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世界经济失衡的成因及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世界经济失衡的成因及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时间:2023-06-06 18: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失衡加剧,各国经济运行都深受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步履维艰,复苏缓慢,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经济失衡的严峻挑战。多维度研究世界经济失衡的成因及对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对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失衡;创新驱动;经济格局

[中图分类号]F01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050-03

[收稿日期]2013-04-28

[作者简介]徐增文,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①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的观点,正常情况下一国外汇储备余额与进口额之比以40%为宜,而大多数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②“世界上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拥有了世界上近90%的财富。”程恩富世界财富分配失衡[EB/OL]http://.cn/articles/20111010/050102_2.htm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失衡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世界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长期运行和结构变动以及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本质上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潜力和速度的不平衡。危机则是经济失衡积累到一定程度能量释放的一种极端的显现方式,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梳理和比较一战前三十年、两次大战之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9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重大的经济失衡[1],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失衡加剧、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外汇储备急剧膨胀①、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2]、全球财富分配进一步不平衡②等。导致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既有实体因素又有货币性因素;既涉及发达国家因素又涉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因素。

一、世界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1. “中心—外围”格局

经济全球化既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占主导和“中心”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支配和“外围”地位。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规则更多地体现了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即使在同等国际竞争环境下,发达国家也会因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而受益。在全球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变迁过程中,虽然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常常形成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

2金融全球化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拥有大量贸易盈余的新兴市场国家将闲置的外汇储备资金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向金融服务业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即发展中国家向美欧发达国家出口,换回硬通货,而积累的贸易顺差反过来又投入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例如,购买美国的债券。而美国的大量贸易逆差,又靠这些资金流入弥补,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了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进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3.投资—储蓄结构失衡

开放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表明,经常性项目差额(CAB)实际上反映了国内储蓄(S)和投资(I)行为,一国净储蓄等于经常性项目顺差。一个国家存在经常项目顺差是因为储蓄不能转化为消费和投资,顺差是由于国内储蓄过高所致,而逆差则是国内储蓄过低的结果。“美国1966-2009年储蓄缺口累计达81万亿美元,与同期经常项目逆差基本相等。美国总储蓄不足主要是因为政府储蓄长期为负,目前财政赤字超过11 万亿美元;美国居民储蓄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下降,相应的,美国居民消费率持续提高,消费信贷超过25万亿美元”[3]。在美国储蓄率下降的同时,投资率却在不断上升,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刺激了投资支出的扩张,收入和资产价值的快速增长扩大了消费,减少了储蓄,储蓄和投资失衡进一步加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东亚大多数国家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除中国和日本外,亚洲地区的投资系数呈负值。由此可见,美国储蓄缺口是贸易逆差的内在原因,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亚洲地区储蓄盈余是顺差的内在原因。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导致美元大量外流,而亚洲经济体将贸易顺差所得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金融产品和国债,美元又回流到美国。亚洲经济体的高储蓄变相为美国所消耗,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高消费低储蓄与亚洲经济体高储蓄低消费的失衡结构。

4国际货币体系的“特里芬难题”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摆脱了黄金兑换率的束缚,虽然受欧元、日元、人民币等主要经济体的强势货币的不断冲击,但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以美元为主导。“目前美元仍然是60%的国际储备资产计价货币、70%左右的国际贸易交换媒介和80%甚至更高的国际金融交易的计价货币”[4](P67)。这种货币体系必然会产生“特里芬难题”,即在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体系下,“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就要求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这样做,就会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国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5](P1)。但是美国遵循本国利益最大化,滥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发行权,纵容本国借贷消费、扩大财政赤字,用美元应对对外债务和贸易逆差,“而其他国家则需要通过贸易顺差或借贷来获得对外支付能力,但借贷形成的债务最终仍需靠贸易顺差来偿还”[6](P74)。同时,拥有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的美联储在决定美元供给和货币政策时,并不完全考虑世界经济平衡与储备货币之间的关系,一些政策的实施,往往会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损害。

5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周期的不同步性

生产要素越国界、全球化流动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 “从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出口,发展为某些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集中并面向世界生产的新格局,表现为跨国外包发展和全球供应链延长”[1]。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动给各国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具有资本实力和技术优势的国家集中。国际分工格局变动效应主要表现为两个周期的不同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转移之前,技术、配套设施以及相关管理经验已经比较成熟,产业的调整在具有劳动密集型优势的国家一般会完成得比较快捷,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受技术创新周期的影响,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试验需要一个过程,往往会滞后一段时间。因此,各国的出口优势和行业竞争性周期不同步性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失衡加剧。

