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青海首传佛教的心道法师

在青海首传佛教的心道法师

时间:2023-06-25 15:1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火红的太阳,放出了光芒。好似中国的国徽,人类的保障,渐渐儿增高它的地位,慢慢儿发出它的力量,重现了光明的河山!

这是心道法师于1943年书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一首诗,令人赞叹,颔首称许。

心道法师俗姓李,湖北省松滋县人。生于光绪乙已(1905年)年阴历正月初十日,自幼聪慧,勤学好问,习经入佛。1922年披剃于原籍的岱辅庙。赐名源福,字心道。同年冬,从净月和沿受具足戒于江陵章华寺。1931年任福建鼓山佛学教授、教务主任。1933年任汉口佛教正信会净土宗讲师。据闻清光绪年间封为国师。心道学有所得,曾主持江西、南昌圆通寺。未几,又云广东观宗寺,受净权法师教,以有辩才,遂得法师位,有感于《显密圆通》教法,遂立愿由显入密,当膺福报,刮目相看。

1934年为演习佛教密宗,于3月间来青海,据戴传贤(时为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长)函,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遵之于恭,给于关照,介绍到塔尔寺。久闻神奇灵异,灵丹渡世,后被鲁沙尔小学校长邀请去,于6月成立西山堡佛教居士林,并讲《普门品》,振聋发聩,开青海汉族僧人登坛讲经之始。8月15日,发起组织青海佛教会,旋与该会会首意见不合,守成不易,分身乏术,声明脱离。9月,湟源邑人王维岱邀请讲学布道,内建筹策,并成立湟源县佛教会,教诲后生,修习典艺,当时入会的有200多人,其中余生福专一深沉(字锦画)是入会最早的人员。11月在湟中韦家庄讲《佛说阿弥陀经》。1935年,流动于湟中、西宁等地讲经,所资料记载,来西宁,在湟中通海镇、石灰沟、西山堡以及湟源一带,宣扬天台宗教旨,城镇农村中皈依成风,有受剃度为僧为尼的。亦有母女、父子同时皈依剃度的,有融西、融泉、传灯、文化、广增等。居士中有杨希尧、贾志洁、何礼丞、王兴亚、谭云亭、滕经五等。在西宁、湟源、大通、湟中相继建立寺院。11月在西宁人民街成立西北佛教居士林。12月又改组湟源佛教会为中国佛教会湟源分会,自任理事长。1936年,先后主持成立西北佛教居士林镇海堡分林及后子河分林后,离开青海,可谓“春花秋实,硕果累累”。

此后游历甘肃、新疆等地,高瞻远瞩,足智多谋,诚心挚爱。1938年任西安大兴善寺方丈,西宁市有不少人闻风而动,千里迢迢,前往受五戒。1943年又再次来西宁。无独有偶,这次他心血来潮,一厢情愿,是抱着创“法幢宗”的抱负而来的。但在西宁建立“法幢寺”的举动,藕断丝连,直推迟到抗战胜利后才开始。

据邓靖声撰写的《心道法常在青海》中记述,心道在塔尔寺学习密宗期间,被湟中西山堡信佛群众获悉,委托鲁沙尔小学校长咸子元、大乘会会首李来鹏等请去,在该村普济寺讲经,头头是道,心道神情自若,手不释卷,令众耳濡目染。不久,消息传至西宁。当时西宁市勤学巷设有普化救世佛教会一处,信教者多为基层群众,但对这个教派,教陡们只知诵经,却未深究过它的渊源。据笔者臆断,当属白莲教的一个支流。因为这个教派尊弥勒佛,并称之为“至大至尊生天产地无生老父母”,诵《无生老父母十指书》。按白莲教始自南宋人茅子元所创白莲教宗,为佛教的一支。明正德以后,受“无为教”的影响,吸取了“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概念。此后教派林立,名目繁多,像清代的混元、天理、八卦等均属此教派,当为其中的小教派,微不足道。

