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完整文档)

【发改规划】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12 08: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今后一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完整文档)


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林甸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要立足县情,把握时代特征,理清发展思路,突出战略抉择,谋划发展蓝图,坚持以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注重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林甸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向新阶段。为此,特提出《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修改完善,现编制形成《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实施《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09年末,我县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预计到2010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38亿元,年均递增26.8%。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84亿元,年均递增15.5%;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1.04亿元,年均递增47.6%;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年均递增16.3%。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3:51:16,比“十五”时期更为优化。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预计2010年末,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5.16亿元,年均递增2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预计2010年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亿元,年均递增14.4%。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500元,年均递增22.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4亿元,年均递增58.9%。同时,水利、电力、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GDP总量,还是财政收入、税收、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农业经济阶段。一产脆弱、二产不强、三产较小的经济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一产脆弱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不快,农产品基地不强不壮,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种植业生产仍然处于风险农业状态,农村二、三产业更加薄弱,仅占农村经济的10%左右,整个农村经济还十分脆弱。二产不强主要表现在新建项目达产达效速度慢,一些企业目前的生产能力与设计能力差距较大,工业经济还没有形成主导地位。三产较小,主要表现在缺少精品,发展缓慢,传统行业多而且规模小,科技信息、旅游、连锁超市、电子购物等新兴行业少。

二是经济总量小,水平低。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基数小,水平低,根本无法与全国的先进县(市)比,仅与大庆四县比差距还是较大。2009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327800万元,是四县中最后一位。其中,肇州550000万元、肇源640022万元、杜蒙439000万元。我县本级财政收入15800万元,也列四县最后,其中,肇源28014万元,杜蒙20170万元,肇州38477万元。其它指标也大大低于其它三县,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三是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增长代价大。沿海地区及发达地区已完成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呈现了混合型、规模型、创新型的发展格局,而我们目前仍处在原始积累和引进提高阶段,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低,管理沿用家族式,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差。

四是地热经济层次浅,规模小。几年来,我县地热只用于温泉洗浴、供暖、供水等方面,层次浅、规模小、转化率低,还没有形成地热经济、支柱产业。

五是地方经济实力弱。税收少,财政实力差,收支矛盾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国际环境。“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结构面临着新的调整,国际产业调整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带来许多新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走向复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但是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领先的优势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

国内环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行的积极的、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成功地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平稳回升态势已经基本形成,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回升,回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步增强。2010年,我国经济前景谨慎乐观,经济发展仍将处于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长态势和动力格局总体好于上年,经济增速可能是前高后低或前高后稳。明年经济增长还存在经济刺激政策空间变小,力度变小,效应递减等问题。企业投资和民间消费能否及时跟进还存在变数。发生温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存在。外部需求能否持续好转存在不确定性等困难。在国际经济复杂环境的大背景下,我国外需仍会持续低迷,出口下降的势头短期内难以扭转,经济增长更需要内需来支撑,在国家扩大内需方针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明年国内需求依然会保持较快增长。

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十二五”时期,我县拥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新阶段的快速发展时期。 

1、具备快速发展的机遇。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林甸镇、花园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点状重点开发区域,其他乡镇列入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我县地处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带,又是全省地热开发试点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林甸县地热资源开发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我县地热开发利用做出重要批示,省市均把温泉果菜基地开发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同时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继续扩大内需,我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项工程”,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将有一系列优惠措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遇,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等发生重大变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部分民营企业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开始进入扩张壮大时期,人民投资创业愿望十分强烈,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城镇意识都已大大增强,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具备快速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快,进入全市经济发展领先位置,但与全市发展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所取得的成绩与全县人民的实际生活需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全县人民迫切要求以更快的速度加快发展。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加快发展,才有可能缩小差距,改变落后局面。 

三、“十二五”时期总体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基于对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和发展形势判断,我县“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抓住全省地热开发试点县的新契机,不断培育壮大地热经济,形成地热产业。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紧紧围绕“小康林甸”、“和谐林甸”这一目标,综合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发展“三大产业”,完善“三个载体”,即壮大优势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建设花园空港工业园、四季青特色小镇、鹤鸣湖旅游景区三大载体。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壮大“地热经济”,做大温泉果菜产业,做强温泉旅游产业,真正叫响“中国温泉之乡”、“世界温泉养生基地”品牌,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扩大产业化效益,创新城镇化品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经济增速、财政增长、居民增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林甸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指导方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突出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一要坚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合理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二要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主要是“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带动,转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农业推动,转向工业、农业、服务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 

三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结构,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

四要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效扩大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五要坚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林甸。

