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数字产业化问题范文五篇

数字产业化问题范文五篇

时间:2022-04-21 19:5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人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字产业化问题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数字产业化问题5篇

数字产业化问题篇1

对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作者:王静;李永东

作者机构: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正泰集团,浙江,温州,325011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1672-4860

年:2005

卷:022

期:002

页码:89-92

页数:4

中图分类:G467.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产业属性;公正;经济增长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教育产业化的争论非常激烈,难以定论,而教育部周济部长的讲话为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即教育不能产业化.但目前教育产业化理论仍很有市场,所以从质疑教育的产业属性、教育产业化影响社会公正、教育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有限等方面对教育产业化进行分析、批判,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产业化问题篇2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问题研究

摘 要 从经济角度看, 体育有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 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是当代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已从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转变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文化活动并进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门类。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化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育产业化 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体育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体育产业化则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体育产业全面走向市场,依市场规律最佳配置体育资源的动态发展过程。因而发展体育产业,在一定的政治保证下,最关键的经济决定因素是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

一、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现状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第三产业的异军突起,属于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次奥运会或一次世界大赛,就是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消费活动,全世界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约4000亿美元,体育产业的经济效能已被各国政府和人民所认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体育产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对体育产业的开发虽晚,但市场潜力巨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体育经营企业2万多家,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营业额约6000亿元人民币,全国的体育消费总额大约在1400亿元人民币,体育消费已开始成为大众消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积极主动承办各项世界体育比赛,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到经济的因素,未来将是体育与经济的融合。

二、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经济效应

现代体育作为产业最显著的是其消费特征。当我们想从宏观上把握体育产业的主体特征时,往往只能从消费需求的角度,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给出消费需求的总量规模和结构特点,计算出体育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从买方的角度,通过对消费者的抽样调查得来,由此得出的收人涵盖了体育消费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体育消费的所有范围。如果用这个收人水平来对应供给一端,计量体育产业各门类的产出水平,则很难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产出数额明显低于收人数额。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卖方数据来计量在产业概念的判别上很难区分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边界,无法涵盖体育消费活动的全部过程。

数字产业化问题篇3

教育产业化

百科名片

  

教育的产业性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目录

特征

简介

“教育产业化”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产业化”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教育产业化”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教育发展的误区

坚持公益性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实践公益性制度和行动的思考

编辑本段特征

  作为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违背教育公益性原则的种种产业化倾向与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形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首先就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

编辑本段简介

  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并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那么,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怎样的作用?教育自身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由于受“教育产业化”的误导,出现了一些优质公办小学、初中或高中,以种种借口收取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把政府应该负担的部分教育经费,转嫁给了社会和学生家庭,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教育产业化”的失范行为败坏了教育的崇高社会形象,扭曲了个别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领域的逐利,既让人们心目中圣洁的殿堂沾染铜臭,也使得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职业为之蒙羞。作为直接后果,受到影响的还远不仅是教育的声誉和学校本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招致考问和摇撼的还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的天职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知。

  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教育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先发展事业。为贯彻落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首先就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要深刻认识和纠正教育发展中有悖于公益性的产业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从严治教,依法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动。

编辑本段“教育产业化”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以营利为办学目的、变相出售公共产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教育产业化”倾向与行为,混淆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一般企业的根本区别,背离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必将带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矛盾。

编辑本段“教育产业化”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逐步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少数“教育产业化”论者将教育混同于一般企业,甚至提出要“市场化”的论点。一方面过分强调受教育者应承担教育成本,强调学校教育的经济收益和眼前利益;另一方面则忽视了教育的公共属性,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公众造成误导,并被部分民办学校的出资者和举办者作为牟取利益的依据。

  由于语境的不同,对“教育产业化”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讨论教育的产业属性、研究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抑或是分析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等问题,本来属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极个别地方政府却轻率地以“教育产业化”的有关论点为由,以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广开财源为借口,或放缓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的幅度,或减少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人均教育投入水平、尤其是财政性投入水平仍相当低,甚至已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缓解教育办学经费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出现了一些优质公办小学、初中或高中,以种种借口收取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把政府应该负担的部分教育经费,转嫁给了社会和学生家庭,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试想,若按照“教育产业化”的思路,出资者将学校作为投资项目和营利途径,其后果必然是背弃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宗旨。在“教育产业化”的误导下,已经出现了个别民办学校简单地沿用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和运营学校,压低教育成本,忽视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

