豆乳粉、大豆蛋白保鲜肠等产品。二是发育以工大集团西集淀粉厂为龙头的玉米产业化经营体系,开发变性淀粉、甘油、菲酊、玉米糊精、脐子油、蛋白粉等产品。三是构建以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兴隆分公司为龙头,以红光、洼兴、丰乐等种猪厂为基地的生猪产业化经营体系和以巴彦禽类加工厂为龙头的禽类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四是培育以富江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精制米生产经销体系,开发A级、AA级绿色精制营养米。五是发展以万发奶牛场和乳制品生产厂为龙头的乳制品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奶业振兴计划。六是做大以农委食用菌厂为龙头,以红光乡、天增镇、山后乡等乡镇为栽培基地的开发绿色食用菌系列产品生产、加工、经销体系。此外,要延伸形成的木制品、蔬菜、亚麻、甜菜、劳务等产业链条。通过上述产业化体系建设,积极稳步发展基地、龙头和市场,推进产品的品牌化。

开发绿色农业。依托生态优势,按照国际绿色产品质量标准等国际通用的标准,发展绿色农业。完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以及相关的科研、管理等环节,发展以无污染、无公害为重点的安全、营养、优质食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坚持以农产品质量最优化为目标,按照“开发绿色资源,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巴彦”的总体思路,发展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立足市场,依靠科技,注重质量,突出效益,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由传统产业的数量调整向新型产业的战略调整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县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依托我县生态优势,开发水稻、大豆、生猪等绿色农产品。到2010年,发展A级绿色食品大豆基地40万亩,无公害基地50万亩;达标A级绿色食品水稻基地18万亩,其中有10万亩达“AA级”生产要求;发展A级绿色食品生猪基地养殖场80处,年出栏A级绿色食品生猪商品量   30万头,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猪养殖户达2万户,出栏商品猪100万头。

发展畜牧业。大力引进先进养殖技术,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努力提高生产质量。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以兴隆、山后两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为示范,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发展现代养殖场,在有条件的乡镇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依托金锣集团、巴彦禽类加工厂、万发乳品厂等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基地建设,实现畜禽产品的转化增值。以2万头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项目为牵动,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新建百头以上牛场150个。到2010年,全县生猪、黄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30万头、35万头和180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加快完善畜禽繁育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大动物疫病免疫和疫情监测工作,加快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第五章  大力发展县域工业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理顺所有制结构。以企业改组、改造为突破口,以强化管理、开拓市场和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手段,以巴彦、西集、兴隆三个工业园区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重组联合、开发高科技项目,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牵动作用的县域工业产业群体。一是形成玉米、水稻、大豆为原料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扶持绿色大米、玉米淀粉、植物油、燃料乙醇等粮食深加工项目上马、扩建、提质、增效。二是形成以猪、牛、鹅屠宰加工为主的畜禽加工产业集群。扶持兴隆金锣、巴彦禽类加工等企业,大力进行精深加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形成以捻线织布、亚麻湿纺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扶持亚麻、纺织等企业,不断进行更新改造,引进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形成以水泥、木材加工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扶持兴隆水泥、中密度板等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拓展企业市场发展空间。五是形成以中药提取、兽药制造为主的药材生产加工产业集群。扶持仁皇药业巴彦兽药等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优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增加企业效益。六是形成以乳胶加工、轴承支架加工、绝缘材料加工为主的特色加工产业集群。扶持巴彦乳胶厂、兴隆轴承厂、巴彦绝缘材料厂等一批生产加工企业,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将重点开发引进8个新建项目,更新改造4个传统工业项目。到2010年力争建成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项目3个,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超500万元项目6个。

到“十一五”末,全县通过大力发展县域工业,达到工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更趋于合理,工业闲置资产全部有效加以利用,工业生产门类不断拓宽,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县域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突出发展非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

物流业:建立开放、灵活、畅通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积极引导建设现代化大型超市,发展一批农贸市场。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培育壮大物流经营主体和运输网络建设,初步构建起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以集运为重点,各种运输方式全方位发展的综合运输产业体系,完善城乡公交网络。

信息服务业:加快普及信息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向全社会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现代化信息基础建设,增强全网通讯能力。加快电信、电视、计算机的三网融合。

金融保险业: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金融保险业的质量服务水平,大力吸储增贷。加强银企合作,妥善化解信贷风险,全力支持地方的项目投入和社会事业的资金需求。

房地产业:提高住宅规划设计和施工质量,提高居住环境和配套建设的标准。发育房地产市场,健全规范住房交易体系,积极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规范物业管理,健全物业管理机制。