(三)主要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温泉旅游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宏观调控目标。到2015年,GDP总量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9.3%,人均GDP达到35088元,并按照“农业由低到高、工业由弱到强、服务业由慢到快”的思路,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其中,第一产业20亿元,年均递增7.6%;第二产业55亿元,年均递增21.2%;第三产业25亿元,年均递增30.9%。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55:25。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地热经济形成增加值35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35%。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8.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年均递增25.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2、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高中教育开始普及。科技发展加快,科技进步因素逐年增加,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50人。文化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加强,建成30个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培训明显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以内,2015年全县人口总数控制在28.5万人以内。 

3、人民生活目标。到2015年,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5.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年均增长13.5%。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达到村村通、屯屯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城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大有好转。 

4、生态环境目标。到2015年,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5%以上,城镇人均拥有绿地8平方米,“三废”治理达标率95%以上,万元GDP能耗降低20%。

(四)发展战略。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实力不强、后劲不足、速度不快、环境不优等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产业化做文章,全力打造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地热经济为支柱、以旅游服务业为牵动的发展格局,重点实施“培育地热经济、推进项目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民营富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民生工程”九大发展战略。

1、培育地热经济战略。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复合型能源矿产。林甸地热资源是黑龙江省继煤、木、粮、油后发现的第五大资源。科学开发利用,逐步形成地热产业,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几年来,始终把地热经济作为培育和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已取得较大成效。“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省、市高度重视林甸地热开发利用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培育壮大地热产业,把地热经济做大做强。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要抢抓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有效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以优化结构、繁荣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拓展地热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范围、促进相关产业快速成长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地热供暖、温泉旅游、农业开发、医疗保健和工业综合利用等领域,完善体制机制、壮大产业规模、叫响“中国温泉之乡”、“世界温泉养生基地”品牌,带动林甸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将林甸县建设成为全省地热资源开发保护的示范基地。到2015年,林甸县地热资源开发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完善的开发与管理体制机制,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县域范围内地热资源分布情况全面摸清,为资源深入开发保护提供可靠保障;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取得突破,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大幅度提升;地热产业成为林甸县重要经济支柱,综合配套、协调一体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低碳经济规模化发展;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城乡面貌明显改观;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实现全程无害化开发利用,形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局面。加快发展地热供暖产业,打造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产业化开发,扩大地热供暖范围,将林甸县城建设成为绿色无烟城市,培育经济高效、低碳排放的宜居生活方式。近期以县城为重点,着力解决居民冬季地热集中采暖和生活用热水问题,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使城区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转变。中远期要不断扩大地热供暖范围,努力实现具备地热资源条件的乡镇全覆盖。综合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供水管网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应用推广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先进技术,加快既有设备改造步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开发的支持能力,努力把林甸县打造成为地热特点鲜明、城镇体系健全、功能设施完善的北方特色宜居区。要突出温泉旅游特色,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大幅度提升城镇体系品味。科学规划县域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地热资源聚集乡镇为重点,全县各乡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2、推进项目建设战略。项目是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我们必须站在促发展、惠民生、利长远的高度,充分认识到项目建设是生产力、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唯一出路,是保障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城市魅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可靠保证的重要意义。

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坚持“依托资源、围绕项目、突出特色”的发展战略,发展三大产业,完善三个载体,壮大优势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建设花园空港工业园、四季青特色小镇、鹤鸣湖旅游景区三大载体,不断提升三次产业规模和水平,促进林甸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谋划一批、争取一批、招商一批、开工一批、培育一批重点项目,每年建设亿元以上项目5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0个,工业、旅游、商贸流通等生产经营领域项目达到项目总数的50%以上。

主要任务。认真搞好项目谋划。要围绕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民生、社会事业、城乡建设等重点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建立项目谋划工作责任体系,有效组织实施。要围绕产业发展搞好项目谋划,充分分析和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做好投资机会研究,有针对性作好项目准备。要围绕资源优势搞好项目谋划,在农牧产品深加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湿地和草原观光旅游等领域作好项目储备。要把握好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省、市支持我县地热开发的有利契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要更新招商理念,不仅要招企业、引资金,也要招管理、引人才,开展全方位招商。要拓展招商渠道,招商部门要研究招商,全县各单位各部门都要积极开展招商,形成全员招商、人人招商的良好格局。要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探索协会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模式,真正把招商引资落实落靠。要把谋划、争取、招商的项目尽快转化成开工项目,对重点建设项目要强化领导,成立项目推进组织,搞好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大干快干、高效推进的良好氛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坚持“育引结合,以育为先”的原则,加大对在建项目和已投产项目的扶持力度,努力把现有项目做大做强。实行税收奖励、收费减免等政策引导措施,鼓励现有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设新项目,把企业由小做大,由大做强。