编辑本段“教育产业化”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教育产业化”的失范行为有悖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若“教育产业化”得不到有效遏制,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会因无力负担高额费用,而被剥夺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而更多的家庭只能减少其他开支,忍受过重的教育收费。与此同时,另一部分经济承受能力较强家庭的子女,即便是学习成绩和资质都很一般,却也能够通过“买分”进入教育质量高、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样的结果还会导致公办学校、民办学校都出现“平价生”与“高价生”的等级区分,以致在最不该形成阶层和等级的领域出现沟壑,既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社会的不公平,也给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同时对讲求有教无类和传承美德的教育受到侵蚀,甚至还可能在那些倾囊或负债进入高价学校的学生以及因家境贫寒不能进入高价学校学生的心灵中,播下怨恨的种子。

  教育领域的种种“教育产业化”行为,客观上在不断强化应试教育。公办学校为了提高竞争力,就会想方设法争取政府投资,以集中好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学生为了少缴费和选择好的公办学校、接受好的教育,就会靠死记硬背、追逐高的分数。“教育产业化”行为及其错误导向异化了教育目的,必然进一步拉大学校之间、人群之间的差距,造成受教育机会、过程以及结果的不均等,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直接阻碍,并最终严重影响受教育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和谐和健康发展。

  “教育产业化”的失范行为败坏了教育的崇高社会形象,扭曲了个别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领域的逐利,甚至由此滋生拉关系、走后门、买分数、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既让人们心目中圣洁的殿堂沾染铜臭,也使得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职业为之蒙羞。作为直接后果,受到影响的还远不仅是教育的声誉和学校本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招致考问和摇撼的还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的天职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知。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教育发展的误区

  “教育产业化”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还与极个别地方政府的职能缺位、越位有关。作为公共教育的责任主体,极个别的地方政府认为可以通过“产业化”把教育推向“市场”,通过“改制”卖掉优质公办小学、初中和高中,利用“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卸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责任;利用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有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的空隙,寄希望于通过收费让学生家长主要承担教育成本,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转嫁政府投入教育的责任;不仅对民办教育不予以正确引导,对公办教育也不按照《教育法》的要求,履行实现“两个比例”和“三个增长”的职责,使教育投入留下了经费缺口。与此同时,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又存在种种弊端,部分重点校、示范校、中心校集中占用过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造成了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热衷“教育产业化”的人们,将教育当成营利的行业,片面运用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路来“改造”学校。若完全照搬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模式,终使学校自身会既无正确的办学理念,又无正确的办学目标;教职工没有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机会;学生没有正常渠道反映自身诉求;学校对学生不讲诚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形同虚设。以追求利润为导向的“产业化”了的学校运作模式,既限制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损害了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编辑本段坚持公益性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教育涉及国计民生,关乎民族兴亡。教育是公共产品,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创造人人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同时承担着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启蒙使命。教育需要体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国家竭诚负责。

  1.正本清源,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的公益性是由其本质决定的,教育通过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教育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应该是实现少数人利益的工具。毫无疑问,发展教育以及推进教育各项改革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为了维护教育的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过分强调教育的商品属性,而忽视其公益性,是对教育社会属性的错误理解。公办学校以其公办优质品牌收取赞助费、择校费、转学费,就无异于按照市场价格明码标价出售教育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一种有悖于公共利益的寻租行为。而民办学校乱招生、乱收费、压低成本办学,无疑是把办学作为一种投资赚钱的“生意”,谋求短期行为但不谋长远发展,谋求做表面文章但不谋教书育人,谋求经济收益但不谋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显然,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产业化”趋向,必将增加人民群众教育负担,难以充分保障全体公民应该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法定权利,任由其继续蔓延,既不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也有违和谐社会构建的战略目标。为此,各级政府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引导和推动学校办学回归教育本源。

  2.履行职责,发挥政府教育服务的主体作用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目前8亿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对教育的承受能力总体上仍然不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决不能办成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教育成本的教育,决不能办成为少数人服务的非公益性教育和“贵族教育”。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要承担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主体作用,通过不断增加投入和实行全民教育,保证公民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思想启蒙,保证公民享有公平地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面对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教育基础仍然薄弱的现状,期望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出资,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3.加大社会参与,民办教育任重道远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等于要国家把发展教育的责任全部包揽下来,也不意味着国家举办所有的教育。为了满足公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世界各国都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注重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各级各类教育。事实证明,即便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也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由政府举办和提供的教育供不应求,相比发达国家,更迫切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各类各级教育。为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诚然,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可以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教育服务,但依赖“教育产业化”不能平衡教育的供求关系,市场的驱动机制是私益而不是公益,如果放任对于私益的追逐,那么“教育产业化”就会演变成一种无序状态,甚至改变教育的公益性质。民办学校、公办学校都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公益性机构,因此,在其运行过程中有义务坚持和践行公益性原则,即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抵制非公益性因素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总之,我们反对“教育产业化”,是反对地方政府以“教育产业化”为幌子推卸办学和投入的主体责任,是不赞成公办学校公然出售公共教育资源,是不允许民办学校以营利为目的、过度追求经济收益,不顾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编辑本段实践公益性制度和行动的思考

