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泰山及其石刻文化中的担当精神

论泰山及其石刻文化中的担当精神

时间:2023-05-19 19: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无数文献、史家、考古发掘、碑碣摩刻证明,数千年来,泰山及其石刻文化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发展史中担负着重大的使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被尊奉为“群神所居”、“文明圣地”而受到世世代代的奉祀和崇拜。在今天,泰山及其石刻文化对于国民人文精神的涵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践行和弘扬,乃至面向国际社会所担负的文化使命和价值引领,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泰山;石刻文化;担当精神

泰山,是远古先民获得身心庇护的靠山,而有朴素纯真的自然崇拜;泰山,是历代帝王告成功、求安泰、保国祚的圣山,而有源远流长的封祀文化和皇权崇拜;泰山,是自古文人荟萃、寄情养志的名山,而有浩如烟海的千古诗文;泰山,是各种宗教流派繁盛长育的灵山,而有蕴积深厚、儒释道融合发展的宗教文化;泰山,是历代黎民百姓往山朝圣、祈求安顺幸福的神山,而有千年不衰的民间信仰;泰山,还是聚天下英雄和劳苦大众,为生存为自由而战的重要根据地……自古以来,泰山就担负着天下人的种种祈盼和历史使命。

一、泰山:安民,安天下

泰山生成于地质史上最古老也最漫长的太古时代,有近25亿年孕育发展的历史,经历过数次大的造山运动和沧海桑田巨变,在约三千万年前成为今日泰山的规模和样貌,是华北大平原的第一高山、大山。《尚书》称“岱宗”,《周礼》称“岱山”。所谓“岱”,一言其“大”(基础庞大,气势高拔,雄浑端严),二为“始”(万物始终),三为“代”(天地交泰);《岱志》记载,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泰山之大,乃形体之大,气势、气象之大,更是胸怀、担当之大。

(一)远古时代:佑民,安民

泰山主峰高耸,群峰围拱,形体庞大,基础宽阔,气象威严,端庄厚重,给远古先民以视觉上、心灵上强大的冲击和震撼,他们认为泰山是一个神秘的、神圣的、可以上达天庭的地方(有石刻可为写照:东天一柱、雄峙天东、拔地通天)。泰山雄大、稳重的特征,也给了古人以心理上的庄严感、安稳感与厚重感(常言道“重如泰山”、“ 稳如泰山”、“处之泰然”等)。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泰山地区因其地理环境优越,能够“出云导雨”,先民的农耕生活有所保障,农耕文化得以滋养。但同时,也有洪水频发、泛滥成灾的情况,泰山以其高、以其大,当仁不让的成了先民们的安身之所,成为了古人保护生命、安宁生活和延续种族的天然依托。

生民之初,一切自在的东西都充满着神秘感,恐惧、依赖、敬畏、祈愿等心理并存并生,他们依靠泰山得到生存庇护与心理安定,便将泰山视为神灵进行崇拜和奉祀,求平安、求丰年、求存续、寄托种种美好的希望等等。最早的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就在人与自然的物质生产和精神关系中萌芽并发展了起来。

(二)古代至今:利民、安天下

1.从封禅祭祀看

在古代社会,泰山是古代帝王“神道设教”、巩固皇权的精神支柱,他们多在封禅祭祀过程中借泰山“通达上天”之便告成功,表达行王道的决心。同时,民为邦本、国祚永续的根基,还要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安泰,祈愿上天佑护万民,赐予苍生福祉(以唐摩崖最为典型)。

2.从宗教崇拜看

道书《续道藏》载: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永镇泰山、助国裕民”、“济厄救险、赏功罚罪”。据传碧霞元君庇护万民,灵应九州,才有了《碧霞宫碑》中的 “世人咸奔走元君”,甚至不远千里来此朝拜,因而道教文化大兴,泰山奶奶崇拜繁盛不衰。

3.从民间信仰看

在泰山风俗、民间信仰中,“泰山在此”、“泰山石敢当”(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石崇拜”。福建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的碑碣遍布全国,特别是神灵化且又人格化了的“泰山石敢当”,蕴含着保国泰民安、弘扬社会正气、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不仅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存在“泰山石敢当”的信仰,甚至远播东亚、东南亚、东北亚,盛行于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4.从古今革命运动看

泰山扇子崖下的“擂鼓石”,是西汉末年赤眉军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为百姓谋求利益,在此聚义的校场遗物。黑龙潭长寿桥下的摩刻“洗我国耻”、“还我河山”,岱麓五贤祠东洗心亭内、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石刻等,都是中华志士、革命儿女以泰山的凌云之志表达保家卫国决心的力证。

足见,泰山及其石刻文化始终充满着天地正气、担当着人间道义。这种责任和担当精神,佑护和激励国人数千年之久,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泰山石刻:中华文化标识

