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高校多媒体技术教材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多媒体技术教材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26 10: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该研究对多媒体技术教材进行了抽样分析,发现目前多媒体技术教材存在“未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匮乏配套的教学资源、忽视学生的专业背景”等缺陷,并据此对未来面向高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课程的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自主学习;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06—0118—05

引言

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核心素养,我国的综合性大学大多设置了信息技术类公共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教材作为一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1],“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2]。教材既是一种教育资源,又是一种教育工具。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教材应该恰当的内容。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教材应该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具有良好的教学功能。低质量的教材无法带来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教材质量是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现在,每年都会有一批面向高校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产生,那么,这些教材的质量如何呢?这些教材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作用即发挥其教育工具方面的作用如何呢?我们在这里对多媒体技术教材做重点分析,以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现状有一个基本把握。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我们对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出版的、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使用的、内容涵盖基本理论介绍和具体软件介绍的多媒体技术教材进行了抽样调查,最终,重点分析了30本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教材。其中:(1)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占33.3%,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教材则分别占13.4%,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分别占10%。此外其他出版社如海洋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累计比例为33.3%。(2)2003、2004、2005、2006、2007年出版的教材分别占到了6.7%、20%、23.3%、26.7%、20%。

具体的教材包括:《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阮新新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多媒体应用技术实用教程》(赵英良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薛为民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杨选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实践教程》(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推荐教材委员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刘义兵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王庆延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实用教程》(毛一心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王志强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多媒体应用与开发基础》(史济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杨津玲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朱耀庭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数字媒体娱乐时尚秀》(王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数字媒体制作与应用基础教程》(罗晋华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毛一心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0月);《多媒体制作案例教程》(曾昊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沈添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月);《多媒体技术实训教程》(周智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8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赵子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多媒体技术》(尹敬齐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用教程》(金太农,海洋出版社,2007年4月);《多媒体技术基础》(庞振平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王爱民,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材实训》(周承芳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网络多媒体制作实训》(劳动和社会保障教材办公室,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12月);《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刘立新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9月);《多媒体技术应用》(许华虎,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多媒体应用教程》(吴逸贤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10月);《多媒体素材与课件制作》(赵文斌,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多媒体及常用常用软件应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1月)。

2 研究方法

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教材评价是对教材的价值作出判定。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是学生,学生是直接的价值主体。对教材的评价,必须把教材是否满足学生这一价值主体的需求作为重要的考量[3]。基于这一出发点,有研究者提出[4],应该从教材的目标、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组织、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四个方面来对教材进行评价,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评价,是一种传统课程观下的教材评价体系。但是,从课程的发展来看,现在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已经从静态课程走向动态课程,课程已不再局限于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扩展为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课程不仅指文本层面,而且包括课程实施层面。因此,对课程的开发不仅要开发静态的内容,而且要开发教与学行动本身[5]。新的课程观反映在教材评价中,就是我们应该把教学方法或策略(学习活动)、教学资源纳入评价之中。据此,我们制定了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学习活动)、教学资源为基本项的评价框架,其中教学内容一项包括了教材内容的组织、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最后,结合多媒体技术教材的特点,在每一个项目下面设立若干子项,形成了教材评价的框架,如表1所示。依据这个评价表,我们对所选定的30本教材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标注。在此基础上,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 结果与分析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下面图1、图2、图3、图4所示的结果。其中,图1是对只需要统计是或否(即二选一)子项的统计,图2、图3、图4则是分别对具有三个选项(即三选一)的子项的统计。从这些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目前多媒体技术教材在编写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有:教材未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教材匮乏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教材忽视学生的专业背景。下面是结合统计结果对这些结论的具体解释。

1 教材未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设置。学习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事先了解学习内容,把握学习要点,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学习材料、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并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从目前所调查的结果来看,这些教材并不重视学习目标的设置与编写,约有16.7%的教材给出了教学目标,而其余83.3%都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而且,即使有学习目标,其类型往往只有知识型和技能型两类目标,几乎没有涉及情感类目标,对情感类目标明显不够。

(2) 缺乏教与学方法方面的建议。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体现教材编写者对于具体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的基本思路和经验,这些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将非常有帮助。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来更好地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建议,更有效地学习。但是调查的结果非常不乐观,只有3.3%的教材设置了教学活动或建议,这说明很多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中只注重课程知识的介绍,还很少关注课程内容如何实施的问题。

(3) 教学案例的描述缺乏整体性。就所调查到的教材而言,案例展开的顺序是多样化的。主要统计了较为常见的两种:先有题目,后有简单步骤的约有63.3%;有题目之后再有简要说明,最后才是操作步骤的案例约有26.7%;而以上两种方式兼有的占10%。从上述数据来来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多媒体技术类教材注重对于案例本身的简要说明,而这种说明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案例的主要目的及大致内容,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个案例的基本思路。目前大部分教材的案例描述基本上就是题目加具体操作步骤,很容易让学生限于按照一个个步骤“依样画瓢”,而缺乏对案例制作过程的设计思路的了解或思考,显然不利于学生后续自己来设计或开发相关作品。

(4) 操作技巧提示少。操作技巧主要包含了教材中各种操作小技巧、小提示或者注意事项之类。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0%的教材提供了操作技巧。但值得说明的是,其中有的教材是稍带一点,有的教材则以此为特色。一般来说,对内容框架、学习资源等方面比较注重的教材操作技巧就相当于一些有用经验的总结。但有的教材可能是面对自学为主的学生,所以在操作小技巧方面强调的比较多。而有的教材会沿袭传统教材的特点,只是做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介绍。

