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做一个有故事的班主任

做一个有故事的班主任

时间:2023-05-31 19:2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主任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一间有温度的教室才是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孵化器,一个有故事的班主任才是优秀的班主任。

教室环境:一个生长故事的地方

30多年来,我给家长们写过多少封信,记不清了,但有一封信,刻骨铭心。

那是2011年9月3日,开学刚刚3天,有家长给我发了条短信:放学时怎么有主科老师不送队?怎么有老师普通话不标准?当时城区老师调配,三分之一的老师都进行了均衡交流,我和数学老师都是新进老师,家长们不放心是可以理解的。此时去查谁发的信息没有意义,解除他们的顾虑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情真意切地给家长们写了一封信,鼓励他们给我发邮件、打电话,为班级建言献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根据家长们的职业以及兴趣爱好,我特地开设了班级选修课程,请家长当义工、进课堂,参与班级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就这样,家委会领导下的“家长讲师团”“家长外联社”“家长读书会”应运而生。打开教室大门,让家长们自由地进出,全方位地参与班级活动的策划与推进,有效地融洽了家校关系,这样的教育合力显然是个人不能做到的,而我也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直到今天,家长群里还常常热火朝天。

由此,每学期开学前,给家长和孩子写信,真诚地聊聊班级构想,提出学科学习要求,成为我带班的第一习惯。

2016年11月,因为生病返校,我接任五年级。进班前,我依旧写了信,谈了我的建班设想。未见其人已知其道的方式,不仅拉近了我和家长、孩子们的距离,也让他们了解了我的性格和风格。班长陈实是个很有灵气的小伙子,两次交流之后,他就能有模有样地组织竞聘演讲和特长展示会,通过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面的票决,建立了家委会和班委会。然后召开班会,引导同学们确定了班名、班徽,特别是还讨论了10条班规。那天晚上,在妈妈的帮助下,他更是第一个跟着我注册了简书ID,和我一起记录班级故事。而他知道简书,是因为我发出的第一封信的链接。

更为欣喜的是,因为这一链接,不少家长和孩子知道我喜欢用简书这个平台记录教育教学感悟,也纷纷加入了这个“组织”,成为我们彼此交流、学习、鉴赏的一个途径。在家委会的协助下,我们的班歌、班报、班币等班级文化建设迅速到位。

在我们班级里,人人参加管理,个个是班级主人。而管理的文本载体就是我们的班级日记,每天由值日班长记载并公布。

涂鸦墙作为班级标志性的构思,主要展示孩子们的作文、书画、手工等作品;图书角则以青藤点缀,地上三三两两的靠垫,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阅读的环境;生物角主要是小金鱼、乌龟、松鼠、小兔等孩子们喜欢的动物,与它毗邻的是班级医务区、银行、缝补摊、班级共有物区等。整个教室宛如一个小社会,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交往、合作,认识生命和成长。

记得教室里的小兔子不幸去世后,孩子们隆重地为它举行了葬礼,并把它安葬。孩子们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悼文,记述了小组轮流喂养小兔子、给它清理大小便、更换兔笼的过程,这是一次生命的体验,更是生与死的感悟。

每周的班级活动课程,更是提升孩子们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数棋课程以棋会友、增进友谊,孩子们在棋盘上自由地进行智慧的交锋;童心诗社引导孩子们用诗意的语言说话,用诗意的心灵生活;书画课程,让孩子们自如地挥毫泼墨,在墨香中感受汉字古韵的博大精深;航模小组、滑轮车、中华武术等课程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畅通了学生多元成才的途径,为更多学生跨界学习创造了条件。

斯宾塞说课程是一个“跑道”,应该用动态方式去对待;而我则认为课程更是一份礼物,只有当课程成为孩子们的礼物时,孩子们才会有幸福的体验。于是,我积极开发班级读本,精美的选文配上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儿童画和朗朗上口的童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矫正的充满童趣的班级读本。因为是师生合作的作品,也就有了更特别的意义。每周六、日的早晨,我们在网络上诵读班本小书,用声音唤醒黎明,也开启家校共读的美好时光。

日复一日,我们的班级博客、QQ群、微信圈、班级读书小报、家校书信等平台,成为家长、老师、学生和外面的世界交流互动、共建书香班级的特色窗口。

日复一日地熏陶,孩子们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在自然和谐的同伴引领环境里,得到自然和谐的濡染和成长,到达“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一班级自主管理的理想境界。

