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4年(3篇)关于习近平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材料(全文)

2024年(3篇)关于习近平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材料(全文)

时间:2024-02-16 14:5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3篇)关于习近平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材料(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3篇)关于习近平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材料(全文)

关于***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材料(3篇)

篇1:

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总书记来到孔子故里山东,在这位思想文化巨人的故乡,发表了一篇关于道德的讲话,提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的论题,指出了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这对于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以及如何进行道德建设等问题,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一)

  要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及理想追求。例如在原始社会里,通行的是朴素的平等和谐的氏族道德;
而当私有制产生、进入了阶级社会之后,又分别出现了剥削阶级道德和劳动人民的道德。劳动人民道德包括农民小生产者道德和工人阶级道德。即使是剥削阶级道德,在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如奴隶主道德、封建主道德和资本家的道德。那么,什么是先进的道德呢?简单来说,能够顺应社会发展方向,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就是先进的道德,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主要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三纲”和“忠孝节义”,曾经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生产发展有过好的作用;
而文艺复兴之后,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战斗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继续进步,这些剥削阶级道德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日益暴露,它们被劳动人民,特别是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道德所取代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这里,我们才知道,“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乃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理想,这就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天起,中国人民就开始追求这个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并以此指导和鼓舞自己,领导全国人民开展革命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些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它的认识。从我们党的种种优良作风,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这种美好崇高的道德理想的反映。当然我们的道德理想追求绝不是在空地上进行,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源供我们继承,例如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篇里就有过关于“大同世界”的描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至于历史上许许多多的道德原则规范,其中既有剥削阶级的糟粕,又有着大量的真理因素,值得借鉴和吸取。我们必须像***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实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理论。

  值得欣慰的是,在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对于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的探索,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许许多多新的成果,例如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它们里面闪耀着美好崇高道德境界的光彩,并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二)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理想的照耀?归根结底,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人是什么?人的本质首先是他的社会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在其现实性上”“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同时,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动物,这也就是说,人类必须处在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在这些关系中实现自己;
而道德正是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准则,是一种指导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社会意识形态。它虽然无形,却渗透在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行动里,指导着人们的前进方向、发展动力,影响甚至支配着每个人的实践活动;
它看来很虚很软,却体现在几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事业中,往往能够决定其是非荣辱、盛衰成败。正因为这样,***同志在讲话中才高度地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中国人民最懂得道德的重要,道德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不仅本人都是道德模范,而且他们还善于运用道德来治理氏族事务,发展生产。到了周公孔子时代,人们更是意识到天命的不可靠,转而运用道德来支配、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三千多年来,我国涌现出无数的圣贤君子、志士仁人,特别是人民群众中的道德模范,他们的嘉言懿行载于史册、流传在民间;
许许多多的伦理学派林立,新见迭出,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在世界上几大原生态文明,诸如埃及、巴比伦、希腊等等文明中,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始终一枝独秀而没有中断?强大而成熟的道德支撑显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人们记得,在鸦片战争之后,贫穷落后的中国被列强欺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还是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英勇斗争、不屈不挠,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起自己的新中国。又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国。在这个沧桑巨变中,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一直鼓舞和推动着我们奋进。

  如今,当我国人民踏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新的伟大革命之时,面对着传统的小生产者封闭保守、自由散漫的习惯势力,面对着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我们深深感到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没有先进道德的自觉,我们的方向道路就坚持不下去;
没有先进道德的凝聚,我们的队伍就团结不起来;
而没有先进道德的鼓舞,我们的积极性更迸发不出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很大成分,就在我们的道德之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真正的铸魂工程,实在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

