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略论《古文字诂林》在语言文字研究与字典编纂上的学术价值

略论《古文字诂林》在语言文字研究与字典编纂上的学术价值

时间:2023-06-28 18: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搜罗最为齐备的古文字纂集类工具书《古文字诂林》,集已有古文字字形和古文字考释之大成,汇众说于一编,反映了我国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具有釐清古文字形音义的脉络、勾勒古文字学研究史、供研究者深入探考汉字发展演变轨迹的学术价值,为语言文字研究和大型字典编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古文字诂林》 语言文字研究 字典编纂

近年出版的《古文字诂林》集已有古文字字形和古文字考释之大成,分十二册,汇甲骨文、金文、古陶文、货币文、简牍文、帛书、玺印文和石刻文等古文字资料为一编,甄选集录自《说文》以来历代学者有关古文字形音义的考释成果,贯通古今,详列了1万多字的近16万个古文字字形,收录有关的考释资料约1400多万字,大致反映了我国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尤其是近百年来取得的最新成果,可谓“检一书而诸说并陈,考一字而渊源悉备”,堪称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搜罗最为齐备的古文字纂集类工具书。此书的问世有助于揭示汉字发展演变的轨迹和规律,为语言文字研究和大型字典编纂、修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拟就《古文字诂林》在这方面的学术价值略作探讨。

一、釐清古文字形音义的脉络

汉字在由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化过程中,一字往往有多种写法。《古文字诂林》根据秦汉篆书釐定了所收录古文字的古隶定字样,以篆书古隶定字作为字头,勾勒出出土文字、篆书到后代隶书、楷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揭示了古文字发展为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的演变轨迹。

如“闻”字,《古文字诂林》收录了《甲骨文编》和《续甲骨文编》所载28个甲骨文字形,《金文编》所载5个金文字形,《包山楚简文字编》和《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所载3个简文字形,《古玺文编》和《汉印文字徵》所载10个玺印文字形,《石刻篆文编》所载3个篆文字形,《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载9个古文字形(9/582)。除引许慎《说文》所释外,还备载了高田忠周、唐兰、马叙伦等11家的考释。由于《古文字诂林》把“闻”字的58个古文字形载录在一个平面上,因而我们不仅可以横向观察到“闻”字的甲骨文、金文等字形的异同及特点,而且还可以纵向观察到“闻”字由甲骨文到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据郭沫若、于省吾等考证,金文“闻”又假借为“婚”。检“婚”字,《古文字诂林》收录了《金文编》所载8个金文字形,《侯马盟书字表》所载7个古文字形,《古玺文编》所载1个玺文字形,《石刻篆文编》所载1个篆文字形,《古文四声韵》所载3个古文字形(9/756),载录了许慎、孙诒让、王国维等7家的考释。编纂大型字典时,可根据《古文字诂林》所载“闻”字的古文字形和诸家的考释,参照古代文献中“闻”字的具体用法,揭示出“闻”字形音义的演变轨迹,釐清“闻”和“婚”的音近假借关系和语源义上的相通之处。

