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中国改革的超越意识发展研究

新时代中国改革的超越意识发展研究

时间:2023-07-09 11: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超越意识。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改革的超越意识建构,阐释了新时代的“经济超越意识”构建;新时代的“政治超越意识”构建;新时代的“文化超越意识”构建;新时代的“世界历史交往超越意识”构建;对超越意识进行研究。

【关键词】 改革开放;超越意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了四代领导人40年长期探索的过程。

1、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之路

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渗透和经济上的封锁,使刚刚从“文革”中恢复元气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破除“两个凡是”,随即在国内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为改革开放破除思想束缚。首先,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包容西方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政策:“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

其次,针对中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明确了 “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邓小平超越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创造性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科学主张,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2、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展开

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初见成效,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死灰复燃,企图遏制中国崛起。中国在新世纪迎来巨大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風险。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加大中国“走出去”的力度,并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强调中国应顺应世界潮流加入世贸组织,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向亚洲和世界开放。中国将恪守承诺,有步骤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法制,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4]中国将“由以往的政策性开放发展为制度性开放、战略性开放的新阶段”。[5]

随着改革深入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转变,各阶层利益不断重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坚定马克思主义方向,深化改革。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978到2008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质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走上了文明崛起之路。

3、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全面深化

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矛盾也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人民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对改革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号召党应“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开启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习近平在把握中国新时代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必将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更高境界,开辟出一条超越传统治国理政范式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超越意识

一般来说,“超越意识”是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创新、突破与飞跃,孙正聿教授在《超越意识》中以人为切入点解读“超越意识”: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对动物“自然而然”的超越性在于“有意识”的创造性生命活动;在“历史中实现发展是人的超越的新内涵”。[6]改革是超越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

1、中国改革超越意识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出发,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7]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实现着超越,实现了奴隶社会对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之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与封建社会的超越,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超越落后秩序,更新自我的奋斗史。

人类社会在奴隶社会对原始社会的超越、封建社会对奴隶社会的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的超越、社会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中不断向前推进。历史的前进从来不是固步自封,人类文明会因为不断超越而更加辉煌。

2、中国改革超越意识的现实依据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困境。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外差距明显,同时还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入侵、颜色革命等压力。

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新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构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在分配制度上,“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9]经济制度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10]在宏观调控上,实行“看得见的手”政府调节与“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相结合。

在对外开放上,建立经济特区去与沿海经济开放区,加强国际与国内的市场接轨,积极开展进出口贸易,引进国外资金与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高,邓小平时代“富强中国”实现了对“贫穷中国”的超越。

进入2l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已经从经济实力竞争转变成综合国力的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经济分配与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政治生态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中国创新”实现了对“中国模仿”的超越。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1]中国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时,当然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或者一味依赖外国的现成技术,而必须进行探索和创造。

对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圍绕如何提升发展质量,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基本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2]实现了“科学发展的中国”是对“失衡发展的中国”的超越。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超越意识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贯彻的“超越”意识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超越意识”是中国改革道路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五位一体”理论和“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详细叙述了“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经济上,指出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当初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富强中国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政治上,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提出了党的新的历史使命是“不忘初心”;外交上提倡互通互融,平等协商,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为中国崛起理论提出了新理念和新战略。

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视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新的道路,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理论的超越。

中国改革蕴含的超越意识,是标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标志中国彻底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冷战思维的现代性困扰,以崭新的时代理念走向未来,是中华民族复兴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前进动力。

三、新时期中国改革的超越意识建构

从横向来看,人类历史的进步需要通过某一个或几个大国披荆斩棘的改革来实现;从纵向来看,整个人类世界就是不断超越、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历史。目前,“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新时期发展应主动承担起人类发展的大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勇往直前。

1、中国新时代的“经济超越意识”构建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总体来说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增长要素逐渐向创新靠拢、发展方式逐渐科学、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中国企业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业,高端产业不足,发展的质量不行;经济结构失衡不合理,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价格信号扭曲,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中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造成经济增速下滑、一些不确定风险(如股市风险、楼市风险、金融风险等)系数增加等许多新挑战。

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变化、新要求、新挑战,中国改革新征程的“经济超越意识”需侧重于探究未来如何实现经济质量提升,如何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中国成为“制造业的领导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3]

针对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的超越意识”的建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14]

实施创新驱动,要学会发展和创新理论以指导实践。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15]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的超越也永无止境。中国经济的新时期已经开始,因此必须在理论上进行继承和超越,跟上时代的步伐;实施创新驱动,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长期投入,加强高校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原始创新;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16]只有经过人才能量的释放和科技创新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才能被彻底点燃。