班级活动:一种生发故事的场域

班集体活动是班级生命力的载体,班集体伴随着活动而产生,在活动中成长和发展。人们常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要想“心灵相通”,我认为关键要在“点”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对小学生来说,“点”的最佳载体就是活动。在班集体建设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一步步点拨、引领学生成长,努力用心灵赢得心灵。

除了在学科教育中引领孩子们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我还积极引领孩子们读好大自然这本书:去上海“热带风暴”,领略水的风采;去南京栖霞山看枫叶,感受秋的热烈;去山东日照,欣赏海上日出的壮美;走进西安古城,在历史长河里徜徉;在壶口瀑布,让飞溅的水花滋润我们的心灵;参观溱潼生态园,了解湿地文化;走进水绘园,感受古城如皋的悠久历史…… “舒卷开合任天真”,这是一片真正属于学生的天地,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曾经有人开玩笑地说,我是踩着刀尖的舞者。是的,在当下这个敏感的时代,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向大江南北,仅仅需要勇气是不够的,但是一切的犹豫和彷徨与孩子们的成长比起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孩子们的成長离不开同伴,只有在集体生活中,他们的心智才能成长。面对着不同线路的抉择,沟通、交往,意志、情感等品质可以一览无余,我们会发现只有离开书本的孩子,才是最真实的孩子。

特别是在全班去青少年素质基地生活的5天里,孩子们第一次10人一个寝室,那四个夜晚,每一个寝室里都充满着兴奋、新奇,每一个白天都是期待与不舍。当我让他们把熄灯后或起床前的两个时段内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有意思的生活远比有意义强得多,拆除了学校这个围墙,他们在户外集体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谦让,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成功的感觉,我还以活动为载体,提升班级生活质量。 “跳蚤书市”“图书漂流”“一站到底”“书画比赛”“亲子共读”“创意树叶”“舌尖上的美味”等等,没有一项活动不让孩子们着迷。最让孩子们着迷的是 “班级吉尼斯”比赛。比赛的项目五花八门,包饺子、做寿司、纸飞机、独轮车……每一个比赛项目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老师和家长退至幕后为助手,他们是自己的主人,正如孩子们所言,“我的童年,我做主”。

课程实践:一片生创故事的土壤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0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认识到,班集体建设不能纸上谈兵,不能信口漫游,更不能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必须遵循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构建起相对独立的班集体建设课程资源体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推进班集体建设课程化,我认为其主旨就是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所有学生都能分享到营养均衡、健康科学的德育课程“套餐”,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德育素质基石。

(一)开发家长教育课程

我注重利用家长的文化、职业、特长资源,开设“家长综合素养课”,不同职业的家长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接地气的舞台。经过3年多的实践,家长综合素养课已经推广到全校,走进了学校课程表,成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会场。同时,我还充分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作用,和家长一起带领孩子走进社区、福利院、博物馆等,拓展德育时空,构建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开发自主教育课程

一个优秀的老师总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兴趣,理直气壮地追求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拥有一个完全自主的世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班级推行了“学生讲坛”,为孩子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1. 学生讲坛,展示的是风采,收获的是自信

每学期一开始,我会根据孩子们的爱好特长设计一学期讲坛课表,把绘本阅读、笛子鉴赏、舞蹈起源、汉字变迁、名著人物群芳谱等开发成班级课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然后做成PPT上课。

比如本学期的两周,我们根据节气特征,进行了“秋之颂”诗词之旅。我先通过班级QQ群,推荐描写秋天的诗词,孩子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去研究,从诗词的作者到当时的写作背景,从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的意思,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到感悟的深刻内涵。特别是“中秋诗会”专场,从中秋的来历、习俗到中秋诗词、音乐,最后品尝月饼,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准备与实施,孩子们格外地专心,他们先自己钻研,再互相学习,最后共同成长。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是我一个人做不到的。

因为要做课件,孩子们会选择合适的图片和音乐。画面的选择、背景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又何尝不是孩子们对诗词研究的心得呢?而PPT的制作带给孩子们的又岂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此,一个小小的讲坛,开启的往往是一段时光之旅、一个心灵之约、一次妙不可言的穿越、一场知识的变革。

2. 学生讲坛,开发的是课程,催生的是能力

知识可以灌输,能力却不可以。除了我开发的指定课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课程,就是来自学生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偶然的生活现象中的突出话题。一句话,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都可以成为班级课程的来源。