(一)孕育华夏文明

从最早记载五岳的《尚书》、解释五岳的《尔雅·释山》等文献资料,结合考古发掘证明,早期的五岳都处在华夏文明的发源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大河及其桠杈地带孕育了远古文明,不同文化类型渐次萌芽、生成。诸岳所在地恰是中国原始文化的繁盛地,也是五岳文化初成的背景和源头。

泰山处于黄河下游,是早期远古文化滥觞和繁华区域。泰山地区率先发现“智人牙”化石(泰安东新太县乌珠台)、沂源猿人化石(沂源县骑子鞍山),新石器时代,远古文化开始有序发展:北辛文化的典型(泰山南的藤县);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从泰安地区向外辐射发展至山东全省乃至江苏、河南、河北、辽东等广大地域);典型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有着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依据考古学界的划分,一是以日照两城镇、胶县、潍县、诸城等地的“两城类型”;一是鲁西平原以东泰山周围至鲁南一帶,以章丘城子崖为代表的“城子崖类型”。)。“城子崖龙山文化”最为典型,生产力水平远超河南、两湖、江浙地区,发挥着辐射带动的巨大影响作用。现有“城子崖文化遗址碑”、“西河遗址碑”(章丘龙山文化圈内)。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泰山古文化占据我国面向东南海洋的半壁江山、环太平洋古文化圈的一侧,形成一个“新月形”地带。在此繁衍生息的远古先民就将泰山视为“神山”敬仰和膜拜。由于先进、主流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繁荣发展,至商周时期,这里就成为了当时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蕴育中华文化

诞生在泰山之南的文化圣地鲁国与泰山之北的经济强国齐国,可谓地灵人杰,文化荟萃,经济发达。在以古泰山为核心的山东广大土地上,这里既有绝无二者、享誉世界的至圣先师孔子(鲁)和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又有堪称中国思想文化重要策源地的“稷下学宫”(齐),“九流十家”贤哲云集,名人辈出。他们最早地参与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干(先秦时期被称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轴心时代”),又经儒释道多元文化的深度交融以及累世滋养、发扬光大,使得这棵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大树枝叶扶苏,如同泰山一般卓尔独立、基础厚重、高耸云天、气象万千。

现有岱麓普照寺西北的泰山老学府故址“五贤祠”,唐初为道家居所,宋初范仲淹的门生、学者孙复和石介辟为学馆讲学,同出范门的长江北学者胡瑗前来访学。自此,大开办书院、讲学、访学之风气、之规模,泰山文化的“国际地位”地位和影响大大提高,吸引八方学者、士子文人纷至沓来,“为往圣继绝学”,同时开创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理论。长此以往,不仅使得泰安旧俗淳朴,“士习于孙、石遗风,多好经术、重气节”(《泰安县志》),更在气节、情怀、道德、人格、思想、信念等层面,给天下人以高昂的、积极的、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明嘉靖年间立像奉祀孙、石二位学者,明隆庆年间增祀胡瑗,清道光年间增祀泰安名儒宋涛(明万历年间)和文渊阁大学生赵国麟(清康熙年间),而名“五贤祠”。祠后崖刻“授经台”、“讲书台”、“千秋道岸”及“能使鲁人皆好学”等明清石刻,显耀着儒家学府曾经的鼎盛与辉煌。祠东南有一巨石,因其形得名“卧象石”,上书“弘毅”二字,即为古人“授业弘道”的见证和鞭策。

三、继往开来:精神信仰担当

巍巍泰山,国人登其巅,知其山,读其史,赞其功,养天地浩然之正气,滋爱国爱民之情感,修养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意趣,涵育道德人格,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等等,都深受其益。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言:在中华文明史上,泰山这个“大文物”是有过特殊地位的。古往今来,泰山及其石刻始终担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承载着“为往圣继绝学”乃至“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也因此成就了一座中华文明的不朽丰碑,成为了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标志。

习总书记就曾在十八大讲话中讲道: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在2015年出访越南的演讲中引用古语: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唐,王勃《八卦大演论》)。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担当,担当决定未来。当今之中国,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以“和”为精神理念,抱着“安天下”的情怀和使命,敢作为、勇担当,树立了不同凡响的大国形象,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泰山及其石刻文化的担当精神,应对当今中国甚至世界文明进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也必将产生更大的回响。

参考文献

[1]吉爱琴,崔秀国.泰岱史迹[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7.

[2]李继生.古老的泰山[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7.

[3]谢凝高.中国泰山[M].济南:山东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阴法鲁.中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袁愛国.泰山风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6]泰山石刻文献丛书[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俊丽(1978.10—),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道德教育、旅游文化。

推荐访问:泰山 石刻 担当 精神 文化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