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应该重视民族语言对人格的影响

应该重视民族语言对人格的影响

时间:2023-05-20 11:5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其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点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研究发现,语言能够成为激活某一文化认同的强有力的线索,是文化的有效启动物,而文化影响人格。

广义的人格包含氣质、性格、认知方式、归因方式、自我等。语言影响气质、性格。双语者在回答不同语言版本的人格测验时出现显著的人格差异。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采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研究来自中国、韩国和墨西哥的移民,间隔5-15天,让被试分别填写母语版和英文版的测验,发现三类被试均在英文版和母语版测验的大多数维度上出现显著差异。

语言影响认知方式。与背景信息比,西方人更关注目标信息,形成场独立型和分析型的注意模式;东方人更关注目标和背景的联系,形成场依存型和整体型的注意模式。对中-英双语者的研究发现,采用汉语问卷,被试更倾向于基于关系分类;采用英语问卷,被试更倾向于基于规则分类。

语言影响归因模式。对单语者的研究表明,东亚人喜欢对行为做情境归因,欧美人喜欢对行为做性格或气质归因。启动对美国人身份认同时,中—英双语者倾向做内部归因;启动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时,倾向做环境归因。

语言影响自我。激活香港人和美籍华人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时,被试的自我描述更具有集体主义倾向。激活美籍华人对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时,被试的自我描述更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研究表明,欧美人的自我中不包含亲人、朋友、同事,而中国人的自我中包含母亲、父亲和一些重要的他人。

语言为什么影响人格?当下尚无定论。

语言关联性理论认为,语言中有人格原型(如“君子”“小人”)、人格理想(如“圣贤”“大丈夫”“中和”“外圆内方”)、人格形成途径(如“习与性成”“自强不息”)。语言通过影响认知方式、认知途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来影响人格。

文化适应性假设认为,当个体处于某种情境时,会以一种适应或迎合当前文化的方式来回应。语言能够有效地启动双语者的文化特异的价值观、归因方式和记忆,个体会基于群体间的文化差异,改变沟通行为以适应外群体。

文化框架转换理论认为,某些个体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框架,这些文化框架受不同的情境因素启动,个体可以转换至与情境因素相关的文化框架中。个体基于情境的文化相关线索,作出与文化情境一致的反应。

我国有56个民族,除回族外,其余的民族均有本民族语言,一些民族还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应该重视民族语言对民族人格的影响。与汉语相比,少数民族语言更少情境性,更多形式化,一词多音、一词多义现象比汉语少,少数民族个体的人格因而就比较直接、诚实、态度鲜明。教师要了解少数民族语言,进而发现少数民族语言对人格的影响。我们发现,蒙—汉双语者在蒙古语人格测验中比在汉语人格测验中更开放、更外向。在汉语媒介下,他们心仪的英雄中汉族人物多于蒙古族人物。在蒙古语媒介下,他们心仪的英雄几乎全是蒙古族人物。这一方面说明民族语言对民族人格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我国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推荐访问:人格 重视 民族 语言 影响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