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课程研发小组,由学科老师和家长志愿者、学生代表组成,从孩子们日常津津乐道的谈论中筛选话题,然后进行招募,成立同题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一名组员讲解。青蛙的生活习性、风筝的种类、长寿现象探秘、我看钓鱼岛、“两会”大家谈……一个个自主课程的合作开发,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为孩子们的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甲骨文追溯、竖笛演奏技巧与鉴赏、轮船构造、芭蕾舞与民族舞的区别、奇妙的数字、气体的产生、虹吸现象、溶洞的形成、眨眼的学问……一个个精彩的话题为孩子们打开了观看世界的窗口。

有孩子这样深情地说:“现在知道老师上一节课是多么不容易了,我长大了也要做老师,我喜欢这样研究,也喜欢把我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教育就是这样的简单,简单得让我们的孩子能感同身受就可以了。

3.学生讲坛,链接的是生活,融洽的是情感

因为论坛的产生、课程的研发、备课的实效等原因,把家长、老师、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体的作用,让孩子们一年四季风生水起。

于是,我们又幸运地有了一个提升课程品位的组织——妈妈联谊会,由妈妈们开发的“沐浴书香,亲近自然”课程也由此应运而生。因为妈妈们的参与,我们的讲坛延伸到了校外,延伸到了广阔的大自然。

春天,我们徜徉在大街小巷,和妈妈们一起吟哦描写春天的诗歌,在她们的带领下寻访名人,探寻历史变迁,在青砖红瓦里倾听家乡春天的故事。

夏天,钓龙虾、采菱角、摘葡萄,在长江边,搭灶台、捡柴火,让袅袅的炊烟升腾起两代人的精彩童年幻想。

秋天,田野是最美丽的地方,在稻香里倾听蛙声、虫吟,在硕大的红薯地里挖掘希望。

冬天,我们围炉而坐,猜谜语、诵经典、话童年、谈理想,让讲坛在冬的洗礼中越发纯净。

这是一个与自然相融的课程,以天地为教室,在这样的大教室里,孩子们倾听窗外最美妙的声音,在这样热烈、美好的野外情境中,班级的界限模糊了,学科的界限打破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隔阂更是荡然无存。教师、家长、学生一起策划,讨论形成方案,协同运作,又一起融入这样的活动中,这样的教育必然影响着孩子们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其实,对老师,对家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开发专题教育课程

为引导孩子们践行绿色生活、追求绿色时尚,吸引和争取更多的市民主动拥抱绿色生活,积极投入文明创建,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争当环保小卫士,做合格小公民”的系列活动,去城河边测水质,定期与不定期地行走在校园内、社区里、大街上,进行卫生宣传和打扫。电视台对我们的活动还进行了报道。可以这样说,真正做到了“小手拉大手,环保路上齐步走”。

汶川地震后,孩子们积极捐款捐物,与四川绵竹大西街小学队员结成对子,通过书信沟通,了解灾区伙伴的生活、学习情况,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之歌。

少年军校的体验,则把军营生活与班级的常规教育工作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磨炼学生的意志,开阔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为娇惯成性的独生子女注入了刚力。

到社区去帮助孤寡老人写对联,元宵节去福利院送元宵,周末去广场义卖,把不穿的衣服捐赠给山区的孩子。特别是当孩子们得知小伙伴王心怡的家长在帮助四川山区修路架桥的时候,更是纷纷托他捎去问候,那一本本图书、一包包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带去的正是孩子们绵绵不断的友爱之情啊。两年来,我们为重庆彭水建起了三个图书角,为乡村儿童的高品质阅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如皋市“同植长寿树,爱心连五洲”中华万岁林启动仪式上,邰瑾文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挥毫泼墨,即兴书写了关于长寿文化的楹联、名言名句,将自己的作品现场送给了来自2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夫人以及80多名长寿老人。

(四)开发成长系列教育课程

课程建设必须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近年来组织策划的“开笔礼”新生入学仪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十岁成长礼”“时间,你好”毕业礼在南通、如皋电视台播出,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关注和良好评价。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深深懂得,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不断坚持理论创新,才能推进班集体建设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深化。

“春风化雨三十载,只为桃李吐芬芳。”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但在班集体建设这条路上,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继续书写我们传奇的故事……

石春红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德育学科带头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

推荐访问:做一个 班主任 故事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