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的启示4篇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的启示4篇

时间:2023-07-28 08: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的启示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作者:荀福建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05期

  摘要:在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值得学习借鉴的先进经验,如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利用城市绿地和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广泛的群众参与等,这些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着手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少走弯路。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经验教训;启示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面临着内部资源消耗日益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愈发脆弱、居民生活品质逐渐下降等问题。为了应对此种不良状况,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发展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实践目标。

  一、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

  (一)坚持规划引领:广东珠海、韩国首尔

  广东省珠海市位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是重要的中心和风景旅游城市。在城市建设早期,管理者们就制订了“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建设指导方针,主张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并坚守城市各个方面建设的高标准原则。早在1998年,珠海就获得了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行动奖”;2013年,珠海在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中综合排名全国第一;此后又获得了新型花园城市、幸福之城、浪漫之城等称号。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首尔迫切需要战后重建。在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首尔的城市建设始终紧密结合本地的山水资源,在前期规划中注重绿地系统的建设。依托沿江优势自然资源,继续兴建大量城市绿地,供市民休闲娱乐。1967~1976年,首爾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激增。为了应对土地资源短缺、城市空间不足的情况,首尔改变了原先的发展策略,在填埋河道修建道路的同时建设城市高架,这些措施曾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直到2005年,首尔市政府又拆除了部分城市高架,修复原先的河道,重新还给市民宝贵的亲水空间;首尔还创造性地把垃圾填埋场改建为媒体城,扭转了原先不良的空间配置。

  (二)合理利用城市绿地和山水资源:美国纽约

  绿地和山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稀缺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效用。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合理利用城市绿地和山水资源显得更为珍贵。纽约市是一座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截至2014年,纽约市已人口有850万左右,而整个纽约周边共有2000万人左右。值得关注的

篇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的启示

  

  “东滩”项目前因后果

  那个地址是联合国公布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的东端,一眼望去,芦苇浩荡、水天苍茫。银鸥在蓝天里翱翔;在特定的季节,还能邂逅迎霞展翅的小天鹅、白头鹤等珍稀鸟类。

  这是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充满生命与希望,也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最后一块处女地

  2005年的一天,世界顶尖的工程顾问机构英国奥雅纳公司(ARUP)的执行董事彼得·海德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意外接到了时任伦敦市市长利文斯通的电话。电话中,利文斯通很平静地告诉他,奥雅纳公司已经获得参与中国崇明岛东滩项目的许可权。

  但这个消息对海德来说却不平静,激动之外,他还有些吃惊。

  “因为同合作开发东滩生态城之前,我们几乎没有对此事进行过深入交流;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利文斯通简直是给我来了一次‘突然袭击’。”海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东滩之所以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这块充满生命与希望的处女地“无时无刻不在散发诱人的芬芳”。

  东滩,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属长江口典型的河口湿地,南北濒临长江的入海口,向东缓缓伸向浩瀚的东海,并与南北大陆遥遥相对。东滩位于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东线中部,此处记录的鸟类达312种,迁徙水鸟上百万只。每年,前往东滩观鸟人群尤其

  多。随着新世纪都市人对回归自然的渴盼,这颗遗落在上海后院的绿色明珠,逐渐焕发出动人的异彩。

  东滩生态城项目出现在世人面前最早是在1998年,当时上海市政府批准将崇明岛东侧平方公里土地授权上实集团经营,该地块占崇明15%,即为目前东滩项目的所在地。2001年,上海规划将崇明定为生态岛,明确“崇明是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空间”。

  英方“推手”

  2005年,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见证下,中英双方签订了有关东滩项目的宏观合作协议。2008年1月,英国首相布朗访沪,期间,中英双方签署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生态城项目设计、实施和融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为上海崇明东滩的具体项目而设,目标是把东滩建设成为全球首个生态城市。