2、中国新时代的“政治超越意识”构建

马克思对“政治超越意识”的限定是“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即肯定了社会发展的现实性,是对乌托邦主义的超越,即超越了“市民社会”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指向。

经过40年的规划,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权利得到了保障,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但过去一度强调放权意识造成了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统筹规划,且有些干部思想逐渐固化,致使凝聚改革共识的障碍加大。新时代的中国改革亟需构建政治超越意识,打破既定模式,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首先,应树立“制度自信”。十九大特别强调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守“先进制度”意识要有“他信”。但“他信”并不是一味模仿西方经验教训,而是“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和福利资本主义模式的另一种发展路径”;坚守“先进制度”意识要有“自信”。但“自信”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落实到全国人民的心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阐释。

其次,要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醒党员要“不忘初心”为了是党能够把自身优势发扬光大,超越自我,习总书记强调:“在不断解決问题中实现自我超越,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密切党与群众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如何解决人民美好生活与物质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要求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面对伴随中国崛起而高度开放的社会环境,党员也置身于一个思潮、观念碰撞交流的大变革时代。因此,党不仅要密切与国外的党际关系,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中国想要推进改革进程,中国共产党就要加强国外交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吸收一切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

3、中国新时代的“文化超越意识”构建

调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改革的根本。“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十分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十分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17]因此“改革”的文化超越意识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制度,并对政治体制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展有很多成就,却也出现很多问题:“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弊端并没有清除,制约非公经济其发展壮大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完全克服”,[18]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固化的经济模式阻碍了资源配置的流通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应确保社会主义制度与根本矛盾相“适应”。

进一步推进中国“改革”文化意识的本质,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建立在对社会矛盾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运用之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9]因此,中国近些年推行的一系列政策皆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新”和“变”是十九大的鲜明特点,“全面深化改革,既是过去5年砥砺奋进、过去近40年改革开放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解决‘新矛盾’、开启‘新征程’的必由之路”。[20]《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21]部署各领域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一次在理论上将各领域的改革目标打通与整合,实现了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新的升华与飞跃。

过去,中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创造性探索经受了历史的检验;未来,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改革将在马克思理论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4、中国新时代的“世界历史交往超越意识”构建

从国际体系演进的趋势来看,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雅尔塔体系”,近现代国际关系基本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世界以自身的价值准则,主导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建构。尽管西方国家也希望世界和平,但是它们往往把西方的国际秩序与价值观念,强加给包括中东、非洲、亚洲等区域的国家。西方的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已不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才是正确选择。

随着国际矛盾复杂化,中国崛起面临困难不容低估。新兴国家的发展壮大,威胁到了传统旧秩序的平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会对新秩序的建立进行阻挠与破坏;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形成不同价值观的冲突,近年来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普世价值与西方中心主义,强迫别国接受资本主义价值观,造成了当地政局动荡,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明确提出“两个构建”——即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是中国关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谋划人类未来的“中国智慧”,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特点,也为世界各国开展外交关系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历史根本就没有终结”,中国崛起的历史才刚刚开始,“真正的全球史才刚刚开始”。[22]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不断超越、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不仅具有世界文明的共性,还具有中国传统的特性。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国际旧秩序具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时,中国也积极应对国际形式的新变化,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程度地结合在一起。贯彻全球化精神,超越唯国家主义思维模式,中国在未来有能力成功地解决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中国崛起带来的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当前中国的社会文明仍大有可为,需奋勇而上,改革是伴随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建构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超越意识原则与规范,对中国实现大国崛起、成为世界文化强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东方欲晓,莫道行人早。中国改革的超越意识已经萌发,它打破了一些人对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固有逻辑,破除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崇拜,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治理模式的秘钥。“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2][3][8][9] 邓小平文选(3)[M].人民出版社,2001.270.292、373.335.113.

[4][5] 江泽民文选(3)[M].人民出版社,2006.172.450.

[6] 孙正聿.超越意识[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人民出版社,2012.83.

[10][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M].人民出版社,2001.351.279.

[12] 胡锦涛文选(3)[M].人民出版社,2016.64.

[13] 赵可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10-27.

[14] 杨承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殊规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08).

[15] 唐皇凤.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J].武汉大学学报,2018(03).

[16] 人民日報评论员.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10-09.

[17] 李晓瑜.十九大报告勾画“绿色路线图”中国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7-10-23.

[18] 陈燕玲.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及未来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前沿,2017(05).

[19]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J].先锋队,2012(11)22.

[20][2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2] 习近平.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N].中经实时报,2017-10-18.

【作者简介】

贾巾月(1992—),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教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荐访问:新时代 中国 超越 意识 改革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