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键事件:让成长的足迹不断延伸

关键事件:让成长的足迹不断延伸

时间:2023-06-30 14: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外部驱动与内部需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动力模式。实践证明,成长过程中关键事件,是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关键事件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科研的深入,可以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科学化、艺术化,可以诱导科研意识的产生。每个人的关键事件可能不一样,从时间、顺序的角度来说,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都有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事件,来推动我们的进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

【关键词】关键事件;专业成长;外部驱动;内部需求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76-05

【作者简介】杨浩,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226500)教科室主任

英国学者沃克(Walke)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个名词“关键事件”,认为“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个人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重要教育片段”的概念。当然,不管怎么表述,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就是日常教育生活中所发生的重要的、典型的教学事件,如一节公开课、一篇论文、一个课题、一节竞赛课、一次研讨活动等;有时还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个平台的出现,如师徒结对、遇到了一个指导有方且严格的师傅、一次学生评教活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个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正是关键事件促使我不断前进,让我的脚步越来越坚定。

突显的智慧,思想的翻转

时隔二十年,您还记得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堂课吗?可能很多人都已记忆模糊了吧。但对我来说,第一堂课的情景依旧那么清晰。因为,从那一天起,我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教师的真正使命;从那一刻起,我树立了“做一个有思想的体育教师”的坚定信念。

在我准备上第一堂课前,面对初出茅庐的我,老教师们显示出充分的热情,纷纷传经送宝:“开始就不要给他们好脸色……”“我那班是‘调皮鬼’集中地,我们老教师才能镇住,你千万要注意。”看着老教师们神色凝重的样子,我的内心忐忑不安。带着老教师们的叮嘱,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那个“调皮鬼集中地”。一进门,就看到黑板上写着“杨耗子,你好”几个大字,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哼!你们这帮小屁孩儿,不给你们点儿颜色看看,不知道我的威力吧!”想到这里,我拿起手中的黑板擦,准备大发雷霆。就在我想把黑板擦扔出去的那一瞬间,我的手缩回来了。“我怎能跟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呢?”想到这里,我先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一番思考后,我说:“各位同学知道‘子’是什么意思吗?”我略微停顿,继续说:“‘子’是对古代有伟大成就的人的一种尊称。”环顾四周,学生有的面带惊讶,有的若有所悟。“比如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等。所以,我感谢各位同学对我的尊敬,我受之有愧。当然,我也希望能和你们一起学好体育,‘玩’好体育。这字是谁写的啊?你们犯了一个错误,不应该写错我的名字。”学生笑着让写字的那个调皮鬼改写为“杨老师,你好”。随后的课堂效果自然就不必多说了。

这就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第一课。无法想象,如果我没有在那一瞬间“及时收手”,而是对“肇事者”严加惩治,其结果会怎么样呢?正是这一次看似微小的“灵机一动”,成了改变我教学生涯甚至生命旅程的关键事件,是它给了我信心和希望,让我知道原来体育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它让我看到教育的真谛,那就是只要心中充满爱,教育总会开花结果的;是它让我再次坚定了“做一个有思想的体育教师”的信念,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研究与探索,思想的启航

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而是在繁忙的教学、训练和竞赛辅导之余,关注教研。因为我知道,教研是教师成长的第二生命线。尤其是对体育老师来说,要想获得他人的认可,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更要在科研方面有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从而提升体育的学科地位。基于这种思考,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我参加了南通市体育教研员倪胜勇老师主持的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江苏省第二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的研究。这是一项关注新型学习方式运用的教改实验。在实验中,我认真研究课题方案,依据研究部署,结合学习到的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对比。在历时一年半研究的基础上,1999年撰写的研究报告《武术教学中运用自主学练法的实验研究》获得江苏省一等奖。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省级论文评比,获此殊荣,使我投身教科研的信心大增。源于课题组部分教师固守于自主学练法教学的僵化行为,我注意到教学模式实际使用中的偏颇,并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撰写了《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运用单一化误区的分析研究》。该论文被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录用,成为当时江苏省代表团的南通市唯一参会代表。为此,江苏省教育厅特地向学校发来喜报,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后来以《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化现象分析》为题发表于核心期刊《体育学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当新课程刚刚提出“有效教学”的时候,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于2003年提出涉及有效教学内涵的《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指导》一文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我的数十篇文章均为有感而发,因研而成,也因研而使我对于教学有了一定的思想底气。而这些,再次成为我生命之中的关键事件。我的教学生涯,也由此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我并不满足于此。我不想在荣誉光环的笼罩下,止步于此。因为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于是,在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我继续深入,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实现教研的跨越式发展。我抓住一切学习提高的机会,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关于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研究》获三等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全国“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研究,获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我也作为核心组成员参与了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研究》《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拓展与课余运动素材开发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参与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如何做课题的过程。这些经历让我知道了用整体的思维来思考、研究、组织,而我的科研素养,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我在为此欢欣鼓舞的同时,内心也有些许失落。因为我知道,虽然自己已经有了多次参与科研的经历,但自始至终,自己只是作为一个积极的执行者,在前辈的带领下不断地去摸索。要想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就必须寻找独立主持科研的机会。于是,我有了自己申报课题的想法。

