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童画童话”

“童画童话”

时间:2023-05-31 19:2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当下作文教学之殇

一次习作比赛要求以“温暖”为主题,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被人关心的事情。1300位参赛学生,约500位不约而同地写到“夜晚突然发烧,爸爸妈妈背自己去医院,结果自己的病好了,爸爸妈妈却病了”;455位写到“下雨天,妈妈冒雨送伞,伞打在自己的头顶,妈妈淋病了”;还有210位写“放学回家,家里没有人,邻居把他带回家,好吃好喝”……

依上可见,90%的学生写出的是雷同文,看起来事例典型、章法有度,但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却假而空,实在找不到一丝“温暖”的感觉;很少有学生写真实被关心的日常小事,比如冬夜里妈妈每天细心地给“我”掖掖被角,每天清晨爸爸妈妈早早地为我准备好早餐……是学生们不懂感恩还是思维懒惰?我们埋怨学生的同时,不禁要问一问: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美国的梅尔·列文说:“写作是一种输出,是把头脑里的思想转换为可以在公众领域交流、讨论的书面文字,是‘最难的事情’。”既然是最难的事情,就需要教师去想方设法地教,让学生掌握方法知道怎样写,创设写作氛围知道为什么写。

但现实是我们老师在写作教学上选取的方法并不科学。针对当下习作教学,叶黎明教授认为:“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教师普遍没有教什么;不在于为应试而教,而在于如果不应试就不知道该教什么。”反思一下我们的习作课,的确如叶教授所言: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范文引路,开启思路——学生当堂完成习作。教师只是向学生发布写作的指令,写作的事情就交给学生了。而且在习作教学上还存在这样一个常见的现象,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当主题相同时,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基本一样,教学方法也一样。面对不同年段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因为不明确每个学段习作的具体要求而一刀切,喜欢一味地强调学生要多写。

再有,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缺乏习作的主动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学生习作首先要有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是,现在的小学生,家、学校、兴趣班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生活的积累,学校因怕担安全责任,集体活动也几乎为零。而教师多注重文章的立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使得学生被大而空泛的价值观所左右,难以从实处、小处着笔,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教师的主流价值观教化泯灭,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被教师所强调的条理、详略等所谓的写作技巧否定,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写、写什么。教学的初级阶段,大多数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所欠缺,在两节课必须完成一篇习作的要求下,就只好模仿、搜集、剪接、修改,作文哪里还有创造性可言?此刻,学生的写作只是为师、为试而“做”作文。吕叔湘先生认为,写作是传情达意的活动,情意只有被对方接收才算是通达。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习作教学观点,而且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向他们灌输:写作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达成沟通交流、传递信息,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的目的。

二、立足校本寻童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是语言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要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真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必须从提高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美、感悟真情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所以,一直以来我校立足儿童文化,追求习作的实用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述说、描写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写出富有生命气息、童年个性和充满灵气的习作,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习得“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技能;鼓励儿童秉持其特有的文化气韵,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每一个儿童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是美好的,是独特的,是有创造性的,是值得赞赏的。为使这一教学思想形成体系,我们开发了“童画童话”校本课程,使训练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习作训练,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从中受益。

(一)课程构想

睢宁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儿童画之乡”,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童画之都”。而睢宁实小正是这“儿童画之乡”“东方童画之都”的策源地,由我校学生创作的充满童真、童趣、个性十足的童画,是他们最“本真”的心灵倾诉。近年来,根植于“童画之乡”这一深厚的文化品牌,我校开设一门跨语文、美术两个学科的校本课程,它是我校系列校本课程之一。课程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作为内容,引导儿童走入社会生活中,用一颗不曾被成人世界同化的纯真的童心观察、判断生活,以儿童独特的方式表达本真世界,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及本地区儿童活动或生活特点的、能描述儿童本真生活世界习作课程资源,以期通过“生活→童画→阅读→说话习作→评价”课程的开发,提升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开启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及乡土写作资源的积累和运用。