二、世界经济失衡下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持续的世界经济失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各国政府纷纷谋求国际经济合作,联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刺激经济复苏。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贡献迥异,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1由“一超独霸”向多极化发展

从近代世界经济格局变迁的规律看,一国发达的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带来的财富,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尤其是借贷、证券等金融资本,金融业会因为服务实体经济而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资本因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攀升,资本回报率逐渐降低,日益失去竞争力,产业资本外移或转成金融资本。国内的制造业中心地位慢慢让位于金融业,产生大量的金融食利阶层。国家为保持金融业的中心地位和金融食利者的利益,往往会保持净进口、扩大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和刺激对外资本输出并从中获得巨大收益。其背后的代价是以牺牲产业资本利益,国内产业空心化,失业率大幅攀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脱节等,危机不断,盛极而衰。随着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全球分工和金融等服务业布局进一步改变:欧、美传统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拉近与美国的差距;印度经济增长迅速;金砖四国经济地位日益提高。世界经济资源和经济力量加速向亚太地区和新兴经济体转移,世界经济重心和财富增长点正在由西方向东方、由大西洋两岸向环太平洋转移。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虽然仍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但是其基础地位已经受到冲击。世界银行通过投票权改革方案,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行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股东国。

2世界经济体政策协调互动空前加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化和经济依赖性的增强,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对话与合作交流空前加强,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运行的态势弱化。继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合组织之后,G20取代了G7、G8,成为各国对话、磋商与政策协调的重要平台。2009年9月25日,匹兹堡峰会发表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论坛。”在应对气候变化上,2009年第十五次哥本哈根会议因参与方分歧没有达成有效法律效力的协议,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在会议上得到比较充分的表达,少数发达国家企图强加意志给发展中国家的做法遭到强烈抵制。发达国家认识到,要解决世界经济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互相倾听、互相协商、互相尊重、互相关照极其重要,以强凌弱、强推霸权主义行不通。

3重建全球金融货币体系成为改革新诉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世界经济再平衡论,强调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储蓄不平衡和贸易收支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失衡的主因,企图把危机发生的根源转嫁给别国,而只字不提世界各国财富分配不平衡、资源占有与消耗不平衡、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不平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世界各国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弊端。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针对各国对国际金融组织治理结构改革的要求,加强了对世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实施监控和预警的研究,原先的金融稳定论坛机制被2009年6月26日在瑞士巴塞尔成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

在改革国际金融组织方面,扩大和增加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借款安排(NAB)增资方式成为折中选择。该方式实际上是IMF与成员国之间达成一种多边常备信贷安排,即参加方承诺在IMF需要时为其提供贷款,再由IMF转贷给成员国。匹兹堡峰会发表的《领导人声明》,“把至少5%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分配额从过度代表的国家转移到代表不足的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4新科技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

西方国家借助国家资本的力量,采取危机救援和经济刺激等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但是,相对于过去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复杂曲折的复苏过程中,国家资本和国家干预发挥的作用空间已经越来越弱小,像美国“二战”期间依靠战争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不会重演,把服务经济为主调整为工业经济为主的方案更不现实,新的科技革命及其产业化将成为推动下一轮世界经济繁荣周期到来的新动力。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科等科研与试验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手段。欧盟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与利用新技术,在新环保技术等一些关键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全球大力推进减少碳排放的谈判,全球碳减排标准协议达成后必将改变全球的贸易和经济格局。美国奥巴马政府试图把新能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增长点。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页岩气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美国逐步实现能源自立。俄罗斯加强了核能技术、纳米技术的开发与研制。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孕育发展,创新将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的科技革命或将到来,一旦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能形成资源能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引发大量公司企业的建立,并迅速形成新的分工和交换,从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力量,带动世界经济持续走向新的繁荣。

从1978年世界进出口第三十二位到当前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参与世界分工和世界贸易成就了“中国奇迹”。但中国并不是贸易强国,在当前全球分工中还处于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并面临着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劳动力福利成本等问题的挑战。中国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改变世界经济的失衡格局,但却可以主动调整发展战略,不断丰富和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实施对外开放和贸易战略的升级和转型,为推进“中国梦”坐标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刘钻石世界经济失衡的今昔对比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8(2)

[2]危机爆发前金融衍生品总市值达到680亿美元,超过全球GDP总值的10倍以上[EB/OL]http://.tw/column_cont.asp?id=133

[3]http:///content/show.aspx?newsid=175278

[4]董君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中的货币霸权转移[J]当代经济管理,2010(10)

[5][美]罗伯特· 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苗长青,李冬梅认识全球经济失衡的症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

[责任编辑孙广耀]

推荐访问:成因 世界经济 失衡 全球经济 格局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