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餐饮、养老、托幼、教育、医疗、咨询、中介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等服务业。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增加就业”为原则,以信息为先导,发展商业、运输业、保险业等支柱型服务产业,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从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咨询、法律、会计等社会服务业,推进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步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坚持统一规划、多元投入、突出特色的原则,开发民俗、生态、森林等旅游项目。重点搞好驿马山森林公园、巴彦港休闲旅游区、高丽寨旅游风景区、骆驼峰旅游区和黑山生态旅游区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使巴彦成为哈尔滨城郊山水田园、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

第七章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一)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推动民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改革放权,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扩张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鼓励民营企业以购买、租赁、参股、控股、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铲除门槛,不断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解放思想,放权让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激活民资,大力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到2010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60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

(二)增强民营经济市场竞争力

完善政策措施,落实扶持计划,培植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大户,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到2010年,至少组建5个集团公司,以规模经营抢占市场的制高点。适应市场发展需求,适时成立行业协会,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系,共闯市场,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全县至少组建起10个行业协会。

(三)培植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增强园区对民营经济的吸纳力。提高招商引资规模,发挥大项目对民营经济的带动力。积极实施产业对接,加快民营企业承接产业梯次转移的步伐,形成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破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改善信用环境。坚决兑现优惠政策,坚决兑现部门公开承诺,创造条件,成立企业信用担保贷款中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改善市场环境。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方式,克服对民营经济的偏见,解除在融资、参与工程竞投标、获得土地使用许可等方面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

第三篇  城乡建设

第八章  加快小城镇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工业型、商贸型、综合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重点镇,使其真正成为专业性强,功能清晰,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对周围乡村有一定吸引力的中心镇,充分发挥其综合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强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使之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心。

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加强规划、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城镇合理集聚,突出抓好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先建设县域重点城镇建设区,主要发展巴彦、兴隆、西集、洼兴、巴彦港等重点城镇。到2010年全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县域城市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加强各中心城镇道路、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管线网络等公用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质量。立足便民、利民,以改善城镇居民住宅环境为重点,在保持城镇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快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大力加强街道园林绿化,重点街道的亮化美化建设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城镇环境。

着力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和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的不合理限制。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拓宽城镇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建立城镇建设投融资新体制。

第九章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一)道桥建设

“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重点推进通畅、通达公路网络化工程建设和永久性桥梁建设。通达工程将建设村到屯级道路860公里,其中:屯内路面全部硬化为白色路面;通畅工程将建设乡到村和村的出境路450公里(3?4级白色路面)。改造桥梁190座1330延长米,全面完成乡镇公路水泥路(油路)化,村级公路硬化任务。形成“三横、三纵”的公路规划布局网络。

(二)客货运输站场建设

新建巴彦客运南站,扩建巴彦客运站,扩建兴隆镇客运站,新建西集、洼兴、天增货运站,新建出租车、农用车停车场。

(三)供排水建设

“十一五”期间,完成巴彦镇和兴隆镇自来水改造工程,供水能力达到 4万立方米/日。完成乡镇供水工程15处,供水能力达到0.75万立方米/日,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新建巴彦镇、兴隆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日。完成兴隆镇龙须沟二期防洪排水整治工程。

(四)电讯建设

加快220千伏网架建设,扩大网架结构规模,增强电网供电能力,对部分变电所进行增容扩建。加快基础传输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建设步伐,增加通信能力,提高传输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到2010年,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0%。

(五)住宅建设

“十一五”期间,在城镇建设功能完善的住宅新区,每年平均竣工面积5万平方米。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在农村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0%以上。

(六)农田水利建设

发展农田灌溉面积30万亩,治理天山涝区中低产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治理中小河流18条,加固堤防122公里。提高全县水库消险能力,清淤215万立方米,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到2010年,解决7.3万人、3.8万头牲畜饮水问题。

第四篇  改革开放

第十章  深化改革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逐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减少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和人员职数,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解决税改后乡镇和村级组织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加强农村信息、科技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发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具备条件的村实施股份制改造,增强村级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健全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农村信贷资金规模。探索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化解农业的自然风险。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规范县乡两级财政分配关系。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强化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征管,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加大财政综合监督力度,加强重点专项资金检查,建立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涵盖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和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加快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公正调节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大力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为城镇全体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改革卫生管理体制,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等,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捐助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监管。

第十一章 推动招商引资战略升级

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快、国内民间资本扩张等有利时机,坚持以项目为核心,以园区为载体,全力招商引资。