本课程在借鉴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的基础上,对我校旧有的习作课程结构、课程安排进行改变,意在探求适合儿童心理、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童画童话课程,构建“活动、童画、阅读、说写”的全语言学习环境,最终开发一套有利于儿童身心、智力、能力协同发展的绘画及习作课程资源体系。特别针对目前小学生两节课必须完成一篇习作的现状,提供合理有效的改进方法和参考经验,有利于发展小学言语交际功能,赋予习作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写作,敢于“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好习惯。同时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还有意识地实现习作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健康快乐地成长。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绘画与写作都源于生活,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画是用绘画符号——具体的物象来表现生活;写作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来表现生活。为了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我们需要家长的配合,请他们在课外带着孩子参与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如远足、游戏、郊游等,积累生活和真实的体验,开拓学生思路、自主选择主题,然后画下所见所感所想。校内外,教师家、长还要有引领孩子们阅读的意识,鼓励并陪同他们进行大量的系列经典文的阅读,在规范语言的熏陶下学生能逐渐学会常用的表达方法,从而避免产生按照教师要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的生硬学习套路而产生的对习作的厌恶之情。成果呈现的形式要与童画紧密结合,如海报、剪贴画习作、想象画(童诗)习作、活动画习作、话题画习作、情境画习作、主题画习作、连环画习作、日记画习作、绘本创作等等。

(二)课程资源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我们通过问卷、习作主题意向等方式向学生征求习作主题,再由相关课题组老师论证,然后分学段开发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资源:低年级关注儿童本身,开发以“我爱我家”“我的学校”“你是我的好伙伴”“春天来了,放风筝去”“我们一起去秋游”“我会……”等为主题的“我的生活”系列资源;中年级扎根于生活,开发以“走进植物王国”“走进孤儿院”“爱心义卖”“养养蚕”“种种菜”“我是小小报童”等为主题的“多彩活动”系列资源;高年级依托乡土文化,开发以“家乡野菜飘香”“我从哪里来”“家乡童谣、故事知多少”“舌尖上的睢宁”“跟奶奶学大戏”“跟着爷爷去赶集”“我们的节日”等为主题的“乡土文化”系列资源。

课程实施由案例的形式呈现,主要由“童话”畅想、“童话”园地、“童话”课堂、“童话”王国、“童话”展台五部分构成。

1.“童话”畅想

“童话”畅想即课程构想,它是整个活动课程的出发点,我们将它作为学生活动欲望的“诱饵”,用近乎童话般的语言向孩子们发出活动、习作的号召,带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心聆听,开心玩耍,自由表达。

“乡土文化篇”《家乡的野菜飘香》开篇写道:同学们,你们吃过野菜吗?野菜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大自然馈赠我们的珍贵礼物。《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描绘了在灿烂春光中轻快地采集野菜;《影梅庵记》中回忆董小宛善于腌制野菜,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野菜的采集和食用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每一次采摘,都是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每一次品尝,都是回味无穷。野菜那些纯净、本真的鲜香,是我们绿色生活的见证。家乡的小河边、田埂上,到处都是野菜,它们有的可以制作成美味供我们食用,有的可以入药帮我们治病。野菜可真是太神奇了,想不想跟着老师去认识它们呀?那还等什么呢,快点出发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第斯多惠)。这样的开篇,这样的召唤,能唤醒学生感受美好、探寻未知的欲望,能让他们敞开心扉,以激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激发了学生画、说、读、写的兴趣。

2.“童话”园地

“童话”园地即教学总目标及活动内容的规划,我们期望它成为学生完整学习活动的导航标,包括课内外活动安排、说话和写作的内容及课时安排。

再以高年段“乡土文化篇”《家乡的野菜飘香》为例。教学总目标:“1.走进野菜世界,认识野菜,了解野菜的作用,通过制作标本、烹饪、绘画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动手、动脑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写,使写作不再是难事。”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宣读《告家长书》,写保证书;走进春天田野,认识野菜;画一画田野见闻;查阅资料,制作野菜标本;烹制野菜菜肴,举行美食品尝会,学写广告语,推荐自己的野菜菜肴;欣赏《野菜》名篇,写家乡的野菜;写倡议书,保护家乡的野菜。(具体内容安排见附一)

多样的活动把听、说、画、写结合在一起,家乡的野菜就这样一点一点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对家乡的热爱、保护环境的情怀不再只停留在口号中;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会了转述,大胆地推广自己的菜肴;他们学会了写保证书、广告词、倡议书;他们学会了烹制菜肴,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制作标本,学会了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学生不但收获了知识技能,还懂得了生活。