  从我国基本国情、教育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的战略地位出发,各级政府在承担教育发展主体性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遏制各种失范的“教育产业化”倾向和行为。确保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继续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1.职责到位,确保投入坚持教育公益性,首先要求各级政府要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承担起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将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预算、决算置于各级人大的审议议程及其监督之下。通过调整拨款政策与比例,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基本需求和资源均衡配置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政府预算框架和各级政府政绩评价内容。各地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改变仅对公办学校拨款的传统做法,把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也纳入职责。使政府从学校的直接管理者转变为教育事业的监控者和全体受教育家庭和公民的代表,在实践中探索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组合,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缺陷。

  2.完善政策,建立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除明确各级政府在各级教育投入中应承担的比例、确保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加强财务监督审计之外,还需要建立健全规范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有效遏制各类学校乱收费。确保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尽快统一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和记账方式。规范对学校的出资行为,既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又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适用于合理回报的有关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教育事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民办学校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

  3.规范办学,自我约束公办学校、民办学校都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通过建立与社区、家长的广泛联系,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吸纳到办学中来,将学校的办学置于社会支持和监督之下。民办学校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明晰产权、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明确有关各方的责、权、利。研究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财务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制灵活的优势,以质量、服务求生存,以形成特色、品牌求发展。

  4.合理收费,加强监管民办学校须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核算成本,设立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应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并公示,对接受非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应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公示,实行办学收费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加强财务管理。根据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关督察和定期公布审计结果制度,将违规办学和乱收费的学校予以曝光;对以营利为目的、以办学牟取暴利的学校,取消其减免税资格,并给予限制招生、停止招生等处罚。

  5.培养中介,社会监督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在政府指导下,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在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基础上,反映民办学校意愿,维护民办学校利益,为民办学校及其师生提供相关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的基础性建设。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的行业协会、专业性社会中介组织按照协会章程和职能,或在政府的指导下或以独立的形式,针对协会会员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师培训、教学质量监控、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办学行为和结果,进行监测和督导,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及评价结果,促进民办学校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星期日教师”现象看教育产业化之伤

  ○杜  亮

  大概十年以前,我国的一位教育部长喊出了“教育产业化”口号,虽顿遭鄙斥,以至于其后来不得不出面否认。然树欲静,风不止。让这位部长大人想不到的是,十年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早已蔚为大观,远超当初想象。

  以笔者观察,目前教育领域的情况颇有些类似于我国改革开放向市场转轨初期,很多产业所出现的“双轨制”:一方面政府对这个“产业”实行管控,另一方面政府管控的体制内资源又通过不便公开的管道向体制外溢出,成为某些利益团体大发教育财的工具。例如现在很多中小学名校所办的分校以至学区房就是这种利益输送的载体。

  从更普遍的情况看,教师作为实施义务教育最重要的体制内资源,很多也受到利益的诱惑,成为体制外教育产业盈利的招牌。比如,正在迅速崛起的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学大教育、学而思等有偿家教,逐渐蚕食着义务教育的神圣空间。这些校外培训机构都有许多来自名校的兼职教师。笔者将这种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兼职讲课的情况称为“星期日教师”。

  关于公办学校教师校外兼职,《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均未做出有关的限制性规定,当然,需要看到,教师在课外从事盈利性教育活动有体制内收入偏低的原因,但是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来解决,而不是对教师“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利益输送放任自流。对于教师课外兼职,搞有偿家教,山东刚刚通过地方性法规,严令禁止;成都也在去年做出类似的规定。而多数地方采取了犹抱琵琶的做法,只是申明教师不得在工作日校外兼职。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体制的放开,在一些大城市曾经出现过“星期日工程师”的现象。即国企或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周边的乡镇企业兼职做技术指导,赚取外快。当时的政策对此是严厉制止和打击的,回过头来看,舆论对“星期日工程师”大多持肯定和同情态度。因为它促进了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僵化的经济体制的解体和市场活跃度的增强。但是也很少有人提到,它是以一种体制内资源向体制外的利益输送为手段,以国有企业在众多“克隆体”的竞争中解体。

  “星期日教师”的出现,有类于此。但教育是社会事业而非市场化的产业,在教育改革的问题上,我们能以公办教育、义务教育的瓦解为代价么?  