服务机制。项目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建成项目,见到效益。缩短审批时限。做到项目审批一站到位,一次性办结;实行领办式审批,确保不受阻、不延时;对于切实认准的大项目、大品牌,可以继续坚持特事特批。加快建设进度。最大限度的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全力保证项目建设施工进度。提高达效速率。进一步加大扶持、服务力度,落实奖励、激励政策,鼓励和督促建成项目,严把企业履约时限,按期或提前达产达效。建好园区载体。园区是承接项目的载体,也是吸引聚集项目的硬环境。要完善园区设施,为企业入驻和项目摆放创造条件;加强园区管理,设置精简、高效的办事机构;优化园区服务,为客商提供最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破解制约难题。用活用足国家土地政策,努力使投资者不为用地发愁;加大政府工作力度,支持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努力让企业不受资金困扰。同时,积极研究制定符合县情、民情的征地、拆迁等补偿办法,努力让项目建设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优化环境。全力打造最佳的诚信环境,真正做到诚信招商,诚信待商,诚信留商;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打造有序的法制环境,确保客商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3、现代农业战略。依托地热资源、耕地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错时生产为特色,以建设、培育销售市场体系和设施农业为载体,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地热种植业,奶牛、生猪等地热畜牧业,鱼苗繁殖和名、优、特水产品养殖业,拉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加快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市场流通、农产品检验检疫、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和信息化交流平台,建立起以哈大齐中心城市为重点,周边县市为腹地的蔬菜、水果、花卉和畜牧、水产品销售平台。组织科研机构围绕地热农业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无土栽培、转基因、工厂化育苗等先进技术,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拓展地热农业生产领域,形成种植养殖、观光旅游、季节采摘等多位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适当集中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林甸地热农业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城镇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以四季青特色小镇为中心,推动地热温室大棚规模化建设,打造棚室经济产业。

“十二五”期间,地热温室达到6000栋,大棚达到6000栋,牵动错时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把错时特色农业发展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广大农户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绿色果蔬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形成集群优势,专业化生产,合作化经营,建立果菜批发大市场,搞好产品销售和流通,将林甸县发展成为全省西部地区重要的绿色果蔬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增加收入,活跃县域经济。

到2015年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3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3.2亿斤;全县耕地面积保持在225.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以上;全县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150万亩,占旱田面积的70%,耕地质量逐步提高,规划改造中低产田180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750公斤以上,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100%,科技贡献率提高到80%;奶牛存栏18万头、生猪饲养量170万头、家禽饲养量850万只,其中大鹅300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33.3%、78.9%、34.9%和50%;实现鲜奶产量70万吨、牧业产值2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5%和55.6%;人均牧业收入8226元,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40%以上。

突出发展玉米生产。围绕饲料用玉米需求,加快玉米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180万亩,平均亩产1580斤,总产达到28亿斤,专用品种率达到90%。在8个乡镇83个行政村建设优质专用玉米基地150万亩以上。

稳定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县新增水田面积20万亩,水稻面积达到30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350斤,总产量4.05亿斤。根据我县水资源状况,在乌裕尔河流域和引嫩灌区,把水资源较为丰富、灌溉条件好的三合乡、东兴乡、四合乡、四季青镇及所辖的村(场)建成名牌稻米生产基地。

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保持在5万亩,平均亩产量4000斤,总产量达2亿斤,折粮总产达到0.4亿斤。发挥我县区位优势,在我县东北部的东兴乡、四合乡、四季青镇及所辖的村(场)建设1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杂粮杂豆。发挥我县杂豆生产优势,建设杂豆专业化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县杂粮杂豆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亩产稳定在310斤,总产达到0.16亿斤以上。

4、工业强县战略。把工业经济作为实现全县经济赶超战略的突破口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支柱产业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提高效益和增加税收为归宿,按照“抓重点、强支柱、优产业、壮园区”的思路,围绕“创品牌、做强大、促发展”的目标,围绕地热开发,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把地热工业作为牵动地热开发的重要突破口,依托地热清洁能源和优质矿泉水资源,延伸发展蔬菜加工、矿泉产品开发、高级浴盐、陶瓷烘干等地热资源综合开发;依托地热开发带动的生产要素集聚,延伸发展粮食、马铃薯、奶类等食品精深加工;依托地热开发市场需求,延伸发展地热装备制造,建设环保高效的地热工业集群,将林甸县发展成为全省西部地区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大力推动工业生产园区化,充分利用林甸镇、花园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点状重点开发区域的机遇,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健全园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项目承载能力。突出温泉之乡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矿泉水、浴盐等产品开展整体宣传,强力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 “乳、肉、豆、薯、药、水、苇、钛”八大主导产业,打造林甸温泉绿色食品品牌,搞好新项目开发。积极抓好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矿泉水等大项目开发建设,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靠项目聚集发展壮大园区建设。到2015年初步形成布局科学、发展协调、颇具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3.5亿元,年均递增21.4%;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53.5%;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亿元,实现税金8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县工业技改资金投入5亿元。创国家级驰名商标企业3个,省级著名商标企业5个。创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户,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企业10 户,力争8户企业上市。

