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装甲车辆研制印记(之一)

中国装甲车辆研制印记(之一)

时间:2023-06-13 15:5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駽5w_z]ݴiۍ_66vߝ}^uM}ݵizۯZ书记,主管618厂研制的WZ532履带式装甲输送车,201所研制的WZ522-1、WZ522-2、WZ523三种轮武装甲车辆。1972年4月26日,“二四会办”撤销地区工作组,成立科研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参加二四会战的有84个主要厂、所,180多个单位。13个会战组分为5个车型会战组加8个专项会战组:120滑膛炮、100滑膛坦克炮、双向稳定器、发动机、光学仪器、电台、电器、反坦克导弹。仅会战组成员约2 000余人,参加试制的人员就更多了。

“218会议”对轮式装甲输送车的研制提出了16人和24人两个方案,分别称为WZ522-1和WZ522-2轮式装甲输送车。当年5月,轮式装甲车辆的远期方案——WZ523轮履合一、液压传动的轮式装甲输送车也列入了会战项目。因此,又曾一度称六种新型装甲车辆会战。其实,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用“解放”牌汽车CA-30研制定型了WZ521轮式装甲输送车。当时,定型了轮、履两种装甲输送车,只投产了WZ531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其中,522-I车采用由汉阳汽车制配厂研制的35D(EQ245)8×8军用越野汽车部件(35D车1969年11月开始研制,预计1973年设计定型)组装,战斗全重10-10.5吨,乘员2人,载员16人,武器采用12.7毫米高射机枪,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发动机功率204千瓦,最大行程500千米。从后勤保障、零备件供应等考虑,522-1所用汽车部件必须是国内生产的军内装备系列的汽车部件,但由于选中的35D军用越野汽车还在研制之中,因其迟迟不能设计定型,522-1车也只好搁置。

1970年9月中旬和翌年9月中旬各试制出一台522-1车。至1974年底,样车行驶25 000千米。在试验中发现:发动机过热,第一台35D车发动机功率只有150千瓦,行动部分零部件损坏较多;分动箱温度过高,轮边及车内传动轴因焊接问题,有较多扭断焊缝情况;变速箱四档脱档;装甲板有裂纹等。

而522-2车由长春汽车研究所设计,江西朱砂冲汽车厂负责试制。战斗全重12~13吨,乘员2人,载员24人,武器采用12.7毫米高射机枪,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发动机功率354千瓦,最大行程500千米。当时,该厂设备、能力有限,通过曲折的拨款渠道,拨付了32.6万元试制经费。在201所、长春汽研所的协助下,经全厂职工日夜兼程,艰苦奋战,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于1972年7月15日试制出一台样车。但所采用的各汽车部件,多没设计定型,质量难以保证,试制车辆被运往201所储存,搁置起来。

523车本是长远科研项目,由于“激情燃烧”的促使,提前为近期项目。其战斗全重11.5吨,乘员2人,载员12人,武器也采用12.7毫米高射机枪,最大速度大于70千米/小时,发动机功率335千瓦,最大行程500千米。设计人员和工人师傅们一起日夜奋战,终于于1970年9月中旬试制出522-1车和523车各一台。1971年4月试制出第二台523车。虽然523车试制了两轮,但最终也因可靠性问题而搁置。

522-2和523都配备V8-135柴油发动机,因为战斗车辆采用柴油机比汽油机更安全些。

532履带式样车采用动力、传动装置前置方案,车体后部开门,构成较宽敞的承载室,人员上下车都较方便。车体两侧、后门开有9个观察孔和射击孔,便于载员观察、发挥火力。该车采用V8-135柴油发动机(专为WZ43l牵引车研制),轴线固定式液压离合器换挡,二级行星转向机构,液压操纵,有5对单负轮、3对托带轮、5对筒式液压悬挂等部件。1970年9月12日,第一台532样车落地行驶。

1970年10月4、6两日,六种新型装甲车辆在装甲兵南口试验场进行表演和考核。532样车存在的问题

是:噪音大,隔热差,发动机过热,车内温度较高,操纵较重,变速箱操纵滞后;二级行星转向机转向位置不定。车底距地高保证不了(油气悬挂造成),油气悬挂存在密封、拉缸、高温等问题。当时研制的六种新型装甲车辆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最时兴的“三液”技术,即传、行、操三大部件分别为液力(液压)传动、空一液(即油气)悬挂、液压操纵。虽然性能优越,但可靠性问题最大。

