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时间:2023-07-09 11: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一场新的城市革命正在悄悄地向我们走近。城市革命,意味着城市发展存在重大变革和转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方法将受到巨大冲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将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因此而进入城市发展史上崭新的新纪元。面对着城市革命,中国的城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变革和城市管理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历史的进程

透过科学的目光来探讨城市的发展,就能掌握城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城市对科学的依赖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的决定性影响。用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的话说,“科技设定了城市的极限,指出了都市发展的大致方向。用工程师的语言来说,技术定出了能够发展的‘壳’”。“我认为,在都市发展上,我们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建立都市的技术上几乎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建造出任何都市,只要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电梯速度的限制不在于电梯本身的技术上,而在于人的耳朵的结构和承受力上。

下一世纪的焦点在于信息处理,而不在制造业上,所以,预测的重点应该放在信息业上。科技虽然重要,但单单科技并不能决定城市的未来,科技只是划下了城市发展的界限,多大,住多少人,如何经营等。我们必须全面研究和探讨城市的变化。

城市革命,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就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在有人群和有防卫条件的地方,产生了城市。奴隶社会的城市,多有城而无市,因而不是真正的城市。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是城市的基本经济功能。“真正的城市,只是在国家首脑及其地方总督把自己的收入(剩余产品)同劳动相交换,把收入作为劳动基金来花费的地方才形成起来,或者只是在特别适应于对外贸易的地方才形成起来。”奴隶城市,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窄小,商品交换处于萌芽状态,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来入侵和实现对奴隶的统治。

人类历史上的城市革命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诞生。第一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即“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工业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

第二次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

第三次城市革命是比前两次城市革命更为重要、影响更大、意义更为深远的一次城市革命。第三次城市革命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或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

第三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信息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人力资本将取代物质资本在生产力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并进入个性化、多元化、分散化发展时代。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将进入共生、共享、共荣的“三共”的和谐发展状态。

二、城市革命的方向

城市革命的方向,就是城市发展过程和方向的大转折。在第三次城市革命的影响下,城市发展过程和方向如何变化呢?

1.城市发展个性化。

工业化,是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趋同化发展的倾向。这种趋同化,包括城市规模趋大化,城市功能趋同化,城市产业及其结构无差别化,城市产品,包括建筑产品、公共服务,城市形态及城市形象的无差别化,城市社会文化生活西化。

趋同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城市自然历史文化景观不予重视,或者人为地将其破坏。例如,巴黎市中心,50年代建造了一座高达200米与周边历史文化建筑环境十分不相称的黑色大型建筑。

城市个性丧失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第三次城市革命,将使城市发展趋势发生逆转。这种逆转以人的个性化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的个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又成为社会发展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产业在市场高度竞争条件下,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存在和扩张。城市形象以个性而充满魅力。城市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个人私密空间消费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城市居民社会接触的需要以及保持和维护城市空间特色和城市亚文化发展与扩散的需要。

2.城市生活社区化。

社区生活,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特色。它充满了情感、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资本主义城市化和工业化不仅使原汁原味的人类社区生活近乎消失,还引起了乡村社区生活的大变迁。由于城市社会秩序的日益复杂化,加上高大的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的分隔,许多现代城市居民逐渐互相疏远。人类社区生活的丧失,除了人类所需要的亲情感、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难以满足以外,还引起了城市犯罪以及心理变态与精神病患者的增加。

第三次城市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市居民生活高度社区化。这种社区化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而实现:一是亚文化社区,二是居住空间社区,三是虚拟社区。人类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以及满足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的需要,居住区社区将得到迅速发展。人口的加速流动和迁移,将导致城市亚文化社区的发展。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作人口工作时间的减少,休闲时间的延长,为开辟网上虚拟社区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社会,居民生活社区化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3.城市主导产业服务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工业,即第二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城市区域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发展的目的是人,发展的依据也是人,从而培养人的个性以及创造力的知识、信息、教育、科技产业,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由于社会又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从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环保产业、住宅产业也日趋重要。加上老龄消费和休闲消费的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业和私人服务业的就业人口也会不断增加。所有这一切,最后使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4.城市布局合理化。

资本的集中和集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由于城市具有集聚效益,“向城市集中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3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特征之一是城市在空间上的不断集中,以及个体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果城市群和超级大城市不断涌现。当人们习惯把50万称为大城市的时候,100万及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很快就出现了。1950年,全世界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只有1座,到1970年,发展到13座。

资本主义城市的集中,还表现为一座城市中的物质要素又集中于城市繁华的商务中心区。资本主义城市的商务中心区不仅人口密度大、建设密度大、容积率高、设施现代化水平高,同时还是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密集进出的场所。

第三次城市革命,将对这种集中趋势产生巨大的延缓和冲击作用,对部分产业,还会起到分散化作用。而产业的相对分散化发展,将促进城市布局出现分散化倾向。具体原因是:

第一,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分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可能。

第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知识、信息、教育、科技、服务即今天的所谓第三产业将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三,第二产业尤其是一些有碍环保的第二产业,迫于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需要的压力,不得不从大、特大城市中淡出,布局到环境容量较大的中小城市或城镇中去。

城市主导产业的服务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总方向。具体到不同的城市,其速度、进程和特征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一般地说,这个进程,超大城市快于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快于大城市,大城市快于中等城市。而从结构调整次序上看,首先是二产比重让位于三产比重,其次才是三产中的某些服务行业最终让位于城市培植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服务行业。

5.城市要素及群体间关系的共生化和协调化。

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城乡对立,人与环境的对立。而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希望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一步跳过城乡对立,人与环境对立的阶段,结果并未如愿以偿。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使然,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使然。新的城市革命,将引导传统的城乡对立关系,人与环境之间对立关系,向共生化、和谐化方向发展。这是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经济发展时代到来的结果,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必然结果。同时,权力的分散化,经济的自由化,决策的民主化发展进程,使得人与环境之间必须走向协调,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必须走向共生、共享、共荣的“三共”发展关系。

6.城市建设、管理、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数字化。

工业社会,人们关心的是挣钱,关心的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而顾不上对生活质量以及影响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事业的关心。而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人们,进入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时代的人们,将更加关心城市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大气质量,城市行为准则和公共服务方式及服务水准,城市就业、住房、流动迁移的有关法律政策,城市治安、社会保障及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方式等等。

一个以人为目的,又以人为依据而发展的社会,其城市建设、管理决策不可能不引入民主化、程序化公众参与型的决策机制。因为,非民主化,非公共参与型,非程序化的城市建设、管理决策往往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而对于官僚主义行径,人们可以用脚投票的办法来进行反抗。▲

参考文献

(美)詹姆斯·特拉菲尔《未来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Lewis Mumford, The City in History, MTF Books,1989.

康力邦等,《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罗志如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伟略,《近期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车文搏等,《心理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Tian Xueyuan,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New World Press,1993.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快报》编辑部,《世界新产业革命动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推荐访问:发展方向 未来 城市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