发展重点及产业布局。“十二五”期间,我县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实现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培育战略,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新能源开发、精深加工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通过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1、发展重点。一要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有工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做响传统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化学工业、马铃薯产业、制药、乳制品生产等优势产业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把握市场规律,及时跟踪国内外产业、科技发展变化趋势,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为林甸县工业发展增添更多的增长点。 

二要培育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可以使得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共建市场、共享市场,有效进行成本分担、技术研发与交流。通过发展天泰、嵩天等龙头企业,推进年产6万吨变性淀粉项目、年产1万吨马铃薯速冻薯条及年产1万吨马铃薯速冻薯块项目,培育打造马铃薯产业集群。 

三要狠抓节能减排,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十二五期间,利用我县具有丰富的风能及地热等新能源,积极推进秸秆致密、风电场开发、天然矿泉水、锅炉改造等新能源项目,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有效开展。

四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平台。“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持“依托资源、围绕项目、突出特色”的发展战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和推进产业聚集和区域集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带动之路,促进工业与农业、旅游业、生态产业深度结合。积极引导产业间分工协作,加快产业上下配套,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要素整合等方式,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园区内道路、供电、通讯、采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为企业入驻和项目摆放创造条件。力争到2015年,入园区企业达到20家,入园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利税10.6亿元。

2、产业布局。“十二五”期间,我县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资源,根据环境承载力及潜力,对全县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与规划,全力打造园区“两带一城”的产业格局。两带即沿G015国道678—682公里处的空港经济带及703—708公里处的永青经济带,一城即正在开发建设的大庆卫星生态新城。

——空港经济带主要发展马铃薯产业、新能源开发

马铃薯产业:以大庆天泰生化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研发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链,目前已建成并投产的年产1.4万吨马铃薯复合薯片和年产1万吨马铃薯速食营养粉丝两个项目,总投资已达到4.3亿元,30多个品种,投产以来运营状况良好,经营态势呈不断上升趋势,产品已销往全国(除西藏、新疆以外)各地。在建项目:年产6万吨变性淀粉项目,投资1.5亿元,预计年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1200多万元,安排就业300人。年产1万吨马铃薯速冻薯条和年产1万吨马铃薯速冻薯块项目,计划投资1.1亿元,达产后产值可达2.8亿元,实现利税1900多万元。拟建项目:公司在2011年后陆续兴建的项目有包装制品厂、可降解马铃薯淀粉食品包装膜、可降解农膜、马铃薯颗粒全粉、雪花粉等。

新能源开发产业:拟建大丰科技88万千瓦风电场、立宏公司19.8万千瓦风电场、天润公司20万千瓦风电场、地源热泵供暖、生物质燃料等项目。

——永青经济带重点发展化工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包装产业、矿泉水产业

化工产业:以大庆鑫隆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开发钛白粉及钛白粉配套产业为主,规划占地面积为1平方公里,规划入驻企业2户。到2015年计划建设的项目有金红石钛白粉-活性白土-脱硫剂-硫酸铵等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食品加工产业:以林甸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大庆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和大庆嵩天淀粉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开发乳、豆、薯等产业为主,规划占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规划入驻企业4户。到2015年计划建设的项目有有机奶加工项目、儿童食品加工项目、老年营养食品加工项目、马铃薯深加工、家禽类加工项目等。

包装产业:以林甸林港包装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开发高档纸箱及配套产业为主,规划占地面积0.7平方公里,规划入驻企业2户。到2015年计划建设的项目有高档包装纸、胶条胶带生产加工项目、彩印商标加工项目、塑料包装加工项目等。

矿泉水产业园:积极引进矿泉水产业,重点发展矿泉水产业及配套产业,规划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规划入驻企业2家。到2015年计划建设的项目有矿泉水生产加工项目、多功能饮料加工项目、儿童饮用矿泉水项目、老年人饮用矿泉水项目、矿泉食品加工项目等。

——大庆卫星生态新城

进一步做强地热经济,叫响“中国温泉之乡,世界温泉养生基地”这一独特品牌。以长青林场大庆温泉果菜基地为依托,规划建设四季青特色小镇。重点发展地热棚室果菜产业和温泉养生休闲宜居产业,逐步把四季青镇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宜居示范区。

