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现代审计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有效尝试

现代审计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有效尝试

时间:2023-06-09 12:1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作为一名审计理论研究者,总是希望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探讨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甚至开创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尝试开创新领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学术迁移能力;要求研究者既能在梳理已有中外文献上得心应手,足能“以正视听”,更要能密切联系最新的现实问题和学科专业环境,提出新见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王会金教授的《审计心理学》新作,就能给予我们这样的印象,并给人一种难能可贵之叹。该书不仅是王会金教授本人继《风险导向审计》、《知识经济与现代审计》等著作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南京审计学院“审计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江苏省高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的系列成果之一。

审计心理学是现代审计学与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的问世,正如裘宗舜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言,“为审计科学百花园地里增添了一枝奇葩”。综观《审计心理学》一书,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最值得称道,一是浓厚的理论色彩,二是严谨的逻辑结构,三是鲜明的实用价值。

浓厚的理论色彩

上个世纪60年代前,审计一直被认为是完全实务性的,这一观点的盛行,使审计理论研究长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1961年,莫茨(Mautz)和夏拉夫(Sharaf)两位教授的专著《审计哲理》(Philosophy of Auditing)问世,开创了西方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正如他们在该书中所说:“如果没有系统理论的支撑,很难想象审计还能够进入科学的殿堂和被认为是一门有学问的职业”。我国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1989年和1995年分别在贵州和四川举办的两次全国审计基本理论研讨会,对审计概念、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及审计基本理论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这对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审计基本理论越来越关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但对审计活动中的行为主体——人这个最重要、最活跃因素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却仍显薄弱。

综合运用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相关理论来剖析包括常见的贪污与舞弊等审计领域所涉及的心理问题以及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作者专门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本书所运用的理论,而理论分析的内容更是贯穿于全书。这和本书的选题及价值取向是密切相关的。多年来,王会金教授对学术孜孜以求,紧密追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实践最新经验及其运行效果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敏感性,学术研究思维缜密、思路开阔。本书正是作者多年来对审计科学与心理科学合理嫁接并深入研究思考的结果,作者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也是本书诸方面研究观念的细化和深化。

作者科学界定了审计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是基本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厘清了审计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的关系,指出以上四种心理学虽均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但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相互结合,共同为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满意感服务;而审计心理学则融汇了所有的相关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分析、考察和研究。

又如,作者在分析审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时,强调审计心理学绝非是审计学和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从审计学角度运用几个心理学术语拼凑而成。审计心理学研究的物质运动性、规律客观性、要素相关性、内容多元性、精神时代性以及广泛群众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绝非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变动的。

显然,上述理论研究不仅具有基础性,而且具有开创性。

严谨的逻辑结构

《审计心理学》是作者20余年研究审计学基础理论的集大成之成果,有着非常严谨缜密的内在逻辑结构。全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是审计心理学的专题理论研究;第二板块是审计心理学中的“人—人”关系研究;第三板块是审计心理学中的“人—物”关系研究。三大板块脉络清晰、纵横贯通、经纬互补、层层推进,整个专著将审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意义等基本理论问题及审计职业心理、审计个体心理、审计组织与群体心理、审计关系心理、审计计划与方案确定心理、审计调查心理、审计取证心理、审计报告心理、审计决定心理、宏观调控心理、审计法规心理、常见财经违规心理及审计对策、审计质量心理和审计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心理等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际上,许多学者在撰写审计学专著时,在篇章结构上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困惑,即如何处理好 “审计主体为主线和审计客体为主线”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审计主体主线论”(即按照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来组织框架),还是“审计客体主线论”(即按照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来组织篇章),都难免会落入俗套或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

作为一部厚重的审计基础理论的专著,显然要求著者不仅要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还必须占有详尽而扎实的资料。由于审计心理在国内学界没有得到普遍关注,译介的原始资料和文献又十分匮乏,尤其对于发展演变中的动态信息,若要同步了解更是困难重重。而王会金教授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十多年持之以恒的求索和对学术前沿的紧密跟踪,拥有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同时,他也适时地吸纳了国际学术前沿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使自己的研究不断有新的拓展和跃进。

正是基于前期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简单地对所谓的政府审计心理、内部审计心理、民间审计心理以及财务审计心理、绩效审计心理、经济责任审计心理等泛泛而谈,而是独辟蹊径,从审计心理学研究的“人—物”关系和“人—人”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对审计主体的心理现象、被审计者的心理现象、审计中各种行为的心理特点、审计的社会心理效力以及审计活动中的心理交互作用等内容进行重点研究,这种框架显然凝聚着作者对审计心理学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鲜明的实用价值

《审计心理学》在开展理论分析的同时,也不乏有特色的个案分析和事例研究,这有助于人们从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面和更加贴近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审计心理问题,同时,也使本书更加具有可读性。

例如:在审计实施阶段,对审计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作者系统探讨了审计对象在面对审计时主要表现出的对抗心理,指出持这种心理的被审计者一般会认为审计是有目的地来查找自己的问题,是专门来挑刺找毛病的。因此,他们不会主动配合审计,往往表现出各种形式的对抗,如出言不逊、蛮横无理、喊冤叫屈。

针对上述心理特征,作者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取证技巧:摸清对方心理——把握分寸、切中要害;对人倾注真情——因人而异、先理后情,并以个案分析的形式予以佐证。这些见解引导审计人员和审计管理者不仅要将自己定位在监督者的角色,更多地还要从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设者高度来定位自身审计工作,这无疑又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所强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以及刘家义审计长所提倡的发挥审计监督的“免疫系统”功能,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揭露问题,避免“屡查屡犯”现象,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等要求是一致的。

这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互为表里、心理分析与对策建议相得益彰的做法,表面看来是比较容易的,好像只要检索到材料,就能够把问题解决,其实在实际操作中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如果没有很规范的好方法,就会把材料做成一锅粥,根本不可能做到科学化。显然,王会金教授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他综合运用了审计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可靠的,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也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总之,《审计心理学》是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中一部值得一读、不可不读的力作。

推荐访问:相结合 心理学 尝试 审计学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