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语文教材的价值追求与语文品格

语文教材的价值追求与语文品格

时间:2023-05-16 10: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坚持守正创新,锐意改革。在价值追求上展现新担当: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优良传统,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贴近时代需要,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坚持文质兼美,强调典范性和高品位。在语文品格上实现新作为:强化语言文字运用意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自主探究的读写体验,注重培养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积极倡导少做题、多读书。

关键词:语文统编教材 价值追求 语文品格

统编语文教材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在教育部的直接组织领导下,2012年启动编写;经过多次审查、修改和试教,2016年秋季起,在使用人教版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地区开始使用。因为当时其他版本的同类教材仍在使用,为了区别于原来的“人教版”,这套教材被称作“部编版”(“部编本”)。2017年秋季起,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道德与法冶、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查意见修改后,在全国所有地区小学、初中起始年级使用,逐册替换原来的各版本同类教材。也就是说,统编语文教材既不同于原來的“人教版”.也不同于“部编版”(“部编本”)。从2019年秋季起,小学、初中将全部使用统编语文教材。

统编语文教材经过多方面专家严格审查,而且初步建立起以审助编、以审促编、编审融合的教材编写审查机制。从审查程序来说,有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和终审。学科审查重在审查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综合审查重在审查跨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有机衔接情况,专题审查重在审查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等内容,终审重在全面审查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情况,确保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教材在政治上,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思想性,举旗帜,明方向,正导向,学语文,育新人;在编写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科学性上,坚持科学严谨,既尊重语文学科规律,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凸显时代性,增强适宜性;在内容编排上,容量适当,难度适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坚持守正创新,锐意改革,在价值追求上展现新担当,在语文品格上实现新作为。

价值追求

1.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统编语文教材努力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进行语文教育,深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挥语文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精心编选课文,把中华母语教育和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想道德等人文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教材之中。统筹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使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坚定文化自信,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人格养成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合”的基本思路,不搞穿靴戴帽,更不是硬贴标签,而是自然、浸润式、沉没式地安排相关内容,采取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选文为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在语文教材的“一纲多本”时代,一些曾经被删除的经典课文,又重新选人小学语文教材,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教材中有反映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事迹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爷爷植树》《军神》《清贫》《七律·长征》等;有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精神风貌的《手术台就是阵地》《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延安,我把你追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等;有反映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小英雄雨来》《记张自忠将军》《狼牙山五壮士》;有鲁迅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和反映鲁迅精神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小学语文教材还有意识地编入一些价值观教育的课文,如《我是中国人》《升国旗》《祖国好》《开国大典》《我不能失信》《将相和》《圆明园的毁灭》以及专题活动《图书馆公约》《制定班级公约》《我们与环境》等,也有反映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口语交际《我爱做手工》等。这些选文,或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或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或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革命文化,根植红色基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继承优良传统,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教材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②,坚持守正创新,继承我国语文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优良传统,遵循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同时注意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教学经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精选篇目,构建体系,创新设计,科学编排,合理有序地安排相关学习内容。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一改过去先学汉语拼音、再认汉字的方法,而是先认汉字,再学拼音。在一年级上册先安排识字单元,让学生先认识最简单的“天地人”“你我他”等。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等,既符合中华文化传统,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起来又很生动有趣。这样安排,有利于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实现平稳过渡,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通过识字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使学生更有兴趣和信心,能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更有成就感。

教材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积累,勤思考,勤练笔,让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在参与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实践中,体会中华母语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体验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累汉语文学文化等知识,发现汉语文运用规律,培养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具有必备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关键能力和丰厚坚实的人文底蕴。

