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土地沉陷治理方案【4篇】

土地沉陷治理方案【4篇】

时间:2022-04-20 17: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沉陷(subsidence)指的是路基压实度不够或构造物地基土质不良,在水、荷载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土地沉陷治理方案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土地沉陷治理方案4篇

土地沉陷治理方案篇1

关于采煤沉陷区

  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工作政策建议

  神木县小规模开采民用煤已历史久远,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神木早期的煤炭开采,主要采用资源回收率低、安全可靠性差的“房柱式”或“残柱式”的炮采采煤方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原来较为落后的开采方式回采率低(平均45%左右),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随着时间推移,残留的煤柱和顶板开始风化,引发煤层上部土岩覆盖层大面积垮塌,地表出现裂缝,残留煤开始自燃,大量有害气体泄露,环境污染严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经初步统计,目前我县矿区已形成采煤塌陷地面积324平方公里,其中塌陷面积158平方公里,悬空面积166平方公里。中央直属企业煤矿采空塌陷面积105平方公里,省市政府直属企业煤矿采空塌陷面积30平方公里,地方煤矿企业采空塌陷面积189平方公里。据测算,我县每年新增采空区面积41平方公里(按年产2亿吨煤算,包括上下煤层重叠区域)。另外,据初步统计我县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压覆煤炭资源约10亿吨,主要分布在大柳塔、中鸡、孙家岔、店塔、永兴、西沟、麻家塔、高家堡、锦界等9个镇办。

  一、采空区现状

  一是地质灾害频发。矿区大面积悬顶多次诱发地表塌陷,道路时常因塌陷而阻断,地面裂缝和塌陷坑随处可见,引发多起人、畜坠坑。塌陷性地震频发(矿震),根据陕西地震信息网统计,从2004年起神木县因煤矿塌陷冒顶已累计发生45次地震,仅2010年以来就发生30次。

  二是大气污染严重。地表塌陷、裂缝引发残留煤自燃,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外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引发多起人、畜一氧化炭中毒事件。目前,全县火烧隐患面积达45平方公里,其中易燃区21处,着火区13处。

  三是生态环境破坏。随着塌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的不断扩大,耕地与草地面积逐年减少,群众的生产空间日益缩小,生活爱到严重威胁。目前,我县因采煤塌陷损毁旱耕地26460亩、水浇地6247亩、林草地126179亩;悬空面积中悬空旱耕地9401亩、水浇地591亩、林草地116742.98亩。

  四是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塌陷造成地质结构变化,底层断裂,地下水系破坏,使地表水和地下水下漏。全县目前已有数十条地表径流断流,20多个泉眼干涸,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一年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断流或基本断流,变成季节河。

  五是社会问题突出。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主要分布在我县大柳塔等9个镇(办)的区域,涉及200余个村庄,影响3万多人的正常生产生活。由于矿区采空沉陷面积逐年增大,造成群众房屋倒塌,人畜饮水困难,农田无法耕种,牲畜时有伤亡,补偿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矿区群众大规模上访明显增多,给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近年来,矿区群众针对神东公司和地方小煤矿的上访多达128批、6520多人次。

  面对日益恶化的矿山环境和不断上升的社会矛盾,我县的采煤沉陷区和火灾隐患区综合治理工作已刻不容缓,不能再等再靠,必须加快实施。

  二、治理工作实施情况

  (一)机构设置。我县于2009年3月启动了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县上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其它涉及分管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涉煤镇(办)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治理办),设在县煤炭局,办公室主任由煤炭局局长兼任。治理办下设三个科,分别为技术督查科、综合科和规划科。各科具体职能为:技术督查科负责对治理项目剥挖、回填施工进行全程监管指导、监督检查、安全培训等;综合科负责治理办的日常事务,起草文件、组织会议、管理档案、协调服务等;规划科负责治理工作分年度计划安排、申报项目的审查、残留煤储量核定、开工放线、治理范围监测、监督指导地表生态恢复治理、组织项目验收等。

  (二)政策保障。2009年6月神木县政府出台了《神木县煤矿采空区和火灾隐患区综合治理实施办法(试行)》;2012年4月县政府制订出台了《神木县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试点项目管理工作规程》;2012年8月县政府批准实施《神木县采煤沉陷及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2011-2025);2014年7月修订出台了《神木县煤矿采空塌陷和矿区综合治理项目补偿搬迁安置办法》。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规范了治理项目审批监管程序,落实了职能部门和治理主体的责任,保障了各方利益,确保治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三)治理方式。我县目前对采煤塌陷区的治理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类是房柱式老采空区,对覆盖在100米以下的,主要采取露天剥挖与地表生态恢复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对覆盖比较厚的重点区域(城镇、公路等),主要采取充填加固和注浆的方式进行治理(2014年锦界镇投资4000多万元对镇区300多亩采空区进行注浆治理)。经过调查论证,综合比较,我们认为采用露天剥挖与地表生态恢复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最有效、最彻底、最符合我县的实际。因为神木煤田位于神府煤田腹地,埋藏浅、易开采、煤质好是最主要的特点,而且大量采空区残留的煤柱、顶板等煤炭资源较多,治理经济比划算。采用剥挖回填的方式进行治理,不仅可以消除塌陷隐患,对地表进行山水林田路的统一规划,实施生态恢复和复垦造田,还可以对井下旧巷道高温引起的火灾隐患予以彻底清除。同时,剥挖过程中回收残留的煤炭资源,可以弥补治理工程经费。另一类是机械化综采形成的采空区,开采前对村民进行整体移民搬迁,集中安置,我县已修建了31处安置点,安置了3336户13337名矿区村民;开采后对塌陷区域进行地表裂缝修复和生态综合修复进行治理。

  (四)治理主体。目前,我县采煤塌陷区的治理主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采矿权的地方煤矿,根据“谁开采,谁受益,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确定煤矿为本井田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主体;二是采矿权灭失的地方煤矿,由县煤业集团地方治理公司为主体进行治理;三是神华神东公司所属煤矿形成的采煤塌陷区,由神木县政府与神东公司共同组建的神东采空区治理公司为主体进行治理。陕煤集团所属的煤矿由于开采时间短,目前还没有启动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

  (五)资金来源。房柱式老采空区的治理资金主要由治理主体自筹,用剥挖治理过程中回收的残留煤收益抵顶,治理费用主要包括剥挖工程费、税费、临时用地补偿费、地表生态绿化治理费、审批手续规费、管理费等。机械化综采形成的采空区治理资金主要由煤矿自行筹措,计入生产成本。陕西省于2013年出台了《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陕西省政府令第170号),明确规定采矿权人在采矿期间应存储恢复治理保证金,榆林市规定开采一吨煤缴存5元(按年缴纳存储)。

  (六)费用收取。项目实施前,由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对残留煤量进行核定,并由中介公司进行评估,除去治理成本,利润部分上缴财政(周边区域配套治理备用金,吨煤收取5-20元);为了确保治理成效,项目实施前收取地表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按治理面积每平米不低于30元收取(其中包括土地复垦费每平米20元);另外,收取每个项目安全生产保证金100万元。

  (七)管理模式。我县从2009年3月启动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一套从审批、监管到验收的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

  1.审批原则。我县在审批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时确定了四条原则:一是项目审批时治理主体应有合法的采矿手续;二是治理范围严格限制在本矿井田内;三是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有治理的必要性;四是不占用基本农田,村企和谐,群众支持,无矛盾纠纷。

  2.审批流程。首先煤矿提出申请,当地村组出具意见;再由当地镇政府初步审核,向领导小组书面报告;之后治理办组织相关部门审查资料、现场查看,初步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是否可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后,项目主体开始征求部门意见、委托测绘公司进行地形图测量及残留煤储量计算、委托设计单位编写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施工作业设计、地表生态恢复治理设计、施工组织计划、作业规程等)、和村民签订意向性征地协议等手续;治理办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审查;评审通过后,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批,核定相关费用与缴费方式;审批后项目主体需先缴费、备案,之后办理林业、土地、水保、环评等审批手续,并招标确定施工企业与监理单位;待所有行政手续齐全后,项目主体向领导小组提出开工申请;治理办组织相关部门现场查看、审核各类审批资料,具备开工条件后,下发开工通知,项目正式开始实施。

  3.监管责任。项目开始实施后,各部门按照神政办发〔2012〕33号文要求履行监管职责。项目所在地镇(办)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综合治理试点项目负主要监管责任,成立治理工作领导机构,每个项目至少安排一名负责人和一名技术人员实施监管和协调指导;税务部门和煤炭部门参考项目已核定的残留煤储量,依法征收各类税费;煤炭、公安、国土、林业、环保、水务、安监、矿管等相关执法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执法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监管工作定期调度。

  4.验收办法。综合治理项目竣工后,由项目所在地镇(办)人民政府进行初验,治理办组织相关部门并邀请市上有关部门参与进行复验。项目验收合格后,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给项目主体退还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

  (八)土地权属。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所占用的土地均为临时征用,治理项目实施完毕后,治理区新增的耕地、林地、苗圃、宅基地,修建的河堤、道路等一切设施均无偿交回村组,土地的权属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过去矿区的原始地貌,到处都是千沟万壑,村民耕地少,出行不便,加之塌陷损坏,水位下降,村民几乎没有可以耕种的地。通过治理后,形成了一个个小平原,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态环境,方便了出行道路,增加了耕地,给当地村组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我县通过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达到了“三个效益(社会、生态、经济)兼顾,三方利益(村民、政府、企业)兼得”,治理成效明显,造福了当地百姓。

  (一)社会效益。目前,治理项目已对11000亩采空区进行了填实,彻底解决了治理区地表沉陷、裂缝、井下旧巷道着火、开采下组煤透水等问题,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了周边矿井的生产安全。另外,项目治理主体为村民新修河堤3572米,灌水渠1280米,打水井10眼,硬化道路8700米,整理宅基地138亩,建设移民新居112间。基础设施建设为矿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改善了村企关系。