有了这一想法以后,我就开始不断思考:我的能力能够申报吗?申报什么课题?我成了“思想”的忙碌者。我从国家发布的“中央7号文”、体育与艺术2+1活动、阳光体育运动等内容着手,形成了一定的想法。我与扬州大学潘绍伟教授联系并向他求教,得到了他对内容的肯定与指导。我又与小学时期的老师、时任如皋市基础教育科副科长的冒剑秋商量,两人一拍即合,他将五所南通市命名的“体育艺术2+1试点学校”推荐给我进行先期调查。2009年,我以《深化‘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类)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研究》为题申报,被确定为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首次申报就能获得立项并且得到经费资助,这让我感觉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我调整心态,从零开始,从研究方案的制定、调查问卷的设计、组织方法的变革到研究人员的培训,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在如皋市教育局的支持下,2009年底,我的研究在如皋大面积推行,成为区域内的一项整体推进活动。于是各种研讨、对各校进行“量身”指导与建议、制定方案,成为那段时间我每日都在思考的东西,足迹遍布了如皋大部分学校。我梳理了国内“2+1项目”(体育类)实验区的实验成果,提出课题研究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与体育研讨课、示范课、随堂课、评优课相结合;提出注重活动内容的普适性、整体性、实践性、连贯性,使各个学校的活动都能适合学生、都能在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随着如皋市教育局2010年“一号文”附件“如皋市中小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如皋市各中小学校全部参与体育、艺术2+1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规定跑操作为如皋区域内每个学校的必需内容,另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形成一校一品或多品。于是,特色鲜明的实验初中的简化太极拳、如师附小的大成文化、袁桥镇何庄小学的乒乓文化、磨头镇刘岱小学的花样陀螺、林梓镇奚斜小学的抖空竹等特色项目应运而生,逐步构建了一道如皋体育、艺术教育的亮丽风景。课题活动在整个如皋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吸引了扬州、南通、如东等地体卫处、学校来如皋考察,其中林梓奚斜小学的“空竹运动”进了央视,袁桥镇何庄小学“龙腾乒乓俱乐部”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资助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多所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入选省教育厅主编的《江苏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书,如皋市教育局还被评选为省大课间体育活动优秀组织奖。

课堂的转型,思想的挑战

在教学生涯的前十年中,我也多次获得过市、县赛课的一、二等奖,不同级别的公开课展示更是不少。但我那时候的自己,只是为了上好课而上课,并没有在意过课的意义、课的影响。直到南通市教研员倪胜勇老师在跟同行聊天时一句直言不讳的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不足:“杨浩做研究不错,发表了不少论文,但是课不咋地,最起码目前还没达到我的要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内心为之一颤,突然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是啊,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应该让人感觉到我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从那一刻开始,我便下定决心,要深入课堂,融入课堂,在课堂中提升自己,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去提升自己的课堂。我要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