(5) 重要概念的介绍与具体软件的结合脱节。一般的教材都会有独立于软件的概念的介绍,这些概念是后续学习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教材全部采用了独立介绍的方式,与具体软件或者操作相结合的介绍方式基本没有,这也是目前多媒体技术教材最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理论独立于软件来介绍,会使得理论与软件的学习脱节,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认为理论没有什么用,从而不重视,而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由于缺乏理论方面的重视和认真学习,只是掌握了若干软件的操作,在知识的迁移方面将大打折扣。因此,概念的介绍应该最大可能地融合软件的使用来介绍,这是对于概念的具体化、实用化,不仅有利于对概念的更进一步理解,也会使读者在此基础上对软件的操作使用更加得心应手。相比而言,一些与与软件密切相关的概念介绍的情况则要好一些,独立介绍的大约有87%,而与操作相结合的介绍方式只占了13%。

(6) 相关内容没有概述或小结。调查结果显示,约26.7%的教材提供章或节的内容小结,而其余73.3%则没有。这与对于内容框架/概述的分析结果差异较大。显然,有的教材提供了内容概述却不一定有内容小结,反之亦然。其实内容小结如同内容框架概述一样重要。内容小结是对所学内容的适时总结,是知识也是经验的介绍,通过它可以梳理知识点、巩固知识、明确要点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大有帮助。既有内容框架又有内容小结的教材在整体上也显得比较一致。

2 教材匮乏配套的教学资源

(1) 与练习题目匹配的资源匮乏。尽管所调查的教材中,83.3%的提供了练习题,但是在这些提供练习题的教材中,只有10%的教材提供了与练习题相匹配的资源,如关于练习题目的操作小提示或小技巧、实际操作中所要用到的素材、与练习题匹配的答案等。因此,尽管很多教材提供了练习题,但是对于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提供相应的支持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完成练习等方面重视不够,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学生有效利用练习题来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障。

(2) 配有光盘的教材较少。光盘是立体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多媒体技术这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而言,光盘可以补充书面教材所不能充分展开的部分、提供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比如,光盘可以提供相关软件的安装程序、演示软件操作的具体过程等,可以提供各种实践操作素材以及其他可能形式的学习资料。因此,光盘对于辅助教师的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从实际的调查结果来看,只有40%的教材配置了光盘。针对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光盘的优势,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支持。

(3) 其它类型的扩展资源较少。其他类型的扩展资源指的是在书面教材中所提供的除了光盘以外的资源。调查显示,约有33.3%的教材提供了这类资源,主要包括重要网站(可提供电子教案的下载,提供相关软件的安装程序或者说讲课的录音录像材料等)、教学进度表(学时安排)、上机指导、读书笔记(书中空白纸张供写读书笔记用)、附录资源、教材导读等类型。扩展资源是对纸面教材的扩充,可以为使用教材的师生提供更丰富的内容,还可以为师生更好地使用教材、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思路。但是这种扩充不是简单的扩充,而是要和具体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否则,容易造成表面上“资源丰富”而实际可用资源少的“资源匮乏”现象。

3 教材忽视学生的专业背景

目前的教材整体上来说,缺乏与学生专业背景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较少。在所调查的教材中,都有案例的介绍,但是案例的主题以生活化主题为主。90%的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均为生活化案例,提供了专业特色案例的教材只占到6.7%,同时提供生活化案例和专业特色案例的教材占3.3%。虽然生活化的案例有一定优势,如选材方便、接近生活等,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特色,不容易让学生自觉地把所获得的多媒体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专业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当中,学生也容易遗忘,不能内化为一种素养,这显然与我们高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 教材的其他方面对专业特色关注少。课后习题、教学活动等方面没有体现具专业特色性。教学活动在各教材中体现得不明显,对于专业特色的体现就更不用说了。而大部分教材课后习题几乎全是知识性的,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教材所呈现知识的掌握程度,至于和学生专业的关联方面基本上没有被关注。此外,大部分教材内容难度等级区分不明显。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约16.7%的教材区分了内容难度等级。因此,大部分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并不注重其内容上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写的建议

1 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编写教材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的重要参考资料,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课上所讲的内容非常有限,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一本好的教材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在编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来组织编写。(1)在每一个章节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心向,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2)对每一章节内容的教或学提供建议,促进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发生;(3)将概念的介绍和具体软件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软件的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情形,促进概念的学习和迁移;(4)介绍案例的时候,要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案例制作的整体思路和关键,而不仅仅是呈现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先对案例的整体制作思路进行描述,再来介绍具体的步骤,同时提供一些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方面的提示。

2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学习活动来体现学生的专业特色

信息技术课程在很多高校已经成为文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对课程知识或技能的应用非常有限,对一些基本概念也基本都忘记了。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不知道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其专业课程学习自动关联起来。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有必要在促进其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方面做出努力。(1)可以在案例中适当引入一些学科性的例子。比如就师范类院校而言,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进入到中小学当老师。因此,除了生活化的案例外,非常需要加入一些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帮助学生将本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2)课后练习、教学活动设计等可以适当引导教师和学生考虑信息技术如何和自己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工作的有机结合。

3 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必要资源

教材应该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案例、为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和练习提供资源支持。重点提供的内容包括案例中使用到的素材以及学生可以自己拿来练习的素材、软件操作技巧介绍的文档、有专业特色的典型作品及其设计文档等。这些资源可以放到与教材配套的光盘中。如果有可能,可以建立专门的多媒体技术教学网站,该网站上除了可以包括上述资源外,还可以将不同教师的教学课件、视频教程、其他重要网站等都纳入进来,可以提供讨论区,供师生就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和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教/学心得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144.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695.

[3] 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0,(9):36-38.

[4] 邝丽湛.教材评价的本质及其价值分析[J].教育研究,2002,(7):33-36.

[5]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4-6.

推荐访问:多媒体技术 现状分析 教材 高校 我国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