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将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幼师美术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将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幼师美术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3-06-28 19: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傳统文化资源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甲骨文更是见证和开启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字发展史,将其引入幼师美术课堂无论是对于甲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对于每位幼儿的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幼师美术课堂;必要性

幼儿师范学校是我国幼儿教师的主要培养和输出机构,幼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每位幼儿的终身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作为幼师汲取“营养”的重要学科,不容小觑。而作为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的甲骨文自面世至今的发展一路坎坷,2008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濒临失传的“绝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甲骨文和幼师美术教学融合,打破传统专业美术教学模式下重技能训练,轻文化修养的教学思路,让幼师美术课堂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和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需要传统文化资源

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学前教育美术课堂仍在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讲授新知识、再欣赏图片、视频或者教师示范、紧接着是学生实践感知、最后是教师单方面的作业评价,在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再的被忽视和消磨,进而进入被动接受式的疲惫学习状态。重技能训练,轻人文修养的现象非常普遍。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美术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新课标亦强调:“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美术,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教材既不是知识系统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健全的一种范例。”国际教育趋向综合化,倡导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称STS,意为从社会大宝库中汲取影响。

传统文化源于历史,仓于民间,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美术课堂联系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艰巨任务,他们的美术课堂需要更多鲜活的民族文化内容来充实和丰满,而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个性、意蕴深厚的内涵,正契合了新课改关于美术应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铸造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要求。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将学生带出课堂外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可使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深刻的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产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将来的继承与创造、传承与发展伏笔。

二、甲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美术课堂

近些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地域之间的界线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它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是国际化的基础部分。但是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既可以大大推进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因此,如何在多元化文化并存的世界中,既做到与时俱进,又时刻清醒的维护和保持好本土文化的底线与特有姿态成为各国面对的新问题。

“在欧洲,一些重要的文化场所,象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和奥塞美术馆更注重运用本国的文字,而不用英文,用以对民族语言的喜欢和尊重。据报道,法国文化部已经声明在所有政府部门、政府文件、出版物以及网站上禁止使用e-mail这个词汇,以保护法语词汇,阻止英语单词入侵。”因此,如何在多元化文化并存的世界中,既做到与时俱进,又时刻清醒的维护和保持好本土文化的底线与特有姿态,是我们每位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产生与发展植根于本民族的社会大背景中,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情感、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像是一张张地方特色文化明信片向世界展示着、传递着、讲述着中华古文明。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唯有甲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事甲骨文解读工作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少,研究队伍日渐萎缩,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甲骨学列为频临失传的“绝学”,这是另我们十分痛心的事。面对这样的困境,习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它们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来龙去脉和流转变迁,“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

提到文化传承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学校和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将甲骨文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甲骨文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欣赏、分析甲骨文的审美特征,在感悟甲骨文独特艺术魅力的基础之上尝试亲自动手模仿先人们去刻制和再创造文字,使学生对甲骨文产生认同感、自豪感、热爱感,进而转化为保护、继承、传承和发展的动力。

三、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来实现。因此,课程的设置无论对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课程的概念的解释,有不同的观点,如“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愈来愈注重精神追求,昔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报告会上,前教育部体卫司艺术处处长章瑞安在发言中,对新课标课程这样描述“强调文化的学习,对改变重技巧、轻文化的倾向,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理想无国界之别,教育无年龄之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多元化教育模式已成为一种新趋势,专科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价值观是殊途同归的,其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亦需要与时俱进,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

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省市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尤其是部分传统文化和工艺正处于失传的境地;因此,顺应新课改浪潮,想方设法将地方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本土文化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重建学校社会相关联的新型教育关系,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人文精神是知识的超越,是健全人资格的体现,只有把个体的审美与本民族的智慧相碰撞,相融合,才能实现人文精神的升华,进而完善人格,陶冶美好心灵。因此,将甲骨文与幼师美术课堂相融合,使甲骨文的文化艺术基因在幼儿的身心得到继承和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美术,2007(06).

[6]杨俐.关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研究综述[J].苏幼教育,2008(11).

[7]杨瑞洪.新世纪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作者简介:逯丽想(1986-),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研究生,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推荐访问:幼师 必要性 传统文化 引入 课堂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