从那以后,每堂体育课我都认真备课,精细设计。课前全力以赴地准备,课堂中用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去跟别人请教、探讨,只为能够让自己的课堂焕然一新。没过几个月,机会就来了,南通市教研室要选拔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大赛的人选,如皋市教研室体育教研员根据前一年如皋市技能大赛的成绩,推荐我代表如皋参加南通市的选拔。一个星期的备战,我就单枪匹马地来到南通封闭选拔的地点。经过说课、演讲、才艺展示、评课等环节,我如愿获得资格,用倪胜勇老师的话说,“你啊,就是以零点几分的优势入选的”。正式入选后,我对大赛的各项内容都进行了认真地思考与规划。要么不比,比就要坚持我的“思想”,要让自己有所突破。对于乐盲的我来说,才艺是我最薄弱的环节。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我们如皋的特色艺术“木偶戏”。说干就干,求教老艺人张大华。问清楚比赛时间后,他说时间够的,可以学会,不过每天要有近两小时的练习。我当然没问题!现场课本来我准备的内容是太极拳,经过大市备课后,倪老师说:“太极拳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不太一致啊,怎么样?挑战下!”几番商量,我将太极拳与韵律操结合起来,创编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韵律太极操”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格式也一改常态,是一种便于日常教学的简便格式。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场比赛的时候,才艺展示木偶舞《北京的金山上》轰动了全场,台下观众全部就着音乐击掌打着节奏,使我这个乐盲对音乐节奏听得格外清楚。大会邀请来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评价说:“这才是才艺展示!”以至于第二天现场上课时候,我的场地观摩教师格外多,可惜教学内容的创新没能掩盖乐感不足的弱点,再加上教学设计的创新没能得到评审组的认可,“思想”的进步在这里停滞。这次比赛,我被授予“江苏省体育教学能手”奖牌,却是二等奖。用某位专家的话:“小杨,你很有想法的,零点几分惜败啊!”“败,不会的!能认识自己的薄弱,那就是胜利!我会再来的!”我心里暗暗地说。虽然我知道比赛的机会不可能都给我,但经过这次比赛,倪老师对我的课有了新的认识:“小子,乐盲,但是勇于创新,敢挑战,好样的!课不错!”其实,我自己知道,勇于创新是我的优势,几个月的历练,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成长与终生的收益,结果重要但并不唯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我以为不会再有机会到省赛场亮相的时候,我担任编辑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学校体育网”得到名额,与大市同样派出两名选手参加2013年省优课初赛,我毫不犹豫地报名,经过“省网”选拔,我获得了比赛资格。教学内容的确定中,我再次做出了挑战,上“快速跑”这个谁都能上又不怎么能出彩的内容。结合我们当时研究的课题“补偿性体能的设计与案例研究”,我设计了“跑窄格”“跑宽格”“窄、宽格几步交替跑”等环节,这样对步频和步幅有一定体会与理解后,再过渡到适合自己步频与步幅的加速跑上的“链式活动”教学环节。这样一步步的诱导,学生自然不会觉得枯燥。经过省评委会的光盘课初评,我获得去无锡现场赛课资格。在7月的高温中,我用环环相扣的设计、智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参与,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公布结果时,我如愿获得了一等奖。在常州市教研员、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王缈一的讲座中,他节选了我的多种组织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介绍。“思想”得到了认同,我的信心越发坚定。

平台的推动,思想的拔节

如果说平时的一些教学研究、论文写作还仅仅是一种自觉行为,那么,2011年经过南通市教育局名师培养导师团的严格遴选,通过材料评审、封闭上课、论文答辩、召开同行和学生座谈会等考察后,进入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就是一种组织行为了。这是南通市教育局为培养优秀教师而成立的组织。由原南通师范学校校长朱嘉耀担任团长,汪乾荣、李吉林、严清、姚侃等著名教师担任导师,还聘请了包括成尚荣、柳夕浪等人在内的客座导师。导师与培养对象进行交流、学习,具有很强互动性。当然,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向往进入的一个组织。

进入了一梯队,就使原来相对松散的自发行为,变成了一种规划下的、不断竞技的过程。在第一次与导师的访谈中,谈起个人规划,我说:“原来我是不敢说我要评特级,因为一个年轻的体育教师有这个想法,可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现在我是不好意思说自己要评特级,因为与我一起进入梯队的6个人中已经有3个是特级了,再说这个目标就把梯队的目标降低了,我只能将特级作为前进途中的一个台阶,如果侥幸登上了那也仅仅是代表着下一次出发的起点。”

