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把脉中国特色景观评价

把脉中国特色景观评价

时间:2023-06-16 16: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环境评价的意义很像为地球做“体检”,探究其“五脏六腑”的资源是否健康,而景观评价是环境评价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检视地球表层,对其身体面部的“美丽资源”进行判断评价。长久以来,人们重视地球的内在资源,忽视或轻视其表面资源,景观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纠正此偏差。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中期开始将国土景观资源纳入国家战略资源,这一举措,其景观资源得以充分展示其魅力。中国应充分借鉴近代世界各国的经验,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建立并完善景观评价机制,为新时期建设中“美丽中国”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的核心是将中国特色的风景美学“偏好”与独特环境观纳入评价指标中,并借鉴当代欧美景观评价体系中“生态为先、保护特色”的原则,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完善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与体系。

关键词:

景观评价 风景美学元素 独特环境观

中国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29-03

一 感性景观评价与科学景观评价

感性评价是指个体的、以感性与经验为主的景观评价。对环境与景观进行评价并不是当代新鲜之举,而是伴随人类文明史开端就出现的现象。每个个体的人每时每刻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周边的生存环境与景观做着判断与评价,小到每天根据天气变化穿衣戴帽;大到随着季节时令改变春耕秋种等。对环境的这些判断与评价大多从安全、生产、娱乐等方面出发,是人们世代生存与生活的重要本能与经验。感性的环境与景观评价也可能超越个体,变为家庭、族群或被更多人认可的认知经验,这些认知经验通过口头语言、文字与文学、绘画、园艺与园林设计、美学与哲学等载体被保存和流传。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展子虔《游春图》到法国印象派风景绘画;从伊斯兰园艺到中国晚清江南园林;从马可波罗手书到徐霞客游记,这些文化与思想结晶,均可列入人类对环境与景观的感性评价之列。应该说,感性的环境与景观评价一直存在,也会永远存在下去,因为对环境与景观的评价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之一。

科学的景观评价是指公共、有组织、以理性方法为主的景观评价。科学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虽源自哲学、美学、生态学等,但其实践应用的方法却主要基于统计学、数学以及心理学、心理物理学等近当代前沿交叉学科。

文献记载的科学景观评价始于上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当时的德国在修建高速公路时,考虑行车安全与驾驶舒适性,对道路周边的风景资源进行系统调研和科学评价,进而在评价之后对公路设计进行调整,以合理利用道路周边景观资源。

科学景观评价体系的完善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时美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之时,遇到了环境恶化与危机,在政府推动下,学者专家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较完善的国土环境与景观资源评估方法体系,继而对全美国国土景观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评估评价。其评价方法是对国土景观资源以保存、保留、部分保留、改造、最大限度改造五种模式进行逐格评价。美国于1969年在全世界率先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在法规中有一句关键文字表述了该法规的核心理念:“确保所有美国人生活在安全、健康、多产、有审美和文化的愉悦环境中”,其中的“审美和文化的愉悦环境”代表了对景观美学与视觉质量的认同。之后颁布的《荒野与风景河流法案》和《视觉管理系统》进一步将国土景观资源的价值与地位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始终把国土景观资源的开发管理权控制在国家层面。

继美国之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国土景观资源评估方面多有建树,并力促欧盟于2000年通过了《欧洲景观公约》。<欧洲景观公约》的一大进步是指出了环境景观没有优劣之分,所有的环境景观都处在生态系统之中,并承担着不可分割的生态角色,对景观的科学评价应从其独特性入手,保护景观的独特性是景观评价的核心目标。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许多学者从学术层面开始探讨景观评价相关课题。同济大学刘滨谊提出,景观评价由景观意境等八个组合概念构成。北京大学俞孔坚在《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一书中系统介绍了美国的景观评价系统与方法。部分学者采用评价因子得分累加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科学方法,尝试评价的定量化。然而,对景观资源的认同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环境评价体系中的景观评价方法缺少切实可操作的措施,始终处于可有可无之中。由此导致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开发建设中,在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国土景观资源不可逆的破坏也达到了高潮。