3.贴近时代需要,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我国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先进教育教学思念,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关注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尤其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先进理念。教材贴近时代变化和社会需要,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注意吸收课改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将这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加以提炼吸收,沉淀为语文教材的有机元素。教材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注重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鼓励自主阅读、比较阅读,增加阅读量。写作教材注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小学语文教材在“一纲多本”时期,在选文上有一种明显的偏颇,就是“去中国化”的倾向,加入了许多西方文化元素,选了不少反映西方题材的课文,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作品的比例相对偏少。其实,优秀古诗文经典早已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无疑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经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因此,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作品在教材中的比例。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选有古诗文,而且作品的时代、题材、体裁也更加豐富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作品,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从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笠翁对韵》等传统蒙学读物。除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75篇古诗文外,教材还补选了一些优秀文言作品,而且是原汁原味的文言,如《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少年中国说》《自相矛盾》《伯牙鼓琴》《书戴松画牛》《学弈》《两小儿辩日》等。这些文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练,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在结构体系设计上,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同时也借鉴以往教材的做法,采用“语文素养”与“人文主题”双线组元的结构方式。每册六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两大板块,兼顾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为了与小学相衔接,古代诗文作品与现代诗文混合编排在一起,即每个单元后编入一课古诗文作品。八至九年级教材各安排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即五个以阅读、写作为主的单元和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同时穿插安排“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内容,并新增“口语交际”专题。各板块既各自有序,又相互配合,总体推进。这种结构方式,线索分明,序列清晰,梯度明显。既保证了语文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然渗透,增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又保证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

4.坚持文质兼美,强调选文的典范性和高品位

选文坚持文质兼美,强调典范性和高品位,尤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教材力求通过学习古今中外富有定评、影响深远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让学生与思想大师、科学精英和文学巨匠进行生命对话与心灵沟通,吸收前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与思想成果,从而占据人类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制高点。

小学教材共选人古诗文129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80%左右。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部。初中教材共选人古诗文作品124篇,平均每学期20多篇,约占全部选文一半以上。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八大家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除古诗文作品外,小学教材还选了不少反映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如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梦》《遨游汉字王国》《故宫博物院》《京剧趣谈》等,反映中国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盘古开天地》等,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的《难忘的泼水节》《藏戏》《猎人海力布》等,反映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精神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少年中国说》《清贫》等,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田忌赛马》等,反映传统民风民俗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综合性学习有《中华传统节日》,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等。

初中教材在追求选文深厚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时代性,努力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开发出一批富于时代气息的高质量选文。如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他的眼睛》,蔡年迟、蒲海洋的《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毛宁的《梦回繁华》,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等,新开发的课文占全部选文的30%以上,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得当,难易适度,贴近学生实际,适合语文学习,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品格

语文品格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遵循,是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体现着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价值,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语文教材的鲜明特征。教材认真总结梳理新课改以来的经验教训,既借鉴吸收以往教材的成功经验,同时又力求改革创新,补齐短板,凸显语文品格,使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关键能力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比较自然、均衡地融合在一起,使语文教材进一步贴近时代特点,满足社会现实要求,符合语文教育规律。

1.强化语言文字运用意识

以往的语文教材为了突出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导向,多数都是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近20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组元方式具有较大弊端:一是容易对语文教学产生误导,往往只强调入文性,弱化工具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不到加强,甚至有所削弱;二是人文主题设计往往顾此失彼,各单元之间又缺乏明确的逻辑联系,在编排上缺乏科学性;三是或以内容组织单元,或以文体甚至以写作技法组织单元,难以体现教学的层次和梯度。为此,初中教材摒弃了单纯的“人文主题”或“人文与文体”,而采用虚(明)、实(暗)两条线索组织单元的编排方式,即虚(明)线是人文主题,实(暗)线是语文素养。前者表现在单元组合上,按照课文内容以类相从,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科学探索”“文明的印迹”“人生之舟”等,使教材具有明显的人文价值导向,既呼应课程标准的人文性目标,又与上一轮初中语文课标教材相衔接。后者表现在语文素养的安排上,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的策略方法以及听说读写基本训练项目等,由浅入深地分散编排到教材之中,落实课程标准的“工具性”目标,同时也照应语文学科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树立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2.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着眼于人们的社会语文实践,主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增加语文的实用性。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读写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学习资源更加丰富,语文实践机会也更加多样,尤其需要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七年级教材在人文主题的选择上,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所选主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既亲切有趣,又有思考深度,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读书思考欲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八年级教材以新闻、传记、演讲等实用性文本教学为主,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以散文为主的文学作品。九年级以诗歌、小说和论述类文本为主。古诗文集中编排在每册第三和第六单元,以文本内容主题归类,兼顾文体,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顺应现代科技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他们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八年级第四单元设计了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聚焦现代科技对语文的作用影响,通过“网络词语研讨”“电子阅读面面观”“用互联网学语文”等专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媒介素养,体验互联网信息丰富、搜索快捷的优势,有效利用互联网扩大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突出自主探究的读写体验