事实上,进入一梯队后,团队组织的各种学习、研究、交流、展示活动,让我们不敢懈怠;而同伴的互促、阶段性的小结与考核,也让我们不断得到新的动力。其中,显性的作用是导师团每学期都要组织学员上“同课异构”公开课、参加一定时间的集中研修、阅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隐性的推动是我们在这样的“压力”下,要不断地读书、研讨、思考。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使我们投入到这样的一种职后教育的“专业拔节”中,培养对象中已经产生了多名特级教师和“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足以见出该发展平台对我们团队成员所起的巨大作用,我的专业思想在其中更是显著拔节。

与大师同行,思想更坚实

一般来说,我这样一个刚刚走在路上的年轻人是怎么也不会和教育部项目组、全国教材编写等活动联系起来的,但是幸运之神却总是眷顾着我!

2010年开始,我陆续收到邀请成为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远程研修团队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网络研修课程开发与研修指导”项目组核心成员,山东、海南课程研修项目组成员。在这些活动中,与季浏、汪晓赞、潘绍伟、谭华等全国学校体育界顶尖的教授一起,我用一线教师的视角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记得第一次我在北京行政学院拍摄网络研修课程的时候,在视频前总是感觉很紧张。与我合作的谭华教授看出了我的紧张,于是,就拉着我闲聊,问我一线教学的感受,对新课标的一些看法。闲聊中,我对这些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甚至就一些问题还与他进行了辨析。至此,谭教授开心地笑起来:“说得很好啊,杨老师,这就是我要的效果,不要紧张,要的就是这样的状态!”经过他的鼓励,与他坐到摄像机前的时候,我再也没了紧张的感觉,恰如与长者的一次会面、一次长谈。

我又幸运地被邀请参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水平四《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参的编写,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何等荣耀、又何等专业的事情!有了上次的经验,重任之下我不再犹豫与紧张,而是认真地思考起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做这件事。我翻看了人教版、教科版等几本教材,也在学生中做了一些调查,认为教材应该适合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喜欢看,能够跟着练。在北京教材编写培训会上,我仔细聆听并分析了朱幕菊、刘坚等人传达的教育部对于教材编写的要求。预备会上,我的想法与季浏教授、汪晓赞教授等人不谋而合,要编成一本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能指导他们锻炼的学生用书,而不是那种高校专业书的简化版本。在编写过程中,我所负责的章节一有初稿,就请一些学生阅读并发表意见,三易其体例,最后该学生用书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教材审核。教参的编写,相对而言就比教材容易多了。因为我本身就是一线教师,一线教师需要的东西也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向编写组提出了要有单元与案例的建议,以便让教师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得到了编写组的认同。于是,我们所出的教参,在每一个章节前都有知识的简介、学习目标、单元设计、课时与案例设计,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有借鉴,又可以拓展。如今,这套教材被全国多省市选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几次将之作为江苏省体育优秀课评比指定教材。

我又陆续受邀担任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江苏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初中室内课教学指导用书》等书的副主编,参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水平四体育教师备课指导用书》的编写。每一次的编写都能向很多专家、学者学到不少东西。特别是在读研期间,我还配合导师参与了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统稿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的编写工作,这使我进一步接触到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顶层设计,又看到了全国各省对于课标修订的建议与看法。

在这些活动中,每一个课程设计、每一次讲座、每一次编写、每一次辅导,都促使我认真准备、研究内容,努力做到讲清楚、说明白,既有最新成果的介绍,又有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正是在这样的付出中,思想的积淀日益坚实,我对自身的教学主张进行了反思,将多年教学实践提炼为“链式活动体育教学模式”,并将之进行理论升华为“共生体育课堂”的教学主张。

专业发展的提升其实就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关键事件就是让外部驱动转变为人的自我需求。这些外部驱动,让我们先在某一个方面有突出成绩,再向其他方面延伸,从而使成功的感受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自我需求意识越来越强烈,前进的脚步自然也越来越坚实。通过多样的途径,促使我们从理念、行为、实践到信念的脱胎换骨、思想的不断提升。关键事件,或许就是那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许就是那灵机一动的想法,又或者就是那一次机缘巧合的经历。正是这些不经意、不起眼的“关键事件”,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超越、不断前行着。

推荐访问:足迹 延伸 关键 成长 事件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