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研究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研究

时间:2023-05-19 19: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uuiuiivviiio~w馝iwiw人物为主的题材: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民间风俗等,如水浒故事、瑶池贺寿、和合二仙、麻姑献寿、竹林七贤、采菊东篱、郭子仪祝寿、渔樵耕读等场景。祥禽瑞兽类:有龙凤、仙鹤、鹿、蝙蝠、喜鹊、狮子、麒麟等,袭用传统的民间造型,组成各种寓意深刻的装饰图案,如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一品当朝、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捧寿等形式,寓意福、禄、寿、喜、财为构图主题。花卉果木类:常用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桃(多寿)、石榴(多子),牡丹喻为富贵,各类花卉均为刻画对象。器物组合图案:有鉴赏性的古董类,如古爵、百子瓶、酒壶、宝鼎、铜钱、瓦当等,还有家具、博古架、琴棋书画,经过巧妙的组合构成风雅的图画,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吉祥文字类图案:有福字、寿字、双喜等,在使用中,有的用文字直观地表达所要表现的内容;有的和其他纹样共同组成图案,如寿字和蝙蝠组成五蝠捧寿、福寿双全等等。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装饰利用地方材料、工艺和技术的特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塑型、图案、色彩、陈设等装饰手段体现其艺术美。由于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区别,形成了质感、纹理、韵味、风格等各种艺术效果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的差异。

4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近现代以来,随着国家体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宗族社会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的消失,祖先崇拜意识逐渐淡化,宗祠建筑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渐渐废弃不用。现存的宗祠之所以能历经变迁保存下来,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建筑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纪念建筑得以保留。二是功能改变,宗族制度消亡后,宗祠建筑丧失了祭祀功能,作为家族公产,多数都被改为公共设施,如学校、卫生所、村委、库房等。三是经济衰退,山西的许多地方在社会变迁中失去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由富裕转变为赤贫。例如,碛口与上店,都是因为商路的改道而经济衰落。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存,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居住条件,更不可能去更新作为族产的宗祠,幸而被保存下来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兴旺,一些保存下来的宗祠,由于规模大,建筑艺术水平高,装饰华丽,并有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被当作名胜古迹开发使用,成了旅游资源和创收的工具。这些宗祠都在根据宗祠的特点突出各自的主题,但恰怡忘记了宗祠的基本功能和文化内涵。

对于没有被开发的众多的乡村宗祠,情况就更加不妙,多数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消逝。近年来,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宗祠又开始被重视,但宗祠的存在已经没有了原来的社会基础。宗族概念淡化后,家族的凝聚力减弱,宗祠再也不可能作为凝聚宗族的场所。当代有些地方虽然重新建起了新的宗祠,但随着宗族制度的消亡,新建祠堂再难起到原来的作用。

留住这淡淡的乡愁,记住祖先的荣耀,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责任。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从来就是一对矛盾。如何在开发的同时,确保文物的原汁原味;如何给流落异乡的游子带去那绵绵的思念;如何在延续华夏文明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和社会功能,始终是我们探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振远.山西古祠堂[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2] 李秋香,陈志华.中国古建筑精粹之六·宗祠[M].中国风景园林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沈纲(1973—),男,浙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技术与理论。

推荐访问:宗祠 建筑艺术 山西 民间 研究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