  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方向已经指明,道路已经开通,现在的关键是怎么做。对此,***同志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这里,首先是要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觉悟。人们往往把这一点看得比较容易,比较抽象,其实这里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需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等等,这些也就是道德科学常讲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养过程。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坚持用人类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鼓舞人,分辨是非善恶;
二是必须常看、常想,常用古今中外人们的道德事例作对比,用他们善恶荣辱的形成过程和经验教训同自我的成长联系起来。当然更要目光放大,从“自我”走向“我们”,即人民的立场上来。在我们国家,我们整日面对的人,是“我们的”父老兄弟、同志朋友;
我们所做的事,关乎到“我们”的社会和集体;
无论是我们从事的事业或取得的利益、成绩和荣誉,困难和失败,往往都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的”。一旦从自我走到我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也就培养出来了。

  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实践是比认识更重要的基础环节,***同志讲的“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不但指出我们道德认识的目的,而且也指明了道德觉悟提升的途径。人们经常爱问:道德在哪里,怎样才能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其实道德就在我们的身上和周边,就在我们如何待人处事的日常生活里,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
提升道德的关键就在我们的脚下,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的方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搞好改革开放,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中进行,这里的每一步几乎都涉及到道德问题。例如,我们在平日所进行的劳动和工作,其实也是培养和锻炼我们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大熔炉;
我们身边开展的种种学习雷锋活动、各种义务服务和公益事业,也都是培养我们仁爱友善、爱国为民的大学校。当前我们党所领导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更是一个群众性道德教育活动,通过让广大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实践,达到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广大人民群众也会从活动中受到一次深刻的勤俭节约、实事求是的道德教育。

  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投身到道德实践活动之中,久而久之,我们个人就会养成道德习惯,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我们的道德理想境界就会更加美好崇高,种种不道德现象引发的阴霾将会永远散去,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篇2:

济南市委党校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

      金秋十月,***总书记再次来到齐鲁大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山东发展把脉定向。***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的关怀之深、嘱托之切,令山东省济南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广大教职工和学员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动力。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山东重要指示精神,不负使命、主动作为,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中贡献党校智慧和力量。

  满怀责任感,抓紧抓好首要政治任务

  10月27日,校(院)委召开扩大会议组织专题学习,对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决策部署作出全面安排。

  会议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结合***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系统深入学。校(院)委要坚持“第一议题”制度,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集中学习研讨。各党支部要精心策划学习内容,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到每名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鼓舞干劲。

  会议指出,要立足职能、发挥优势,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切实抓好主业主课;
高质量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理论说服力、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各项工作,坚持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与巡察整改工作、办学质量评估和主体责任考核整改工作同频共振,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肩负使命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党校(行政学院)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必须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第一时间进课堂、进头脑。校(院)迅速组织学员通过集体学、分组谈、论坛讲等形式研学体悟,积极引导学员从各自工作岗位出发,找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坚决扛起历史重担,以实干实绩书写答卷,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济南乐章”。

  看了***总书记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考察时的视频后,来自天桥区宝华街道办事处的学员说,“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总书记非常关心黄河滩区迁建,称赞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济南范围内的黄河滩区,涉及5个区县、358个村、33.9万人,占全省迁建人口的一半以上。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学员表示,作为住建人,将压实各参建单位质量终身责任和建设、施工单位质量保修责任,持续督促监督机构检查影响住宅工程主要使用功能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质量安全,全力将黄河滩区外迁安置项目打造成“民心工程”,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让滩区居民住得放心、住得安心。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创造,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来自市科技局的学员表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将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开放协同创新水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作贡献。

  增强紧迫感,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

  党校(行政学院)作为政治机关、红色学府,应该充分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的职能作用,当好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的骨干力量。每一位党校人都要用心领会、用情感悟、用力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

  来自经济学教研部的教师表示,要尽快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特别是结合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对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区域协调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等领域进行深入调研,争取为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提科学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来自经济管理教研部的教师表示,***总书记在会前深入黄河入海口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这种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令人敬佩,值得每一名党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

  来自科研部的干部表示,要内挖潜力、外聚合力,进一步提高科研咨询能力和水平。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列出一批重点选题,组织力量深入研究、集中攻关,确保理论研究系统而有深度,对策建议贴合实际有针对性,形成一批有理论说服力、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努力在国家课题立项上实现突破。

