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寓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寓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时间:2023-06-11 09:45:03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采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程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尤为明显具体,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国际形势复杂,世界风云变幻的时代,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为历史学科,其内容多为各历史时代的国情。因此,历史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国情教育。实际上,国情和爱国主义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两者在内容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并且是互相增强和促进的。对学生加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行之有效呢?我想就教材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 以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为主线设计和组织教学

学生国情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来完成。国情意识是国情知识的升华,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因此,根据历史课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以国情教育为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精心设计、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之目的。

例如讲授中国古代史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对外交往比较频繁,科学文化比较发达。并向学生介绍在古代我国有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如张衡发明地动仪,比欧洲第一台早1700多年;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李春设计和组织建造的赵州桥,比欧洲类似的石拱桥早700年;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国外新航路的开辟早80多年……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如讲到中国近代史内容,向学生提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挨打的历史。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先后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这段挨打的历史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中国落后。表明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在外国资本主义进攻面前,已经失去保卫国家独立自主的能力。但中国人民历来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表现得格外鲜明。近代中国的爱国者有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著名的革命家或政治家,也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普通群众,还有林则徐等封建国家的进步官员和关天培式的爱国将士。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舍弃了家庭财产,舍弃了仕途之路,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斗争,使得帝国主义不能而且永远无法灭亡中国。近代中国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在通过中国近代史进行国情教育的时候,不能忘记爱国主义这一伟大的主题。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中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使之巧妙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历史教学不可欠缺之一环。

二、 把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教师情感之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常说,教育人最好的方法是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同样,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传授知识的语言和感情中,可以说是用教师的爱国之情融化学生的爱国之心,学生亦容易理解接受,并产生共鸣。例如讲授“鸦片战争”内容,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是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反侵略战争中,清政府虽然也组织过一些抵抗,但妥协投降始终占主导地位,而且愈演愈烈。如1883年到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中国有冯子材等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等一系列胜利,可结果是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法新约》。在这一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应该饱含愤怒之情叙述,这种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是世界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耻大辱。每次讲到这一内容,我往往会止不住激愤,有时甚至会流泪。学生们也是义愤填膺。这说明教师的真实情感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震撼,爱国主义情感也无形中随之油然而生。

三、 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要使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身上产生较大反响,还必须有针对性地把现实与历史紧密结合,以触及学生心灵。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最基本的现实情况,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交汇。当代中国与近代中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代中国虽然正在崛起,但仍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当代中国不少问题都可以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找到其历史的根源。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割断现实与历史的联系。

如目前,我国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这一国策的确立和正确性,可以在历史上找到依据。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了中国越来越落后,这种落后造成的结果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中国不实行对外开放,不壮大自己,就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有可能重演落后挨打的历史悲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防力量大大增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三峡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载人飞船遨游太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声望不断提高,引起世界共同瞩目。这一切都证明,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使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这样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去触及学生的心灵,迸发他们心灵中的爱国主义火花。使学生明白,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从而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样,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就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了。

四、 用历史地图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教学都配有不少地图。用历史地图来组织和设计历史教学具有直观性、新颖性、易记性等特点,用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中国近代史中,讲述沙俄与中国签订一系列条约时,可以指导学生看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教师边读图边讲述:1858年沙俄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沙俄又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时又让学生看《尼布楚条约》示意图,并提示学生注意,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在《尼布楚条约》中都已明确规定是中国领土。但过了不到200年,沙俄却通过几个不平等条约占领了这些地方。通过这两幅历史地图中我国北方边界的变化,使学生明白,侵略和掠夺是俄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本性。同时做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只有使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才能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这时还可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从而激励学生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既直观地让学生看到了沙俄罪恶的侵华史,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青少年学生是本世纪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千秋伟业的兴衰成败。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抵御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图谋的一项根本大计。培养学生熟知国情,具有爱国之心,作为一个历史学科教师,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们也任重而道远!

推荐访问:国情 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 教育 教学中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