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福利和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福利和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时间:2023-06-02 19: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收益相比,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更有利于改善成员国的福利水平。根据国家类型的不同,以及产品内分工出现的部门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对各成员国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影响是有差异的,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产品内国际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福利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8-0107-0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开始兴起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分工模式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产业间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也不同于新贸易理论中的水平型的产业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它是一种新型的、基于某一产品的前后产业链而进行的垂直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在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下,一般技术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由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主要依靠部件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因此,伴随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国际贸易也同时伴随着零部件产品和最终产品两种贸易方式,而且从目前来看,零部件产品的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趋势相适应,目前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总的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集中于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以及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的解释;二是集中于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的经济效应的分析;三是集中于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决定因素的分析。总的来看,目前将产品内贸易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传统的以Viner(1950)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是集中于产品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在目前的产品内贸易分工格局下并不全部适用。笔者认为,随着目前东亚地区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该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进程的加快,研究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对各国在区域合作下的福利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从而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更好地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福利效应研究

1.局部均衡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迄今唯有以Viner为代表提出的关税同盟理论得到了较为严密的阐述和发展,因而一般认为,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Viner(1950)在完全竞争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之下,得出CU的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二者的净效应。如果一国加入区域组织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该国加入区域组织将获利;相反,该国无法从加入该组织中获得静态收益,加入该区域组织的动力相应就较小。图1即为Viner关于关税同盟理论的极好展示。

在小国假定条件下,图中SA和DA分别表示A国X产品的国内供给和需求曲线。B国和C国的生产成本固定,PB和PC分别表示B国和C国X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线,其中PB>PC。A国在与B国建立关税同盟前,遵循最惠国待遇原则,其对来自B国和C国的商品征收相同的关税t。显然,PB>PC,A国只会从C国进口,而不会从B国进口,进口量为mn。A国与B国建立关税同盟后,将由于其对B国产品免税,使B国取代C国,成为A国的供给者。由此,根据Viner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A国在与B国建立关税同盟后,其所获的净福利收益(△abe+△def)-□cers,括号内的前两项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而后面第三项则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加入关税同盟对A国是否有利,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大小。当然,Viner也指出了两种效应的大小主要与A国的供需曲线弹性、成立关税同盟前A国关税水平以及B、C两国产品价格的差异度等因素有关。

那么在以上所有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依照同样的分析方法,研究当该贸易产品由于交通、通讯等成本的下降,开始进行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产品内贸易分工的实行,有利于产品的各生产工序在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生产,同时有利于实现各工序生产的规模经济,从而有利于该产品生产成本的节约。另外,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这当然也包括零部件贸易品,这将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节约更多。这两种效应将会使得A国和B国该产品的供给曲线下移,如图1所示:SA下移至SA’,PB下移至PB’。此时,A国与B国建立关税同盟后,其所获的净福利收益(△agi+△djk)+◇ghqp-□ijsr,其中括号内的前两项为贸易创造效应,第三项为生产效率提高的效应,第四项为贸易转移效应。与没有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方式下的净福利收益相比,可以发现,由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存在,使得A国的净收益增加了,增量为梯形bfkg与菱形ghqp面积之和,即图1中“砖形”阴影的面积。可以看出,这部分面积的大小主要与两国生产成本节约的程度,即SA和PB两条曲线下降的幅度有关。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该产品生产成本节约得越多,则成员国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中获得的净福利收益越多。这意味着,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存在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成员国福利的改善。

2.一般均衡分析

以上是在单一产品下的局部均衡分析,下面我们在两种产品假定条件下,进行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福利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根据存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部门的不同,我们分两种情况分别论述。

首先,假定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发生在该国进口部门。同样,在小国假定条件下,如图2所示: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A国的两类产品,FF为生产可能性曲线,Pw为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际相对价格线。由于A国对其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所以Pd为A国国内价格相对线,PRTA为A国与他国建立区域贸易协定之后的相对价格水平,其斜率处于Pd和Pw之间。