  (二)生态效益。新增耕地5000亩,绿化、种草4500亩,栽植樟子松、油松等常绿树22万株,搭设障蔽1860亩,治理区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三)经济效益。治理项目实施前给当地村民支付了临时用地补偿款,项目实施后增加了耕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治理区农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增加。通过回收残留煤,政府增加了一定的财税收入。治理企业消除了井田内上层采空区的安全隐患,确保了煤矿的正常生产,间接增加了企业效益。

  (四)环保效益。已开展的治理项目已对3处着火点进行了彻底治理,解决了有毒有害气体外泄等环境问题。另外,治理区进行了大规模绿化种草,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综合效益。总的来说,通过进行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消除了煤矿采空区安全隐患,有效利用了残留煤炭资源,恢复了生态环境。特别是治理后的土地和其它附属设施均无偿交回村组,为矿区群众增加了耕地,完善了基础设施,解决了矿区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另外,我们对治理采空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治理规律,为下一步全面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四、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方向

  (一)政策问题。虽然国家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文件中明确要求对煤矿采空塌陷区进行治理,但没有进一步出台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已灭失矿权的老采空区治理责任难落实。我县目前开展的采煤沉陷综合治理模式是一件多方受益的好事,中、省、市各级政府也予以了支持和肯定,但目前只形成了相关会议纪要,没有下发具体指导实施此项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

  我县目前实施的治理项目限定在有矿权的煤矿范围内,但是有大量矿权已灭失的老采空区隐患多,治理工作迫切,因此对这些区域如何确定治理主体是当前急需明确的问题。

  (二)资金问题。我县目前实施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均选择在隐患问题突出实施条件较好的区域,覆盖在100米以下,治理工程费用可以用回收的残留煤收益抵顶。但全县有大量老采空区覆盖厚,用剥挖回收残留煤的治理方式不可行,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但资金筹措困难。另外,通过综合治理回收残留煤成本较高,特别是税费多,加之2013年以来煤炭价格下跌,利润很小,导致治理企业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采取调控措施予以扶持。

  (三)技术问题。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复杂,灾害隐患较多,特别是一开挖就会有着火隐患,需要一批懂技术、有经验、会管理的人员指导施工,目前这方面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另外,目前煤矿采空区治理没有相对成熟的技术规范。

  (四)整改方向。一是从2015年起我县原则上不再新审批以剥挖治理工艺为主的治理项目;二是已经开工的项目全部停工整改;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健全制度,对治理过程中回收的残留煤由政府统一处理;四是对已经实施的项目进行高标准生态恢复治理,确保取得治理成效;五是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配合,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五、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尽快出台治理政策。我们认为,我县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严重,隐患之多,应该加快推进治理工作。为了规范审批程序、明确监管责任,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有关部门借鉴全国部分省市采空区和火区治理的成功经验,尽快研究出台采煤沉陷区和自燃隐患区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及相关政策性文件,为开展煤矿采空沉陷等地质灾害问题提供政策依据。

  (二)建议安排专项治理资金。建议有关部门每年安排一部分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专项治理资金,对采矿权灭失的房柱式老采空区进行逐步治理,消除隐患。

  (三)建议简化部分审批手续。由于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时效性高、工期紧,项目在审批后需尽快办理相关手续组织实施,且实施完成后恢复和增加了耕地,治理后的耕地比原地貌标准高。目前,办理林业、土地审批手续周期长,审批难度大。因此,建议简化部分审批手续,尽快消除安全隐患。

  (四)建议减免部分税费。用剥挖治理工艺实施的综合治理项目,投入的工程费用较高,加之2013年以来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且治理项目回收的残留煤质量很差,目前我县实施的治理项目普遍出现亏损现象,导致治理企业积极性不高,治理工作难以按计划推进。因此建议对治理项目回收的残留煤减免部分税费,帮助治理企业度过难关。

  (五)建议强化技术力量。建议成立煤矿采空区和自燃隐患区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另外,加强对综合治理工作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六)建议加强宣传报道。建议统一组织对矿区采空区和自燃隐患区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报道,为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土地沉陷治理方案篇2

青海省海东市***********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2017年7月20日

青海省海东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申报单位:

法人代表:

总工程师:

编制单位:

法人或院长:

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编写人员:

制图人员: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信息表



附件:

一、附图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图

(二)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图

(四)矿区土地损毁预测图

(五)矿区土地复垦规划图

(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图

二、附表

(一)矿山土地复垦工程单位工程概(预)算表

(二)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

(三)主要工程量汇总表

(四)主要材料预算价格预算表

(五)主要单价汇总表

(六)矿山环境现状调查表

3、其他附件

附件一:委托书

附件二:划定矿区范围批复表

附件三:承诺函

附件四;企业营业执照

附件五:储量简测报告评审意见书

附件六:开发利用方案评审意见书


前 言一、任务的由来

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年3月发布)、《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8号文)、《关于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通知》(青国土资矿[2007]256号)等文件规定,***********于2012年7月取得***********专用粘土矿采矿证,2015年7月采矿证到期后,为延续***********粘土矿采矿权,按照相关规定需要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青海***********于2017年6月以委托书的形式,委托***********编制《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二、编制目的

其目的是为矿业权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措施和国土资源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矿业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责任等提供依据。

三、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第二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第二次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年第二次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13年6月第二次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8月);

7、《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8、《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

9、《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72号);

10、《青海省实施细则》(2010年第二次修正)。

(二)政策文件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 号);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3、《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

4、《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资发[2008]176号);

5、《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令第56号);

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

7、《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调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部分取费标准的通知》(青国土资土[2010]131号);

8、《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财政厅关于我省草原植被恢复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青发改收费[2010]1731号);

9、《关于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通知》(青国土资[2017]96号)。

(三)技术标准

1、《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

2、《土地复垦编制规程》(TD/T1031-2011);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综[2011]128号);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12015);

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

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T 50433-2008);

10、《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2016年12月)。

(四)矿山地质资料

1、《青海省海东市***********粘土矿资源量简测报告》(青海煤炭地质勘查院,2016年3月);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青海煤炭地质勘查院,2017年4月);

3、本次方案编制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收集的其他相关资料。

(五)项目文件

委托书:关于青海***********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工作的委托函。

四、方案的适用年限

2012年7月,***********颁发了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编号:C6321282012067120125888,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生产规模为1万m3/a。

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方案》(2017年4月)(以下简称“开发利用方案”),以及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采矿证,矿山服务年限为10.3年,截至目前,矿山已生产3年,剩余服务年限为7.3年。根据《青海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当矿山闭坑后,2年内必须全面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因此,本方案最终确定适用年限为9.3年。

若矿山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严重或采矿权人更改开采方案、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时,应重新编制“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五、编制工作概况

我公司于2017年6月接受委托后,及时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等相关规范要求,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写工作。

根据矿业权人所提供的《青海省海东市***********粘土矿资源量简测报告》、《***********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在对矿山“开发利用方案”中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及深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和了解,并在充分收集区内相关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初步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以矿山“开发利用方案”为依据,对矿山的开采规模、范围、工程等级、工程布置和矿山开采方式等进行了评定,在此基础上对评估区重要程度进行了分级,确定了评估级别,圈定了评估范围和工作重点。并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公司于2017年6月20日至23日进行现场调查,野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采用1:1000的矿山地质地形图为工作手图,采用手持便携式GPS定位,对评估区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地貌景观、植被现状、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以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发育程度、表现特征、成因、影响范围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问,并认真填写了相关地质灾害调查卡片,为最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写获取了较为全面的野外资料。本次工作共完成1:1000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面积0.0143km2,工作路线2.0km,填写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表1份,地质地貌调查点7个,拍摄照片10帧(表0-1)。

表0-1 工作量统计表

项目组对野外取得的资料进行了自检、互检后,公司于2017年6月27日验收认为,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达到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等相关技术要求,调查了地层、构造、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作方法和手段符合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规程要求,同意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和方案编制。2017年7月5日进行室内方案和成果图件的编制。本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工作程序见图0-1。

图0-1 工作程序框图

word/media/image5.gif

word/media/image6.gif

word/media/image7.gif

word/media/image8.gif

word/media/image9.gif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第一节 矿山简介

***********采矿权属于道帏砖瓦厂,该企业性质为私营企业,企业法人为娘吉合,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经营范围为红砖制造、销售、养殖业。

***********位于***********道帏藏族乡三木仓村南约300m,离***********城约23km,隶属道帏藏族乡管辖。

拟延续申请矿业权范围平面上为不规则多边形。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35°41′31.4″~35°41′36.7″,北纬:102°35′45.8″~102°35′52.2″,面积约0.0143km2。矿区有省道S202公路至道帏藏族乡,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1。

图 1-1 矿区交通位置图

第二节 矿山范围及拐点坐标

循化道帏砖瓦厂于2012年7月取得了***********道帏粘土矿的采矿权。采矿证号:*************,开采矿种为粘土矿。原采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其边界拐点坐标是(西安80坐标系):

开采深度2418-2407水平标高;采矿区面积0.0229 km2;设计生产规模为1万m³/年;有效期限:2012年7月—12015年7月。

以往办理该粘土矿采矿许可证时采用的坐标系及控制的坐标无从查起,拐点坐标及开采深度误差比较大,所以地质简测时通过拓普康RTK对矿区进行的1:1000地形草测,区内最高海拔2409.16m,最低2385.01m,通过地质简测报告,本矿区采矿许可证范围合理开采深度建议调整为2388~2409m。采矿区面积0.0143km2.。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表1-1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西安80坐标系)

