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

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

时间:2023-06-26 18:5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在地域上山水相连,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密切的。这个区域里居住着众多的民族或族群,他们的文化相似性和可比性是很明显的。从跨国的视角来探寻文化互动或文化个性,这是一个理想的地域。这些不同民族或族群身份的诗人写作的民族志诗歌是探寻各自文化共性和个性的较好途径:虽然诗歌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印度东北的土著诗人通常用英语写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诗人经常用汉语写作,但是这些诗人都受到了近代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影响。同时,这些诗人的诗歌也受到了当下全球化的影响,比如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教育现代化、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等冲突的影响。因为受到了相似的影响,这个区域内的民族志诗歌的风格和肌理是可以比较的;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是可以展开对比研究的。

[关键词]印度东北; 中国西南; 民族志诗歌; 民俗; 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5-0013-12

作者简介: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民俗学、表演研究,兼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王菊,女,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四川 成都610041

援引2006年出版的《印度民俗》中,奥·纳嘎诗人特姆苏拉·奥所提及的关于印度东北部族群传统的状况:

印度东北部的文化面临着来自于教育和现代化的巨大挑战。对区域内的各部落而言,在他们所体现的文化和身份变化中,独特的身份标识的逐渐失去并不是好兆头。如果全球化趋势继续放任自流的话,会导致那里的纳嘎族、卡西族、米佐族仅仅变成了标签,这种标签已经没有了人文的意义;那里的族群引以为自豪的、文化象征的身份也将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意义上,全球化将最终把族群的文化身份化为乌有。

一、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概况

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也反映出类似的关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当地民间文化受到了冲击,这些冲击来自于城市、消费文化、各种政治和宗教的影响。借助民俗学和生态批评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区域内诗人所写的“民族志”诗歌表达出了各自在感受到文化改变和文化遗失后的种种矛盾感情。这些诗歌是在印度东北和中国西南一系列文化变迁影响下形成的,这两个区域在地理上非常接近,文化的相似和相异不仅仅是由于各自不同的地形,更是由于现代民族国家所形成的边界使然。诗人采取的表述策略似乎是对各自族群的情感和关怀的延伸。诗歌的主题和想象都广泛运用“地方性知识”,即民间传统、自然和当代的社会问题,是许多诗人在各自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对这些地方性知识和本土经验的关注,是接近这些诗歌传统及其变化,更好地理解中国和印度民族志诗歌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东南亚的各种山地和喜马拉雅东部邻近的山地环境里生活着数百个不同的族群。这些族群现在被作为民族的或“部落的”人口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中国、印度、尼泊尔和不丹。这些国家有关联的部分,即东南亚绝大部分,组成了最近研究中叫做“Zomia”①的地理文化区域。由于相似的自然环境,历史、语言与文化的可比性,这个区域成为了从跨国的视角探寻文化表述的理想地域。在印度的东北部区域和中国西南的邻近地域,当代民族诗人们很活跃,创作出了各种诗歌作品,虽然这些作品是现代的,但是他们经常采用意象、主题的方式来建构和再建构当地的民俗事项及活动。在印度,这些诗人被描绘成“土著社区”的成员;然而在中国,他们被称为“少数民族”诗人。(Misra xxxi;Li 3)。

在全球化背景下,印度与中国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中、印这两个国家的民族志诗歌创作却显示出了相似的民俗风情。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语言的原因,以及由于现代印度的出现和20世纪4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一些相关的因素,特别是1962年中印战争的结束,中国和印度之间依然在西藏和阿鲁纳恰尔邦区域存有边界争议等等原因,尽管这些诗人们都受到国际化现代诗歌的影响,但是各自国家的诗人和读者之间相互并不了解。不管怎样,现在产生于中、印的这些民族志诗歌正好作为当地诗歌全球化的现象而引起了关注。

这两个区域的诗歌集中表达和采用了一些共同的主题和意象:起源、迁徙、物质文化、仪式、自然、环境等等,因此,他们所创作的诗歌能产生共鸣。在这片高原范围内,他们用各自的声音营造出了诗歌的家园。

近几十年来,在印度东北部,许多民族诗人创作和出版了诗集。这个区域由于“七姐妹”而闻名,这“七姐妹”是由七个知名的邦组成:阿萨姆邦、阿鲁纳恰尔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和那加兰邦。近几年,锡金也变成这个区域的一部分了。在这个多民族地区居住的族群被官方认可的就有几十个。许多人说藏缅语、孟高棉语或泰语,当地人大部分被印度人类学家②归类为“蒙古人”。这是平地和高原之间历史上相互影响的结果:从中国和东南亚(例如13世纪从东南亚移民的讲泰语的阿宏人)移民的到来,从1826年开始的英国殖民传统,特别是从19世纪晚期以来基督教的各教派的进入。印度边境在一系列的独立分子和分裂分子的运动中,有些超越了国界进入了缅甸和其他邦,在孟加拉国和其他区域出现了移民社区。印度化、现代化、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包括“韩流”)是冲击印度东北部③族群,并促使当地族群文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些群体中很多与居住在几百英里边境上的中国的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共享着边界。印度东北部的文化受到历史上中国相邻区域内文化影响的结果,包括:早期中国军队的袭扰(如公元3世纪诸葛亮),地方王国(如8世纪-9世纪的南诏国)的统治,蒙古族的入侵,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1)对中国西南的扩张,西方帝国主义及基督教传教士的进入。中国从1949年社会主义以来的各个阶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现代化工程如“西部大开发”工程(包括修建水坝和砍伐树木),大量年轻人迁移到沿海城市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全球化④的结果。

推荐访问:印度 中国 诗歌 民族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