数字产业化问题篇4

"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打造产业集群 作者 :  李爱香

  [摘 要]产业品牌化与品牌产业化之间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是发展区域块状经济(产业集 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嘉兴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近几年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产业品牌化、品 牌产业化"的道路还很长。本文阐述嘉兴产业集群及产业品牌化现状,提出了通过创建和注册集体商标、区域品牌、培 育知名品牌;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多方配合,不懈努力,有效推动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等对策,不断促进产业集群 的发展壮大,以供其他地方发展经济借鉴。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134-04
  [作者简介]李爱香,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管理分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高职教育。
  (浙江 嘉兴 314036)
  
  嘉兴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承载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苏南开放型经济和浙南民营经济的交汇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经济。这几年,嘉兴经济运行快中见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1343.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0100元,比上年增长13.4%,按当年基准汇率计算达5030美元。
  
  一、嘉兴市产业集群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嘉兴市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形成了纺织、服装、皮革、经编、木业家具、磁性材料、玻璃纤维、新型元器件等一批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2007年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百余项指标,经深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后,在全国近千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中遴选产生了中国内地"百佳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市,其中数量居前五位是浙江36个、广东21个、江苏17个、福建6个、山东6个。其中属嘉兴的有:嘉善县的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海宁市的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的毛衫产业集群、平湖市的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的紧固件产业集群。
  嘉善县的木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已逐步从原先的单纯生产胶合板开始向木制家具、实木及复合地板、普通胶合板、高档贴面板、细木工板等多个木业产业发展。如今,嘉善县内共有各类木业企业5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0多家,木业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成为全国木业产业中当之无愧的巨头之一。特别是由于近几年来全国房地产市场较热和国外市场趋旺,嘉善木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连续多年出现20%以上的增幅。
  海宁市皮革服装业经过2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培育起一个结构、布局较完善、合理,地域特色明显,在国内具有相当优势的产业群,并且正在形成日趋强势的产业链,现已形成了以沙发套和成品沙发、皮件服装、制革为主体,以皮革票夹、箱包、皮革化工、箱包用五金配件和皮革手套等小制品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现海宁的皮革产业拥有三个全国第一:年产皮革服装全国第一;皮革交易量全国第一;皮革服装外贸出口供货值全国第一。
  桐乡濮院自1998年羊毛衫市场形成以来,其毛衫产业集群不断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提高,经历了产业集聚、探索发展、快速提升三个阶段――从初创的露天集市交易到室内交易;从有形市场为主到目前有形无形市场交融,产品质量从低档为主转为高档为主,市场管理从全省重点整治市场变为省级重点市场和星级市场。2006年开始,濮院步入发展快轨道。2006年1月,濮院羊毛衫市场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大型品牌市场",成为国内获此殊荣的四家大型专业市场之一,2006年9月,濮院针织产业园区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被列入浙江省新一批省级开发区;2006年12月,濮院毛衫产业集群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列为首批"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试点"单位。目前,濮院羊毛衫市场占地1.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设立成衣交易区8个,门市部6000多间,并拥有毛纱原料市场、毛纱市场、针织机械与辅料市场、技术开发中心、物流中心、检测中心、外贸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毛衫文化传媒中心等配套设施。2006年市场交易毛衫6亿多件,成交额115亿元,产销量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
  光机电产业是平湖近年来培育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新兴产业,是平湖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自1999年日本芝浦进入平湖投资以来,平湖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光机电产业群,工业产值每年以高于40%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平湖市继服装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02年7月,平湖光机电特色产业被浙江省科技厅批准列入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04年9月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平湖光机电产业基地,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目前,平湖全市现拥有光机电企业107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产品涉及计算机及其周边产品,通信及光电子元器件、电子产品、精密机械及其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2006年全市光机电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01.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68%。今年上半年,光机电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7.3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利润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2倍。
  海盐县标准紧固件大发展起端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在乡镇企业创办热潮中,依托上海和浙江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的技术和销售支持,海盐创办了一批集体紧固件厂,几乎遍布海盐县各个乡镇。海盐标准紧固件以外销为主,其中螺母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0%,出口美国市场的长螺杆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一批企业专业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企业信誉较国内同行处于前列,同时海盐标准件普通产品品种规格齐全,知名度高,国内外客商采购标准件必到海盐考察,海盐县标准紧固件内外销售都有明显的市场优势。
  以上所述仅是嘉兴上榜2007年中国内地"百佳产业集群"的情况,嘉兴还有其他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集群。例如:平湖童车、海盐千斤顶、王店小家电、新埭洁具、许家村家纺等。还拥有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8个纺织产业基地市、特色名镇:海宁―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平湖―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海宁许村―中国布艺名镇、海宁马桥―中国经编名镇、桐乡濮院―中国羊毛衫名镇、秀洲区邮车港―中国静电植绒名镇、桐乡大麻―中国布艺名镇、桐乡洲泉―中国化纤名镇。
  近几年嘉兴重要战略之一就是加强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中《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嘉兴市其他专项规划中都明确嘉兴发展战略重在发展四大产业,即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以电子信息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汽车零部件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的产业群。
  
