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挥小秋杂粮生产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挥小秋杂粮生产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时间:2023-07-06 16:2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西吉县的杂粮豆类品种较丰富,主要生长在高海拔山坡地,大都处于自然生长的状态,天然隔离条件好而无须使用农药,没有空气与水土污染及化学残留等问题,几乎都属于纯天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同时,我县杂粮豆类大多种植在干旱高寒贫瘠地区,水土光热条件差,正是因为这种比较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部分杂粮豆类的高抗性。现代科学证明,这些杂粮豆类作物种子中都含有很高的抗氧化等功能性物质,具有更好的保健功能,经常食用对健康有很大的益处。小秋杂粮的富含营养和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发展小秋杂粮的生产对于促进西吉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秋杂粮;生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45

1 小秋杂粮的生产现状

1.1 基本情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位于东径105°14′,北纬35°14′,海拔1688~2633米,年平均气温5.3℃,≥0℃的积温2831℃,≥10℃积温为2168℃。无霜期120天,光照充足,年降水量427.9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9%,全县总面积3143.85平方公里。

1.2 生产现状

西吉县小秋杂粮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430公顷左右,最多年份可达523公顷,平均单产1460公斤/公顷,年播种面积占全县粮播面积的9.6%,总产占粮食总产的14.4%。主要分布在西部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根据对全县目前的生产水平和现实生产潜力分析,小秋杂粮生产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现种植的小秋杂粮主要有谷子、糜子、荞麦、豌豆、扁豆、蚕豆、莜麦等,且每个品种都有1个以上当家品种,其品种资源较丰富。

2 优势条件

2.1 资源优势

西吉县影响粮食产量的主导因子是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本县种植业项目选择重点是马铃薯、地膜玉米、小秋杂粮等秋作物,6、7、8三个月的降水高峰吻合秋作物生育期需水需求,配有集水补灌措施,可在干旱时进行补灌,通过集雨补灌措施可极大减轻旱灾危害,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光照、热量充足,土壤多以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养分全。土壤、水、空气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少,极适宜于发展无公害农业,发展小秋杂粮的潜力较大。

2.2 技术优势

西吉县从事雨养农业历史悠久,群众对种植以马铃薯、地膜玉米、小秋杂粮等为主的秋作物选择性高,加之近年来各类科技入户、百万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的大力实施,总结推广的马铃薯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设施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设施拱棚蔬菜栽培技术、设施香菇栽培技术、露地冷凉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马铃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地膜玉米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胡麻高产栽培技术等“十项关键技术”农民群众已基本掌握,丰产栽培经验丰富,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能吃苦、有经验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2.3 组织管理优势

西吉县近年强力推进发展的马铃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已成为西吉县的主导产业,西吉县政府已把地膜玉米、地膜马铃薯、胡麻、小秋杂粮的生产作为种植业2020年远景目标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全县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参与项目的培训和实施,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

2.4 技术基础优势

2000年成功实施的国债旱作农业项目,开展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攻关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批科研示范基地,通过项目实施总结出适合旱作农业发展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模式、生物生化制剂应用技术模式、旱作农田平衡施肥技术模式、农作物良种繁育技术模式、脱毒马铃薯繁育技术模式、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模式,取得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相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和经验,实践总结了适合我县旱作农业发展需要的八大技术模式,为大面积开展推广小秋杂粮生产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发展对策

3.1 建立不同技术模式示范、试验园区

针对西吉县旱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发展小秋杂粮必须要根据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区域性规划,集中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发优良品种。应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核心示范、试验园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枢纽、高新农业技术品种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展示平台、强势企业的发展中心、农业科技教育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管理的样板;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农业转变,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力争把我县建成小秋杂粮农业示范区。示范园区内,将重点引进转化当今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示范推广国内外最新最优品种,使新品种覆盖率达到100%、技术到位率达到100%、水分利用率达到80%、科技贡献率达到70%、园区经济效益高于周边农户30%、范户人均纯收入高于周边农户20%。由此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2 发展小杂粮的基本思路

一是针对发展条件,选择不同类型的农艺措施和主导产品,走“一村一品”、规模化、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发展具有特色的小秋杂粮生产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定位发展方向,确定小秋杂粮区发展目标、规模,创建种植新品牌;三是根据杂粮区内的自然条件、水利资源、土地资源、交通条件等,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府集中支持引导力度,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下大力气,强力推进;四是总结当地现有的发展小秋杂粮农业新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阶梯推进,逐步推广,使农民群众切实掌握发展小秋杂粮的新技术。

作者简介:赵应龙,本科学历,西吉县兴隆镇国土资源所,农艺师,研究方向:国土资源普查与农业技术推广。

推荐访问:小秋 杂粮 农业产业化 进程 发挥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