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语文课程标准》的情感蕴涵

《语文课程标准》的情感蕴涵

时间:2023-06-15 17: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妨从它蕴涵的“情感”入手:对母语的忧患意识和反哺,与文本的多元对话和尊重,对学生主体的确认与调适真爱。

关键词:情感 忧患与反哺 对话尊重 主体与真爱

语文教学中“情”的问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多次提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建议中又明确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全日制高中语文课程》里,则有近三十次直接提到“情”字。由此可见,重视情感的培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

当然,如果我们能再深入思考一步,挖掘课程标准后边的隐含信息,将会发现更加广阔的情感天地。

一、对母语的忧患意识和反哺之情

汉语是我们每个人最先接触也最常用的语言,是当今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极富表现力并创造出辉煌灿烂华夏文明的语言,按理说在这块土地上,它本该有着得天独厚且无与伦比的优势,足以引起每一位学习者的自豪,也足以受到特别的尊重。

母语与人们可谓是此生俱随,结伴而行,自有特别的亲近感,其作品反映着他们的生活,表达着他们的诉求,与人们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加之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彼此投合的审美趣味,母语无疑具有其他语言不可比拟的魅力。

二、对文本的多元对话与尊重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的人要反映大千世界纷繁的客观事物,必然在观察、感受、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鲜明的态度。或爱或憎,或悲或喜,或赞扬或批评,或同情或厌恶……把这些用文字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而凡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往往流传千古仍能熠熠生辉,足见“情”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总是有着多种阐述的可能性。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上世纪六十年代《语文》课本认为“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上世纪八十年代《语文》课本认为“她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小说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三、对学生主体的确认和调适真爱

高尔基说:“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也会。”可是,我们真的会爱自己的孩子吗?曾几何时,我们喊了多少年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结果走进了误区:教师成了教材的奴隶;以课堂为中心,学生成了接纳的容器;以学科为中心,语文成了肢解文本的过程。显然,过度的教材意识使语文教学发生了变化。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学应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人的终身奠基。

新课标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实际上也体现了走进学生心灵、生活与知识的三重境界。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动发展的过程。从这一高度出发,教育就是要保护人的自主意识,保护人的创造个性,保护人的完整人格。就是说,教育应根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使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

语文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条大河:汹涌澎湃,风光独特。有暗礁,有风浪,我们就是在这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肆意行走的人,而指路的灯塔就是课程标准。新课标,就体现了强烈的情感。对母语血浓于水的亲情,对文本尊重、咀嚼,对学生则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创新发展。只有学生的真正成长,才能有“为了学生的发展”,也才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的机会。悠悠文明,泱泱大国,倘若不铭记这一点,则难以立足于世界。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里蕴涵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县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蕴涵 课程标准 语文 情感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