5、旅游兴县战略。充分利用我县地热、湿地、草原、人文、民俗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新兴支柱产业。紧紧依托地处齐齐哈尔、大庆两大城市之间、绥满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毗邻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地缘优势和“世界温泉养生基地”、“中国温泉之乡”的品牌优势,以地热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主线,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重点,以建设全省重要的常年旅游景区为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管理,逐步将林甸县打造成为东北亚著名温泉旅游度假目的地。旅游业开发,要将县域内外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自身寒地温泉资源和大庆石化文化资源、齐齐哈尔湿地资源和工业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合力打造全省西部精品旅游聚集区。将地热资源与湿地、草原等生态资源和民族风情等人文资源结合起来,逐步构建集地热文化、医疗保健、湿地观鹤、草原风情等于一体的旅游板块,形成优势潜力充分释放,优势资源全面开发的良好态势。形成温泉洗浴、农家游乐、湿地观光黄金旅游线。不断完善交通、饮食、住宿、娱乐等设施建设,积极开发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品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参与旅游业开发。将旅游设施建设与城市风貌塑造结合起来,大力改造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面貌,精心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市政功能完善、整洁美观有序的国内知名温泉主题城镇形象。将品牌建设与资源整合结合起来,实施地热品牌战略,鼓励相关企业联合协作、联合促销,共同搭建旅游宣传平台,大手笔向海内外推介林甸地热旅游形象。让地热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林甸县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主要形成6个区域,(1)县城——温泉养生核心景区。(2)西北部建立湿地旅游景区。(3)东南部建立生态观光温泉养生旅游景区。(4)双阳河沿岸农牧观光景区。(5)西部小黑山,狐狸芯狩猎观鹤景区。(6)以花园镇为中心,沿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工业旅游线路,以双南水库为依托的旅游观光游、以四合乡的老移民区为重点开发闯关东文化游景区等。要把郭氏生态湖、九道沟满族风情园、色氏度假村、北甸园等旅游景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开发,差异发展,共创鹤鸣湖旅游景区这一品牌。重点建设温泉游乐、湿地风光、民俗风情和冬季旅游项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景区档次,形成大湿地、大温泉、大湖泊、大冰雪、大文化的高密度组合,打造“中国温泉之乡”、“世界温泉养生基地”的独特旅游品牌。力争年接待的游客达到 15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突破7.5亿元。  

6、民营富县战略。“十一五”时期,我县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之一,在全县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二五”期间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首先要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清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其次,要在借鉴江浙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温泉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温室大棚及特色养殖、特色种植业,积极发展多渠道就业项目和各类服务业项目。加快民间资本积累,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到“十二五”期末,争取使民营经济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主体、社会就业的主体、投资融资的主体和财政税收来源的主体。 

7、开放活县战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不断加速,中国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圈,因此,我县要实现经济大发展,实施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开放战略势在必行。一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按照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要求,摒弃守旧封闭意识,彻底革除各种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林甸”、“诚信林甸”新形象,不断改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把林甸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世界发展大环境。二要开展全方位的招商引资工作。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招商方式,放宽投资领域,坚持引进外资与启动民间资本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并举,重视做好招商项目的策划、筛选与储备工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广泛利用外埠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助推林甸发展。三要切实为我县发展创业的企业人士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环境,鼓励他们持续发展,以商招商,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8、科教兴县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发展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动力,以加大科技投入和制定积极地鼓励政策为手段,鼓励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相结合,以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在优势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实现林甸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实现林甸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体目标。进一步增强全民科技意识,优化县域科技发展环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机构为依托,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大幅度提高重点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加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提高全体劳动者技术素质,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体目标

——科研开发目标。科研开发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00项,其中市级以上成果20项;争取国家、省级科技攻关、创新基金研究课题(项目)居全市前列;在农村能源建设、玉米膜下滴灌、马铃薯脱毒种薯培育等领域技术开发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达到20%,通过省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的高新技术企业6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0个,培育10个省级名牌产品,1-2个国家级名牌产品。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进推广各类科技成果150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40个,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个,农业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96%,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0%,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25%,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面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

——科技投入目标。全县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2%和1.5%。

——教育发展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加大投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资源整合工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资源整合工程。高中建设上,坚持以“把一中打造成为展示林甸教育成果的窗口,把职校打造成为培养多技能人才的基地”为目标,做强一中、做大职校,强化管理,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加强高中基础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办优质高中;初中建设上,把第二中学、花园中学、东兴中学扩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健全的标准化学校,把第三中学改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初中;小学建设上,在农村,围绕中心村在每个乡镇建1—2所寄宿制小学、1所公办幼儿园;把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成为服务功能完善的省级标准化学校。

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以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强化教育特色,实施品牌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计划改造建设10所乡镇中小学校舍及附属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标准化率达95%以上,整体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6%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以上;初中、小学毕业生合格率均达100%;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76%;职业教育功能完善,升学和就业两大优势凸显。

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以打造“名师”和“名校长”两支队伍为重点,借助东北师大创新实验区的契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把学校的领导班子打造成懂业务、会管理、作风严谨、团结高效,具有较强和过硬执行力的学校管理者队伍;把教师队伍打造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9、民生工程战略。发展民生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把发展民生经济作为一个优先目标,作为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举措,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扩大就业和创业是根本。没有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失去源泉。努力开辟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全民创业,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加大培训力度,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发展民生经济重点对象是以农民为主的低收入人群。应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居民收入是关键。没有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流于空谈。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强化工会地位,提高劳动者集体谈判能力,确保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完善税制,强化税收征管,调节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是底线,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每一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发展民生经济最基本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使之逐步覆盖包括农民和农民工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并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面统筹。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民主政治、民族事务建设,维护社会稳定,重视安全生产作为保民平安的重要内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广泛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努力争创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着眼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从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入手,将社会保障事业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改善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的社会保障工作新机制。