  二、嘉兴"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现状
  
  通过对嘉兴产业集群的分析,应该说嘉兴产业品牌化处于发展阶段,品牌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一)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区域品牌。依托块状经济在全市建立的海宁皮革、嘉善木业、平湖童车、海盐千斤顶、濮院羊毛衫、王店小家电、新埭洁具、许家村家纺等16个专业商标品牌市场基地,通过对特色产业的整体培育,实现企业个体品牌和区域品牌良性互动,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全市已有省级著名商标100件,市著名商标474件,基本涵盖了纺织、服装、皮革、箱包、化工、经编、汽车零配件、光机电、木业加工等支柱产业。以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和各类驰(著)名商标为龙头,众多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紧跟其后,其"雁行模式"共同形成区域品牌。在2007年10月北京揭晓的"首届2007消费者公认中国著名品牌"共282家中,嘉兴桐乡市生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生辉照明"、平湖市金猴童车有限公司的"金猴童车"、平湖市光明童车有限公司的"光明童车"三个品牌获此殊荣。
  (二)建立了"基地品牌+企业品牌"的创牌模型。为了培育区域品牌,提升地区经济整体质量,嘉兴市工商局倡导各地特色产业,按照培育区域品牌和个性品牌相结合的思路,建立"基地品牌+企业品牌"的创牌模型。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从同质竞争转向产业竞合,实现产业从个体到整体的全面提升。通过不懈的努力,品牌基地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其中,海宁皮革城被认定为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另有王店小家电、濮院羊毛衫、海盐千斤顶等10大基地被认定为市级专业商标品牌。品牌基地对区域经济的集体拉动效应十分明显。据统计,嘉兴目前的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中,共有注册商标2000多件,超过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的1/6,有省级著名商标29件,接近全市省级著名商标总量的1/3。
  (三)知名的自主品牌不多。嘉兴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很快地成长、壮大,得益于引进了国内外不少知名品牌,例如海宁的皮革、濮院羊毛衫等产业基本上走的是"最初的无牌――贴牌加工――自己注册商标――创名牌"的道路。据2006年调查数据,海宁市皮革服装注册商标仅430件,注册商标企业占皮革服装企业总数的22.56%,其中浙江省著名商标5件,嘉兴市著名商标9件,分别占注册商标总数的1.2%和2.1%,而中国驰名商标一件也没有,这个数字与皮革服装企业数量相比有较大差距。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服装行业"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多企业始终摆脱不了单一的订单加工模式。CK、NIKE、ETERSBONWE这些知名的品牌服装,很多产品都是由平湖的企业加工制作的,但真正属于平湖自己品牌的服装却寥寥无几。品牌的缺失造成了价格的低廉,"有品无牌"决定了"品牌打工仔"的低层次命运,付出了较多的劳动,却只能得到较少的回报。同一件衣服,在平湖的销售价格只有100元左右,可是一贴上其他知名品牌的商标,其价格就要翻上好几番。还有嘉善木业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占据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却鲜有顾客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至今全县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知名品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又如濮院羊毛衫市场注册商标1100多件,有600多件是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其中中国名牌仅有"免皇"、"浅秋"、"褚老大"、"靓妞"、"澳洋纯"、"纯爱"等。
  