建议开采标高:2388m—2409m高程

第三节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一)建设规模

根据《***********道帏乡砖瓦厂资源量简测报告》,本矿区粘土矿资源量较小,矿山总保有资源量(334)10.67万m3,砖厂开采的矿种为砖瓦用粘土矿,年生产规模为500万块(合1万m3粘土矿)。生产的最终产品为240×115×53(mm)砖,根据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及粘土砖瓦在及当地的年销量,矿山建设规模1万m3/a,与原设计规模一致。矿山烧制的砖瓦成品主要销往***********及周边的乡镇、村庄等地民用建筑领域,一般在砖厂场内直接销售或预订。

(二)矿山开采方案

1、开采方式

根据***********道帏砖厂《青海省海东市***********道帏砖瓦用粘土矿资源量简测报告》,粘土矿床开采面积为0.0143km2,开采最低标高为2388m,矿区地形北高南低,矿体层呈近水平状产出,地形起伏而变化,矿石为砂质粘土,成分单一,构造中等。矿体直接裸露地表,矿体表面无覆盖层,呈层状产出,倾角较缓,产状近于水平,矿体构成单一,从粘土矿矿体赋存条件、地形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场内运输条件分析,故设计采用露天开采方式。

制砖机已布置在矿区中部,本方案开采顺序是从矿区中部向北部自上而下依次推进。

2、砖瓦厂建设规模

2.1工业广场

砖厂工业广场内包括有成品堆放场、半成品堆放场、拌合厂及砖窑等。主要用于存放以备焙烧的土坯及待售的成品砖。***********道帏砖厂的砖窑分布在矿区南部,制砖机的南西约70米处,呈西-东走向,成品堆放场设置在砖窑周围,以减少出窑运输距离,降低成本。

2.2废料堆放场

砖厂的废品主要有两种:废土坯和废品砖。其中,废土坯可以回收到粘土堆经闷泡后重新使用,废品砖则没有使用价值,可先临时堆放在砖窑东侧的废料堆放场,待堆积到一定数量后有序回填采坑。

2.3生产辅助设施及生活设施

该砖厂已修建有砖混结构的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配电室、维修间、库房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总共约280㎡,其中工业建筑20m2,民用建筑260m2,生活区布置在矿区的西部,距制砖机约100m,距砖窑约60m,并位于当地主导风向的偏上风向,当地主导风向为东西向。总之,该砖厂现有辅助设施基本可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砖厂配备3个180kg的柴油桶,砖厂应将油桶放置在库房内,应有专人负责,做好库房的安全保卫工作,在库房内至少配备2个8kg干粉灭火器。

2.4 厂区道路

厂区道路已经形成,基本符合矿山三级道路标准。设计砖厂主要道路宽7m,支线宽5m,全长约267m。坡度为1~1.5%,局部坡度8%。

2.5土建工程

砖厂的建筑物宜采用砖混结构,墙下采用片石基础,墙体为砖结构。

该砖厂除了已建有砖混结构的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等设施,并修建有1座24门的砖窑,设计砖厂利用原有砖窑,砖窑为砖砌结构,长72m,宽16m,高3.5m,砖窑窑顶周围应修建高度不低于1.05m的防护墙,煤桥两侧应修建高度不低于1.2m的防护栏。由于轮窑是砖厂主要的构筑物,使用年限一般为10-15年,且砖窑需常年在高温下使用,冬季停用且一般不容易维护,这样一热一冷的使用条件决定了砖窑容易损坏,故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砖窑的结构变化,每年开工前进行检修、保养,确保窑体安全,一旦发现危及安全生产现象(严重变形或出现大裂缝),必须新建砖窑。砖厂主要建筑物见下表:

表1-2 砖厂主要建筑物设施表

3、采矿工艺

3.1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原则

(1)确保矿区范围内资源量得到充分利用;

(2)充分考虑、利用区内的地形条件;

(3)境界的圈定有利于最终边坡的稳定;

(4)境界圈定参数要与矿山生产规模、矿岩物理性能、开采设备技术性能等相适应。

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采矿设计手册》的规定,该砖厂开采的粘土矿结构松散易采,采用推土机采剥,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的规定,松软的岩土在不爆破的采掘作业方式下台阶高度不大于机械的最大高度,故设计该砖厂最终台阶高度为2m,设计最终阶段坡面角为30°。露天开采要素表见表1-3。

表1-3 露天开采境界要素表

圈定境界内粘土矿量计算,详见下表1-4:

表1-4 矿量计算

根据境界圈定结果,在资源量简测报告中估算量已除去边坡占有的资源量,粘土矿矿体裸露地表,保有资源量(334)为10.67.万m3。

根据该矿赋存条件,粘土矿体裸露地表基本无剥离物。

3.2露天采场最终边坡要素

1、台阶坡面角 30°

2、最终边坡角 45°

3、最低开采标高 +2388m

4、最高开采标高 +2409m

5、台阶高度 2m

4、制砖工艺流程

推土机将粘土推送至受料仓旁→搅拌→挤泥→断条→切坯→码坯→自然风干→码窑→焙烧→通风降温→出窑。

4.1制坯工艺

推土机直接将粘土推送至供土箱的受料仓里,然后由输送机输送至搅拌机中,同时注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再将搅拌均匀的泥料用输送带送入挤泥机中挤成泥条后由切条机断条,最后通过传送带将断条送到切坯机中切坯,切坯过后落入落板上,由人工运至坯场码坯上架自然风干。

4.2码烧工艺

进窑工用手推车将坯场上风干后合格的土坯装运到轮窑中,由码窑工按照(外烧砖)头对头、面对面、火道直、火眼正、坯垛前后通畅、上下垂直、左右平等、稀码快烧(220~260块/m3)的码窑原则码坯,再由糊窑工将窑室与窑室之间封道纸,并将窑室门用砖和泥浆堵封严密(封二道),然后点火进行焙烧,在焙烧前及其过程中要控制好五带(干燥、预热、焙烧、保温、冷却)平衡,始端温度控制在60℃以上,严格控制升温,使它平稳逐步地上升,焙烧时正常温度控制在900-1000℃;为了给刚刚烧成的砖有充分的反应时间,保温带在600℃以下时,才能揭开火眼,逐渐降温、冷却。当窑室温度降至50-60℃时打开窑门,加强通风,使窑内温度降至40℃以下,由出窑工将焙烧好的红砖用手推车拉到成品堆放场待售。在出窑过程中要继续采取通风和地面适当洒水降温防尘措施。

4.3采剥

设计砖厂年采剥1万m3,采剥每年工作240天,平均每天采剥41.77m3,砖厂现采用T70型推土机进行采剥,T70型推土机的采剥能力为10.2m3/h,以每天采剥7小时计算,平均每天可采剥71.4m3,因此,砖厂配备1台T70型推土机可以满足砖厂生产能力的要求。

4.3制砖

该砖厂主要采剥设备为推土机,制砖设备为JZ50-50型挤砖机1台,经核实其生产能力为7000-14300块/小时,以每台实际日工作时间8小时计(其余为检修时间),平均日产可达5.6万块,因此,现有设备能够满足该砖厂生产能力的要求,不再新增。

4.5焙烧

根据一般砖厂生产经验,轮窑9中每个窑室一次可装砖坯0.8~1万块,5天为一焙烧周期。而该砖厂已修建有24门轮窑1座,其生产能力经计算为3万块/d,焙烧以每年工作240天计,年生产能力可达720万块,因此,1座24门轮窑的生产能力远远可以满足本设计要求。

通过上述设计选用的采剥、制砖、焙烧设备生产能力验证,砖厂正常生产期间,各工序均能达到委托要求的生产能力;说明该砖厂可以完成500万块/a砖(合1万m3粘土矿)的能力,砖厂年生产规模为500万块实心砖(合1万m3粘土矿)是合理的。

主要生产设备配置如下表1-5:

表1-5 主要生产设备

(三)主要污染物及其治理措施

1、大气环境污染

施工过程中的废气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的燃油废气、砖窑烟筒中的黑烟、工程开挖产生的扬尘等过程产生的粉尘。近期又环保部门要求该砖厂安装脱离塔。由于矿区附近无固定居民居住区,亦无其他工矿企业和大气污染源,加之该地区环境容量大,故不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开采过程中应对工程开挖等易起尘的场地,采取定期洒水等措施进行降尘,及时清扫作业现场地面,防止尘土飞扬。

2、水环境污染

2.1生活污水处理

矿区生产劳动人员相对较少,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很小,可就地泼洒,自然蒸发,氧化分解。

2.1生产废水

对机械开采产生的设备冷却水、施工机械清洗除尘废水、等建简单平流式自然沉淀池进行收集,简单处理后可回用于矿区及道路防尘洒水,避免无组织自然排放,减少区域水土流失。

3、固体废弃物污染

矿山开采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矿区生产生活垃圾以及燃油机械产生的废油、油污,废旧电池、电瓶等废弃物。

具体治理措施:

(1)对矿区劳动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设垃圾暂存堆放设施进行收集,定期运送至周围植被稀少或无植被的低洼处进行填埋处理。

(2)对于机械燃油、废油、油污、废旧电池等具有腐蚀性、有毒有害元素的污染物应妥善进行管理,不得随意丢弃,应进行集中进行回收处理。

4、噪声污染

矿区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噪声来源于矿区开采、推土机、制砖机械运行,车辆运输等过程产生,其中矿山开采过程中,运输和其它辅助作业过程中的机械噪声源强在80~100dB(A),柴油发电机组、空压机等噪声源强一般不高于90dB(A)。

针对上述噪声污染,拟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等通过限制鸣笛的方法减小噪声。对于柴油发电机组等高噪声设备布置在室内。加装隔声门窗,避免露天敞开式布置。在生产过程中,将高噪设备的施工阶段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施工强度。此外,对施工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必要时须佩戴耳塞、耳罩、和口罩等,减小对人体的危害。

第四节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一、矿山开采历史

***********采矿权属于道帏砖瓦厂,该企业性质为私营企业,企业法人为娘吉合,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采矿证号:C6321282012067120125888。