  在向记者介绍如何打造“生态城”时,海德颇为激动:“东滩的项目旨在让全岛的生态足迹降到2公顷以下,这就是说岛上的人均消费的自然资源由2公顷土地提供。而伦敦目前的生态足迹是。”(所谓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生产人类所消耗食物、纤维和木材,吸纳其制造的废物和提供空间进行基本设施建设所需的土地总面积)。

  而根据计划,东滩生态城一期工程面积630公顷,将提供2万人的住房与办公场所,预计将于2020年左右完工,全部工程完工后,总共将可容纳50万居民。而根据开发规划,东滩城将实现能源自给,所有住宅和商用建筑都采用可再生能源,实现生态足迹较传统开发模

  式减少60%,实现城市节能66%,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碳零排放)。

  海德还透露:“尽管已经卸任伦敦市长,但利文斯通挂在嘴边最多的,依然是将东滩和伦敦无碳城作比较。”根据奥雅纳公司对东滩生态城的规划介绍,该项目将依靠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废品回收再利用等方式来产生电能,实现城市节能64%。同时,城中的公共交通工具将使用清洁能源,使整个项目向“零碳排放”的目标接近。

  一代建筑大师菲力普·约翰逊对于东滩这个全球首个生态城的定义是:一个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也就是说,东滩未来的一切都将围绕“生态”展开。

  “而如今,在国外媒体眼中,‘Dongtan’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独特词汇,有人甚至将它当成了中国生态城建设的代名词。”海德称。

  至今仍停留概念炒作阶段

  据了解,当时中英签署备忘录的五方为上实集团、同济大学、奥雅纳公司、汇丰银行和可持续发展基金。而作为最重要的开发商,上实集团10月28日就项目的“停顿”传言也做了解释。据上实集团专门开发东滩生态城项目的上实东滩集团宣传部负责人廖冠辉介绍,目前东滩项目没有停顿,但他也坦承,目前确实还没有开工兴建的打算,有些项目还处在研究规划、逐步细化阶段。

  在接收记者采访时,东滩生态城首席项目总监海德也向记者做了解释:“何时开发东滩计划,我们没有时间压力”;他也表示,他们只

  是项目工程师,完成客户交给的计划工作而已。记者先后询问同济大学、汇丰银行和可持续发展基金等单位,均三缄其口。

  而作为当时批准东滩项目规划的上海规划局、崇明规划局也均表示对东滩项目何时开工不清楚。崇明规划局规划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也向记者无奈地表示:“目前东滩项目更多的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很多实质性东西都还没有开始实施。虽然,东滩生态城的项目规划目前已进入逐步细化阶段,而此前该项目已经过了长达10年的准备及规划期,此后预计还将需要15年的建设期。”

  上实是“东滩生态城”的赢家

  发布:2020-11-0116:13|作者:胡晓玲

  |来源:中国经营报

  借生态城概念

  上实取得圈地之便

  崇明项目尚未实现,上实(实业集团)又马不断蹄地前去其他省市圈地。一份详尽的计划蓝图、英国奥雅纳的设计、上实雄厚的资金实力——很少有地址政府会拒绝如此的好顾客。有资料显示,在河北廊坊、浙江湖州、江苏无锡、辽宁沈阳、山东济南、山东潍坊等地,上实都有一样以生态城命名的项目,总面积超过200平方千米。

  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众多城市基础建设都不用自己出钱,站在上实的角度,低价拿地甚至地方政府的赠地都是收入来源。也许短期内,上实会因为开发资金需求大而项目无法即时盈利带来现金流困扰,但长期而言,这些项目都能带来稳定的收益。

  崇明概念的大规模复制

  今年年初刚刚开始动工的湖州吴兴区生态城可能是众多圈地项目中最小的一个。记者从当地项目推进办公室投资科了解到,这个生态城主要以旅游开发为目的,也称作“西三亚景区开发”,面积约8到9平方公里,位置就在区政府附近。与之相似的,还有辽宁沈阳棋盘山风景旅游开发区,面积平方公里,由上实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阳陆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当地的棋盘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将“打造沈东生态文化走廊,诠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建设新型生态城镇”列入了2008年工作计划之中,用词和崇明项目中的并无二致。

