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教”的表演走向“学”的引导

从“教”的表演走向“学”的引导

时间:2023-06-18 14: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背景介绍

10月25日在绍兴市第一中学举行了两年一度的绍兴市高中地理教学优质课大赛活动。参赛的课题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洋流”部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洋流”部分的内容标准表述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片段回放

·洋流运动的导入·

参赛的三位老师对新课的导入设计如下表:

【评析】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三位参赛老师都对新课的导入进行了精心安排,充分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他们导课的形式不同,有的老师以特殊的地理现象,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有的老师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有的老师应用好莱坞大片的惊心动魄的精彩片断,把学生带到事发的现场,让学生了解造成轮船失事的罪魁祸首冰山的来源,他们所取得的效果可谓“殊路同归”,异曲同工。

·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对这部分重点知识能否落实和对本部分教学难点能否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突破,直接决定了其在本次大赛中能否胜出的关键。所以,三位教师“各显神通”,对这部分重难点进行集中突破。

教师甲:让学生回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然后出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设问“如果全球盛行风稳定地吹拂着海水,海水将发生怎样的流动?”引出探究课题“吹气法探究洋流运动状况并总结规律”。对相邻座位前后6人划分小组,将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发探究问题表格(见下表),要求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教师乙:出示全球风带分布模式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风带的名称。启发学生指出稳定的盛行风吹拂海水,势必会造成海水大规模稳定地流动即形成洋流,根据风向画出相应纬度范围的洋流流向;接着进行一个“活动”(见幻灯片),要求学生补绘洋流分布图,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开展“小组合作”,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用简单的箭头表示出洋流;根据郑和下西洋“冬去夏返”的时间安排,探讨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

教师丙:用flash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理想大洋洋流分布模式图;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画图原理和方法,画出南半球的理想大洋洋流模式图;根据南北半球完整的理想大洋洋流模式图,用flash演示“理想大洋洋流分布模式”,验证和强化学生绘制的洋流分布模式;出示实际大洋洋流分布图,由洋流名称引入洋流性质分类,讲解寒、暖流概念;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分组填“随堂训练”,合作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评析】三位教师都在本部分的教学重难点突破上进行了精心构思,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等基础知识作支撑,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等方式,推导、归纳洋流分布规律。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同化”与“顺应”,最终将洋流分布规律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他们都采用了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但教学的有效性有所不同。

教师甲:开展的探究活动从小组的建立、角色分配、实验开展、上台演示到规律归纳等环节都显得非常自然而顺畅,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大洋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受到多个因素(盛行风、地转偏向力、大陆轮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只考虑一个盛行风因素,就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其科学性值得探讨。另外,高中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不仅具有较高的感性认识能力,也具有了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课堂上花了近30分钟的时间进行如此简单的实验操作,势必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时间的控制上和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值得反思。

教师乙:课堂活动设计得太多,使得每个活动都不能充分开展,给学生和参加观摩的老师留下很多遗憾,而且探究问题的设置也不恰当。本节的教学难点应该是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而该教师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洋流分布规律后,花了很多时间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大西洋或印度洋上用简单的箭头表示出洋流”,实在没有必要。合作学习专家约翰逊认为:“当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时,学习任务复杂或抽象时,要想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时,需要高水平的推理策略和批判性思维时,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成为主要的教学任务时,都应该使用合作学习方法”。因此,合作学习适合于较复杂或较高层次认知任务的学习。

教师丙:强调学生的能力迁移方面的培养和知识点的落实。例如,在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模式后,一边讲一边绘制北半球的洋流分布模式,然后让学生根据绘制的北半球洋流分布模式的“葫芦”,画出南半球洋流分布的“瓢”。但在学生掌握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盛行风对洋流流向的影响后,学生应该具有独立绘制洋流分布规律的能力,没有必要让他们“依葫芦画瓢”。

从三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和环节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从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模式通过合作探究、推导出洋流的分布,这是传统的顺向思维方式。倘若换成逆向思维,先向学生出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让学生探究洋流存在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这样,把思维角度转变后,思维含量更高,探究意义更大。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部分知识相对于“洋流的分布规律”较为简单,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甲:将“探究学习”进行到底。在上个环节顺利开展后,又出示泰坦尼克号航线及沉没地点,设计出5个问题,主要涉及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个方面的影响(如右图的幻灯片所示)。不过,因为上个环节用时太多,本部分没有有效开展,留作课后进行探究。

教师乙:在讲授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后,让学生做了两个验证性试验。指派学生到讲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向同学和观摩的教师演示。

选做实验一:验证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1)实验器材:水槽、吹风机、墨水

[步骤一]在两个水槽同时加入一滴墨水;

[步骤二]其中一个水槽用吹风机吹拂;

[步骤三]观察两滴墨水的扩散速度。

(2)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

(3)结论:____________。

选做实验二:验证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1)实验器材:水槽、温度计

[步骤一]在一个水槽中加入热水,另一个中加入冷水。

[步骤二]观察两侧悬挂的温度计的读数变化;

[步骤三]观察玻璃盖上的水汽差异。

(2)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

(3)结论:____________。

教师丙:以“舟山零距离接触‘哥德堡’号轮船”为情境,以当年“哥德堡”号轮船所经路线为线索,介绍沿线景观,分析洋流对所经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具体线路如下图幻灯片所示。

【评析】从上面课堂实录可以看出三位老师采取的教学措施各异,有的采用探究的学习形式,抛出问题,让学生探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的采用实验的方式验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的以航线为线索,分析洋流对所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他们切入的教学情境虽然不同,但都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激发探索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令大家遗憾的是,教师甲因上个环节用时过多,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只是抛出问题,没有时间探究,教学的完整性欠缺。教师乙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不舍得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和思考时间,甚至省去一些必要的步骤,快速指向自己预设的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只关注实验结论,失去了实验本身的意义。

·课堂结束的艺术·

教师甲:课后探究“据调查发现,加拉帕戈斯企鹅近些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濒临灭绝。上网查阅资料找出加拉帕戈斯企鹅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提出保护的设想。并根据你所学大洋环流和热力环流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影响”作为结课。

教师乙:运用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问话“朋友,这节内容你听懂了吗?你知道我拾到的这个瓶子到底是借助什么洋流漂过来的呢?”结束新课,这和新课导入的故事情节相呼应。

教师丙: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呈现,对重难点知识强调、落实。

【评析】

三位教师都比较重视结课的艺术,而且各有特色。教师甲重视探究活动,将探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联系。教师乙重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强调首尾呼应,前后贯通,完美结束。教师丙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知识

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学习重点,促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三、观后感悟

参赛的三位教师虽然教学风格不同,但他们都能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并能切实有效地将新课程理念用于教学实践,推动新课程改革。

他们都摒弃了传统的“以教为本位”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都能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凸显了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三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设计了探究活动及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技能,通过“在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梳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他们都能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服务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参赛的三节课,都是在教师引导和参与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由重教师的“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学”的指导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合作转变;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

“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正是教学的魅力。参赛课虽然都有不够完美的地方,存在遗憾之处。但他们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展示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这不仅对观摩教师学习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很大启发,也给一线教师如何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以深深的启迪。

(耿夫相: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312000)

推荐访问:引导 表演 走向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