“十二五”期间,全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

就业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000人。

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到“十二五”期末,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90%;参加者中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人员占新生劳动力的80%以上,进城务工人员和向非农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95%以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及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逐步增长。

深化卫生事业改革。“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卫生事业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医改精神,结合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捐款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要求,坚持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方针,以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卫生需求为导向,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基本建立起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改善县乡医疗卫生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突出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适应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和村镇。健全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县、镇、社区管理关系,明确社区组织职能职责,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建立社区事业投入发展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到“十二五”末,使城乡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建成率达到100%,使社区服务走上产业化、实体化和社会化发展道路。社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管理人员和服务特长的专业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得到普遍加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使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群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建设和谐林甸打下良好基层和谐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未来五年,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和开拓创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县村民自治模范乡镇达到乡镇总数的90%,村民自治模范村达到总数的80%。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城市化建设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和实现县城规模扩张为目标,不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与改造并举,加快县城开发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房地产业发展目标。争取利用5年时间,完成旧城区13个方块拆迁改造任务,拆除居民平房面积16万平方米,拆迁户数2450户;规划用地面积52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

建筑业发展目标。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100%。建筑业增加值实现5亿元。

建材业发展目标。2011—2015年,全县新型墙体材料总产量达到1.2亿块标砖,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比例为80%以上。2015年全县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达到100%。

污水(含排水)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18000延长米排水管网改造任务,实现全县污水达标排放。

自来水规划目标。分期更新改造供水管网38750延长米,新增用户7800户。

集中供热目标。“十二五”期间,计划使用地源热泵技术供暖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

推进生态建设。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与建设并举的原则,有效实施《林甸县生态县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2011-2015年,全面优化生态环境,建立以生态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强县形象,使我县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明显进步的生态县,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且可持续发展。全县形成生态文化氛围,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得到普遍提高,政府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基本建立;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标准。

(1)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人口与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在我县加快经济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注重珍惜耕地、合理使用土地。要科学规划,不断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紧紧要抓住林甸县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战略修编的契机,不断完善县城、中心镇及部分乡镇的总体规划及中心村规划修编,着手编制县城主要道路、重要地段控制性规划,实行城镇建设与工业区发展“两位一体”的规划布局,力求达到科学合理。树立依法管理、用地意识,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深入推进土地市场清理整顿,整合各类已批用地、存量土地和企业闲置地,坚持依法清理未用的、盘活闲置的,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大力实施复垦开发计划,确保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合理规范。

(2)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缺水易旱一直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要加大兴修、保护力度。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河道、渠系整治、水库除险、堤防加固、塘坝深挖等蓄水工程;进一步完善渠系配套等提水和引水工程;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同时要充分挖掘易旱地区潜力,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应性旱作物农业、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在切实保证城乡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同时,要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做好废水处理回收,提高水资源效益,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协调。

(3)合理开发和保护矿产资源。科学制定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做到健康有序开发利用。严格矿产开采审批,取消实心粘土砖等传统建材生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发展污染少、效益高的轻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业,促进矿产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整顿矿业秩序,对已造成生态破坏地区,要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和恢复,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开发矿产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植被和生态环境。

(4)要积极做好水资源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综合处理

加大重点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县城、中心镇、工业区污水集中处理,保障饮用水源洁净,力求所有水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县城和中心镇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实施大气污染综合处理,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努力减少烟尘、粉尘、扬尘污染,着力改善大气环境。加大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力度,推行二氧化硫排放许可证制度。力争到2015年,县城、中心镇、工业区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二级以上。

(5)加强固体污染物综合整治。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着实优化人居环境,加快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清除“白色污染”,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城镇垃圾处理率达到90%左右。

(6)积极创建生态城镇。按照绿化、亮化、美化的要求,着力塑造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生态城镇。坚持县城优先发展战略,按照“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人居适宜”的要求,做大、做强。加强主干道延伸、绿化带建设和各类市场整治、房地产开发管理,加大城区小街巷、低矮破旧房屋改造力度,切实改变县城面貌,充分发挥生态县城示范功能,各中心镇要按照“产业强镇、设施先行”的原则和“绿化、美化、亮化”的标准,创新经营城镇理念,不断提高生态城镇品位,努力建成产业支撑、功能配套、道路和市政设施完善,充分体现特色的生态城镇。大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快中心村规划和建设进度,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多元化、各具特色、舒适优美、建筑新颖的人居环境。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改水、改厕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秸杆还田和气化、固化等综合利用,充分发挥资源循环效益。