  此外,江苏无锡的太湖生态城、山东济南的唐冶新城、河北廊坊的万庄新城也都是上实的手笔。在当地,这些项目都是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无不令当地官员和百姓为之振奋。为唐冶新城编写规划案的一名当地规划员第一次接到这样大的项目,甚至感到有点无法着手,他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当时我脑子有点蒙,这个东西……也太大了吧,粗略算算相当于十六个我们可爱的建大新校区。”而80平方公里的廊坊生态城完全是建造一座崭新的城市,厂房、住宅、农业区、酒店都在规划范围内。生态城所在当地、廊坊市广阳区区长邳振一对媒体表示:“生态城起来后,我们还要搞商业圈、文化创意产业园、物流产业园、汽贸一条街。随着商业业态的成熟,吸附作用会越来越大。我们有信心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不做亏本买卖

  这些生态城几乎都是由和崇明项目签署合作协议的英国奥雅纳公司设计。对于很多内地政府官员而言,那些先进的设计理念简直是

  第一次听说,冲着老外的牌子,就似乎比自己规划来得更可靠一些。而更实惠的在于,看得懂的那些桥和路,都由别人出钱。湖州生态城投资科的政府人员谈到为什么和上实合作,就对记者直言不讳地说:“因为他们帮我们搞基础设施建设啊。”

  在一处论坛上,记者看到不少廊坊当地百姓都认为,政府将原本应该自己开发建设的城市交给一个地产开发商,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政府自己没钱。政府手里唯一能作为交换的资产只有地。

  难以获知上实集团或其子公司在各地拿地的具体价格,但是从上市公司上实发展的上交所公告中,相似案例大致可以看出这一模式的交易对价。

  上实发展今年元月公告称,揭标获得泉州东海滩涂整理项目,总价逾38亿元。以此价格除以总建筑面积计算,上实发展拿下这一项目所折算下来的楼盘价不足每平方米1500元,而目前当地相应地块的市场参照价格已经翻了一倍以上。时任公司董事长的马成樑说,之所以能以这么低的价格拿下泉州项目,是因为公司以“区域开发集成商”的角色出现,即围绕一个地方性成片开发项目,从最初的定性策划到具体规划,从基础设施到具体开发,甚至招商引资环节全面参与运作。他同时承认,浙江湖州东部新区、河北廊坊西部万庄等项目也是这样的集成开发理念的应用。而未来,这些项目都是集团发展的战略性板块。

  前述唐冶新城的那名规划员甚至透露,当地政府的通常交易手段便是:将地块交给大开发商牵头,做土地二级开发,事后再给某开发

  商一片地作为补偿。

  未来最大赢家

  遍地开花的生态城项目无疑需要大笔的建设资金,但是在全球金融局势动荡,银行谈“房”色变的当下,上实是否还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融到大笔的资金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

  今年3月刚刚拿下集团众多资产的上实发展,为了融资不得不转而出售其他资产:2007年,上实发展就出售了三次:向MichaelMcCann转让上海海隆置业有限公司70%股权,实际出售金额为万元;向河南国基置业有限公司转让河南国基家和万世置业有限公司%股权,实际出售金额为万元;向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转让上海上实海云置业有限公司51%股权,实际出售金额为万元。

  而众多生态城项目所需资金都以亿元计算,仅仅沈阳棋盘山平方公里的建设就需要投入50亿元。

  “短期来看,上实可能很需要钱。但是长远来看,上实能赚到的钱比它今天投入的要多得多,因为土地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表示。