  三、如何打造嘉兴的"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
  
  品牌竞争是现代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得品牌者得天下"品牌意味着市场权利,谁拥有品牌,谁就是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谁拥有品牌,谁就说了算;谁拥有品牌,谁就可获得巨大利润。品牌是国际市场的通用语言,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是构成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产业品牌化与品牌产业化
  1.产业品牌化与品牌产业化的关系。产业品牌化是整个产业要打造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进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品牌产业化是在某一产业利用品牌来做大做强产业,并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品牌化与品牌产业化之间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2.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的功能
  (1)产业品牌化具有龙头功能、规模经济功能、创新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对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品牌化的龙头功能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品牌化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本产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产业品牌化的创新功能可以促进产业科技进步;品牌战略的社会文化功能可以为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2)品牌产业化对品牌战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满足品牌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品牌战略的效益功能;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品牌产业化是同类产业产品的质量保证,通过品牌产业化带动整个产业产品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按照严格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不仅大大地改善了产业产品品质,保证产业产品质量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而且还可以稳定和提高产业品牌形象。实施品牌产业化,不仅可以促进本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韩国在确定网络游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网络游戏产业打造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提出"品牌产业化 "口号,利用网络游戏产业的强大渗透力,带动了电信业、零售业、传媒业、出版业、制造业、展览业等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打造嘉兴"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对策
  "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是中国品牌战略的瓶颈和突破口。"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原因首先在于行业形象差,缺乏产业品牌;另一方面,我们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字号"却境遇不佳,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品牌没有能够形成产业化,而美国一部电影及衍生物形成的产业链价值就超过中国电影市场价值的总和。
  嘉兴的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然而,在政府对企业促大扶强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嘉兴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应如何定位?
  1.创建和注册集体商标、区域品牌、培育知名品牌。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探索建立"共担投入、共享利益、协调运作"的品牌培育运作机制,依托区域特色经济优势,积极创建和注册嘉兴集体商标、区域品牌、培育知名品牌。
  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申请注册集体商标的最大好处是在不改变单个成员身份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共同使用统一的商标把所有单个成员的生产经营能力有效组合起来,形成数量优势,显示规模效应。例如,洞庭碧螺春茶叶、阳澄湖大闸蟹,2007年12月1日正式获得国家认定的吴江市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的"盛泽织造"和"绸都染整"――中国纺织业首例织物类集体商标等。嘉兴已拥有良好的产业集群基础,创建和注册集体商标不仅是发展壮大嘉兴产业集群的可行之策,也是提高嘉兴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产业集群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凸现出区域产业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形成区域品牌的产业基础,打造区域品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不少企业,也就是通过靠区域品牌来做大做强,获得市场的一席之地,甚至,做成了全国知名品牌。如今,嘉兴品牌建设的塔式结构正在形成:站在塔顶的是中国驰名商标,中间的是省著名商标,下面的是嘉兴市著名商标(区域品牌),支撑基座的是大量的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后备企业,企业个体品牌支撑基地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引领个体品牌。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各地应根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
  2.品牌带动产业发展。波特认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优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最好由国内企业组成,特别是由本地企业组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发展链条,这样所形成的国际竞争优势才是稳定的、可靠的"。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区域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例如,《超级女声》的品牌拥有者――天娱传媒,依托湖南卫视的平台和资源优势,成功运作《超级女声》后迅速打造产业链,通过品牌输出、品牌衍生和艺员经纪,陆续推出冠名授权、产品开发(如超级女生系列文具)、节目制作、图书出版、网络合作等多种经营形式,赢利空间大为拓展,赢利能力空前增强。如今嘉兴平湖提出了"产业联动,区域协调"的主张,即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实现光机电等多业并举、共同发展,实现各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通用技术相互移植,相关产业相互衔接,交叉产业共同发展;以光机电产业园区为基地,向外拓展。同时,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接轨上海的战略需要,为上海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配套服务,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展光机电特色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完善光机电产业链,并与周边城市配套。
  3.多方配合,不懈努力,有效推动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不仅需企业、政府、社会团体、协会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而且需采取有效措施。
  (1)工商部门要大力开展创品牌活动。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加快商标培育。加强商标专用权保护,不仅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此,嘉兴市工商局制定了"嘉兴市"十一五"商标发展规划",提出以下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市注册商标总量达到20000件以上;市级著名商标总量达到600件以上;浙江省著名商标总量达到150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力争达到10件;嘉兴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达到20个以上;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达到4个以上。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嘉兴品牌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驰名商标从1个发展到5个,省、市著名商标数量实现了大幅度提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纷纷实现零的突破,国际商标注册呈现"井喷"之势。
  (2)龙头企业共同协作,以区域的整体力量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区域品牌,引领块状经济提升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和龙头企业共同协作,以区域的整体力量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市场服务商标等,联合创建区域性的集体品牌。
  (3)企业、社会团体或协会要降低品牌创建成本,缩短品牌成长时间,扩大品牌影响范围。企业、社会团体或协会可以通过网站信息的发布、大型商务展销会、交易会、讨论会等有效方式,降低品牌创建成本、缩短品牌推向市场的时间,扩大品牌的影响范围。例如,濮院倾力打造全国知名网上毛衫交易市场,中国?濮院毛衫商铺网是桐乡市新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办的电子商务型网站,该网站将实体店铺与网络电子商务模式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将濮院各区的市场实体店铺搬到统一网站进行集中展示,同时通过虚拟交易平台,实现网络交易。该网站首期投资500万元,建设了1万个网上店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网上毛衫交易市场网络交易平台。
  (4)重视品牌的营销活动。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嘉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推动跨国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嘉兴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在经济活动和外事活动中,要为嘉兴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提高知名度创造更多的载体平台。在举办国内、国际重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时,要突出推荐嘉兴品牌参与。支持和鼓励品牌企业到大中城市和县城开设品牌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到境外开设分公司进行嘉兴品牌的国际化连锁经营。
  