(一)招商引资重点

一是重点投放区域为巴彦、兴隆、西集、洼兴四大镇。二是重点招商项目:以大豆、玉米、畜禽、矿产、木材等为主的资源精深加工项目;以开发新产品,盘活亚麻厂、橡胶厂为主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开发驿马山森林公园、驼峰旅游区、黑山口旅游景点为主的旅游娱乐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紧紧把握好科技、环保、效益三者兼顾,实现引资与引智同步。三是特色功能园区建设。在县域内建立起畜禽加工为主的兴隆工业加工园区,以粮食深加工为主的西集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以猪牛羊养殖为主的洼兴畜禽养殖园区,以绿色种植为主的沿江生态园区。通过特色功能园区建设,实现招商引资与产业化同步推进格局。“十一五”时期,力争实现引进超亿元以上项目4个。

(二)健全招商引资机制

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内资和外资享受同等待遇,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参与招商引资。同时做好国内招商项目筛选发布,建起外文网站,实现招商引资与国际接轨。

(三)改善投资环境

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要继续营造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通过加强部门协调力度,营造低成本的投资环境,提供高效快捷的投资服务,建立起规范和谐的管理环境和打造人人招商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区域合作

加大国内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扩大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企业的引联力度,力争引入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招商项目。利用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对沿海等发达地区个体、私营企业的专项招商工作。

第十二章 发展对外贸易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有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有条件的外贸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十一五”期间,着力培植出口骨干产品。提高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意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第五篇  社会事业

第十三章 加快科技进步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科技进步,大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长入农业的能力。提高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到2010年,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民营科技企业35户以上,建立省级星火培训基地一处,农村劳动者接受科普性培训面达到95%以上,力争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3%以上。

第十四章 优先发展教育

树立科教兴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与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强化基础教育

突出控制学生辍学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项重点,基本完成农村初中标准化建设,完成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德育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发展德育教育阵地,创建德育教育基地。加强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手段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覆盖全县的教育信息网络和远程控制系统。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适度实行集中办学,将农村小学由现在的286所集中为140所。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村中小学生辍学,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9%和1%以内。发展学前教育,在巩固学前1年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推行3年学前教育。继续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实施好“助学工程”,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免收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扩大高级中学招生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中小学重点学校建设,到“十一五”末,创建省级一类小学30所,市级一类小学70所。创建一至两所市级示范高中,积极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在西集镇、洼兴镇、天增镇各新建一所普通高中,完成现有高中科技馆、图书馆、艺体馆建设。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到2010年,体育器材省级标准化中学达到9所、小学20所;有体育馆(房)的高中达到3所、初中4所、小学1所;有标准化卫生室的高中达到3所、初中26所、小学30所;有卫生器材的省级标准化高中达到3所、初中15所、小学20所。

(二)完善职业教育

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主要基地,有计划地做好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工作。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

第十五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保持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千方百计增加和拓宽就业渠道,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生活救济费标准,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广开增收门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实现10万农村人口脱贫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水平,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医疗卫生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实施“医保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治体系。积极稳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配套的大病救助制度,使农民逐步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引导基本医疗面向社会,健全预防保健体系。到2010年,完成县二院医技楼、县医院门诊楼、县结防所办公楼部分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以及农村卫生院(所)医疗设施完善任务。

(三)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完善县、镇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在县镇建设一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改造现有的广播电视系统,加大数字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的设备投入,建设覆盖全县的数字化、宽带多功能广播电视传输网。加强体育场馆和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建设。

第十六章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本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监察执法制度、社会保障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和劳动保障网络管理系统。实施“低保工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大病救助、贫困人口救助和“五保户”集中供养等制度。积极推行以养老、失业、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险,逐步把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险纳入失业保险管理。探索农村基本社会保险的有效途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认真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切实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健全失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救济补助机制。鼓励社会互助,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老干部等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妇女和青少年权益保护。

(三)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努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倡导非合同制、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以及弹性工作制等新工作方式。加强空岗信息收集,增加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就业岗位1800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第十七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政务、村务公开。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取缔邪教。继续组织开展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各种黑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持良好治安环境,创建“平安巴彦”。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强化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化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努力实现言行文明、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和管理优化,树立巴彦文明诚信新形象。

第六篇 可持续发展

第十八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按照“五个统筹”和“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积极参与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全方位推进县域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十九章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大力宣传人口理论,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改进计划生育管理,建立完善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扶贫开发、农村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城乡居民生育观念,重点加强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科技水平和设施条件,加强服务网络建设。

第二十章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搞好村屯建设规划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强化对非农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重视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合理开采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大力推广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有计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在保护资源基础上,加快资源开发建设。

第二十一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环境建设质量。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速营造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和城镇绿化。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巴彦、兴隆等有条件的城镇建设楼区集中供热工程,减少大气污染,使城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加强污水治理,建污水处理厂2座,保证处理过的污水达标排放。做好农村畜禽养殖以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水质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作,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搞好垃圾回收再利用。在巴彦镇、兴隆镇各建1处生活垃圾分选场和焚烧厂。


推荐访问:巴彦县 纲要 国民经济 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