  只要熬过眼前整体经济形势紧张的局面,上实无疑仍然是个大赢家。

  东滩生态城迷雾

  发布:2020-11-0116:13|作者:宋文明

  |来源:中国经营报

  编者案

  曾经被媒体热炒,并受到国家领导人、英国首相亲临视察这样高规格待遇的崇明岛东滩生态城项目,被证明至今尚未在当地规划部门报建,而开发许可证因一直迟迟未动工,现在面临过期。东滩项目占地80多平方公里,早在1998年就已经立项,至今已经10年了。如今,当地村民已经农转非,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长达两年,政府的补助也已经停发,而生态城的竣工还遥遥无期。在世界上尚没有先例的生态城之于中国究竟是一个壮举还是一个泡沫?盲目拆迁而不经过合理的统筹规划,究竟是为了实际需要还是形象宣传?这些疑问都会在事实面前找到答案。

  东滩生态城:科技奇迹还是房产泡沫?

  2006年4月,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来到东滩湿地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狂热崇明迷”。早在之前的一年,英国主流媒体纷纷以“英国公司设计中国的曼哈顿”为题报道了崇明的东滩开发项目。

  自1998年上实集团的东滩开发项目立项以来,已经吸引了外界足够多的关注的目光。但10年之后,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么乐观,其生态新城项目甚至至今尚未在当地规划部门报建。而按照之前的规划,2010年,可容纳居民1万人的生态城第一阶段将开放。

  更有英国媒体报道称,由于迟迟未能开工,上实集团获得的开发

  许可证目前已经失效。

  生态城尚未报建

  走出崇明南岸码头,拐过一个不远的路口,便可以看到一个建筑气派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崇明县城市规划管理局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与其他以博物馆为骄傲的城市相比,崇明希望展现给外来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城市的未来。无论是从区域位置还是从旅游资源来看,陈家镇——东滩地区无疑是崇明未来中最值得期待的一个地区。

  除了崇明县政府的努力外,该项目更多是依赖于上实集团的推进。1998年底,上海市政府批准将崇明岛东侧平方公里土地授权上海实业集团经营,该地块约占崇明的15%,比纽约曼哈顿还大。

  然而,10年过去了,去东滩的人们发现,东滩项目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直关注该项目进展的英国媒体更是于近日曝出,东滩计划仍只是个幻想。新址仍未动土,而开发商上实集团获取的开发许可证已经失效。

  “至今我们没有收到上实集团的报建文件,说明他们近期也不会有很大的动作。”崇明县城市规划管理局规划科沈科长日前向记者表示,如果上实的项目有动工的计划,该公司肯定会向该局报建。但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收到上实集团有重大项目开工的消息。

  2004年11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正式批复了上实集团上报的《上海崇明东滩总体结构规划》。规划中说:“崇明东滩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因此,规划至2020年,东滩区域内人口控制在10万左右,集中城市化地区用地23平方公里。”

  东滩项目建设方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诺,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生态城第一阶段将于2010年开放,最多可容纳1万居民,到2020年,生态城将完成平方公里的一期建设,最多可容纳8万居民。

  “按照目前的进度,至世博会前,上实集团已不太可能完成既定的计划。”崇明县陈家镇村镇规划建设事务所叶所长表示,离世博会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东滩新城项目目前仍无动工迹象。即使目前完成的风力发电项目,也只能保证东滩部分区域的用电。陈家镇——东滩地区的多数地区,仍在使用华东电网的电。

  与上实集团的缓慢进展相比,崇明县政府为推进陈家镇——东滩项目,近两年在交通、规划用地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对当地农户的动拆迁。大众出租车司机施益向记者表示,陈家镇的网络已经基本铺就,由于岛上路多车少,在路上开车停顿的时间很少。

  记者曾致电上实集团,询问其东滩项目的进展情况,但采访要求被回绝。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实集团当初拿地时,获得的经营权在70年以上。即使开发许可证已经失效,由于项目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支持,重新申请对于上实集团来说并非难事。