纵观历史上的景观评价方法可以判断:个体的、广泛的感性景观评价是理性科学景观评价的基础,当代的科学景观评价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或方法,其根基与营养源于更富历史与文化的感性景观评价。故此,探讨中国特色的景观评价方法,离不开对中国文明史中与景观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作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人独特环境价值观的挖掘。将中国独特环境观纳入到景观评价体系中,是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课题重点探讨的目标之一。

二 景观评价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概要

生态学、美学和环境美学以及环境伦理学是科学景观评价的理论依据。生态学是研究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理论研究涉及到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美学又分为古典美学与当代环境美学,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复兴、黑格尔、马克思等美学思想以及当代环境美学深深影响着景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伦理学是探讨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学科,从环境伦理学的演变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从对自然利益毫无意识到对自然利益开始考虑并加以保护经历了长久的转变过程。

国外在景观评价的实践方法上大体经历了三种模式:专家模式、公众参与模式和GIS与大数据模式。早期的景观评价是由欧美的知识精英提出并参与实施的,他们中有环境专家、地理学者、规划师、建筑设计师、画家、摄影师等。专家模式有两个重要环节:其一是桌面工作,主要是对评价区域进行资料收集与系统分析;其二是现场踏勘,组织全体专家对评价区域进行实地调研,之后对桌面工作和现场调研两个环节的工作展开讨论,最终对全区域进行逐格评价并打分。专家模式的优点是效率高,但由于没有被评价区域内原住民的参与,这种方式结果的公允性常被批评。公众参与模式是对专家模式的一种修正,其方法是通过问卷调查或重点提问的方式将公众,特别是被评价区域原住民的意见纳入到评价程序中,公众参与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心理物理学等方法。

在近几十年景观评价实践中,科学的方法被不断演绎并介入中,国外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提出公众偏好模式( Preferencemodel)、形式美学模式(formal aesthetic model)、成分代用模式(surrogate component mode)、生态模式(ecological model)、心理模式(psychological model)、心理与现象模式(psychological andphenomenon),以及基于统计学或数学延展出的Delphi法、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层次分析法(AHP)等,这些方法各有侧重与创新,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景观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到来,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参数在环境评价与景观评价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软件支持下,运用科学方法,采集、分析、管理与应用地理信息和地理数据,进而完成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多种功能的技术系统。

三 中国特色风景美学元素与独特“环境观”

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人民看待风景景观的相同性与差异性表现在哪里?中国人怎样看风景,中国人对景观的“偏好”是什么?从哪个角度、运用什么方法探寻出中国特色的风景美学元素?回答好这些问题,就可以提炼出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进而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的景观评价体系中。

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和人类文化现象学家A.巴斯蒂安提出了人类“本原观念”,该观念认为由于人类在精神方面的类同性,人类在对待类似事物时存在观念的同一性与行为的一致性。基于此理论可以推演为:人类在对风景景观认识中也具备“景观的人类同一性”,比如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都共同表现出的对清新空气、丰富植物、江河湖水、高山峻岭的喜爱,这是全世界人类内在同一、彼此相通的特征,是在景观评价中体现出的人类一致性。

而差异性在哪里呢7经过文献和实地调研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各个国家在景观评价与保护方面的差异性:美国的国家景观保护重点在于国家公园系列,包括国家公园、州立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英国的景观特色在于乡村景观和海岸线景观;法国侧重在对以巴黎为主城市景观的保护;法国南部、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则集中在对地中海沿岸包括风景与历史遗迹的景观保护。上述地区的人们对景观喜好的差异性与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气候等息息相关,体现出该区域人民的环境观。

在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研究这一课题中,课题组试图从中国风景画与中国园林中提炼中国特色的风景美学元素,进而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探索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