  参考文献:
  [1]常桦.迈克尔?波特完全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杨子云.产业品牌与品牌产业化――品牌中国的战略[J].中国名牌,2005,(11).
  [责任编辑:昱 文]

数字产业化问题篇5

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型的经营方式。这一问题近年来已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府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西北师范大学的张文礼认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在利益机制驱动下的一体化经营,其实质是通过市场交换关系,使整个农业产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
利益分配关系。
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是产业化依托的载体,是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
张文礼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2)中介组织带动型。从事同一农业生产项目的若干农户按照一定的章程联合起来,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在这些中介组织的带动下,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3)科技带动型。即以科研单位为龙头,以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核心,在科技龙头的带动下,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经营模式。(4)市场带动型。通过培育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经营。(5)主导产业带动型。即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人手,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群、产业链。
农业部经管总站的李惠安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1)合作社组织模式;(2)合同(契约)组织模式;(3)企业组织模式(类似于国外的垂直一体化形式)。他认为上述三种模式,在现阶段或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界定
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还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以“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市场化”为基点对农业产业化内涵进行界定的,由于侧重不同形成了对农业产业化的不同理解。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里特认为:对产业化的理解应把握不同的角度,从生产方式来看产业化可以称作工业化;从经营方式来看,产业化可谓之“企业化”。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的薛亮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在一定的经济组织范围内,在农产品的生产联系上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实现各生产环节问一体化,即形成生产、利益共同体,把农户与市场联结在一起。他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应强调两点:一是产加销三个环节要在经济利益上形成一体化,而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上的联系。二是产业化要放在一定形式的经济组织中来研究。
哈尔滨市农业经济研究所的谭秋明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参与主体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
型转变。
安徽省池州行署农经委的吴灏、吴昔康认为农业产业化从实质上说是商品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一种基本经营方式,是多元参与者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陕西省委党校的王岳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系列化,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使农业成为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产业系列。他强调构成农业产业化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条件: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于资源优势;实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实行企业集团化经营。
山东农业大学的靳相木、胡继连认为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农业生产者(农户、农场等)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而走向集中和联合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者之间或者与其产前、产后部门的相关企业签订一个或松或紧的长期合约来代替市场中相应的一系列临时性交易关系。
华南农业大学的庄丽娟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各利益主体的联合,要把由交易成本节约而形成的生产者剩余保留在农业内部,各利益主体都能分享产业效率提高的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
万方数据 


