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安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动力及空间布局研究

安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动力及空间布局研究

时间:2023-06-27 14: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服务业集聚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战略,成为安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结合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实际,文章分析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通过优化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促进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提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动力;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更多依靠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特征,服务业对稳增长、扩就业、调结构、促升级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发达地区发展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安徽省应积极加快集聚区建设,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

1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依据同类或关联企业集聚发展,最终对周围区域产生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服务业投资质量和效益。近年来在安徽建设发展推进势头良好,现在已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发展重点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它们呈现出以下特点:

(1)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近期发展较快,对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载体功能迅速呈现。2011年安徽省开始启动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初期速度较为缓慢,到2015年底,经过专家组的评审,只有100个被认定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6年,集聚区建设加速发展,有31个被认定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还有许多各个地市认定的市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区的集聚效应和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据初步统计,在2016年,13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入园企业28489家,共吸纳就业人员95.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150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50亿元以上的17个,营业收入增速超过50%的集聚区23个。

(2)集聚区单体规模较小,但主导产业和发展特色日趋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格局得到强化。这些服务业集聚区所集聚的既包括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科技信息与电子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以及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文化、教育、家政、旅游、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在已被认定的13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现代物流园30个,信息软件园21个,研发创意园15个,服务外包产业园3个,金融服务业5个,中央商务区13个,文化旅游园38个,和其它类型园区6个。从区域上覆盖所有区市,更集中于中心城市区域,如在2015年合肥、芜湖、马鞍山、黄山四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总值的近二分之一,现已形成各区域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

(3)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及其服务功能明显加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安徽省在支持服务业集聚发展时,特别重视通过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其对集聚区资源要素整合、市场拓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已被认定的省级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集聚区的企业可以充分共享提供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集聚区不仅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还对运营程序进行规范,集聚区服务地方主导产业能力得到提升。

(4)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日趋活跃,统筹规划不断加强。突出政策引导,借鉴先发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做法,结合地方发展重点,制定较为完善的政策制度,充分發挥政策指引作用,为服务业提速升级提供有效支持。安徽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集聚载体提升工程,鼓励服务业集聚区努力营造服务业创新环境,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并把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创新、内部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作为重点,推动各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

2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动力研究

集聚区的集聚效应是通过其强大吸引力呈现出来的,一是对产业链上供应商、服务企业和需求商的吸引,服务企业处于中介位置,不仅要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而且要联系供应商,承载一定的中介职能;二是吸引与服务企业有关联的企业或互补企业,或为产业链的延伸企业。在集聚区内,各种企业、机构之间集聚互动、关联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竞合机制,会不断推动产业园区产生复合性经济效益。推动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2.1 内生机制

内生机制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内生机制来源于集群内的服务企业。内生机制是吸引现代服务企业在特定空间聚集的动力,其作用力由内而外将企业聚在一起,吸附形成类组织结构,共同作用,承载一定的经济发展功能。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内生机制主要表现在创新环境、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几个方面。

(1)创新环境。对于企业而言,创新精神是其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通过不断的创新可以获取超额利润,这对于现代服务业而言,亦是通识。随着需求的升级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得到拓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延伸了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价值链;消费结构逐步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医疗保健、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由需求的升级导致的供给创新更具有强大动力。

在集聚区内的服务企业之间由于地理位置上相互接近,可以使得服务企业之间的频繁交流更有可能,形成了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或资源的聚集平台,从而使服务业集群的合作与创新具备了现实基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网络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而又形成集聚区可持续发展动力,同时集聚区创新网络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衍生出大量新型企业,进而又可以形成集聚经济效益。如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相关的学科专业优势,获取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支撑,聚集了同一产业链上大量的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在频繁互动中促进技术创新与扩散。

(2)专业化分工。随着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链、价值链得到延伸,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于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聚形成了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70%。依托中科大在量子科学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优势,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的量子产业高地。

(3)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规模的加大,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都得以降低,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利润增加的现象。集聚区内的聚集企业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或企业间协作生产或企业的集中管理、管理费用分摊、融资的经济性等好处,从而使边际收益递增的效应。由于集聚区内企业众多,产量规模较大,规模效应相对明显。同时,集聚区内主导产业在内部按档次、品种、款式横向组织生产,企业之间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网络,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合作关系,这样又可以带来良好的外部范围经济。