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个生产部门都不存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情况下,本国的生产点为Q0,对应的该国的福利水平为W0。当A国与他国建立了区域贸易协定之后,生产点沿FF线上移至Q1,同时该国对应的福利水平下降至W1。说明在当前情况下,区域贸易协定建立后的贸易转移效应超过了贸易创造的效应。如同我们上文在局部均衡下的分析一样,此时福利水

平如何变化是不确定的,这主要决定于PRTA更趋近于Pd,还是更趋近于Pw。很明显,若PRTA更趋近于Pw,意味着该区域贸易协定对区内、外贸易自由化的歧视度较小,自然贸易转移效应有限,该国的福利收益会更高。

下面,我们假定A国进口部门X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我们知道这会由于生产成本的节约,使得在本国现有资源的情况下,生产产品X的产量提高,如图2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FF向外移动至FF’。当我们假定此时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生产点变为Q2,说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存在导致了Y部门产出的减少,以及X部门产出的增加;同时该国的福利水平上移至W2。这说明,此时虽然没有完全摆脱贸易转移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与不存在产品内分工情况相比,该国的福利水平还是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当然,改善程度依然依赖于PPTA与Pd和Pw的趋近度。另外还需要补充的是,当由于X部门生产成本的节约,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刺激厂商投入更多的资源生产时,若该区域贸易协定影响力足够大,使得由于产出的增加,降低了X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如图2中显示,将使PRTA变得更加平坦,向外旋转至PRTA’。此时由于贸易条件的改善,该国的福利水平进一步上移至W3,说明在区域贸易协定影响力足够大时,其成员国福利水平提高更多。

接下来,我们按照同样的思路,分析当A国出口部门存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情况下的福利变化,如图3所示。与以上分析相同的是:出口部门Y出现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区域贸易协定的建立会使得该部门产出增加,另一部门产出减少;福利水平则会得到提高。不同的是,若此时区域贸易协定影响力足够大,导致Y部门的相对价格水平下降,则会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该国的福利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出现,有利于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条件下成员国的福利水平,这无疑会增强各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能够给各成员国带来更多的福利改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的每个国民都能从中受益。以下我们将要对一国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变化进行研究。按照传统的H-O理论对生产要素的划分,我们主要研究对资本和劳动两类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分配的影响。根据国家类型和行业生产要素密集度的不同,我们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进行研究。

1.本国为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国家),当作为其进口部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下的分析

图4为按照传统的H-O理论分析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效应的基本方法,横轴和纵轴分别为该发达国家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的数量。假定存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本国的国内相对价格为Pd,与两种产品X和Y相对应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分别为X0和Y0,与这两条单位价值等产量都相切的等成本线的斜率为w/r,即分别是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的比率。由于单位价值等产量线的形状与位置完全取决于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生产技术条件,因此等成本线的斜率w/r也决定于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生产技术条件,所以w/r可以表示为产品的相对价格(P)和生产技术条件(T)的函数,即为w/r(Pd,T1)。OX和OY分别表示两种产品的生产扩张线,很显然,X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首先,我们假定X和Y两个产品部门都没有进行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当该国与他国建立了区域贸易协定之后,生产技术条件不变。而由于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实施,Y产品的价格将会下降(为简单起见,可假定X产品的价格水平不变),即相对价格水平从Pd变为PRTA。另外,由于Y产品价格的下降,该部门的生产厂商将会减少其产出。同时由于Y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对劳动的需求大幅减少,从而导致劳动相对资本价格水平下降。如图4所示,等成本线斜率由w/r(Pd,T1)变为(w/r)’(PRTA,T1)。其实,这正是Stolper-Samuelson定理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劳动相对价格水平的下降,也导致了两部门厂商调整资本和劳动的使用比率,分别由原来的OX和OY变为OX’和OY’。