原采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其边界拐点坐标是(西安80坐标系):

1、X:3951514.88, Y:34553951.46

2、X:3951208.87 Y:34554129.46

3、X:3951238.88 Y:34554150.47

4、X:3951546.88 Y:34554051.46

开采深度2418-2407水平标高;采矿区面积0.0229 km2;设计生产规模为1万m³/年;有效期限:2012年7月—12015年7月,矿山服务年限为10.3年。

二、矿区现状

以往办理该粘土矿采矿许可证时采用的坐标系及控制的坐标无从查起,拐点坐标及开采深度误差比较大,所以本次地质简测时通过拓普康RTK对矿区进行的1:1000地形草测,区内最高海拔2409.16m,最低2385.01m,原采矿许可证范围内开采水平为2407-2418,通过地质简测报告,延续申请矿业权范围平面上为不规则多边形。

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35°41′31.4″~35°41′36.7″,北纬:102°35′45.8″~102°35′52.2″,面积约0.0143km2。设计生产规模为1万m³/年;矿山服务剩余年限为7.3年。

本矿区采矿许可证范围合理开采深度建议调整为2388~2409m。采矿区面积0.0143km2。有效期限:2017年7月—2020年7月。建议开采标高:2388m—2409m高程。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表1-6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西安80坐标系)

砖厂现有的各种建筑设施已较完备,生活区与辅助工业区基本能作到分区布置,基本可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现状调查,矿山的采矿工业场地、砖窑及半成品堆场、粘土矿山开采现状,矿山道路、生活区及土壤植被(见现场照片图2、3、4、5、6)。

图2 采矿工业场地

图3 砖窑及半成品堆场

图4 粘土矿山开采现状

图5 生活区、矿山道路

图6 矿山土壤与植被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第一节 矿区自然地理

(一)气象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的地形是南高北低,海拔1780m-4636m,相对高差2855m,县境地貌系中海拔山地。北邻为黄河川道,中部与东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中高山区。黄河宽谷地带向南海拔逐渐升高,垂直差异明显,根据地表形特征,由地到高可分为河谷,中东部中地山,中西部中高山,南部高山四种地貌类型。

矿区位于***********南部,区内全为四系覆盖。地表水系不发育,丰水期有短时间地表径流且水量极小。矿区地表特征见图2-1。

矿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夏无酷署、冬不甚寒、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悬殊。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境内最高气温为34.1℃(1988年6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9.8℃(1961年1月17日)。年平均气温平均8.5℃。昼夜日较差大。区内主要降水量集中在6-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5%。

图2-1 矿区地表特征图

(二)水文

***********境内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县内主要河流有17条(不含黄河),年均总流量2.64亿立方米,黄河流经县城达90多公里,水电开发前景广阔。另外,循化由于地形高峻、落差大,为建造小型水力发电站和提灌站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潜力巨大。

矿区地处循化盆地黄河谷地的南侧山前冲积地貌,地形平缓。矿区属内陆高原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补给条件差。主要降水量集中在6-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5%,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矿区西侧100m处有河流通过,矿点及其附近未见地表水。

(三)地形地貌

矿区地形东高西低,最高点为2409m,最低点为2385m。相对高差仅为24m。地形起伏较缓,为中海拔山前冲积地貌。

***********域地貌系中海拔山地,根据地表形特征,由地到高可分为河谷,中东部中地山,中西部中高山,南部高山四种地貌类型。

(四)植被

河谷地区适宜于麦类作物和各类瓜果、蔬菜生长,一年可两熟,占全县总面积的17.5%,是粮、果、菜的主要产区。

而在中西部中高山区,包括起台沟,白庄夕昌沟,文都中库沟、相玉沟,尕楞乡尕楞沟、比塘沟,建设堂沟的高位地带,是天然次生林区,有乔灌木混交,针阔叶错杂的纯灌木林,土壤为山地黑钙土及森林灰褐土,适宜种植耐寒作物,植被较好,适宜种植青稞、洋芋、油菜,有利于发展农牧业。

(五)土壤

首先是河谷地区,包括黄河两岸和清水河、街子河段的低位川水地带,是河道不断下切后形成的河漫滩,土壤多系红粘土,土层较厚,土质由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组成,土地肥沃。

而在中西部中高山区,包括起台沟,白庄夕昌沟,文都中库沟、相玉沟,尕楞乡尕楞沟、比塘沟,建设堂沟的高位地带,土壤为山地黑钙土及森林灰褐土,适宜种植耐寒作物。

第二节 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层岩性

矿区出露的地层简单,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洪冲积沉积物(Q3al+pl)。

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内,呈浅红色,粘土层具明显沉积韵律,主要以红色粘土为主,夹少量灰黄色含细砂质粉土线,灰黄色含细砂质粉土厚一般1cm左右,粘土层厚度大于10m,矿层未见下覆地层。

(二)地质构造

循化盆地位于Ⅰ级构造单元属西域板块(XYP)。二级构造单元属于南祁连陆块范围,北部边界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缝合带,向南府冲。南界以深大断裂为界。三级构造单元属于野马南山-化隆早古生代中晚期岩浆弧带。矿区正处于循化盆地的中部。

矿区大地构造位于野马南山-化隆早古生代中晚期岩浆弧带三级构造单元。矿区及附近为第四系覆盖,未出露褶皱及断层,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

(三)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内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主要降水量集中在6-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5%。矿区西侧100m处有季节性河流通过,冬季干涸,翌年3-4月份有冰雪融水,丰水期在6-8月份。由于该河流河床水平远低于矿区最低位置且距离相对较远,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不构成影响。

矿区地形东高西低,最高点为2409m,最低点为2385m。相对高差仅为24m。地形起伏较缓,为中海拔山前冲积地貌。

矿区粘土矿体为冲洪积型矿体,矿体产于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粘土层呈水平层状产出。

矿区内粘土层地表出露东西长135m-150m,平均长约为140m,南北宽度70m-120m,平均宽度约为90m,平均厚度大于10m。

矿区内大气降水为主要的地下水补给来源,补给条件差。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区内第四系腐植土为区内弱含水层,下伏冲洪积粘土层为隔水层,虽然腐植土覆盖面积较大,但因厚度小,故第四系孔隙水少;当大气降水时腐植土内可含少量水,短时间内向大气蒸发。

矿区内矿层直接顶板为浮土,直接出露地表。孔隙水不发育,本矿区为露采矿故影响不大。依据核查后建议的最低开采深度为2388m,高于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2385m),区内总体地形东高西低,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含水层富水性弱,未来沿2388m段高由西向东南推进,不会形成凹陷地形,大气降水可直接排出,故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从开采形成的纵断面上观察,采后形成的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

(四)工程地质

矿点内岩组主要为第四系冲积粘土,呈松散状,可塑性较好,物理力学性质差,矿区开采目前采掘最大断面高约8m,形成的小陡坎非常稳定。

矿区内采前、采后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层岩性单一,地质构造不发育;岩体以松散状为主,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但采掘高度小,开采采用机械设备阶梯式挖掘。不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五)矿体(层)地质特征

矿区内地质构造简单,矿体出露较全,区内无岩浆岩出露。矿体主要由土黄色、土灰色的含少量粉砂质的粘土组成,夹有很少量极薄层亚砂土—粉砂层,最厚约5cm。矿体实际厚度10m,控制深度未达到矿体底板,矿体呈水平层状产出,具微细层理,层理产状<5°。矿层以粘土—亚粘土为主,粘土类矿物含量一般在90%以上,以其为主形成的粘土层厚度大,约占矿体总厚度的95%以上;其次为粉砂质成份,其含量一般不超过5%,主要为长石、石英砂等,粒径一般小于0.5mm,以其为主形成的粉砂层厚度小,不超过矿体总厚度的5%。

第三节 矿区社会经济情况

截止2011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12.69万人。其中,撒拉族7.89万人,占总人口的62%,占全国撒拉族总人口的80.5%;藏族2.96万人,占23.3%;回族1.06万人,占8.3%;汉族7540人,占5.9%;其他民族203人,占0.5%。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4%。

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3亿元,比2012年增长16.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755万元,比2012年增长32.2%。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25.57亿元,比2012年增长32.3%。其中,工业投资达6.26亿元,城镇、水利、农业、教育、交通投资突破9亿元,投资结构更趋优化,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全社会融资4.72亿元,比2012年增长14%。通过招商,引进省外资金2.05亿元,比2012年增长12%。

第一产业

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投资1.4亿元,梯次推进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实现产值1.28亿元。种植核桃5000亩(累计达到6.02万亩)、线辣椒2.5万亩、全覆膜马铃薯4.1万亩,建成日光节能温棚1000栋白庄养殖园区规模效益初显,实现产值8970万元。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场100个,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4426户,牲畜社会饲养总量达到116.82万头(只)。水产养殖业实现产值650万元。

第二产业

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投资1.4亿元,重点实施了园区电网二期、污水管网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产值9.12亿元。同时,从征地、环评、供电、供水、融资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大对规上企业、财源型骨干企业的扶持,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26亿元,比2012年增长85.6%;实现工业增加值5.3亿元,比2012年增长30%。

第三产业

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投资2亿元,实施了波浪滩生态游乐园等项目。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4亿元,比2012年增长30%。

本区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少量的谷子和豆类;林果类产品主要有核桃、线椒、花椒等。矿区周边地区,劳动力充足,电力、电信业较发达,矿山建设条件较好。

第四节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查询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并结合实地踏勘的情况,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划分标准,确定***********粘土矿占用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

2、耕地地质量现状

项目区内海拔高程在2385.01m-2409.16m之间。区内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甚寒、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悬殊。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春季十年九旱,多东南风,夏季雷暴雨,冰雹频繁。热资源丰富,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壤多系红粘土,土层较厚。而在中西部中高山区,壤主要为黑钙土,成土母质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洪冲积沉积物和残积坡积物,黑钙土剖面由生草层腐殖质淋溶层和钙积层构成。