2.2 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在产业集聚区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中形成的,相当于合肥而言,推动其集聚区发展的外部动力具体来自三个方面:产业转移与承接、产城融合发展及政府推动。

(1)承接上游的产业转移。受产业梯度发展影响,位于长江中游重要省份的安徽居中靠东,是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技术辐射的最前沿。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后,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发展战略,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与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在已有较为良好的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能够在承接中调节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皖江地区在承接长三角上游产业的转移同时,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为转移的产业提供服务集聚,推动安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高端化发展。

(2)产城融合发展。在安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新区开发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态势。在城市化推动下面临人口城市化、服务设施城市化中基础功能落后、产业竞争力薄弱及新老城区功能衔接不够等诸多问题。实施“以人为核心,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容”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产城融合”主要指的是城市合理布局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承载产业聚集和城市发展的重任,同时,以“产城人”互动为基点,构建产城人互动的有机体系,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城市功能为载体,以产业高级化为动力,进而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模式。

(3)政府推动。在安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政府以项目、资金或政策等进行的扶持力度是极为强大的。依据国家及省政府制订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产业引导,结合安徽各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建设能力,加强对服务业集聚区的宏观规划布局,并将其同优化集聚区内部规划布局结合起来。通过陆续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措施,引导不同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各具特色的创新能力建设,加速不同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之间形成联系紧密的创新链和创新网,促进区域服务业总体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服务业体系功能、特色和竞争力的提升。

3 优化集聚区空间布局,促进集聚辐射功能

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其辐射效应,进一步促进安徽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宏观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安徽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域战略深入推进下,优化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不仅可以部分集聚区存在定位不明、重复投资问题,更能够提升部分集聚区整体规模、产业层次和产业集聚度。

3.1 依据产业基础和功能规划,聚焦结构升级,整合资源和要素,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协调互动的空间格局

(1)合肥高端服务业发展核。安徽省为实施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域战略, 在经济基础发展较好省会合肥推动高端服务业和新兴业态集聚,通过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服务业重大集聚平台,推进服务业品牌化、信息化、国际化建设,强化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全省服务业提升能级,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

为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肥明确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夯实微观基础。加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利用合肥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在量子通信、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形成高端产业集群,推动高端产业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带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商务会展、健康服务等领域高端化发展。

(2)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发展核。皖南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辖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及马芜铜等市区。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完善示范基地,升级优势景区,推进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国际化水平。

依托皖南示范区国家级景区,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板块联合,促进旅游要素集聚,发挥核心景区的外溢效应和带动效应,打造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芜湖4个旅游要素齐备、产业链条完整、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级旅游示范基地。顺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运用科技、创意设计等手段,增加景区休闲、度假、体验项目,促进传统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優势景区升级。依托皖南示范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农业观光、科技创意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创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矿山公园、气象公园等,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科技、气象等产业深度融合。

(3)皖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抢抓长江经(下转页)

(上接页)济带战略机遇,按照打造引领全省转型发展新支撑带的总体定位,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关键抓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集聚,推动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集聚,推动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电子信息和家电、汽车和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材料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能力。

3.2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导向,调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辐射功能

安徽有16个地级市,除了根据各自特色产业形成的集聚区外,还需要制订发展规划,政策倾斜及加大地方投入,对接全省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来升级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

(1)加快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市要重点加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提升,加强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内容分发网络等应用基础设施的部署,使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打造“经济、城市升级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载体。

(2)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提倡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运用财税等政策杠杆,鼓励和支持创投基金投资建设集聚区,充分发挥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在工业生产的引领带动作用。

(3)大力发展差异化服务业集聚区。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通过招商或承接产业转移或依据各地市主导产业,发展差异化服务业集聚区,承接辐射,化竞争为互补,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波,纪淑娴.深圳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3(06).

[2]姜长云.我国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J].经济研究参考,2014(56).

[3]李红.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4).

[4]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24).

[5]任英华,邱碧槐.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03).

[6]歐阳东,赵四东,熊耀平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理论及广西实践[J].规划师,2015(05).

推荐访问:安徽 集聚 现代服务业 动力 空间布局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