  来自教务部的干部表示,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的精髓要义,引导教师及时调整原有教学内容,加快新专题开发打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适应理论阐释、社会宣讲的需要。办好主体班次和专题班次,优化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深入解读、加强辅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扩大党校教育覆盖面、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发展大局。

篇3:

道德何以兴国立人——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近期在山东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谈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不仅是对两千多年前孔子等先贤以德治国、以德兴业、以德立人等传统政治伦理理念的现实回应,也是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具有现实关切和文化战略意义的深远洞见,它直接而积极地回答了两个相互关联且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问题: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地生活?

  以社会而文明的方式生活,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也是其超拔于其他生命种类,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物世界脱颖而出且赖以兴盛赓续的根本。然而,人类社会何以形成、发展?人类自身何以获得其自身文明与社会文明?工具的制造和运用,创造性的劳作,以及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智慧,基于语言文字发明所创造的文化,继而基于法律、道德、宗教信仰体系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制度、秩序和精神价值,是人类社会得以逐渐形成、分化、成长的基本因素,也是人类自身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从而不断获得文明进步的根本原因或条件。这其中,法律与道德无疑是两个最具基础意义和恒久作用的主要因素。

  然而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立法建国、依法治国并无异议,可是,人们对于以德治国、以德兴国、以德立人的认识却多存分歧,有些人甚至不以为然,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从传统跨入现代门槛之后。一种常见的看法认为,随着现代社会日趋开放、公共化,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的分界也日趋明显。在公共生活领域里,起基本规范作用的只能是法律或者法制化的制度体系,而道德则只能限定在私人生活领域,隶属于私人事务,而且在人们生活的公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私人化的道德及其效用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愿而不必附加过高的人为要求或客观强制。其实,这是一种误判,至少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法律或法制当然是立国之基、治国之本,现代国家更是具有法治国家的特点,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对立国、治国和兴国来说,仅仅依靠法律或法制是否足够?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纯粹的律法主义远不足以解释人类社会文明甚至政治文明本身,现代国家的合法正当性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或法制,而且也需要健全而高尚的道德伦理和文化精神。也就是说,法制是建国立国的必要条件,而道德伦理和文化是建国立国和兴国的充分必要条件。《汉谟拉比法典》和《秦律》堪称两千多年前的法律典范,可终究无法确保古巴比伦文明和秦王朝千秋万代。更重要的是,治国还只是人类社会政治的起码要求或底线期待,兴国、强国才是国家和国人的高度期待和政治理想。诚如社会与个人休戚相关、不可分割一样,治国与成人、兴国与立人也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以德兴国、以德立人不单是对道德伦理的积极理解,也是对国家和人自身的积极理解,是一种人类精神理想的确认与确信,一种积极的人类文化价值追求。那么,究竟道德何以兴国立人?要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把握国家和人的本质,而且也需要把握道德伦理的本质。

  约略而论,道德既具体体现为人类社会风俗、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把握世界意义和自身价值的精神方式。它一般内含三个基本层次或价值向度,即作为人类理想信念的道德(境界),与之相应的是所谓“信念伦理”;
作为人类行为普遍规范的道德(原则、规范或准则、范畴),与之相应的是所谓“规范伦理”;
作为个人品格德性的美德,与之相应的是所谓“美德伦理”。在这三个层面中,信念伦理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性特征,规范伦理属于社会隐性制度或“软制度”和社会基本秩序的范畴,而美德伦理则集中体现为文明个人的道德卓越和美德成就。道德的三个层面指明三个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价值向度,即:理想信念—伦理精神、行为规范—伦理秩序、个人美德—人格完善。

  理想信念—伦理精神是统摄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或目的性价值体系,表达着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对社会理想目标的价值认同和每个人对幸福人生的至善追求。

