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让能量“高效流动”

如何让能量“高效流动”

时间:2023-06-17 11: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内容。文章作为学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案例,旨在体现“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和高效互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力争突破重、难点,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能量流动;教学案例;高效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1-0073-02

一、案例背景—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3“生态与环境”中的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现行教材中,由于介绍能量流动的篇幅过于精简,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理解不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恰当地组织教材和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介绍—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章节的实际教学内容,确立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具,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某能量的流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设计

1.教法与学法。正确地选用教法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本课运用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了探究法、归纳法等多种方法。

2.教学程序。本课运用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学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在结合学案的实际教学中,笔者曾尝试了两种教学安排:一种是“课前预习→课堂案展开教学→课后练习”;另一种是“课堂预习→展开教学→课堂练习”。两种教学安排各有特色,但第二种教学程序更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也是笔者首选的教学安排。

3.教学思路。在实施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让知识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展开;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最终实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

四、实施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引言。

引言:今天这节课我有些压力,相信不少同学也感到了压力。为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我们首先做一个游戏(此时课件展示):假设鲁滨逊流落在不毛之地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他使自己活得更长的办法是: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统计结果显示:几乎全部同学选择B。

老师:常言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这次也不例外。其实无论哪种选择都体现了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问题,下面我们就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进行具体的学习

学生对选择结果很诧异,激起了探究能量流动的兴趣,直入正题。

2.重难点突破:

(1)明确相关概念。几个难以区分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确的,比如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等。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这些概念,笔者采用了“情景展示(吃草的马排出了粪便被蜣螂利用)—自主探究—引导”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围绕“马的粪便是否含能量?粪便能量的归属?马摄入量与同化量是否等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最终明确: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概念;②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③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2)以合作探究方式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理解能量传递效率。引导①:赛达伯格湖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引导②:通过赛达伯格湖能量传递效率探究能量流动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比赛——利用磁性教具摆能量流动图。(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比赛速度和知识掌握准确度,使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理论联系实际(一):俗语“一山不容二虎”是否正确,为什么?

理论联系实际(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日常生活如何调整饮食结构,才能节约能源?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不断对自己提出要求,对学校食堂提出建议。

引导③:习题中的至多、至少如何选择用10%或20%的传递效率解决?

引导④: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

原因课本上没说明,教师寻求巧妙的突破口:观察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自行设计表格→数据整理→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三):献言献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本地发展的生态农业。

设计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涌现,别具匠心。本环节提高了知识迁移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了情感教育目标。

3.强化读图指导,重视对图形、数据的整理。教材在“积极思维”中,以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研究为例,以示意图形式提供了研究的相关数据,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的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强化解读示意图,指导他们学会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训练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技能,自主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4.重视习题的量。学案编写特别注意了习题的数量和质量,做到少而精,同时配合课堂分层教学定制了配套的分层习题:新课预习时偏重于概念理解的习题;新课讲授时针对重难点突破的配套习题;新课完成时综合能力较强的习题。这样的安排,既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又减少课外负担,实现了学习高效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教师利用学案作为学习媒介,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角色、学习氛围等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更多的以探究者的身份、合作互助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在实现知识的生成中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高效互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桂生.联系学生生活 看重学法指导——“生态系统的稳态”教学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09,(12).

[2]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2008.

[3]朱小燕.对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及传递效率的理解[J].中学生物教学,2009:1—2.

推荐访问:高效 能量 流动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