第二战役:“定型车”阶段

1970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六种新型车辆定型车任务落实会议,也称“105会议”,由68个单位、141人参加会议。会议要求样车当年冬季进行试验,第二年一季度生产出“定型车”,并于“七一”献礼。会上决定:532车的武器系统改装双20炮;615、616装甲板各上一台车;在一台样车上采用水上推进器;不再采用锻造履带板、铝负重轮;战斗全重有所增加,发动机功率应为476千瓦才能保证战技性能的机动性要求,虽发动机已强化至408千瓦,但总体上仍不能令人满意。

总结起来,其总体设计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牵引力的问题。由于车重增加,发动机功率不变,牵引力计算矛盾较多。为达到战技指标机动性的要求,曾探讨过多个方案。在保持样车变速箱基本不变、侧传动器两齿轮中心距不变的前提下,改侧传动比6.1为5.6;改变速箱主传动传动比1.45为1.73;改主离合器摩擦系数8为11。其次是车重增加,水上行驶的安全性需提高。第三,采用了由履带、诱导轮驱动的管道一叶轮式水上推进器。

1971年元旦至2月4日,532样车在哈尔滨寒区进行了914千米的试车,发现一些问题:操纵油压不稳,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时操纵滞后;液压离合器换档,四档漏油,摩擦片分离不良;大制动器过热;油气悬挂可靠性差,漏油、气严重;发动机过热,水温经常达100摄氏度。

战略转移:部件攻关

1971年3月15日,召开了六种新型装甲车辆“七一”前、后“定型车”会战工作会议,也称“315会议”,实际上是部件攻关的动员大会。这是“二四会战”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由于急于研制“定型车”,敢于实事求是地转向部件攻关。会议要求:3、4月“定型车”出车后,“七一”前进行6 000千米试车,主要考核车辆的机动性能及各部件的情况,也可进行部件攻关台架试验。“七一”后,可以继续进行其他定型试验:120、100滑膛炮及火控系统的定型;车辆的夏季暑区试验,尤其是水陆坦克水上射击试验;定型图纸资料的整理等。要求522-1、522-2两种轮式装甲车进行2.5~3万千米的定型试车。

8月31日,“二四会办”召开532车办公会议。618厂在汇报情况时介绍,两台车已各行驶1 292千米、777千米。试验中发现:发动机油水温度过高,其中一台车发动机本体平衡轴抱死,损坏较严重;转向机闭锁离合器打滑,小制动器不随动,大制动器有响声。变速箱油压不稳,液压离合器换档打滑;油气悬挂温度过高;负重轮挂胶甩圈;车体方面,两台车分别为615、616装甲板,其中616甲板变形大,底甲板上凸,615甲板焊接性能差,裂纹较多。根据工厂的意见,组织部件攻关组,确定攻关项目。利用现有两台车作为活动试验台,考核、改进部件,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完成寒、暑区试验;从行驶里程和试验项目上,严格按定型试验的要求,反复试验、改进;台架试验与实车试验同时进行,力争年底部件过关。这些试验都是工厂摸底试验,作为结构、部件定型的定型试验。第二年再按定型车试制、试验,作为验证图纸、国家定型车用。

9月,在“二四会战”地区工作组长会议上,相关领导已经认识到,前段会战工作要求过急,我们只是“空军司令部”,既无权又无钱,决定逐步把各项目向五机部转移。10月,研制阶段的主角——五机部开始行使军工产品科研计划的管理权,并向所属的相关厂、所布置下一年四种新型装甲车辆的科研计划,其中“二四会战”项目单列。12月24日,532车经试验及部件攻关后,向“二四会办”汇报,提出了部件的改进方向和论证后的战技指标。

1972年6月13日,五机部召开科研座谈会。会上讨论确定:532车配备14.5毫米机枪;浮力储备不能低于20%;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大;将样车改成机械操纵、扭杆悬挂进行摸底试验。要求lO月底完成试验,出定型车前,拿出方案,正式向上级汇报。

1973年3月15日,在槐树岭召开了532车议定战技指标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的改进方案:为提高车辆的水上安全性,车体高由1 300毫米加高至1320毫米,两下侧装甲板加宽60毫米;装水上推进器,取消翼子板;车体采用A531车装甲板;武器配备14.5毫米机枪,半防护,留出装导弹的位置;532定型车采用双负重轮、销耳挂胶的挂胶履带;改油气悬挂为扭力轴加减震器;机械加液压助力转向操纵系统等。