  项目盈利之忧

  “上实集团东滩项目的进展情况,应该与行业目前所处的大环境有关。”沪上高级经济师顾海波说,目前的经济大环境,给众多地产商的资金链带来了很大考验。在融资渠道越缩越窄的情况下,推迟甚至取消尚未开工的项目,在地产行业已有先例。

  事实上,自获得东滩项目的经营权以来,上实集团也在不断为这

  个投资预算达到100亿元的项目寻找战略合作伙伴。2005年1月份,传出上实集团与爱尔兰最大的房地产公司Treasury

  Holdings合作,共同开发崇明东滩项目的消息。2006年下半年,李嘉诚麾下地产旗舰——长江实业表示,已受邀参与由上海实业集团持有的崇明东滩发展项目。

  “东滩项目这块蛋糕太大,不是上实一家公司能消化得了的。”沪上一名房产专家不无担忧地表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下,是否还有公司有意愿参与到该投资巨大的项目中来。此外,该专家质疑称,这个投资100亿元的项目,靠旅游业及服务业需要多少年才能将成本收回来呢?

  该专家表示,按之前的媒体披露信息来看,东滩生态城将着力于打造成内循环、零排放、自供给的生态庄园。冷暖系统、节水系统、排水和噪声处理系统等,使用的全部是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等没有任何污染的能源。这也意味着较国内的普通小区,该小区的建设成本要高出很多。

  可借鉴的是2002年英国公司在伦敦建的小规模“零耗能”建筑,其墙壁的材料可以保温,在天热时它会吸收并保存热量,到天冷时释放。在这里居住不用暖气。但即使是在环保意识很强的欧洲,该项目也仅属于试点性质,且被视为是适合富人购买的商业项目。

  顾海波表示,生态旅游、生态住宅的大前景是看好的,但这个市场需要培育。这个培育期是多久?能否吸引足够的游客过来消费?能否在2020年前吸引8万人入住?可能包括上实公司在内的多数项目

  参与者心里都没有谱。

  农转非的村民有喜有忧

  “这就是个普通的居民小区,我不知道所谓的生态新城是什么概念。”沈飞是崇明县陈家镇铁塔村的村民。2005年3月份,为配合有关陈家镇——东滩项目的动拆迁,铁塔村的100多户搬到了这个位于陈家镇裕安大道北侧的“裕鸿佳苑”小区。

  虽然东滩生态新城的项目迟迟未见动工,但在陈家镇,类似以“生态”为招牌的新建小区已经有好几个。

  “裕鸿佳苑”的一条水泥路东侧,共有约30亩的土地上长满了“一枝黄花”,这是一种蔓延速度快、且危害其他植物生长的“毒花”。而在两年前,这片土地上此时应该已经长满水稻或其他农作物,沈飞他们正在满怀喜悦地等待秋收。

  类似被荒废两年以上的土地,在陈家镇的规模至少在千亩以上。3年前突如其来的动拆迁,给沈飞他们带来了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保障的“城镇户口”,也让他们失去了可供自给自足的土地。

  失去土地的农民

  原陈家镇万桥村村民刘勇,一家3口在动拆迁之前共有5亩地。原本土地上全部种植着花菜,全年光农作物就有上万元的收入。

  2005年年初,当地政府为推进生态城及路桥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动员农户搬迁,将原有铁塔、万桥、陈东3个村合并为一个村,并计划将该村1300多户农民统一入住“裕鸿佳苑”。农民的土地全部被收回,承诺转上城镇保险。农民旧宅则以建筑面积500元/平方米、宅

  基地1300元/平方米的动拆迁标准进行补助。

  刘勇说,他家是以每平方米2100元的价格购买“裕鸿佳苑”现在的房子的,动拆迁得到的约20万元补助,几乎全部用在了购买新房子上。如今住在这个生态新城,过上城镇人的生活,意味着他们每月需要缴纳电、煤、物业等费用,粮食和菜也要去菜场买了。