接着,我们假定劳动密集型产品Y部门发生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同时假定最终产品Y的生产需要经过两道工序,分别是Y1和Y1,分别位于OY生产扩张线两侧,如图4,Y1位于上部,Y1位于下部(为了图形更清楚,这里没有划出Y2曲线)。这表明相对而言,Y1是资本更密集的生产环节,而Y2是劳动更密集的生产环节。因此,该发达国家将会专业化进行Y1环节的生产,Y2环节则外包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此时,发达国家的生产扩展线变为OY1。由于产品内分工使得Y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单位价值等产量线从Y0"内移至Y0"",新的均衡要素比价升高至(w/r)""(PRTA,T2),意味着劳动相对资本价格上升,收入分配发生了有利于劳动的变化。其原因在于,产品内分工实施使得Y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这无疑会刺激该部门厂商的生产。由于Y产品各生产环节在该发达国家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自然会增加对劳动的相对需求,从而提高了劳动的相对价格水平。当然,由于劳动工资相对水平的提高,会影响两部门对资本和劳动的比例,于是生产扩张线分别变为了OX""和OY,’。

因此,综合来看,当发达国家加入了某区域贸易协定,且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则劳动相对资本价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要权衡该国加入了区域贸易协定后对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对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从图4来看,这里劳动相对资本价格高于初始水平,说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从而提高了劳动的相对价格水平。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如果所建立的区域贸易协定影响力足够大,那么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在区域内实施之后,产品产出的变化将足以影响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如:假如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导致了该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下降,将会使等成本线的斜率(w/r)""(PRTA,T2)变得更平坦,为(w/r)"""(PRTA,T2),即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水平出现下降。所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更增加了劳动和资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复杂性。

2.本国为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国家),当作为其出口部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下的分析

采用与上文分析完全相同的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找出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劳动相对资本价格的变化情况。受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分析过程,这里只对研究结果进行说明。当该发达国家加入了某区域贸易协定,且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受区域贸易协定建立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会降低;同时,受资本密集型部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出现的影响,也会降低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综合来看,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一般会出现不利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变化。

当然,如果我们考虑到区域贸易协定本身对两部门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力,则会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最终影响要决定于这三种力量的权衡。

3.本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当作为其进口部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下的分析

当该发展中国家加入了某区域贸易协定,且资本密集型产品部门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随着区域贸易协定建立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会提高;同时,受资本密集型部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出现的影响,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则会降低。综合来看,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劳动相对资本价格的变化将取决于上述两种影响程度的大小。

如果我们考虑到区域贸易协定本身对两部门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力,则会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4.本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当作为其出口部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下的分析

当该发展中国家加入了某区域贸易协定,且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后,随着区域贸易协定建立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会提高;同时,受劳动密集型部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影响,也会提高该国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水平。综合来看,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一般会出现有利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变化。

如果我们考虑到区域贸易协定本身对两部门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力,则会降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最终对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决定于这种效应与上述两种效应力量的权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存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建立对不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影响,要取决于国家“性质”的差异和发生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部门的不同,可能扩大两类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可能缩小其差距,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调整政策,以缩小国内的收入差距。

三、相关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通过全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福利和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如何积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提出以下启示和建议:

1.东亚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结构明显,同时这些国家又具有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这些都为这些国家开展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铺平了道路;另外,这些国家建立了整体的区域贸易协定后,根据本文的分析,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各国福利的水平,这是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无法比拟的。中国应该顺应这一国际和区域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东亚整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同时分享新型国际分工和区域经济合作给其带来的福利改善。

2.根据本文的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区域经济合作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影响是不同,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调整与转移支付政策。如果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的区域经济合作使得中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收入水平降低了,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就会加剧,此时应对受损的一方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3.还需要补充说明的一些问题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产品内分工带来的不同生产环节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各生产环节的市场结构,依此观点可以认为一般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垄断性强的生产环节所获得的收益是越来越大的,而具有这些特点的一般是产品高端产业链的生产环节,这些生产环节一般又都被发达国家掌控,因此发达国家从中获得收益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获益有限。但是,同样有些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积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从长期看是有利于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积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同时,要在此过程中,尽可能提高中国企业的科技实力和水平,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责任编校 一诺

推荐访问:经济合作 分工 收入分配 效应 福利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