剖面45cm以上无石灰反应,30~65cm出现钙积层,厚20~35cm,质地为黄土、粘土,土块结构为小块状,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差。本项目实施前,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3.04%,含氮0.126%,含磷0.10%,含钾2.46%,碱解氮小于71ppm,速效磷1ppm,速效钾75ppm,PH值8.7。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有机质含量较低,含钾比较丰富,速效磷极缺,生态环境条件较差,见表2-1。

表2-1 项目区土壤化学性状表

第五节 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矿点四周为山区,矿区范围内灌木覆盖面积不大,无经济林木。矿石物质组分主要为粘土,化学成分稳定,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因此开采矿床对地下水、地表水引起的污染影响小,对人体危害小。

采矿权范围200m内无农田及居民,采矿权范围附近分布有混凝土拌合站,但矿山生产采用机械挖掘不会给企业生产及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第六节 矿山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列分析

由于该矿山远离居民点,并无其他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故无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可以分析。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第一节 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一)矿山地质环境概述

以下将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三方面叙述。

1、水文地质

矿区内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主要降水量集中在6-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5%。矿区西侧100m处有季节性河流通过,冬季干涸,翌年3-4月份有冰雪融水,丰水期在6-8月份。由于该河流河床水平远低于矿区最低位置且距离相对较远,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不构成影响。

矿区地形东高西低,最高点为2409m,最低点为2385m。相对高差仅为24m。地形起伏较缓,为中海拔山前冲积地貌。

矿区粘土矿体为冲洪积型矿体,矿体产于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粘土层呈水平层状产出。

矿区内粘土层地表出露东西长135m-150m,平均长约为140m,南北宽度70m-120m,平均宽度约为90m,平均厚度大于10m。

矿区内大气降水为主要的地下水补给来源,补给条件差。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区内第四系腐植土为区内弱含水层,下伏冲洪积粘土层为隔水层,虽然腐植土覆盖面积较大,但因厚度小,故第四系孔隙水少;当大气降水时腐植土内可含少量水,短时间内向大气蒸发。

矿区内矿层直接顶板为浮土,直接出露地表。孔隙水不发育,本矿区为露采矿故影响不大。依据核查后建议的最低开采深度为2388m,高于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2385m),区内总体地形东高西低,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含水层富水性弱,未来沿2388m段高由西向东南推进,不会形成凹陷地形,大气降水可直接排出,故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从开采形成的纵断面上观察,采后形成的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

2、工程地质

矿点内岩组主要为第四系冲积粘土,呈松散状,可塑性较好,物理力学性质差,矿区开采目前采掘最大断面高约8m,形成的小陡坎非常稳定。

矿区内采前、采后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层岩性单一,地质构造不发育;岩体以松散状为主,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但采掘高度小,开采采用机械设备阶梯式挖掘。不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3、环境地质

采矿权范围及附近地区历年来未出现过烈度较强的地震,亦无活动断裂发现。

矿点四周为山区,矿区范围内灌木覆盖面积不大,无经济林木。矿石物质组分主要为粘土,化学成分稳定,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因此开采矿床对地下水、地表水引起的污染影响小,对人体危害小。

采矿权范围200m内无农田及居民,采矿权范围附近分布有混凝土拌合站,但矿山生产采用机械挖掘不会给企业生产及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矿体开采范围位于洪水位以上,对采矿及安全生产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矿山开采深度控制合理,没有形成凹陷。

地质灾害现状:矿山范围内目前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矿山未来开采造成的影响:最明显的影响是原有的地貌形态被破坏,对周围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矿山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位于***********道帏藏族乡三木仓村南约300m,离***********城约23km,隶属道帏藏族乡管辖。矿区面积约0.0143km2。属于小型粘土矿矿山。整个矿区出露的地层简单,植被稀疏,土壤层较薄,开采前属于无人开发的耕地的土地资源。

第二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是在资料收集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内地质环境影响作用,即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矿区水土环境污染现状影响几方面进行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中附录表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表3-1)中四项内容逐一评估。

表3-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

(一)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

1、评估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结合本工程建设的特点,评估对象为海东州***********,评估范围为矿区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存在的范围。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本次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结果,矿山内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较少。综合确定本次矿山评估范围以采矿权范围向外扩30m,矿区面积为0.0143km2,采矿权范围向外扩30m后面积为0.0324km2;综合确定评估区面积:0.0324km2,为整个矿区影响范围。周围有其他已开采小部分区域不在此次评估范围之内。

2、评估级别

(1)评估区重要程度的确定

通过调查,评估区除矿山生产人员外基本无居民居住,矿区内有一条简易道路进出,矿区无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点,矿区属重要水源地,破坏土地类型为耕地。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B中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表3-2),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属一般区。

表3-2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

(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确定

该矿属露天开采,矿山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地形起伏变化不大,地貌类型单一,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良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少,危害较小。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中附录C.1(见表3-3),确定本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

表3-3 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3)矿山开采规模的确定

本矿山设计建设规模为1万m3/年,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中附录D.1(表3-4),确定本矿山开采规模为小型。

表3-4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

(4)评估工作级别的确定

通过对评估区的重要程度、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的确定,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中附录表A(表3-5),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三级。

表3-5 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

(二)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与预测

1、地质灾害的现状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评估区矿山范围内目前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害性小,危险性小。

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3-4的有关标准,确定地质灾害影响较轻。

矿区位于野马南山-化隆早古生代中晚期岩浆弧带三级构造单元,矿区及附近为第四系覆盖,未出露褶皱及断层,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矿区地形东高西低,最高点为2409m,最低点为2385m。相对高差仅为24m。地势宽阔平坦,区内环境地质条件较好,无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危害岩体等自然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和存在。

(1)根据现场实地调查,矿山未发现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

(2)该区历史上未曾发生过泥石流,且评估区范围内高差为24m,地势平坦,多年降水量在260mm左右,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砖厂的废品主要有两种:废土坯和废品砖。其中,废土坯可以回收到粘土堆经闷泡后重新使用,废品砖则没有使用价值,可先临时堆放在砖窑东侧的废料临时堆放场,待堆积到一定数量后有序回填采坑。故现状条件下不存在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

(3)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据现场调查,矿山为露天开采,未发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

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3-4的有关标准,现状评估认为,确定矿区现状地质灾害影响较轻。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依据“关于贯彻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12015)有关要求的通知(青国土资[2016]94号)”中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表3-6)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12015)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表3-7),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表3-6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

表3-7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评估区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1)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分析

由于矿山为露天开采,规模较小,且不会形成地下采空区,不会引发地面塌陷,滑坡地质灾害预测分析较小。

(2)采矿工业场地、废料场及矿山道路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a、采矿工业场地依原有地形进行了削高补低的平整,切坡高度小于3.0m,且已建成,预测评估引发潜在不稳定边坡失稳致灾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险性小。预测采矿工业场地可能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为较轻。

b、废料场依原有地形堆放废料,主要来自矿山基建和采矿伴生,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回采率达98%,即废料量极少,废料场边坡引发潜在不稳定边坡失稳致灾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预测废料场边坡可能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为较轻。

c、由于本矿山高差较小,地势平坦开阔,矿山道路修建时,切坡工程和填方工程较少。预测评估引发潜在不稳定边坡失稳致灾的可能性较小,危害性小,危险性小。预测矿山道路两侧边坡可能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为较轻。

(3)依据《开发利用方案》,矿区采用山坡露天开采。开采过程中将形成倾角30°,单个台阶高度1m的潜在不稳定斜坡,最终开采深度为2m,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12015)中表11不稳定斜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表3-8),预测不稳定斜坡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预测评估危险性小。

表3-8 不稳定斜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

(三)矿区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

1、含水层现状影响评估

(1)含水层结构破坏

矿区矿岩因结构致密而富水性差,矿石中的节理、裂隙及第四系含水层富水性弱,矿体延深不大,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第四系松散岩类中无地下水存在,处于疏干状态。因此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破坏极小。

(2)对矿区附近水源的影响

矿区附近无水源供水工程,现状矿山建设对含水层结构也不产生破坏,因此,对矿区附近水源不产生影响。

(3)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采矿活动不产生疏干水,只有少量的生活废水排放,所以,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轻。

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表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现状矿业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轻。

2、含水层影响预测评估

矿床露天开采,最低标高2388m,故在矿山开采时不会影响周边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附录E,预测评估矿业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较轻。

(四)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破坏现状分析预测

1、地形地貌景观现状影响评估

矿区内及附近无各类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主要为采矿工业场地、废料堆放场、矿山道路及其它区域。

(1)目前地面采空区

矿区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现状地面采空区面积约5000m2,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采矿工业场地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2)采矿工业场地

现状条件下,采矿工业场地占地小,地面破坏程度低,且布置在地形平缓地方,有利于平整。其中采矿工业场地的建筑过程对原有矿址地貌的自然结构及原生地形地貌景观有较大影响。但由于原始地貌较为平坦,建设过程中不牵涉到大规模炸山、找平,切坡等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采矿工业场地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3)生活辅助设施

生活辅助设施占地约280m2,面积小且砖瓦混结构,对地表破坏程度较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采矿工业场地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4)废料堆放场

砖厂的废品主要有两种:废土坯和废品砖。其中,废土坯可以回收到粘土堆经闷泡后重新使用,废品砖则没有使用价值,可先临时堆放在砖窑东侧的废料临时堆放场,待堆积到一定数量后有序回填、平整路坑,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废料堆放场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程度为“较轻”。

(5)矿山道路

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为方便采矿及运输而修建的道路,由于矿区地势平坦开阔,修建道路不会造成太大的景观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为“较轻”。

(6)评估区内其它区域

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其它区域未进行任何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较轻”。