  刘勇说,从农村搬过来,他家的人均月开销增加了200元,但在失去土地后,收入来源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地政府原本承诺,农民在上缴土地后,每人可以享受每月290元的补助。但补助两年后,“这项补助突然没有了,政府也没有给说法”。在该小区,只有女性到了55周岁,男性到了60周岁,才能享受到607元/月的最低生活保障。

  由于当地在打造“生态城”,整个陈家镇几乎没有实体企业,农民无处就业。当地政府也为农民创造了一些工作岗位,如协保、企事业单位的保安等,但毕竟“僧多粥少”。今年44岁的沈飞自嘲说,自己是“流民”,这样的“流民”在这个生态小区里“一抓一大把”。

  沈飞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把地交给政府,不然至少可以自己种些粮食。他向记者表示,陈家镇——东滩项目至今仍遥遥无期,原本规划的旅游业也迟迟发展不起来,自己这样没有收入的日子已经过了一年,不知道还要过多久。

  刘勇则乐观很多。他说,崇明跨江大桥在2010年肯定能通车,能带动陈家镇的旅游和,也能为当地居民增加很多就业机会。他不理解的是,为何到2010年才能实现的项目,2005年就让农民失去土地。如今那些良田,除少数用作大桥及公路建设外,大多数被荒废。

  记者曾到陈家镇政府采访,该镇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谢绝了采访。该镇一位农业中心干部私下向记者表示,陈家镇——东滩项目实际由政府和上实集团两方在独立运作。政府为配合项目的进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但上实那边迟迟不见动静,使整个项目目前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也使政府当初对农民的部分承诺没有兑现。

  “样本”瀛东村

  与“裕鸿佳苑”相比,陈家镇的瀛东生态村早已名声在外。相关资料显示,瀛东村与东滩自然保护区紧依,1985年起,村民们3次共围垦荒滩4200亩,建立起一个以淡水养殖为主的新村庄。该村有鱼塘1200亩、粮田1000亩、绿化林地140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万元,已是崇明县一个重要的以“渔家乐”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这里农民的年收入应该不止宣传的万元。”该村农民丁先生介绍道,该村有一些农民承包了六七十亩的水塘养殖,一年的收入在13万元以上。村里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安排村民做一些集体劳动,每天的工资标准为60元,这方面的月收入也有1500元左右。丁先生平时负责看护瀛东村的东湖景区,时值工作日,东湖景区的游人寥寥。

  但并非没有忧患。同样是出于生态保护的考虑,该村没有一家制造企业。在瀛东村的长期规划中,有可垂钓游玩的东湖景区以及渔庄等餐饮项目两个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据该村知情人士表示,由于旅游人气和服务意识上的不足,这两个项目都处于亏损状态,村集体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的承包转让。

  此外,瀛东村的总人口仅有200名左右,这也意味着村里只要花

  很少的代价,就能保证村民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

  丁先生向记者证实,除了节假日和周末,平时来东湖景区游玩的人很少。他也将希望寄托于崇明跨江大桥的开通,“那时候从上海过来的人就多了,旅游也能做上去。”

  “生态城”概念盛行半个中国

  发布:2020-11-0116:12|作者:王琦

  |来源:中国经营报

  童先生是河北廊坊市主城区的一般居民,在本地一家建材公司做销售工作,一个月也能有2000左右的收入,这在本地算是中等偏上水平。不久前,由于与一些房产公司业务上的往来,听说市区西北处将要建万庄生态城,这让童先生困惑不已,生态城造了,打算给谁住?