中国风景画是一个统称,它包括古代岩画;先秦至汉唐时期的墓葬壁画、画像砖、帛画;魏晋、唐宋及之后延续至今中国特有的山水画;西学渐进带来的油彩风景画等等。凡是有关中国风景主题的绘画作品,可统称为中国风景画。中国风景画是世代中国人对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积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早期形成的自然山水观,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山水观,把风景与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对山水景观的真实体验,奠定了早期中国风景画的文化价值取向。从魏晋开始,伴随着文学和绘画理论的成熟,山水绘画得到发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早期山水画意境、格调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早期环境意识的沉淀。唐宋时期,中国山水画名家辈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风景园林和家居生活成为这一时期画家们倾注心力的创作内容。在内省哲学和以山水画家、诗人、造园家等文人阶层影响下,促成中国人对环境的认知有了重大升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环境理念渐成主流与共识。中国历代风景画和中国园林反映了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空间和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与环境意识的集中体现,其中浓缩了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这一环境观,是中国特色景观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源泉。

在课题研究中,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研究小组根据统计学方法和原理,在美术理论专家的指导下,选取一百张各朝代中国历史上风景画代表作,利用计算机扫描并逐格定位,对画面中各种绘画要素进行面积比例区分以及绘画要素计算,对画面构图重点部位及“画眼”位置亦运用权重分析后再进行加权计算。该方法的运用旨在确定中国风景画中各景观元素的比重。

经过模型分析与计算后的结论得出,在中国风景画中,描绘的重点依次为:山体、水面、天空或云、植被、建筑或构筑物、道路、人物等。

“山”是中国风景画中占据画面面积最大比例所在,也是画面中最多构图中心所在,“水”在面积与构图两项指标中排在第二位。以此可以推断出中国画家所关注的美学元素是山与水组成的格局,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延续的尊山与敬水传统,将“山”作为精神力量的核心,将“水”视为生命存在的缘起。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度,依山傍水而居是世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在中国风景画中,“山”是“水”的缘起,“水”源出于“山”,而又环抱着“山”,体现了中国地理上江、河、湖大多起源于山,山环水抱是中国人对环境景观的理想所在。

“山水”是在中国风景画中体现出的中国人对风景景观的核心认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近代以前,有“山水”这一词汇,而罕见“风景”或“景观”等词汇。

依据探寻出中国的风景美学元素,结合从哲学、美学、地理学、环境生态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等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更深入探讨,方可得到中国人之独特环境观的切实答案。四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的理念与原则

结合中国与欧美各国对景观评价的最新研究动态,笔者认为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的理念与指导原则应有以下几点:

(一)景观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所有区域的景观,都承担着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责任与义务。在生态意义上,景观不分优劣。

(二)景观评价应从描述与区别景观特征入手,景观特征包括形式特征(如地形、地貌、景观结构方式等)、品质特征(历史文化、美学与视觉质量等)、动态特征(时间、气候对景观的塑造)。对具有不同特征的景观应以不同的方式加以保护。

(三)在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中重视体现中国特有的美学元素与环境观,使评价方法具有中国特色和可操作性。

(四)景观资源是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之一。应将景观资源纳入到国家资源体系中。景观评价是环境评价的一部分,在环境评价中要给予景观评价应有的重视。

在景观评价方法的尺度界定中,应体现不同尺度不同指标体系的原则,大体上,评价范围应分为国土尺度(100平方公里至1000平方公里)、区域尺度(10平方公里至100平方公里)、视觉尺度(1平方公里至10平方公里)等不同尺度。在不同尺度下的评价指标与权重有所不同与侧重。

综上所述,在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中,应借鉴欧美成熟经验体系,在评价基础理论方面重视各学科交叉互补;在操作层面可视尺度差异分别运用专家法、公众参与法、心理物理学方法、大数据与GIS地理信息法等;在评价量化指标中增加中国特色环境观以及中国独特美学元素的权重,以期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完善中国特色景观评价方法与体系。

推荐访问:把脉 中国 景观 特色 评价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