2、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预测评估

预测矿山未来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的单元主要为预测预测地面采空区、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废料堆放场和矿山道路、其他区域,各单元预测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评估如下:

(1)预测地面采空区

由于矿区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预测地面采空区面积14300m2,开采规模小开采后地面平坦,但是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预测地面采空区的形成对地形地貌景观程度较严重。

(2)采矿工业场地

现状条件下,采矿工业场地占地小,对地表破坏程度较小,布置在地形平缓地方,有利于平整。其中采矿工业场地的建筑过程对原有矿址地貌的自然结构及原生地形地貌景观有较大影响。但由于原始地貌较为平坦,建设过程中不牵涉到大规模炸山、找平,切坡等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采矿工业场地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3)生活辅助设施

该砖厂已修建有砖混结构的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配电室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总共约280㎡,其中工业建筑20m2,民用建筑260m2,对地表破坏程度较小。预测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的存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为“较轻”。

(4)废料堆放场

砖厂的废品主要有两种:废土坯和废品砖。其中,废土坯可以回收到粘土堆经闷泡后重新使用,废品砖则没有使用价值,可先临时堆放在砖窑东侧的废料堆放场,待堆积到一定数量后有序回填采坑。该区域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小,对地形地貌景观程度为较轻。

(5)矿山道路

砖厂主要道路宽7m,支线宽5m,长度约267m,坡度为1~1.5%,局部坡度8%。矿山道路为线性工程,路面采用碎石路面,建设材料全部为矿山基建期产生的废石,道路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但由于道路的宽度仅7m,长度较短,对周围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小。预测矿山道路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为较轻。

(6)评估区其他区域

预测条件下,评估区内其它区域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程度为较轻。

以上单元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预测评估见表3-9。

表3-9 地形地貌景观影响预测评估表

(五)矿区水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预测

研究采矿活动对矿区水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预测主要是需要识别及预测采矿活动对矿区水环境(包括地面水与地下水)与土壤环境的破坏程度。一般情况下,矿山开采活动中可能会造成地面水、地下水环境与土壤重金属污染。

对于本项目所涉及粘土矿,由于矿山主要矿体在含水层水位以上,涌水量很小。因此采矿活动中产生的水量极少,只有少量生活污水就地排放,再加上矿区没有地面径流或湖泊,因此采矿活动不会对矿区水环境造成污染。采矿生产作业产生的废水及生活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外排。由于排量小,加之项目远离地表水,蒸发量极大,故废水、污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不会对当地水环境产生影响。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矿区水土环境的重要隐患。由于矿石及废石的采出、堆放,矿石表面附着的伴生重金属,如少量的的 Pb、 Zn、 Cu、 Cd 等重金属元素有可能随着雨水形成的淋滤液而进入土壤,从而造成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

根据粘土矿本身特点,该粘土矿生产能力1万t/a,属于小型矿,砖厂的废品主要有两种:废土坯和废品砖。其中,废土坯可以回收到粘土堆经闷泡后重新使用,废品砖则没有使用价值,可先临时堆放在砖窑东侧的废料临时堆放场,待堆积到一定数量后有序回填采坑。每年采出废石量及矿石量少,加之***********属于大陆荒漠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地面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年降水量260mm左右,年蒸发量大于2200mm),因此废石及矿石堆放不会因为足量雨水浇淋而产生过多淋滤液进入土壤。

综上所述,矿区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矿区内没有地表水分布,也没有泉水出露,据区域水文地质勘查资抖,矿区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深,没有饮用水供水源地,矿山开采没有大量污水、废水排放,没有抽汲地下水,粘土等矿物中不含有害有毒物质。

矿区为露天开采,开采终了后,采场挖地面积0.0143km2,土地类型为耕地,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附录E,预测评估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较轻。

综上,矿区水土环境污染十分轻微。

第三节 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一)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

建设初期,由于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厂房、废料堆放场的建设、矿石道路的修建都将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同时对土地造成占用破坏。

生产期间,粘土矿挖掘对土地造成挖损破坏,生产后的废料放在设置的废料堆放场。同时随着采矿的进行,地面采空区逐渐扩大,也会造成土地破坏。土地损毁的环节与时序如下图3-1。

图3-1 矿山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

word/media/image11.gif

(二)已损毁各类土地现状

1、矿山开采前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评估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

2、矿山开采各单元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

道帏粘土矿在建设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废料堆放场和矿山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过程中破坏土地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进行土地资源影响现状评估。

(1)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

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面积共3826m2,占用土地资源类型为耕地,破坏面积小于10km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较轻”。

(2)废料堆放场

废料堆放场总面积约390m2,占用土地资源类型为耕地,破坏面积小于10km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较轻”。

(3)矿山道路

矿山道路面积1869m2,占用土地资源类型为耕地,破坏面积小于10km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较严重”。

(4)评估区内其它区域

评估区内其它区域面积为12015m2,现状条件下,其它区域未进行任何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较轻”。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分区如表3-7所示:

表3-7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分区说明表

本矿山土地损毁类型主要为挖损和压占。压占损毁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挖损深度、挖损面积、挖损坡度及挖损厚度。其损毁程度评价因子及等级标准如表3-10。结合挖损损毁等级表,得出本矿挖损损毁程度如表3-11。压占损毁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压占面积和堆积高度,结合压占物地表稳定,其损毁程度评价因子及等级标准如表3-12。结合压占损毁等级表,得出本矿压占损毁程度如表3-13。

表3-10 挖损损毁土地程度评价因子及等级标准表

表3-11 损毁程度分析表

表3-12 压占土地损毁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表

表3-13 压占土地损毁程度分析表

(三)拟损毁土地预测与评估

1、预测单元及预测时段

(1)预测单元划分

根据矿产开采特点和开采时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和土地复垦方向,将矿区划分为若干预测单元。预测单元的划分,要遵循以下原则:

1)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现状相似原则;

2)工程破坏、占压土地方式一致性原则;

3)原始土地立地条件相似性原则;

4)复垦方向一致性原则;

5)便于复垦措施统筹安排,分区整体性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将矿区分为采矿场预测区(开采基底平台和开采边坡)、生产附属预测(加工场、堆料场和办公生活区等)、和废料堆场3个预测分区。

(2)预测时段

根据矿区区开采过程中破坏、占压土地资源的特点,将预测时段分为开采期和自然恢复期两个时段。

开采期:开采期由于矿山开采等活动的存在,形成开采矿渣、尾矿、人工固体堆积物、非稳定的开采边坡,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占压土地,是破坏土地的高发期。因此,开采期是土地破坏预测的重点时段。

恢复期:恢复期不存在新的破坏和开挖,土地破坏仅是开采期破坏的土地通过各类水土流失形式的扩展,随着各项土地复垦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土地破坏将逐步得到扼制,矿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将得到恢复和改善,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根据矿区开采期和自然恢复期土地破坏的特点,确定本方案土地破坏预测时段为开采期3年,恢复期半年。本工程土地破坏预测期共计3.5年。预测时段及预测区域见表3-14。

表3-14 矿山预测时段及预测分区表

2、预测内容及方法

(1)预测内容

根据《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本矿山的具体建设内容,土地破坏预测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各预测时段和预测分区土地破坏的方式;

2)各预测时段和预测分区破坏土地的面积;

3)各预测时段和预测分区破坏土地类型;

4)各预测时段和预测分区土地破坏程度。

(2)预测方法

加工区项目区地形简单,土地破坏类型单一,土地破坏预测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叙述如下:

1)土地破坏方式预测方法:根据本工程特点,土地破坏方式表现多样性,除工程建设引起的挖损和压占两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外,还有由于矿山开采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地破坏等,预测方法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进行。

2)破坏土地的面积预测方法:通过对各预测分区占地的分析和统计,结合土地破坏方式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进行。

3)破坏土地类型预测方法:根据《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对土地类型的分类,结合现场调查资料,确定由于加工区建设造成破坏的土地类型。

4)土地破坏程度预测方法:矿山开采对土地的破坏因用地目的地不同,破坏程度不同,例如采矿场、生产辅助区、废料堆场和矿山道路占地直接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向,土地破坏以后具有不可恢复性,对地面的扰动比较强烈。施工临时场地土地破坏方式主要由平整场地和地面建筑物临时压占为主,土地复垦难度较小,土地破坏程度相对比较小。

3、分区预测结果

根据矿山的后期建设方案,预测随着矿业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加剧土地破坏主要表现为开采挖损、废石废土堆积压占。对具体破坏情况预测如下:

(1)采矿场破坏土地预测

随着矿山的进一步开采,采矿场的开采面积将近一步扩大。根据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的开采终了境界,矿山最终形成2392m、2394m、2396m、2398m和2400m共5个开采水平,底部为一个开采基底平台。

预测采矿场基底和开采边坡破坏土地总面积为14300m2,其中往年采空区为5000m2,二者占用地类为耕地。

矿山开采结束后,采矿场形成一个底部平坦的开采平台和周边较为陡峭的开采坡面。两种类型差别较大。底部开采平台形成一个多边形。地面标高在10m左右,地势较为平坦;四周均形成开采台阶,台阶按照高度2m、坡面角45°、两个安全平台一个清扫平台的要素进行设置。安全平台宽2m,清扫平台宽3m。终了的边坡东侧较低,西北侧最高、南侧次之。

(2)工业场地和生活辅助区占地土地预测

根据矿山的总平面布置,设计在矿区附近设立的生产附属区(加工区及产成品堆放区)。按开采设计方案要求,生产使用的加工区及堆场等均建设在已形成的平台内,预测破坏总面积3546m2(此面积已占用)。

