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六安王”汉墓发掘惊天大发现

“六安王”汉墓发掘惊天大发现

时间:2023-05-15 14: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07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头。这一点对于安徽的考古界来说,是勿庸置疑的。

当然,对于安徽省六安市而言,2007年这个年头也具有着同样的纪念意义。

2007年元月7日,在安徽省六安市一个叫双墩的乡村,一座距今2000多年汉代大墓正式开始了它的“被发掘”之旅。

安徽日报等省内媒体来了!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来了!凤凰卫视来了!日本电视台来了……在全世界的一片惊喜和赞叹声中,大墓渐渐收起了自己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让双墩乃至六安蜚声海内外——

安徽近几十年来考古史上单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重见天日,特别是其“黄肠题凑”的墓葬结构更是安徽省考古史上的首例。专家考证,墓主人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这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如是评价。

大墓的发掘历程让考古工作者们欣喜不已。随着古墓周边墓葬群的进一步探明,一个尘封了2000多年的古代文明似乎呼之欲出。

2007年1月25日,六安市皖西博物馆馆内。

一只一端已经损坏的古代棺木停放在展馆中央,几名工作人员在一堆乌黑的淤泥中站起身来。“呼!”看着眼前几颗散落的玛瑙珠,以及从棺木脱落的泡钉和柿蒂形纹饰,他们几乎同时呼出一口气,如释重负。

“尽管在主棺内没发现值钱的东西,但这已经不再重要了,棺木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文物。”一位工作人员脸上写满慰藉。

这只棺木就是六安双墩村被发掘的汉墓(双墩一号汉墓)内棺。出于形势需要,1月24日,安徽省考古所决定将其整体托出,运至博物馆室内进行科学处理和保护。

由于墓室曾遭盗贼光顾,人们没有发现稀罕的陪葬物。在25日的清理之后,前后历时10月之久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

严谨考证墓主确认为“六安王”刘庆

资料显示,该墓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文物普查时发现,根据墓顶部残缺情况判断,历史上曾经被盗过。由于双墩地区古墓葬发现较多,至发掘前一直以一般古墓葬进行保护。

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合武铁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受安徽省文物局的委派,于2006年1月组队对铁路沿线进行了考古调查;3月,考古人员正式开始对坐落于铁路路基上的该墓进行保护性抢救发掘。

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和六安市党政部门对此次考古发掘非常重视,作出了周密安排。在首先开始的考古勘探中,相继发现了墓葬封土西侧三座并列的小型西汉陪葬墓、墓葬西南的一座车马坑等。

4月中旬,考古人员开始对11米高的封土进行发掘。10月,3万多方的封土被清理出来。为了避免对墓葬可能造成的损坏,考古人员停止了挖掘机的工作,开始了人工的清理。

10月中旬,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在了考古人员的面前——墓葬显现出了完整的“黄肠题凑”结构。此时,5个多月来风吹日晒地辛苦在发掘现场的考古人员们激动得无以言表。

“这是王侯级的墓葬!在我们安徽是史无前例!做了一辈子考古,真没想到自己竟能亲身遇到!”安徽省文物局考古所所长杨立新和他的同事们高兴得差点没跳起来。

采访车由六安市区向东北方向行驶至金安区三十铺双墩村,远远地就看到一道长长的高高篱笆墙环绕在路边,圈出了一片隔绝的世界。弯腰穿过窄窄的篱笆门;再抬头,是一阵猝不及防的震惊:西、南、北面次第而落的四道高高台阶和一条长长而下的通道间,一座庞大的“中”字形墓葬赫然入目。

在人们看到双墩一号汉墓的一刹那,“宏伟壮观”这个词眼一下子涌入了脑门。

在早期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出土了部分铠甲片和部分刻有‘共府’铭文的铜壶,据此,专家推断葬者应为男性,而第一代‘六安王’刘庆为‘恭王’,死后谥‘共’,因此墓主可以基本确认为刘庆。

丰厚收获发掘带来了巨大惊喜

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安徽此前也发现过大量从远古到明清以来的墓葬,为研究安徽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时代看,安徽发现的墓葬以汉墓和宋墓最为多见。就汉墓而言,全省从北到南的各地都有发现,但像六安双墩汉墓这样高规格的汉墓,在安徽却是首次发现。而且发现的不是一座孤墓,而是30多个皇亲国戚的古墓群。因此,此次发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据介绍,双墩汉墓填补了安徽西汉王侯陵墓的空白,也为我国西汉王侯陵墓增添了新的重要资料。以往在淮河流域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王侯陵墓,主要分布在苏北、鲁南和豫东南,如江苏徐州的九座楚王陵、山东曲阜九龙山鲁王陵和河南永城芒砀山的梁王墓等。安徽虽处淮河流域,但这类王侯陵墓却从没有发现过。

10个多月的发掘中,双墩汉墓给关注它的人们不断地带来惊喜。精美的错金银工艺,晶莹剔透的玛瑙,造型精致的玉器,22件珍贵的青铜壶,数百件形态各异的木俑,众多的木马,附有彩绘的兵器,做工精巧的柿蒂形纹饰,2000多年的菜叶、美酒和金黄色的谷粒——虽然泥迹斑斑,但其中蕴含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却不可磨灭。这些文物对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墓葬制度、制造工艺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双墩一号汉墓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此。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还为我们揭开了汉代六安国王陵的神秘面纱。