这样的安排充分地拓展了习作教学的时空,使习作不再局限于两节课,它和活动、绘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老舍语),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带领儿童走进生活,画儿童生活,说儿童生活,读儿童生活,写儿童生活,思儿童之思,画儿童之想,发儿童之感,抒儿童之情,写儿童之真……将习作指导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活动的时时处处,于是孩子们充满想象地、个性地、创造地、放松地、自然地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水到渠成,施教于无痕。

3.“童话”课堂

“童话”课堂,即课堂现场,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呈现出最优秀的教学设计及专家的点评。

以多彩活动篇《走进植物王国》第七课为例具体呈现“课堂现场”。第七课为“花木展览会”,四课时完成学习活动任务。先利用周五综合实践课举行花木展览会,学生当讲解员,讲解有关花木知识,评选优秀解说员;接着习作课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对照自己创作的儿童画,说最难忘的场景,然后阅读经典片段,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生动地描写花木展览会的经过,做到详略得当,表达真情实感;最后完成习作,送呈爸爸妈妈检阅。(详细实录见附件二)

“童话”课堂是为学生搭建的自我展示的舞台,将童画、经典文、习作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画读说读写”的全语言学习环境,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儿童身心、智力、审美、能力、情感协同发展。

4.“童话”王国

“童话”王国即“阅读链接”,我们意欲将其打造为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营养钵,主要呈现和习作主题相关的精彩片段、经典文,或是根据需要推荐整本书的阅读。

《童画童诗——“我的梦”》链接了高洪波《我想》、金波《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爱·格林菲尔〔美〕《就我一个人的时候》、奥古斯丁〔西班牙〕《梦里的故事》、金子美玲《我想变成一朵云》《不可思议》、贾尼·罗大里〔意大利〕《我好想》等十一首童诗,推荐阅读《金子美玲诗集》。听、吟、诵、唱童诗后,学生自然地发现诗歌的写作特点:运用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富有想象力,用词准确,表达真情实感,节奏感强等等。创作童诗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畏惧心理自然就不存在了。

叶圣陶指出:“阅读为吸收,写作为倾吐。”会读书的孩子,将来才能走得更远。让学生会写,以读助写、促进写、提升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这些精彩片段、经典文中,学生能习得习作的技巧,模仿、迁移、运用,降低习作的难度;吸收进来的知识通过语言应用实践,进行进一步感悟、重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增强习作的信心。

5.“童话”展台

“童话”展台是学生相互借鉴与再学习的园地,展示教师下水文和学生优秀绘画、习作作品。潘新和教授强调写作技能的提高须靠学生“自悟其理法”“自求得之”,不是靠知识的“授受”。学生通过阅读老师“下水文”看到发生在老师身上的故事,在教师看似无意识的点拨下,学生从“下水文”中自然习得如何立意、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等,习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方法。学生绘画及习作的展示,既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绘画、习作的幸福,又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

(三)课程评价

“童画童话”校本课程评价的开发正在进行:通过对学生习作水平、习作态度的评价,评价课程开发有效性。拟开发课堂评价(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等)、课外评价(家长评价、校园习作专栏、校园网络、专业作文网、年级作文月报、习作发表等)、班级特色评价(班级作文周报、作文集、班级博客)等校本课程评价资源体系。

童画童话,是儿童生活的起点,是生命最初的歌唱。让我们努力“召回”自己的童心,以敬畏的心境、信任的姿态,打开童“画”,聆听童“话”,让儿童回归童话的世界。

附一:【“童话”园地】

家乡的野菜飘香

【内容安排】

1.一课时,课内:宣读《告家长书》,了解《告家长书》的格式、内容,教会学生向爸爸妈妈转述《告家长书》的内容;小组讨论活动注意事项,集体写保证书,做好走进田野的前期准备。(说、写)

2.课外:集体活动——走进春天的田野。寻找野菜,仔细观察野菜的根、茎、叶,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认真倾听农科所专家的讲述,记住三种野菜的名称,利用DV或是相机记录下难忘的瞬间。带一些可食用的野菜及自己记住的三种野菜,回家后向父母介绍最喜欢的野菜,深化对三种野菜的认识。完成一篇活动日记,把自己在田野的所见所闻记述下来。(活动、说写)

3.一课时,课内:美术老师执教一节挖野菜儿童画指导课,指导学生回忆田野的见闻,用自己的笔画下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说、画)