(3)废料堆场占地土地预测

废料场占地面积预测主要是先预测出矿山后期余土的排放量后,在选择适当的场地来满足堆放的要求。预测破坏总面积390m2(此部分面积已占用)。

(4)矿山道路

根据矿山的总平面布置,在矿区西北边的矿山道路长约267m,面积约1869m2。预测破坏面积1869m2(此部分面积已破坏)。

根据对矿区已破坏土地情况的分析,该矿区拟破坏土地总面积为18236m2。详见表3-15。

表3-15 拟破坏土地情况汇总表

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开采终了后,预测地面采空区面积14300m2,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废料堆放场、矿山道路共挖损和压占土地面积18236m2。共计损毁土地18236m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附录E,破坏耕地总量在10km2之内,预测评估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较轻。

第四节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

1、分区原则

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参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要求,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

2、分区方法

根据上述分区原则,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采用定性分析-半定量法,参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附录F),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防治区(A)、次重点防治区(B)和一般防治区(C)三个区(附图06)。见表3-16。

表3-1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表

3、分区评述

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依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中附录表F,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不一致的采取就上分区原则,将该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见表3-17。

表3-17 化县道帏砖瓦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表

(1)重点防治区(A)

重点防治区为预测地面采空区,面积为14300m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为较重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为重点防治区。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①预测引发地面滑坡地质灾害,影响程度为较轻;②破坏含水层结构,其影响程度预测评估为较轻;③影响地形地貌景观,预测评估影响程度为较严重;④损毁土地资源,预测评价影响程度为轻度。

防治措施:①开采初期对预测地面采空区四周设置网围栏和警示牌,起到防护和警示的作用;②对形成的地面塌陷坑和地裂缝进行回填、平整、覆土、植被复绿措施,③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进行地质灾害监测。

(2)次重点防治区(B)

矿山道路一般防治区(B)

矿山道路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为较轻区、预测评估为较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为一般防治区。矿山道路面积为1869m2。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①预测道路两侧边坡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影响程度为较轻;②破坏含水层结构,其影响程度预测评估为较轻;③影响地形地貌景观,预测评估影响程度为较严重;④损毁土地资源:预测评价影响程度为较轻。

防治措施:①生产期间对存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区域进行清除危岩体,②并对现状、预测存在的地质灾害及隐患区进行地质灾害监测。

(3)一般防治区(C)

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一般防治区(C1)

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为较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为一般防治区。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面积为3826m2。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①破坏含水层结构,其影响程度现状和预测评估为较轻;②影响地形地貌景观,现状和预测评估影响程度为较轻;③损毁土地资源:现状和预测评价影响程度为较轻。

防治措施:矿山开采结束后,对场地内厂房拆除、场地平整、覆土和植被复绿措施。

废料场一般防治区(C2)

废料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预测评估为较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为次重点防治区。废料场面积为390m2。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①预测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影响程度为较轻;②破坏含水层结构,其影响程度预测评估为较轻;③影响地形地貌景观,预测评估影响程度为较轻;④损毁土地资源:预测评价影响程度为较轻。

防治措施:①矿山服务期满后,对该场地进行平整、覆土和植被复绿措施,②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进行地质灾害监测。

其它区域(C3)

其面积为12015m2。该区域未进行采矿活动,地质灾害不发育,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较轻。

防治措施为: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随意堆放废弃物,减少车辆碾压,使该区域地貌与植被免受破坏。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见表3-18。


表3-1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说明表


(二)土地复垦区与土地复垦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标准TD/T1031.1-2011的规定,土地复垦区与复垦责任区的范围应该根据土地损毁的分析与预测结果合理确定。其中,复垦区是指生产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及永久建设性用地构成的区域,包括已损毁区域及拟损毁区域。本项目中已损毁区域与拟损毁区域列表3-19如下:

表3-19 矿山土地已损毁及拟损毁区域

由于矿山周围没有居民点,矿山关闭后,矿山道路没有必要保留,也应该复垦还原为耕地,因此实际复垦的面积应该等于已损毁或压占面积与未来开采活动中拟损毁面积之和。综上,实际复垦面积应为20385m2,复垦率为100%,由损毁责任人青海海东循化道帏砖瓦厂负责。

(三)土地类型与权属

依据青海省***********提供的道帏粘土矿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确定本项目所涉及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均为耕地,为道帏藏族乡三木仓村人民委员会所有,现使用权归道帏砖瓦厂。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第一节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

根据本方案第三章的分析可知,由于本项目所涉矿山为较小规模矿山,且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区开采为露天开采,对含水层的破坏属于“较轻”级别;修建矿区道路需要进行填方与切坡,但由于矿区地势平坦开阔,切坡高度小于3m,较为稳定稳定边坡,故边坡失稳导致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险性小;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废料堆场经过平整,切坡高度小于3.0m,且已建成,预测评估引发潜在不稳定边坡失稳致灾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险性小;由于废料堆场实际堆放的废石体量储存量小,废石失稳引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在强降雨较为集中的汛期可能引发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影响较轻。矿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隐患是采空区的滑坡问题。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

为了避免矿山开采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问题,根据各种矿山地质问题危害性的大小,对矿山进行分区治理。根据地质灾害预测结果,重点防治区域为预测的地面采空区,次重点防治区域包括矿山道路,一般防治区包括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废料场及矿区未进行生产活动的其他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问题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为先排除。

对于重点防治区,在采矿活动进行期间,需要注意采空区域中可能出现滑坡区域,在滑坡区周围可以采取围网方式隔离人畜,防止危险发生,并且在网外显眼处树立警示牌;在采矿活动结束后,对于采空区应该,平整土地,覆土复绿。同时也需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进行定期巡查,以期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在次重点防治区:

1)矿山道路,闭矿后进行平整、覆土和植被复绿措施,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进行地质灾害监测;

对于一般防治区域:

1)废料场,生产期间对存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区域进行清除危岩体,并对现状、预测存在的地质灾害及隐患区进行地质灾害监测;

2)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矿山开采结束后,对场地内厂房拆除、场地平整、覆土和植被复绿措施。场地平整以及覆土工程可以使用矿区机械进行作业,对于需要场地凹坑可以使用矿区废料填平,覆土工程所需土壤全部矿山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不需要另寻取土场地,可以省工省时,又能减轻废料场压力。可以通过清除矿区道路危险岩体,防止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定期监测也十分重要,可以设定专门的地质灾害监测小组,定期进行巡查,以期随时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并执行合理规避方案。地质灾害监测小组须由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技术人员构成,保证每周三次监测,每次监测人数为三人,分片负责巡查。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见表4-1。

表4-1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分级表

修建截排水沟,房屋搬迁避让,采坑覆土种草都属于常规措施,施工简单,可操作性强,不会对矿山产生影响,在技术施工上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二)经济可行性分析

根据***********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投资估算,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的总投资接近为9.1万元人民币。而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本矿山可开采经济价值为约为260万元人民币。矿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包括土地复垦部分)的投资额度约为矿山开发总收益的3.5%, 这项投资从经济上是可行的。项目资金***********全额承担,并且以《青海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青财建字 [2007]517号)作为治理资金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及严禁挪用的强有力保证条文,从而更加确保了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的经济可行性。

(三)生态环境协调性分析

本矿区处于青海省***********道帏乡三木仓村,该区是典型的大陆荒漠型气候区,干旱少雨,降雨集中,土层厚度小,局部有基岩裸露,植被覆盖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既要考虑治理工作的经济性和便捷性,更应该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土层太薄,植物稀少,保水能力不强,土地容易沙化,砂砾化严重,荒漠化倾向严重时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考虑到这些特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填平地面采空区以及通过回填废石夯实地基防止采空区扩大就尤为重要,因为在地面采空区,水土会滑入裂口,使得珍贵的水土资源减少,造成植被进一步稀少,从而加剧荒漠化。在回填工作之后,进行土地平整,能够有效地减缓土地坡度,这样有利于适应当地强降雨集中的天气状况,减小山洪暴发冲毁土地、防止水土大面积流失的倾向,对于当地脆弱生态系统的培育十分有利。土地覆土复绿工程也十分重要。在被破坏的土地上堆放肥力较强的表层土壤重新植草,可以使得土地复绿,以此提高水土保持的能力,对于抵抗当地荒漠化倾向是十分必要。需要注意的是,土地生物复垦拣选的草种必须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慎重选用外来物种,以防生物入侵。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对于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十分有利,具备相当的生态环境协调性。

第二节 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一)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

本项目中矿区周围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由于居民点较远,人类活动痕迹少。当前本矿区内只有***********在进行矿业开发活动。

1、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对该矿已破坏土地和拟破坏土地面积的分析,矿山开采将共破坏土地32400m2,占用类型为耕地。土地破坏方式以压占、挖损为主,破坏程度为一般。具体情况见表4-2。

表4-2 项目区损毁土地统计表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本矿区共占地面积32400m2,占地类型为耕地。矿山开采过程中开挖、剥离,将造成地表形态的改变。通过分析露天开采的工艺流程,可知露天采矿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露天开采的剥离工程。

2)对土地的影响

矿山开采过程中,矿体开采和生活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开挖土地,基础设施也占用一定的土地,现已建成。同时占压部分土地,这将导致矿区土地功能和土地利用机构的变化,使区域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3)对植物生态的影响

本项目采场、矿石堆场、废石堆场等的设置以及采矿过程中人为活动,将会造成项目区域内植被的破坏,影响区域内的植被盖度。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植被类型以芨芨草和紫花针茅为主,项目区域内的植物均为常见种和广布种,没有珍稀的植物。

4)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矿山开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占用了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减少了原有野生动物的栖息与活动范围,从而迫使部分野生动物向四周迁移。此外,项目运行期间工作人员的活动、设备的噪声都会对区域内的动物产生惊吓,改变栖息地,造成区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本项目区域内无野生动物栖息地,所以项目营运期间不会对动物资源产生影响。

3、对水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周围1km范围内无地表水,且本项目无废水外排。矿体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点及其附近未见地表水及泉水出露。