又如“鬲”字,《古文字诂林》收录了《甲骨文编》和《续甲骨文编》所载8个甲骨文字形,《金文编》所编67个金文字形,《古陶文字徵》中1个陶文字形,《先秦货币文编》和《古币文编》所载22个货币字形,《汉印文字徵》中1个印文字形,《石刻篆文编》所载4个篆文字形,《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载15个古文字形(3/289),载录了许慎、薛尚功、吴大潋等28家的考释。《说文》:“鬲,鼎属也。”《尔雅》:“鼎,款足者谓之鬲。”检“鼎”字,《古文字诂林》收录了《甲骨文编》和《续甲骨文编》所载58个甲骨文字形,《金文编》所载144个金文字形,《古陶文字徵》中4个陶文字形,《先秦货币文编》所载1个货币字形,《古玺文编》所载1个玺文字形,《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载5个古文字形(6/577),又载录了许慎、薛尚功、孙诒让等10家的考释。据《古文字诂林》所载,甲骨文中“鼎”是象形字,字象三足两耳硕腹形。“鬲”是“鼎”的一种,三足中空。于省吾《释鬲隶》一文指出;“古韵从鬲从支从规声之字在‘支部’,从‘奇’声之字在‘歌部’,支、歌通谐。因此可知,鬲与敲、鬻、锜等,不仅同为三足釜类之器,形制相同,而声音也相通转。由于鬲可用以炊爨,故古籍中每称鬲为釜。”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六认为:“鬲实锅之本字,(鬲匚丨)之初文,声转为郎激切,入支类,对转耕,又转为鼎,其实鼎鬲仍一字也。”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说:“古初熟食之器,石器时代当为螺蚌,匋器兴初以土作鬲;迄乎殷周之际,农事渐盛,器亦用铜,烹与食不同器,乃仿鬲为鼎而实其足,烹牲于鬲,熟则盛于鼎中以食。”“由秦之土釜相承为后世之锅。”“锅”原指车釭,即车毂穿轴用的金属圈。大约在南北朝时,“锅”已可用来指炊器,至宋辽时取代了“(鬲匚丨)”。检“(鬲匚丨)”字,《古文字诂林》载录了许慎、刘心源、王国维等7家的考释(3/305)。据《说文》所释,“秦名土黼为(鬲匚丨)”。检“鬴”字,《古文字诂林》收录了《金文编》所载2个金文字形,《古陶文字徵》中13个陶文字形,《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所载1个简文字形,《古玺文编》所载2个玺文字形,《汉印文字徵》中1个印文字形,《古文四声韵》所载1个古文字形(3/305),载录了许慎、吴大激、高田忠周、马叙伦、胡吉宣诸家的考释。据许慎释云:“鬴,鍑属。从鬲,甫声。釜,鬴或从釜,金声。”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六指出:“鬴、鍑一物。”“銵为鬴之转注字,同唇齿摩擦音也。”检“鍑”字,《古文字诂林》载录了《汉印文字徵》中1个印文字形,《古文四声韵》中1个古文字形(10/508),载录了许慎和马叙伦的考释。又检“镬”字,《古文字诂林》收录了《甲骨文编》和《续甲骨文编》所载12个甲骨文字形,《金文编》所载2个金文字形,《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载2个古文字形(10/506),载录了许慎、商承祚、罗振玉等10家的考释。据《古文字诂林》所载诸家的考释,我们可以观察到“鬲”和“鼎”等字的古文字形音义演变的过程。编纂大型字典时,可根据《古文字诂林》所载,揭示出鼎、鬲、镬和锅这些字的形音义关联脉络。

二、勾勒古文字学研究史

《古文字诂林》依照研究成果发表的先后顺序载录诸家考释,其中既可以看到同时代研究者见仁见智的观点,又能看到不同时代研究的不断深化,可以大致反映学术界对某一古文字研究的进展过程,勾勒出古文字学研究的历史。根据《古文字诂林》所载,可了解到诸家对某一古文字考释的异同。如“华”字,《古文字诂林》收录了《古陶文字徵》所载4个古文字形,《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所载1个简文字形,《古玺文编》所载6个玺文字形,《汉印文字徵》所载17个印文字形,《石刻篆文编》所载1个篆文字形,《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载16个古文字形(6/107),又载录了许慎、吴大潋、叶玉森等5家的考释。据《古文字诂林》所载,许慎释为“荣也”,吴大澂释为“古华字”,陈独秀指出“北魏以后始作花”。

又如“涎”字,《古文字诂林》收录了《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载4个古文字形(7/829),又载录了许慎、王国维、林义光等7家的考释。据《古文字诂林》所载,“涎”的小篆《说文》作“次”,许慎释为“慕欲口液”,从欠,从水,或从侃作“(侃水)”,籀文作“(水水欠)”。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六指出;“口液是次字本义,故从水也。慕欲义同,皆甚字义。甚音禅纽,次音邪纽,同为次浊摩擦音,故得借次为甚。于省吾《释次、盗》一文辨析了“次”、“次”之别,指出“甲骨文次字,有的象以手拂液形,有的象口液外流形”,旧误释这些古文字形为“次”,“次”与“涎”乃古今字。张政烺《殷墟甲骨文羡字说》一文载录了“次”的6个甲骨文字形,指出“这就是古书上常见的‘垂涎’或‘流涎’的涎字的原始象形字,而涎字则是后起的形声字。心有所慕欲,口中生津液,我们现在叫作‘出口水’。甲骨文的次字正象口水涌出的样子,自然古代的造字者在这里是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张政烺认为“羡和次古音完全相同,是一个后起的字。最早的次意为‘慕欲口液’,后世分成两个字:1.羡是慕欲,2.涎(或作唌)是口液。但在中古时期(氵欠)、羡、涎、唌这几个字也还常混用无别,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关于这个问题曾作过一些解释,如卷十四,《四分律》第四十二卷‘涎沫’条下:涎,似延反。案:《江赋》‘渍浪飞羡’,时有本作涎。《说文》作次,或作羡(氵羡)、溉二形,慕欲口液也。贾谊《新书》:‘垂羡(氵羡)相告。’束皙《饼赋》曰:‘行人失唌于下风’,郭璞注《尔雅》云:‘蜒,沫也’,并作唌。这类注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中也有,所以把次读作羡是完全可能的。”据《古文字诂林》所载诸家对“次”的考释,可考知《说文》所释“次”的“慕欲口液”为“慕欲”和“口液”二义,“慕欲”义后写作“羡”,“口液”义后又有写作“涎”、“唌”、“(氵侃)”、“(氵羡)”。 