《史记》和《汉书》记载: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设六安国,封胶东康王刘寄的小儿子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来。刘庆和他的继承者镇守的六安国,从此国泰民安130余年。但史书记载的六安国是什么样子,王陵和都城在何处,一直是千古之谜。

出土文物上的铭文和《史记》、《汉书》上记载的第一代“六安王”刘庆的记载非常吻合,专家指出:“该墓葬的开启也为‘古六安国’找到了源头。”

与此同时,六安双墩汉墓的发掘对当地的发展也意味深长。六安市文化局一位官员说,墓葬的发掘将给六安带来很多机遇和发展。首先是人气上的,中央及地方各级媒体的频繁报道,让六安声名大震,全国各地很少有人不知道六安发现了“六安王陵”的。

其次,墓葬将可能为六安赢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探测表明,这里是王陵区,大大小小分布的墩子有36个。也就是说,这里是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王侯贵族们寿终正寝后入土的墓葬区。如果真如此,那六安不光可以申请“国保”和“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有可能像埃及金字塔一样享誉世界。

这是六安市的惊喜,也是整个安徽的惊喜!

科技保证保护与发掘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古墓发掘的过程中,科技保护工作被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发掘现场,省文物保护中心的袁传勋博士和他的几个学生整日忙忙碌碌,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此次双墩汉墓发掘清理的全部文物科技保护工作。

外藏室发现了大量木器,要立即进行保湿、脱水处理;新出土了装着“酒”香沁人的液体的青铜壶,要立即取样留存;又发现了麻绳样的有机质,要首先进行加固处理;木椁盖板下发现了有着彩绘图案的金属质兵器,要立刻加以固色保护……

由于墓葬在地下密封环境中,经过多年变化,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环境,一旦墓葬打开,文物遇到空气后可能会立即产生反应而光彩不再,因此文物必须在出土后,第一时间受到保护。这给文物保护工作者带来很大工作压力,他们首先给墓葬中可能的出土文物做一个预测,事先做好了种种针对性保护工作方案,如漆器、木器的截取,甚至是极难保存的丝绸。

但这些方案基本都是针对个体文物而言的,让袁传勋他们意外的是,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严重的文物叠压等严重情况。仔细斟酌后,他们采用就地取材,个体、整体分别加固的办法,效果很好。

“文物考古与保护工作‘两层皮’的脱离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一直都很严重,人们常常认为保护是后期的事情而放弃了对文物的最佳保护时期,比如以前很多地方提取漆木器时,干脆就是直接提取,塑料袋一装放到水里就算完事,其他的保释、防霉、加固等科学处理则是全然没有。”

让袁教授感到欣慰的是,此次双墩汉墓发掘工作中,科技保护工作得以较早地介入。

如何保护期待原地建馆

古墓的发掘固然让人们欢心喜悦。然而,在墓葬的发掘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也一直萦绕在各方人士的脑际——

安徽省考古所所长杨立新称,在六安王墓葬发掘期间,曾经就墓葬最后去留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对墓葬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六安王古墓不仅仅紧靠合武铁路,距离附近的312国道以及宁西铁路也非常近,彼此相距仅一公里左右。同时,在这个狭长的地带里还有其他古墓。即将修建的铁路将从汉代皇亲国戚的古墓群穿过,将其一破为二,这将对文物价值和其观赏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文物保护,二者之间该如何权衡?

对此,考古工作者的一致意见是:“最好在原址保护!”

杨立新等人认为,古墓不同遗址,遗址一旦搬迁就没有任何的价值。古墓搬迁技术上相对要成熟一些。但也有很多问题,除了要耗费巨额的经济费用外,搬迁过程中对墓葬的拆卸、清洗、组合等工作难度非常大,也可能会对墓葬本身造成损害。

但从另一方面看,铁路改道的程序更加复杂,耗资也非常昂贵。究竟如何是好?

据介绍,合武铁路我省境内总长约201.6公里,由中铁四局负责施工,原计划2008年底完工。六安王古墓的发现会不会影响工期,合武铁路改道的可能性以及技术操作难度有多大?

目前合武铁路已经进入铺架阶段,虽然六安王古墓发掘持续很长时间,但对工期还没有造成影响,但如果真的改道的话,就很难说了。

专家认为,合武铁路如果真的为六安王古墓改道,也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绕道,二是架桥。

但问题又接踵而来,按照高速铁路的设计时速,坡度要大于千分之三。这就意味着以六安王古墓为中心铁路的引桥长度总和也在10公里左右,由于目前六安火车站地势低于六安王古墓区,这也意味着六安火车站被抛在桥下。

从考古专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原址保护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这座古墓的原始风貌,保护好珍贵的、无法再生的文化遗产,同时产生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西安兵马俑为例,当时投资巨万,现在仅门票收入每年就达到了两亿元左右,多么值得。

六安王古墓同样如此,但这需要一笔巨额资金,并且涉及到正在建设的项目设计修改问题。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和铁道部进行磋商,结果尚待揭晓。

链接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黄肠”是指墓葬中椁的材料和颜色:采用柏木的姜黄色心材;“题凑”是指墓葬中椁的形式和结构:将黄色柏木心材端头朝向内方,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

此类墓葬目前仅在北京、石家庄、扬州、长沙等少数地方曾有发现,在我省则是首次发现。虽已尘封在地下2000多年,但双墩汉墓的“黄肠题凑”保护非常完整,这在全国更是少见。

(责编:古越)

推荐访问:汉墓 发掘 发现 惊天大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