当时西宁内有两个教者。一为循化杨界清(字香海,属同善社教陡,曾当过马麒的管家)。一为河南籍的石道人。二人常常内讧。1934年,石道人自不量力扬言要到河南洛阳去找普化救世佛教会的根源去,因而离开西宁。杨界清心生歹念,便借机道破的根子是白莲教。基于历代统治者对白莲教的残酷镇压,遂使教众大为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派人拜托咸子元把心道请来“指点正路,大梦初醒,才使教众,心愉神爽,令人折服,可亲可敬。”据《青海民国日报》报道:当年12月8日,西宁佛教会在城隍庙先哲祠开成立大会,国民党青海省党部派苗应伟参加大会并讲话云云,颇有微词。但由于对选举中意见不一纠缠不休,会后心道便致函会首辰辛阳,愤世嫉俗,声明退会,又回塔尔寺重于门第。

此后心道喜不自禁,仍致力于成立佛教社团的活动。当年10月间,在湟源成立了湟源佛教会,教众约300人左右,选举产生了会长王维岱,副会长卢北枢、张世瑞,总务蔡蕃、刘启库,秘书宁涵智。10月间又成立了湟源女居士林,教众一时间达280人。林址设原海峰书院内,由湟源县长赵文宗之母主持,其影响日益见高。又于12月14日,将湟中郭家堡小鏊山的嘛呢会改换门庭组为两个团体,善任分工,不计贫贱,一部分文盲改组成西方念佛会,由肖广安、肖文武主持;一部分有文化程度的教众则组成西宁佛学会,由柳呈翠、消文武、吴成荫主持。会址设在西宁市(现生产巷)。11月至12月之间,心道满腔热血,竭尽全力,雷厉风行,把散在湟中多巴南、西山堡西一带的同善社、清斋门、姑典会等教众,收罗在一起,组成了韦家庄居士林。在湟中左署,通过胡锦云、胡元禄发起,成立了左署居士林,异曲同工,同声响应并非过誉。

心道的频繁活动,使杨界清对他更为不满,奇思妙想,凭着他多年的广泛的人事交往,展开了反心道的活动。1935年正月初九日,西宁县政府勒令心道立即离青。心道于心不忍,欲罢不能。通过杨希尧(解放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青海省文教委员会、青海省体委主任、民盟青海省委负责人。)疏通,于同月十一日会见了马步芳。据说心道在陈述被逐情况后,力辞不从,马步芳所听其译,心道对答如流,当众收回成命,并赠了硬币10元,不容分说,心道乐观旷世,悉听从命,重又回到塔尔寺。八月间,班禅九世在塔尔寺传时轮金刚大灌顶,心道参与了盛典。

经过杨希尧竭力奔走,信徒何礼成、谭发祥、张生厚等不遗余力,租西宁市座落今人民街的转经寺为林址,于1935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召开了为期5天的西北佛教居士林成立大会。理事长杨希尧,常务理事郭璘、祁锡三、彭良臣,理事王鸿轩、何礼臣、刘海山、柴安邦、张燕亭、黄世玉,监事宋锡祯、史桂山、张明山、王广闻、刘世昌。之后,何礼丞、滕经五、谭云亭等先后担任理事。每年佛诞,举行法会。较盛大者为农历四月八日的释迦佛诞辰及十一月十九日弥陀佛诞辰。盛况热烈,仪轨庄严,居士佛徒以及观光群众,辄在万人以上。此外,日常作礼佛功课的亦在百人以上。若逢有省内外大法师或佛学巨子进行讲经、开示、传戒、传法、灌顶教授等活动,参加人数理多,人文鼎盛。十一月十四日借用大通广惠寺敏珠尔活佛七世多吉加的小轿车,从塔尔寺接来了心道。马步芳再次接见了心道。