(7)湿地的恢复与重建。对湿地应进行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良好的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空间。

依托现有湿地资源建设一个植物多样、适宜多种动物生存的湿地保护区,同时加强鸟类、哺育类动物的保护。在湿地周围干旱年和丰水年水面变化的过渡带,进行水生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主要以星星草、碱草等乡土物种为主,对湿地周边开垦的农田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湿”。进一步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湿地生态移民安置工作。认真落实《林甸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林甸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规划》,搞好直补资金发放和后扶项目建设工作。切实做好湿地移民工作,搞好湿地生态移民规划和项目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针对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村人口实施搬迁,向中心场集中,计划使203 户545 人搬迁,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搬迁群众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增收渠道,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和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

(8)生态林业体系建设。完善好已形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时搞好结构优化,在增加树种、品种上下功夫,提高科技含量和林业生产力;加强现有人工林的保护,巩固多年来林业的建设成果;大力推进草场防护林建设,以乡与乡边界林为框架,以村与村边界为依托,构成网、带、片相结合连绵不断的草牧场防护林体系;抓好林业建设种苗必先行,根据各项工程提前抓好种苗生产,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开展;突出抓好林业产业建设,重点抓“三个生产”项目的综合开发。一是湿地观光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二是林药间种项目的综合开发;三是林木种苗项目的综合开发。

(9)草原生态体系建设。以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为根本目标,搞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恢复和重建生态草原体系,合理开发和保护草原资源。生态效益促进经济效益,共同促进社会效益。改良草场以生物措施为主,同时要加强草场基础设施建设,在治理和开发过程中,注意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10)芦苇生态工程建设。育苇场是我省在国家“六五”计划期间建立的芦苇生产基地,也是我省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为使芦苇资源有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条件的合理开发利用芦苇资源的生态产业。建立绿色立体生态育苇实验区,在适宜塘块形成稻—苇—鱼—鸭—貂绿色立体生态链,即:沼泽产芦苇,苇塘养鱼(泥鳅、河蟹)、水面养鸭(鹅)、泥鳅养貂、沼泽周边种稻。稻田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粪便、苇塘淤泥做肥料,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范要求,生产绿色水稻。稻、苇、鱼(蟹)、鸭、貂生态链相互依存,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利用生态产业模式促进科学育苇,不断壮大芦苇产业,从而带动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

加快道路建设。要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机遇,加快以农村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以物流为重点的现代运输业发展,加强以交通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为重点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县交通运输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以县际公路改建为重点,以乡村公路为网络,幅射周边,提高县城的区位优势,基本消灭县乡公路断头路,实现与周边区县的连接;加快村道公路的建设步伐,逐步改善村道公路晴通雨阻的现状;加快发展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使我县公路交通现状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林甸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做好国道G015辅路工程的配套服务工作,并做好地方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的合理衔接。同时,把高速公路效应向乡镇延伸,辐射周边,带动乡镇。

以高速公路发展为依托,大力推进我县干线公路的改造,完成省道S201林肇路升级为国道;县道X017明龙路升级为省道;G10绥满公路大齐辅道定为国道三级路;乡道林长路升为省道等一批重点干线公路改造,初步形成我县完善的干线公路网主框架。同时,努力打造绿色通道,建设生态型交通,充分展示林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高公路发展的附加值。

进一步强化公路通道建设,提升通道公路等级,提高通道通行能力,从而强化林甸同周边市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与周边市县的差距。

继续完善农村道路建设,针对我县农村公路存在数量少,标准低,超期服役多,通达深度不足等问题,确定我县“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发展目标为:“两个完善”、“三个提高”,即“完善农村公路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政策,完善农村公路的路网布局;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整体服务水平”。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结合农村公路项目库情况,编制与全省经济、全县经济相适应,与国省干线公路相协调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完善全县农村公路路网布局,为今后农村公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合全县农村公路规划的实施,建立和完善全县农村公路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公路建、养、管协调发展。

——到2015年解决大部分自然屯出行,生产和生活资料、农副产品调入运出难的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创造基本条件,实现县道100%改建为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标准,100%的乡道为沥青(水泥)路面,80%村道为水泥(红砖)路面标准。并重点加强路面、桥涵和防护工程等构造物建设,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形成等级结构配置合理,桥涵和交通附属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致力开发旅游公路建设。加强林甸县优秀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胜利村至亚勃海、育苇场至三分场旅游路二条,均为三级公路标准,促进林甸地热旅游、温泉旅游、湿地旅游等优秀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