理论综述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以合同契约组织模式为发展的主导类型;合作社组织模式占有一定比例,今后将会有较大的发展,但很难形成主导类型;至于企业组织模式虽然存在,但发展空间很小。
岳阳师范学院的梁世夫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可以不同,但它必须是农、工、商,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组织。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必须同时兼容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三个环节。如果某一组织形式只有生产、加工、销售的某一环节或只同时兼容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这一组织形式就不是或是不完整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而且,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还应当存在农户与组织实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在上述标准中,环节构成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最本质的规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进一步扩展和界定,这两条标准缺一不可。按照上述标准判断,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所探索的各种组织形式中,公司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湖北农学院院长李同明认为股份比较广泛。无论是发展家庭农场,还是三、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1.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原则。浙江大万 
方数据与农业的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进为核心,形成多层次的利益分配梯度。
党政干部学秘;蘩囔黧黧一
行。
(3)合同约束机制。公司和农户之间是2.改善农业产业化的外部环境。辽一种互为市场的关系,需要借助合同契宁农业经济学校的王建华主张发展农约的形式加以确定,以明确各方面的经业产业化必须首先解决外部环境问题,济责任和义务。(4)矛盾协调机制。在产并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和完善与农业化群体中,公司和农户都有自己独立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坚的经济利益,需要在公司和农户之间有
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土地基本利用方向一个中介组织来协调二者关系,解决二
不变的前提下,为使土地的合理流动和者纠纷。(5)风险共担机制。产业群体中适当集中,通过市场实行土地流转,使坚持“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鼓土地在农户之间有偿使用或有偿转让,励农户购买龙头企业股票,使农户与公从而促进土地的适当集中和规模经营司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的实现。(2)加强宏观调控,开通区域要5.大力发展农业企业。农村问题专素市场。(3)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家何开荫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倾斜政策。在于发展农业企业。他强调要真正实现(4)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组织农业产业化,根本措施还是要在农村中化程度,增强其在市场中的有利地位。发展农民自己的农业企业,让农民进入(5)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社农业企业,产生出自己的企业法人。市会化服务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场经济中的任何企业都要追求利润最展。
大化,企业自身和企业法人都会具有内3.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西南财经在的利益冲动,由于企业本身是个统一大学的程治中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的有机体,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等环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影响都是有机体的一部分,所以才能实现利企业行为的主要就是市场信号。在这种益的公平合理的分配,而公司加农户或情况下,政府若想对企业行为施加正面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城镇公司和企业所影响,则应当通过适度的间接宏观调控获得的利润是很难向农户返还的。
手段来进行,如利率、贴息、税率等金融6.建好“四大支柱”。王岳强调发展和财政政策。但如果这种干预过度或不农业产业化必须建好四大支柱:一是生当,其结果则可能是负面效应。因此,政产基地,基地建设必须以培植主导产业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市场经济条为前提,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以资源件下的企业行为,还是尽量少干预为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名特好。(1)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干预,优新品。二是龙头企业。龙头经济实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对农业产业是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核心。龙头企业内化经营的干预,应是对市场调节的补连千家万户,外连国内外市场,是发展产充,而不是取代,应是以市场调节为基业化的“火车头”,应作为发展中的重中础的第二次调节。(2)政府要把握准对之重。三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农产品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干预程度。由于政府
速顺畅进入流通领域,并实现其价值,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干预的目的主要是产业化的最终要求。没有市场需求的推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所以应根据市场失动,产业化就无法运行。四是社会化服务灵的程度来决定政府干预的程度。
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物资、4.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中国社会融资、运销和良种繁育等六大服务体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国鲁来认为系。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在探寻其内7.搞好“五个结合”。薛国文、宋亚在运行规律,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林、魏家申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搞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好五个结合:(1)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与机制。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包括以下调整农村所有制结构相结合;(2)发展五个方面:(1)龙头组织机制。即以龙头农业产业化要与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企业为核心,通过利益吸引众多的小农方式相结合;(3)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与户(专业户)加盟,形成庞大的产业群。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4)发(2)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的原则一展农业产业化要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5)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与落实“科教图,以增强凝聚力;二是在初创阶段,利兴农”相结合。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安庆

(企业)+农户是不完整的组织形式;中介组织+农户或专业批发市场+农户不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合作社才为完整合作制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也适应于目前农民的管理水平,适应性发展专业化联合经营实体,或是不同经济成分的农业产业联合企业等都可以采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学的周良骥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原则是:(1)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地。以家庭经营为主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2)坚持以群体规模为特色。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就必须通过个体联合,形成群体规模、群体优势。(3)坚持以形式多样为特征。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力不够发达、农村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前提下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质上
是确保产业群体内部各方面都有利可益分配应适当向龙头企业倾斜,以增强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三是以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问题观点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戴伟利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党政干部学刊
JOURNALFORPARTYANDADMINISTRATIVECADRES2002,""(91次

引证文献(1条

1.靳松涛豫湘两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效应年际动态比较研究(1983-2003)[学位论文]硕士2005

本文链接:/>

推荐访问:产业化 数字 范文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