  事实上,童先生有此疑问很正常。根据当地一家公司的市场调研,廊坊市居民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人民币,消费能力不高,居民买房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心。该房产公司黄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生态城如果是建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或许还行得通,但建在廊坊,至少在概念上就超前了,而且按照生态城提出的在节能环保方面各项指标要求,生态城造价不会低,按照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习惯是不可能成为生态城的主要人群。“由此看来,生态城似乎并没考虑居住者是谁。”黄先生质疑。

  各怀心思“造”城

  其实,河北廊坊万庄生态城只是国内众多或规划或在建中的一个。据了解,随着生态城概念的提出,国内已有近百城市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包括、天津、哈尔滨、重庆等十几个省市都在近年来提出了建设生态省(市、区)的奋斗目标。

  另据消息人士透露,仅上海一地,除去已经停建的崇明东滩生态城,浦东新区政府和嘉定区政府都在申报拟建生态城的规划,一时间,各地方政府对于生态城的建造热情高涨。

  “政府方面对于生态城的热捧,很多都是为了提高政绩需要。”一位参与过东滩生态城规划的专家客观地指出了有些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背后深层次原因。

  据该人士分析,自2007年10月在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主张,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带有行政色彩。构建节约环保型社会,本是一个对未来城市发展、社会生活的美好规划构想,到了一些地方政府那里,却成为政绩考核的标准,为追逐政绩表现,而盲目批地、上项目。

  “地方政府政绩需要,在一些逐利的开发商那里,无疑是拿地的最佳突破口。”长期关注房地产行业的王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房地产商打着生态概念的旗号拿地时,往往更容易拿到好地。由于政府支持环保、关注城市发展,房产商迎合这种需要不仅可以享受政策上的优惠,还可以让地价更便宜。

  仅以上实地产为例,其以建生态城为口号就已经拿到6个地块,其中既有86平方公里上海崇明岛东滩生态城,也有河北廊坊的80平方公里项目万庄生态城,还有浙江湖州、江苏无锡、辽宁沈阳、山东济南等省市的地块。

  生态城市构建,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对资金、技术以及人文、理念等软硬件的高要求,加大了各地方政府和房产商的消化难度。据了解,与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同等规模的天津中新生态城自去年提出建设意见,至今还处在规划阶段。在记者的询问下,尽管作为主管部门的中新生态城管委会认为生态城已经进入建设阶段,同时也承认负责生态城项目的主要发展商——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目前还处在国务院审批环节,各岗位人员尚在招募中。廊坊万庄生态城则还只是一大片尚未开发的空旷土地,廊坊恒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称,“(他们的)产品还未出来,谁也不清楚生态城是什么样。”而另一家百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于生态城则表示完全不了解。

  何谓生态城,理解不一

  “生态城之所以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一方面在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定义,更大程度在于人们尚未意识到生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理念。”对于“生态城”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钱振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生态文明被作为城市建设要求被提出之后,嗅觉灵敏的开发商往往将“生态”作为一种低价拿地的策略和吸引眼球的噱头,对于生态

  城市的理解,并没有人能够给出明确的定义。尽管也有诸多环境研究领域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专家纷纷从学术的角度提出对生态城市的理解和看法,社会对“生态城”的普遍理解仍只停留在“环保”、“节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等词汇上,至于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符合生态城要求,始终没有一个量化的可供衡量的标准。

  这一现实状况造成了各地纷纷建生态城,各地又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象去造“城”。譬如中新生态城强调其主要特点为绿色交通系统,直接饮用水、绿色建筑以及注重清洁能源为其重要特点;而崇明东滩生态城则主张碳排放量为零,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能源,打造自然循环系统等等。几乎所有的生态城都是围绕“节能”、“环保”去构建,强调新技术的应用。

  事实上,所谓的生态城不应该是凭空去造一座城。钱振华表示,生态城更应该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甚至民俗、风土人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去利用已有条件,构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循环发展之城,“它有赖于新技术的应用,而又不仅仅停留于此,在某种程度上,它更注重人文、文化理念。”

  他勾画这样一副场景,居住在生态城的居民为受过良好教育,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人群,“如果没有起码的环保意识,生态城即使造好了,又能维持多久?”