  因此,无论对于民族、国家和社会,还是对于人类个体,它都具有终极目的性,是社会理想和个体人生的精神支柱,没有这种精神信念的支撑,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不仅难以获得不断进取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连基本的社会团结和集体行动也不可能,因之其生存发展便不可持续。历史反复证明,理想信念和伦理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能量之所在,是社会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与核心,质言之,是社会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和支柱。对个人而言,信念伦理同样具有生命根基和理想支柱的意义,没有理想和精神追求的人生不可能优雅幸福。古希腊哲人德谟克里特说过,如果物质欲望的满足代表幸福,那么猪才是最幸福的。这说明,人的生命意义和高尚价值与其精神理想的高度成正比,崇高理想和高尚精神的支撑是人得以立地顶天的根本力量所在。因此可以说,虽然信念理想和伦理精神是隐性的、无形的,但它却是支撑性、超越性和终极性的。如果说精神、心力和意志是国之强大和人之健立的根本,那么,理想信念或伦理精神无疑是国之心力和人之精神品格的内在源泉。此乃德可兴国、德可立人之解答的积极理解之一。

  行为规范—伦理秩序是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维度之一。它既是现代社会法制秩序的主要支援体系,又具有刚性的法制秩序所不及的独特作用和内在力量,还具有诸种宗教信仰体系所难以企及的公共普遍化效用,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它甚至同时具有法理和伦理的双重功能。微观来看,它内至道德个体的自律,外至家庭伦理秩序、邻里和社区或社群交往规范,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宏观来看,它自下可至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向上可达国家政治之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和行为规导作用。正是道德规范或规范伦理所具有的这种几乎无所不及的普遍广泛的行为规导作用,才使得道德成为与法律或法制相提并论、相辅相成的两大社会秩序规约体系之一。如果说秩序和稳定是社会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基本前提,那么,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所创造和维护的社会伦理秩序就是这一基本前提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最具积极意义的部分,因而也是社会繁荣发展的主要资源和条件。同理,如果说道德自律是人的道德主体性的集中体现,那么,规范伦理的真正力量和最高目标正在于引导和培植人们的道德自律,而非仅仅约束人们的行为。从积极的意义上说,道德自律才是规范伦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个人道德自觉、自律和自为的最高表现。此乃德可兴国、德可立人之解答的积极理解之二。

  个人美德—人格完善是美德伦理的核心主题。所谓美德,即人的德行的卓越成就和德性的完善。它与每一个人的身份角色、生活目的和主体努力相关,同时也与个人所处的社会情境密切关联,如社群或社区一类的道德共同体、人的社会关系、职业工作及其技艺技能。易言之,美德既是个人德性和德行在社会生活世界的完美实现,也通过社会个体美德的卓越成就而体现其所在社会或道德共同体之道德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高度。因此,作为一种强道德目的论意义上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美德及其实现不仅表现了美德者的卓越挺立和人生高度,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国家所能达到的文化或文明高度。美德伦理并不排斥和否定人类的平凡道德和公共底线伦理,但它拒绝平庸、媚俗和堕落。这是德可兴国、德可立人的积极理解之三。

  总之,关于道德能够兴国立人的上述三种积极理解,集中而较为充分地解答了道德何以兴国立人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积极理解并不是答案的全部,它们之间也不是截然分离的。恰恰相反,三种积极理解是相互支撑、相互攀援、相互助生的。信念伦理是建构和确立规范伦理的价值依据和终极目的,同样也是美德伦理的目的论基础;
反过来说,美德伦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规范伦理的内化和自律之主体性证明,更为信念伦理提供了道德实践潜能和可能的人格化明证,三者共同支撑着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人自身完善的不断追求。这其实是一个无需反复宣扬和复杂证明的真理,只是因为我们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因为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这一最切近我们人生和我们生活世界的道理,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社会已然面临一些道德问题。所以,***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便有如大吕洪钟,振聋发聩,回荡于神州大地和国人心中。斯人斯语,与命与仁,善莫大焉!

推荐访问:(3篇)关于习近平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材料 山东 视察 研讨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