4.两课时,课内外:通过查阅图书、上网、询问家长和老师等办法收集相关资料,邀请专家讲述,从学名、俗名、营养、药用价值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古诗句或小故事等几个方面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野菜,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野菜标本制作。(活动、写)

5.三课时,课内外:在父母帮助下,动手烹制美味的野菜菜肴,学写广告语,推广自己的菜肴。在“舌尖上的野菜”美食品尝会上,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携带自己制作的菜肴,说清制作过程,及野菜的营养价值,推广自己的野菜菜肴。(活动、写)

6.两课时,课内:欣赏有关《野菜》的名家名篇,尝试写一写家乡的野菜。(读、写)

7.一课时,课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野菜的营养及药用功能,针对目前环境污染,使很多野菜变成毒菜,甚至销声匿迹,指导学生写倡议书,唤醒人们爱护家乡的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说、写)

附二:【“童话”王国】

第七课 花木展览会

【教学目标】

1.举行花木展览会,学生当讲解员,讲解花木有关知识,评选最优秀的讲解员。

2.学会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生动地描写花木展览会的经过,做到详略得当,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花木展览会的经过写清楚。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行花木展览会,评选优秀解说员。(周五下午后操场)

【评析: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花圃,了解认识花木,并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给花木制作身份证,练习当小讲解员介绍花木,然后在花木展览会上一展讲解员的风采。学生喜欢这样的活动,不用老师特别要求就会用心观察,用心聆听。这时,在老师的安排下的说写训练,则是帮助学生找米下锅。童年就是这样快乐的,立体的,任性的。一次又一次的活动资源在不断满足和提升孩子心理需要的过程中,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习作资源。】

二、回忆场景,说难忘的事。

1.上个星期五下午,我们成功地举办了花木展览,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吗?说一说,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说。

3.美术课上,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画下来了,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印象最深的是人山人海的场景,有的印象最深的是满操场漂亮的花儿,有的印象最深的是自己讲解时忘词的尴尬,有的记住了别的同学绘声绘色的讲解,还有的把大家的表现都记在心里了,大家都是会观察的孩子。

【评析:绘画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本领,“童画之乡”的孩子最擅长的就是画画。绘画的过程是重温快乐的过程,五彩的画卷,奇妙的构图,是孩子心灵的倾诉。教室的墙壁上,学校的走廊里,随处可见他们童真童趣的画作,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相同主题的画连起来,就是一个精彩的绘本故事。】

4.花木展可真让人难忘啊!在班级群里,你们的爸爸妈妈看到我们画的画,都特别兴奋,都想知道花木展是如何开展的,你们的表现如何。今天,咱们就把花木展详详细细地告诉他们,好吗?作为送给他们的感恩礼物。花木展上发生了这么多让你难忘的场景,究竟该怎么讲,才能让他们一听就明白呢?

5.小组讨论。

6.听了大家的讨论,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7.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选择印象最深的场景去写,不能面面俱到。

【评析: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想说,想写,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每个孩子即是一座五彩斑斓的写作资源库,每个孩子都是一部精彩绚丽的童书。】

三、学习点面结合,描写细节。

1.印象最深的场景怎样写才能吸引人呢?一个大的活动,总会有好多人,你认真观察过一个人吗?下面我们来欣赏两个片段:片段一《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天鹅群破冰片段,片段二《大江保卫战》中战士们、黄晓文保卫大堤的片段。

默读片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天鹅群破冰、解放军保护大堤的场面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

2.指名答。

3.作者写了老天鹅、黄晓文,这是点的描写;又写了天鹅群、战士们,这是面的描写。在写活动或场景时,我们都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对照你画的画,利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场景。

4.小组内交流讨论。

5.指名说。随机点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说具体。

【评析: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仔细观察,那如何把自己观察到的具体地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从经典美文片段中寻找言语表达的精妙,启发学生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指导鲜活、贴切,学生用习得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的习作过程同样是自由、开心的。】

6.现在请你拿起笔来,把给你印象最深的点和面写下来,时间是20分钟。

7.佳作欣赏。

(1)指名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修改。

(2)指名读,从点面结合这一写法引导学生评价、修改。

8.修改自己的片段。

【评析: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一系列教学过程,活动激发写作动机、绘画选择写作素材、赏读课文片段指导写作技法有机融为一体,让习作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四、完成整篇习作,送呈爸爸妈妈检阅。

推荐访问:童话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