西北佛教居士林成立半年之后,复经马步芳批准,林址迁到今解放路的崇兴寺内。教众最后发展至千人以上。

1936年4月22日,心道与前在湟源剃度的两个子弟一是广闻,湟源南乡波响人,号尘空,本姓祁。以二八少女,听法于湟源城的某次法会,遂发愿立场出家,后依心道剃度,游化于湟源、湟中、大通、贵德,后落足西宁,创建法幢寺于西宁市西郊园树庄。上世纪30年代,受具足戒于西安大兴善寺,徒步乞化,先后参加兰州、西安、宁夏、河西法会。并在张掖等地为师帮戒素修天台宗,“法华三味”。其弟子多持法华经,其寺院为我省尼僧常住地。二是广修,号慧空,湟源人,人称“铁和尚”。建寺于湟源北极山。与此同时,心道不辞劳苦,呕心沥血,前往大通后子河,住绅耆李永华家。4月23日在该村关帝庙召开后子河居士分林成立大会,一时千人空巷。心道依照天台宗家法讲《佛说阿弥陀经》,重点阐释了“五重玄义”,宣教于众。

离后子河后,心道即离开西宁,雄心复起,前往甘肃武威、敦煌、临泽以及宁夏,屡出计谋,悦意发展,竭力阐明,继续进行宗教活动,饶有余力,感受其益。

1943年间,心道曾离开西安大兴善寺来西宁,正值全国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心道一路宣传抗日并祈祷爱国牺牲的将士。“超度”亡灵,起到了宣传、动员抗战,启蒙爱国思想教育的作用。这时他又潜心关注,并往来于各藏传佛教高僧之间,不久西藏的恩久活佛经与塔尔寺阿嘉活佛商妥,长发其祥,于当年阴历九月十五,正式授给心道丹巴堪布佛的名义。这意味他可以出入于班禅额尔德尼的堪布厅,这是汉传佛教法师很难获得的殊荣。久负盛名,说明他取得了宗教上层及政界部分人士的鼎立支持。

心道这次来青海,兴致勃勃,本来抱着创立“法幢宗”雄心壮志,堪布这一位置取得,为他创宗进一步铺平了道路。1944年离青赴兰后,睿智明达,深思再三,便正式打出了“法幢宗”的旗帜,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在佛教界另辟路径,声名大著。他之所以将所创宗派名为“法幢”,其中含有几个偶然因素。就史记载:一是1937年甘肃民勤县在他的倡议下修成了一座佛寺,净月和尚题为法幢寺。二是1938年西藏恩久活佛给心道受戒时,当坛赐名“岖玑简缠”,译成汉语也有法幢之义。

法幢宗,缵修乃祖,立德典范,此案示为心道所创立。影响西北五省。陕西有康继尧居士支持,宁夏有魏烈忠居士支持,青海有杨希尧居士支持,甘肃兰州亦设有寺,心道亲赴河西、新疆传戒或讲经,兴起亦速,但终未树立成宗。当心道在西宁宏法时,以天台宗为主旨,见信徒中有修持《大乘文昌大洞法篆》等道教经典,心道非之。后心道云塔尔寺学密宗,得“丹巴增贝堪布”尊称,拟仿黄教活佛制度创法幢宗,而实际则已创建有寺。湟源广修创建的寺院,仅名为“堪布林”,意犹方丈室,虽曾风行一时之法幢,实未树立成宗,其传仍系天台宗,扶扬升腾,更胜一筹。

后来心道去新疆,生逢危世,曾被军阀盛世才扣押,苍凉凄楚,数尽余生,视死如归,失去音信。解放后心道久居南昌,连续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一至第三届代表大会,并出任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和省政协常委等。他所创造的“法幢宗”,在西宁、湟源等地得到成功,至今寺庙仍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早在1943年他在诗《晨曦》中就预见到他传播的佛教后继有人便写道:“你看啊,东山上的云丝,显现出它光明灿烂的色彩。好似在唱《朝阳歌》。”弗或过也,令人目眩。

(作者简介:余世新,湟源县林业站文史研究者。)

推荐访问:佛教 青海 心道 法师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