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低碳视角下的湖北产业结构转型

低碳视角下的湖北产业结构转型

时间:2023-05-16 16: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产业结构转型和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在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现行经济发展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之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转型及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并就低碳视角下的湖北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低碳视角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一、 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能源开发为手段,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主要由低碳管理、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低碳管理的核心是政府,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则是低碳能源的应用,低碳转型的根本是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只有在技术进步、低碳能源高效利用、政府有效管理的基础,才能实现低碳经济目标。产业结构转型指以产业间相对关系和数量变化为特征的产业机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产业结构转型由宏观和微观之分,其中,宏观产业结构转型指国家和区域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的优化升级,微观产业结构转型指地方和企业在资金、基础、产业规模基础之上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整体而言,产业结构转型可以使生产要素朝着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转移和流动。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气候变化和工业生产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严峻挑战的当下,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关联和融合也更加紧密,它要求产业经济必须遵循产业机构优化规律,必须以“三低三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做支撑,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如浙江、江苏、山西、陕西等陆续出台了经济考核办法,湖北省也综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就区域能耗、经济、环境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制订了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其中,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在建构上遵循的原则有综合性、适用性、完备性、可测性、动态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指标体系设计思路是以设计、经济、环境为三大框架目标,再将具体的子目标纳入相应的指标之下,最终构成了三级指标体系。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是:改变过去那种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增长速度过快或过慢的发展状态,实现经济的适度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总体构架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它由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体系及多个指标定量构成,其中,经济因子层的指标定量有人均GDP、能源循环利用率、工业废弃综合利用率等,环境子系统内部指标定量有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新能源比例和技术创新指数,社会子系统内的指标定量有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人均住房面积、社会保障覆盖率,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增长率和城市化水平等。

三、湖北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一)耗能大省,能源匮乏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地方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湖北工业农业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整体来看,湖北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能源的倚重非常明显。湖北省本地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能源储量都较低,湖北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绝大多数能源都要从外地进口,这不但加重了交通运输负担,还增大了环境压力,限制了经济发展空间。近年来,即便是新兴工业与能源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湖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能耗大省的形象。今后,湖北能源匮乏问题将愈加严重。随着能源供需缺口的不断加大,改变现有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也迫在眉睫。

(二)经济结构偏重

湖北重化工业结构特征非常明显,重工业总产值所占工业比重较大(80%左右),许多产业都带有能源利用率低、投入高、耗能高等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像湖北这种以能源消耗为发展源动力的省份,其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都是以能源消耗为基础的。而在特殊情况和一定条件下,能源消耗的增长却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如在爆发金融危机时,即便是能耗不断增长,而经济照样会停滞不前。最近几年,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导向下,湖北单位GDP能耗量不断下降,但是,在重工业经济结构偏重的情况下,节能空间是有限的,能源总消耗水平的下降,意味着节能空间的不断变小。这也要求湖北省必须以产业结构转型、低碳经济为基点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只有这样,它才能实现新的发展。

(三)环境污染严重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发展与转型的双重压力,湖北省也加快了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开发步伐,开展了针对各个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整体来看,湖北省总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能耗状况并无良好改善,污染物存量和增量都非常大,并且民众环保意识还较低,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再则,湖北省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海存在严重不足,如风能、核电和太阳能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产体系中的导向型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非常低,以高能耗、高浪费为主的产业结构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依旧是比较严重,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湖北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四、低碳视角下的湖北产业结构转型之路

(一)从农业着手夯实其余低碳化转型基础

农业是立国之本,为了夯实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在农业发展方面,湖北省必须走农业低碳转型之路,争取在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平衡发展,减缓碳浓度增加,带动其他产业的低碳化。这就要求政府首先结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农业产业化和经济综合发展为目标,构建带有良性循环性质的农业低碳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产出高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型的新型道路。如在政府带领下,地方应加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研发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和广垄作免耕技术,减少化学药物、肥料使用量,推广绿色基础,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朝低碳化方向发展。其次,以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主导产业进行有效调整,并发挥地域沿江优势,大力发展养殖、农林,以改善生态环境,以兼顾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为基础巩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价值链,获取更大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再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完善农业人才培育机制,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同时完善城乡人才流动机制,发挥土地流转在耕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转型步伐

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工业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决定了区域工业发展全貌。在气候变暖、能源枯竭的大背景下,工业经济转型刻不容缓。湖北省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就全省一次性能源生产、消费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然后完善工业低碳化转型管理体系,对传统工业级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加快传统工业向低碳型工业的转型步伐,改变过去那种以传统工业模式为主的发展状态,实现工业发展的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污水废弃物低碳排放。如政府可在政策支持、产业调整的基础上建立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共享和信息系统建设,探索物流、污染物集中处理手段,对区内产业、环境进行综合检测和管理,以防范环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再则,政府可以主导产业为引领带动工业低碳化转型,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湖北省产汽车约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0%,汽车又是工业能耗大户,汽车行业在给湖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环境和能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政府可从汽车这一主导产业入手,加大对环保性、新能源汽车产业消费市场的财税支持,设立环保汽车研发专项资金,研究环保汽车核心技术,进行电动汽车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并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服务体系,以提高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工业节能减排战略目标。

(三)以低碳化生态旅游推动第三产业结构转型

第三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构成,随着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也越来越受重视。不过,就目前来说,湖北省第三产业比重仍旧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政府应加强市场管理,结合地方区域、资源优势建设以专业市场和购物中心为主的商贸城、批发城等。地方政府可结合社会就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发展物流和消费性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等生产型服务行业,通过规范管理、适当介入完善电子商务和家政服务市场,以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产业素有无烟产业之称,湖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享誉大江南北的特色美食,政府应以此为基础,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资源整合,加大旅游投入和管理,深入挖掘地方旅游资源潜力,打造强势低碳旅游品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如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业,打造以自然景色(神农架)为主的绿色生态游,以历史建筑(黄鹤楼)为主的文化游,以健康餐饮为主题的美食游,以观光农业为主的观光游,以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带动湖北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佳.湖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

[2] 葛澄清.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

[3] 夏伦.低碳经济视角下湖北经济发展转型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4] 朱微.湖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J]. 企业导报,2011,14:173.

推荐访问:湖北 产业结构 视角 转型 低碳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