1973年7月20日,装有水上推进器的2号车做水上最大速度测试。测试中出现防浪板翻倒故障。根据发现的问题采取了加固加高防浪板、调整车重心与浮心的位置,使车在水中的姿态微微后倾、增大浮力储备等改进措施。

532车的动力问题一直是五机部十分重视的问题。为此,1972年5月组成了专门工作组,调查研究并解决该问题。研究认为,发动机408千瓦的功率只能勉强达到,但适应性系数小、燃料消耗率高、寿命短,有的性能不如A531车的D-6发动机。工作组建议用V8-150发动机代替,但研制工作需从头开始。1973年12月,工厂第一次提出从国外进口风冷发动机的建议。

1975年7月5日,“二四会办”撤销。

从1970年至1975年,“二四会战”历经5年。532车根据我国的国情,研制思路准确,工作扎实,采用了比较现实、可靠的技术方案,广大科研人员做出了突出成绩,532车也成为了“二四会战”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唯一一颗闪亮的明星。

总结来说,532车前后做过3轮、6台样车,累积试车30 000余千米,没能设计定型。1976年又做了一轮定型车,接受国家二级定委一年半的定型试验,由于发动机和行动部分部件不可靠,也没能设计定型。

1978年,五机部引进德国风冷发动机样机,分别装A53l、532车试验。1987年用7台风冷发动机装出7台WZ534定型车,1989年设计定型,即89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原定与装有车载25炮的WZ534A履带式步兵战车一起参加国庆40周年阅兵大典,但大典因故取消。

“战”后总结

在文革的一段时间(1969年底至“913事件”),林彪等曾以落实毛

泽东主席“要准备打仗”的战斗号令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指示,插手过“二四会战”。毛主席的战斗号令和重要指示极大地激发了兵器工业广大职工装备更新、准备打仗的热忱和干劲。虽然“二四会战”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它推进了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更新装备的历史进程。

“二四会战”是我首次参加坦克装甲车辆科研管理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我亲眼目睹并亲身体验到了兵器工业广大职工为响应毛主席的战斗号令和重要指示,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动人场面,那种艰苦奋斗、废寝忘食的忘我精神,真是一曲激情燃烧的壮歌!从1970年“218会议”至1971年4月,仅14个多月,六种新型装甲车辆就研制出两轮车,真是历史的奇迹!

不过,“二四会战”也留给我们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思:第一,两个“三结合”的会战形式,当时被提升到政治路线高度。第一个“三结合”在论证阶段,由使用单位牵头,提出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科研阶段,科研或生产单位牵头,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满足和达到战技指标要求;定型阶段,国家试验场或使用单位牵头,考核科研产品是否达到战技指标要求。这样分工明确,任务清楚,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第二个“三结合”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典型表现。错把自己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当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了改造对象。532车的研制过程证明,科技人员仍然是产品科研责无旁贷的主力军。第二,目标定的太高。当时脱离国情的“赶超”忽视了现实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坦克装甲车辆的装备更新涉及的科学领域较多,由于受国外技术封锁和国内基础工业水平的约束,没有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国防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过于急于求成。搞科研应循序渐进,不能随意地跨越。1970年9月,初样车落地跑车,未经过充分的试验,样车上暴露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直接进入定型车阶段,结果问题又出现在定型车上,这就浪费了人、财、物和宝贵的时间,急于求成却适得其反。第四,装备研制的正确思路应该是总体带动部件的攻关,部件促成总体的研制。部件无储备,总体无炊米,总体要赶超,部件先攻关。实践证明:部件不过关,即使上了样车,也只能把已经制成的样车或“定型车”当作活动试验台。部件攻关不到位,战技指标就定不下来,拖着整车的后腿难以设计定型。第五,当时轮式装甲车辆的论证不充分。轮式装甲车辆的研制只是在“二四批示”下达之后,在“218会议”期间确定的,因而战术技术论证是不充分的。根据当时的国情,我国的汽车工业刚刚起步,不说“赶超”,就是解决“有无”都不具备条件,因此要求国内生产、部队装备系列设计定型的军用越野汽车就更难了。

总之,“二四会战”在毛主席战斗号令和重要指示的感召下,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推进了坦克装甲车辆研发的历史进程,聚集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也使我国装甲车辆的研制有了技术储备。

一段佳话,一曲壮歌,一幅蓝图,一簇鲜花!

推荐访问:印记 中国 研制 装甲车辆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