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工程。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到2015年新建149处人畜饮水工程,改造131处,全面解决林甸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人才培养。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十二五”期间,我县人才工作要坚持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造就和引进我县紧缺人才和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能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各类人才集聚到林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到2015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 2.3万人,每万人人才占有量达到800人。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县人口总量控制在28.5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和5‰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育龄群众普遍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和医疗健康服务。认真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和防震减灾工作。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形成并完善安全生产法制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工作方针,突出准军事化目标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结合现代城市建设、民用建筑依法修建防空地下室工程,逐步形成林甸县人民防空防护体系。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将抗震御防纳入建设审批程序,切实加强监测预报、综合防范、应急能力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同时,积极做好电力、通讯、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加大扶贫工作的开展力度。切实解决贫困村屯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扼制返贫等问题,进一步转变扶贫理念,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机制,加大扶贫项目实施力度,提高扶贫成效。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工作,全面实施《林甸县以工代赈“十二五”规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四、主要措施

(一)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创新观念。创新能力不强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解决发展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以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弱化的问题,在全县干部群众中真正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谋事业的良好局面。正确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发展观、道德观、法治观、贫富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摒弃“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思想,树立加快发展、抢抓机遇的观念;摒弃“贪图享乐、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悲观消极、畏难怕苦”的思想,树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摒弃“小市民意识、排外意识”,树立开放意识和大局意识;摒弃陈旧的小农意识,树立跳出农业论农业、跳出“三农”找出路的思想;摒弃粗放发展经济的观念,树立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观念。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扬发展主旋律,高唱解放思想的主调,以更开阔的胸襟,开放的姿态,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扩大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拓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水平,在开放中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经济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不断创新招商形式,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立足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县。二是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实施出口主体、出品商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着力提高外贸出口的数量和效益。外贸进出口总额“十二五”期间每年将以15%速度增长,利用外资将以20%的速度增长。重点支持以芦苇为资源的系列工艺制品,以蔬菜、杂粮为主的农特产品,以钛白粉为主的化工产品,不断拓宽其他产品的出口渠道。三是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全面加强与国内大中城市的联系与协作,积极参与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扩大与周边县、市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和协作。

(三)加快项目开发,蓄积经济增长后劲。“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重点建设项目8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80亿元。其中工业开发类项目27个,计划投资76.6亿元;农业类项目19个,计划投资73.67亿元;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类项目30个,计划投资23.49亿元;旅游类项目4个,计划投资6.24亿元。要坚持以项目开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积蓄发展后劲。一是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大招商力度,不断放大资源、地缘、市场和品牌,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涌入,形成多元投资体制。二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准确掌握国家政策,广泛捕捉投资信息,积极做好项目对接和项目准备工作,竭尽全力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基础工作。要科学筛选项目,认真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加强项目库建设。

(四)调整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抓住2010年林甸镇、花园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点状重点开发区域、其他乡镇被列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的有利契机,结合各乡镇区域位置和自身优势,“十二五”期间逐步形成在林甸镇永青工业园、花园镇空港经济园区重点发展工业生产,在四季青镇重点发展地热棚室果菜生产,在东兴乡重点发展水稻生产,在宏伟乡重点发展蔬菜生产,在四合乡重点发展薯、豆生产,在三合乡重点发展湿地旅游产业,在红旗镇重点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发展思路。              

(五)强化节能减排,打造低碳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能的自觉性,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能源的高效和清洁利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县万元GDP(按现行价格计算)能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由2010年的1.19吨标准煤下降到0.95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4.4%。依托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大节能项目开发力度,实现清洁能源的循环利用,充分打造低碳产业经济发展。

(六)优化发展环境,构筑竞争发展平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客商投资兴业。一是创新发展理念。要转变发展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改善服务环境,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使用、贸易出口、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三是改善信用环境。围绕建设诚信政府、诚信社会的目标,全面整治和改善信用环境,建立融洽的银政、银企关系,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规范行政服务。要规范行政执法部门行为,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建设高效、便民、公正的服务平台。严格执行服务,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干扰破环正常建设经营的违法行为。

(七)建设精神文明,丰富社会发展内涵。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认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明城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创建活动,树立文明形象,铸造大庆精神。三是繁荣城乡群众文化。挖掘、保护、弘扬本土特色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全民健身运动计划,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八)推进政治文明,夯实和谐发展基础。建设政治文明,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非公有制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二是扎实推进依法治县。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活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司法和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法律公正和公民合法权益。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服务水平。三是着力打造平安林甸。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打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整治活动,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外事侨务工作。增强国防意识,关心支持驻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九)健全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实现。一是健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项目衔接、专家咨询、群众建议、批准公布制度。要依据《纲要》,认真研究制定年度计划。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与《纲要》衔接,作为《纲要》的具体措施实施。二是强化保障机制。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认真落实地方配套投资,鼓励企业自筹建设资金,保障各项建设计划实施。三是完善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组织开展规划中期督办评估、修订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认真分析研究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大问题,从多方采取措施,确保《纲要》目标的实现。

(十)加强监督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加强规划运行管理,对于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约束性指标,要明确责任部门负责落实。对于《纲要》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加以落实。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致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对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纲要》顺利实施。


推荐访问:林甸县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发改规划】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