三、提供探考汉字演变线索的依据

一般来说,后出字书大都在已有字书基础上增收当时新出现的字,此外还收录正字的各种变体和已淘汰或罕用的字,故字书收字量代有递增,收录了从古至今出现的各个正字及其变体,然由于疏于考证,往往也收录了不少书写传抄过程中字形讹变的讹误字,其中有一些讹误字甚至根本未曾使用过,徒然占据篇幅,且令后人花大量精力考证。

《古文字诂林》载录的诸家考证成果是进一步考证这些字的资料和依据,编纂大型字典时可根据《古文字诂林》提供的线索,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作深入的考证,辨明一些字形不同而实为同一词的字。如上文所说的“涎”字,慧琳《一切经音义》共载录了“次”的“欢、涎、唌、(水欠)、(氵羡)、(氵侃)、(水水欠)、(侃水)、膒(氵偘)”九个异体字。考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一释《大宝积经》第二卷涎唾之涎:“上囚延反。通俗字也。《说文》正体作次,口液也。从水从欠。《考声》云:口津也。束皙作唌,史籀作(水欠),贾逵作(氵羡),或作溉,古字也。其上异体字,并云口液也。”据慧琳所释,“涎”为通俗字,“唌、(水欠)、(氵羡)、(氵侃)”为异体字。《汉语大字典》收录了涎、(氵侃)、(氵亻口巛)、(氵口巛)、(氵但)、(氵欠)、(氵羡)、(水水欠)、(氵水欠)、唌、(氵次)、(氵偘)、(氵但),未收录(水欠)、(侃水),且“(氵次)”仅释其“具(氵次)”山名义,未释其唾液口水义;据《龙龛手鉴》和《字汇补》收释了“(氵偘)”,但有音无义,似未明“(氵偘)”也是“涎”的异体字。由《古文字诂林》所载诸家考释和慧琳所释可知,“次”为“(水水欠)”的省体字,“涎”为“(氵欠)”的换旁俗字,“(氵侃)”亦为“次”的换旁俗字,(氵侃)、(氵偘)形近,“涡”可能是“(氵侃)”的形近讹变字。“羡”是“(氵欠)”的“慕欲”义的后出分化字,“(氵欠)”、“羡”的表“慕欲”义时是古今字,“(氵羡)”是“羡”的增旁字,故“(氵欠)”又可写作“(氵羡)”。《汉语大字典》不明“(氵偘)”之义而为之立目,造成不明其义的死字,修订时应改为:“(氵偘)”同“涎”。

《古文字诂林》载录的诸家考证成果还为探讨一些字的僻义提供了依据。如“这”字,《说文》未收,《玉篇·走部》释为“宜箭切,迎也。”现存文献中尚未发现表示“迎”义的“这”的用例,修订版《辞源》、《辞海》未收录此义项,《汉语大字典》释为“迎接”,引《玉篇》为证,《汉语大词典》释为“迎接、迎迓”,引清人秦笃辉《平书》为证。秦氏按语称“《史记·孟尝君传》‘齐愍王不自得,以其这孟尝君,孟尝君至’,正迎字之义。”考今传本《史记·孟尝君列传》为“齐愍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玩其文意,“遣”似较为妥切。检《古文字诂林》“这”字下收录了晚周陶文和古玺文中4个古文字形,载录有汤余惠和陈伟武的考释(11/405)。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指出晚周陶文中的古文字,“丁佛言《补补》,顾廷龙《香录》,金祥恒《陶文编》均释为‘造’。按此字右旁上半与‘告’的写法迥异,释‘造’可疑。”认为应即“这”字,古玺文所载与陶文所载可以互证,并引齐侯镩铭文所载“这而(尔)佣(朋)(臬刂)(侪)”为证,指出齐侯镈铭文中“这”的字形与陶玺文字略同,“铭文‘这’字正有‘迎’义,可见《玉篇》训解有据”。《汉语大字典》修订时可据《古文字诂林》所载,补上齐侯镈铭文中表示“迎”义的“这”的用例。

四、结语

近年来,古文字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集古文字研究大成的《古文字诂林》的问世促进了古文字研究成果的保存和传播,也为进一步进行语言文字的研究提供了多层面意义的信息关联线索。陈寅恪曾指出:“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作为一部纂集性的大型工具书,《古文字诂林》汇众说于一编,不仅为语言文字研究和大型字典编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且还为深入探讨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

(责任编辑 王慧敏)

推荐访问:古文字 略论 编纂 语言文字 字典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