以往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比较多地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与题海战术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实,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综合运用能力,需要教材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定情景和实践机会,在特定应用情景中,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为了克服弊端,补齐短板,突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教材在八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每册各安排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形式呈现(如下表所示)。

显然,“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把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实际体验活动策划、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形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突出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注重培养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又不可能每篇课文都要求精读。如果说精读是深入细致地研读,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以了解内容大意。学生通过精读了解某一本书籍或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其他同类的书籍或文章。古人是深谙略读之法的。所谓“《文选》烂,秀才半”,朱熹“熟读精思子自知”是精读;诸葛亮“独观其大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略读。抗战期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与朱自清先生在大后方的四川成都,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其中《略读指导举隅·前吉》谈到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时说: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㈢

教材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有如下一段话: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的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这就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本单元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略读的方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略读更是一种常见实用的阅读能力,不仅要加快阅读速度,还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单元教读课文“预习…‘研讨与练习”以及自读课文“旁批…‘阅读提示”中,都注意引导学生确定阅读重点,进行浏览或跳读,不必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深入理解,利用课文的若干细节,如题目、预习、注释、标点符号以及排版格式等,了解文章思路、内容大意和文體特点,让学生掌握略读方法,养成略读兴趣与习惯。

5.积极倡导少做题、多读书

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一年级倡导亲子共读,在“语文园地”设置“和大人一起读”,每册都设置“快乐读书吧”,从而构建1+X的阅读系统。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自己还不会读书,所以需要父母、老师或其他亲友和他们一起读。编者设计这个栏目,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激发小学生对阅读和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刚开始上学就喜欢上语文,喜欢上读书,体现了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与过渡。小学生开始接触纸质阅读材料,先和大人一起读,再慢慢过渡到自己独立阅读,这一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这一设计引导向课堂外延伸,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多与孩子交流,有助于创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快乐读书吧”每册安排1次,每次安排一种文本类型,分别介绍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如三年级上册“在那奇妙的王国里”,就介绍了童话,以《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为例,告诉学生:“童话王国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妙不可言。”“童话世界无奇不有。阅读时,只有发挥想象,才能真正领略童话的魅力。”“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童话王国中充满了爱与美,等待着你去漫游,去发现。”显然,就是让学生接触童话的基本知识,激发他们阅读童话的兴趣,掌握阅读童话的方法。“快乐读书吧”在第一学段主要推荐童谣、儿歌及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等,重在培养学生对书的认识,如引导学生关注书名、作者、封面、目录等,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爱护图书。这种设计,有利于教师举一反三,也有利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自己找书来读。

为了克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讲解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的弊端,初中教材在课时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压缩了课文篇数,由原来每学期30课减少为24课,增加了“名著导读”。④表面上看,课文减少了,实际上学生阅读量却增加了。因为“名著导读”每学期安排两次,为了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阅读,又区分为主推荐和自主阅读推荐(见上表所示)。

主推荐名著每一部重点介绍一种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推荐名著由学生参照主推荐名著介绍的阅读方法,自主选择阅读。教材这样编排,既落实了课程标准倡导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也把名著阅读真正纳入到语文课程体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把语文课向课外延伸,向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扩大了阅读量,使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应该说,这种设计颇富匠意,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圉

①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II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③叶圣陶:《略读的指导——<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教育文集》(3),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④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6期。

推荐访问:品格 语文 追求 价值 语文教材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