开采工作面抑尘洒水、道路抑尘洒水、破碎筛分及堆场抑尘洒水,全部就地散失,无生产废水产生,生活污水全部用于办公生活区抑尘。

因此,本项目对地表水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复垦区的土地进行的潜在的适宜性评价,根据损毁土地的自然属性和损毁状况,适当对社会经济因素作为背景条件,来评定未来土地复垦治理后对农、林、牧、副、渔及其他利用方向的适宜性及事宜程度、限制性及限制程度,是一种预测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原则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其他规划相协调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国家和地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农业规划和林业规划等,兼顾和协调社会各方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因地制宜原则

在确定被损毁土地复垦利用方向时,首先考虑其可垦性和综合效益,选择最佳的利用方向,土地复垦方向的确定应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符合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发挥土地复垦综合效益。

3)土地复垦耕地优先和综合效益最佳原则

在确定被损毁土地复垦利用方向时,首先考虑是否能复垦为农业用地,其次再宜林则林,宜鱼则鱼,综合治理,选择最佳的利用方向。

4)主导性限制因素与综合平衡原则

矿区土地损毁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土地要素的不同组合及其作用的消长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遭损毁的土地质量不但取决于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如坡度、土壤质地等),同时还受到社会、经济及技术条件的制约,评价过程中,在综合分析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识别主导因素,客观的反映损毁土地的适应性,并按照主导因素确定其事宜的利用方向。

5)复垦后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

矿山是生产性矿山,其损毁土地的过程是一动态过程,复垦土地的适宜性也应随损毁过程及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土地复垦工作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保证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具有持续生产能力。

6)经济可行、技术合理性原则

复垦方案估算成果合理、复垦资金落实,复垦技术措施合理,使复垦方案切实可行。

2、评价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 130-2003)

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

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

7)《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07)

土地复垦适应性评价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1)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对象的确定

本矿山为露天开采,采矿活动结束后项目区被损毁的土地通过工程措施后可以进行土地复垦。根据对矿山土地损毁的程度分析及预测,分别对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进行地貌恢复、废石清理。之后统一使用开矿前剥离的表土进行表层覆土操作,进而实现复垦。故以上各项工程将作为本次复垦评价对象。

2)评价单元土地复垦方向分析

本矿区所占土地在损毁前是耕地,植被覆盖率仅为10%-30%,主要是芨芨草群落。经过矿山的采矿活动、被挖损损毁后,地表的植被被损毁,表土层被剥离,土壤性质发生了变化,造成土地肥力明显下降。根据当地政府土地使用规划,考虑到青藏高原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认为项目完成后土地复垦区的利用方向以植草为宜,有利于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小土地荒漠化倾向。

3)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划分

矿山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中评价单元的划分与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单元划分一致,主要根据矿山破坏土地用途来划分评价单元,主要包括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废料场压占地、矿区道路占地、采空区等作为评价单元。考虑到土地破坏程度和类型,可以将废料场、采矿工业场地及生活辅助设施合为一个评价单元,具体划分情况如表4-3:

表4-3 评价单元划分情况表

4)评价因子选择

因子选择主要依据主导因子原则、稳定性原则以及空间分布差异性原则三个原则进行筛选。在众多的土地因素中,选择对自然适宜性影响大的主导因子,着重分析它们与土地自然适宜性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土地适宜性评价主导因子原则。根据各因子的变异特性,找出持续影响土地自然适宜性的稳定因子,并作为评价系统的主要因子,而尽量避免选用易变的因子,此为稳定性原则。一般来说,气候、地形、土壤质地、土壤厚度等是稳定性因子,而土壤的有效养分、生物因子为易变因子。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因子作为评价因子,且要在矿区复垦范围内有明显差异。有些因子虽然重要,但是在所评价的土地复垦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差异,或者难以获得这些因子的数据,也不能作为评价因子,此为空间分布差异性原则。本项目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冰冻期长、降水量集中、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矿区原有植被稀疏,以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为主,生态环境较脆弱,不宜种林,因此土地复垦方向优先确定为耕地。以下将分析道帏粘土矿山复垦方向为林地及耕地的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地形坡度、土层厚度(cm)、土壤质地、侵蚀状况、排灌条件、有机质含量,各参评因子赋分表如下表4-4, 5, 6:

表4-4 林地适宜性评价参评因子赋值表

表4-5 耕地复垦方向的参评因子赋值表

表4-6 各单元参评因子赋值表

5)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分析

根据我国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定林地方向的复垦评价因子,作为各个评价单元的参评因子,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地形坡度、侵蚀状况、灌排条件、土壤有机质。提取各评价因子的特征值,再根据特征值求评价因子权,见表4-7。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公式:R′= (Bi/∑Bi) ×100

其中——R′为评价因子权重;Bi为评价因子特征值,∑Bi为各评价因子特征值之和。

表4-7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子权重

根据上述分析和对项目区各评价单元的实地考察,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和《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中关于农用地的评价标准,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类,针对各单元、各评价因子进行打分,再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综合打分,按得分从高到低分为四级,依次为非常适宜(85~100分),适宜(70~85分),中度适宜(60~70分),不适宜(

土地沉陷治理方案篇3

煤炭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研究与治理技术初探

摘要: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煤炭资源开采引发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和生态问题越来越引发各界的关注。开采过程中由于对围岩内原有应力平衡的破坏而形成的采空沉陷区不但经常引发滑坡和泥石流,也造成了大面积的植被破坏、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影响着矿区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有效治理。本文分析了煤炭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与生态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煤矿区 开采沉陷 地质灾害 影响因素 治理对策

1 煤炭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概述

1.1 煤炭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目前在一次性能源应用中所占比例高达70%的煤炭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煤炭资源开采也引发了一系列地质和生态问题,特别是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对围岩内原有应力平衡的破坏而形成的采空沉陷区常导致地表裂缝、塌陷的产生,并引发滑坡、泥石流,以及进一步的生态破坏,影响着矿区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有效治理。治理过程中,应全面把握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与生态问题的各种形式,对其形成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最佳处理方法,避免煤炭开采构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资源损失。

1.2 煤炭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与生态问题的表现形式

1.2.1 地表沉陷造成的地质问题

地表沉陷引发的最常见的地质问题是地表裂缝对建筑基础的影响和诱发山体滑坡等问题。地表下沉、倾斜或水平移动变形等现象常造成构建筑物与地基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以倾斜为例,地表倾斜将导致采动影响范围内的构筑物重心偏离而发生倾斜,加之其还会对建筑承重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因此基础的承压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此外,开采沉陷对矿区内的管线、道路、堤坝等的破坏也非常严重。沉陷区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则多是受开采变形扰动影响,在构造节理和开采裂缝的分割下,边坡岩体沿软化泥岩层发生滑动而形成的。如不对这些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产生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问题将会给煤炭开采事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土地沉陷治理方案篇4


基于生态修复型农业观光产业开发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
探索
摘要:本文探索了采煤沉陷区治理方面的新模式,即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产业,结合沉陷区的的不同特征,因地制宜得治理,并形成一条集农业和观光旅游的产业链。关键词: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农业观光产业1安徽省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的现状和问题1.1采煤沉陷区的概念
采煤塌陷区是地下煤层被开采后地表塌陷形成的洼地。煤矿开采区的地下煤炭资源被大量开采,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平衡状态,被开采煤层的上覆岩层将依次发生冒落、断裂、弯曲等移动变形。1.2安徽省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现状概况及分布情况
安徽省淮南市煤矿位于淮河中游两岸,东西长达180km,南北宽约20km,煤炭远景储量达4.44×1010t。据测算,淮南矿区万吨煤的塌陷率为1100~2670m2,根据目前的开采速度,每将新增沉陷区1500ha.以上。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分布在一县五区(凤台县、大通区、潘集区、八公山区、谢家集区、毛集实验区),涉及25个乡镇(街道),影响农民超4.6万户、人数超13.4万人。
此次治理的潘集区泥河镇塌陷区位于淮南市潘集区东北部,由于煤矿的开采和沉陷,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和土地逆向发展的形势比较严峻。1.3安徽省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淮南市在治理采煤沉陷区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来说,政府投入的精力、物力、财力均显不足,沉陷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的几个塌陷区治理效果大都不理想,其治理多是挖塘抬田,或回填复垦。甚至是对未稳沉的沉陷区进行治理,重复治理,浪费资金。2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生态修复型农业观光产业结合的模式探索2.1生态修复的概念以及在采煤沉陷区治理中的应用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涉及地下地质变化、地上田、林、路、水、气;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关系,因此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地貌复杂、地形多样的沉陷地科学治理,合理利用。2.2产业化视角下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
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和产业的发展相结合是十分明智的选择,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保护途径和模式。将采煤沉陷区治理后的项目形成产业化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基础,市场是采煤沉陷区规划成为农业观光园的载体。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会更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产业化发展的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应该寻求运作模式


的多样化,如“公司+观光”、“观光+高等院校”、“批发市场十观光园”、“观光团+农户”等等。
2.3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农业观光相结合
充分利用沉陷形成的水面,开发风景旅游资源,提供完善的服务,合理组织游览线路;从根本上治理环境,使治理后形成的水上景观区域真正成为环境优美、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度假地。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采煤沉陷区变成有生气的农业观光园,此农业观光应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科普展示于一体,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沉陷区治理后规划形成的农业观光园将推出三大生态产品:a、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餐饮;科普教育、娱乐逗趣。b、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c、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高档切花、设施园艺、特色蔬菜瓜果、高档水产品等等绿色产品的生产。3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农业观光结合的实证研究3.1规划基地现状及分析概况
泥河镇生态修复型农业观光园规划面积约40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1300亩。基地地形较为平缓,境内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水环境丰富,原水产养殖中心位于基地内部,鱼塘形成较大面积水景观。多条水渠贯穿基地内部,可用来组织多样性景观。西南部为采

推荐访问:沉陷 治理 土地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