  “东滩生态城或许永久都可不能成功”

  发布:2020-11-0116:12|作者:郭斐

  |来源:中国经营报

  戴星翼,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曾参与东滩项目初期论证。作为较早参与“生态城”概念讨论的专家之一,他同意了《中国经营报》的采访。

  《中国经营报》:有媒体质疑东滩生态城项目目前处在搁置状态,你怎样看待?

  戴星翼:今年1月五方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但没落实到具体“开工”的阶段。由英国奥雅纳公司负责设计。多年来东滩生态城始终停留在反复地规划、根据规划进行设计、研究的层面上。

  最早的论证是2000年就开始了,找了复旦、同济的一些专家。结论基本跟现在差不多,没提出要做一个50万人的新城,只是要把生态这面旗帜撑起来,要在这里形成新型的环境友好型高端产业。比如环境技术与生态技术的研发高地与产业高地,这些结论当时已经得出了。后来又找了美国、法国、英国的几家公司进行概念竞赛,不断地做规划。通过规划理清思路,这几年来虽然花钱不少,但到底什么叫生态,上实的东滩投资开发公司从一无所知到现在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看法,这很好。

  我觉得不能把东滩生态城看做是一个项目,这是个新城,一个几十万人的城市。接下来也许就是小区层面的项目设计,看看在技术上能否走出一条路,能够比较接近它生态城的定位。这应该是个比较长的过程。今年年初有说法到世博会时初步容纳8万人,这个目标估计不太可能达到。我觉得只能作为一个很好的目标,慢慢来。

  《中国经营报》:生态城在理念上值得赞扬,在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如何?

  戴星翼:东滩生态城的核心理念是零输出、零输入。技术的目标一方面是建筑节能,要求做出来的建筑能够达到比较好的节能标准。建筑节能现在有些成熟的技术,比如采用外墙保温涂料、中空玻璃,一般住宅也有使用。关键是如果把现有的号称所有的建筑节能技术都用上去,这样做成本比较高,大概比普通住宅高30%~50%。当然这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比如英国一个有名的生态住宅小区,采用节能技术,成本比普通的高50%。但做出来的房子为了节能每层楼面层高不能太高,导致住着不太舒服。所以,在英国那片住宅,顾客都是中高收入阶层、有很高环保觉悟的人群。我们东滩新城设计规模太大,远期目标容纳50万人,近期8万人。在中国、在找一个有环保意识,又愿意花钱的大群体,恐怕不那么可能。

  另一方面号称要做低碳经济,这很热门。一般来说全世界用的都是再生性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崇明东滩风能足够,应该是大力发展风能的一个区域。关键是我们目前的技术不行。上海正在引进欧洲的2兆瓦发电机组,而欧洲已开始研究50兆瓦的。如果用我们自己的风能发电技术,再加上目前我国使用成本较低的煤电,采用风电成本一下子高十几倍,一般人承受不了。太阳能、生物能也类似,常规生产成本都是普通能源的十几倍,因此不具备可行性。

  高出来的成本谁来买单也是个问题。采用建筑节能技术,成本可能比目前普通住宅高50%。目前,上海建设的一些比较经典的尽可能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的样板房,每平方米的建造成本比普通的高150~2000元。如果以每平米高出1500元计算,每年每平方米可节约2元电费,差不多几百年才能回收的成本,这样的投入产出老百姓不一定愿意买;而且这些东西不一定真正节能,货币后面都是物流和能流,世界上任何活动都会产生能源消耗。所以未必真的节能,即使真的节能了,多出这么多钱老百姓凭什么一定要买呢?

  《中国经营报》:崇明东滩是块难得的湿地,会不会有自然环境方面的隐忧?

  戴星翼:东滩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法规,核心区不能有人进入。即使是进入科研考察,理论上要得到国务院批准。管制稍松的缓冲区里面允许科研活动,缓冲区再外面的实验区允许一些经济活动。上实在东滩有80多平方公里土地,包括了一些实验区,可能包括一点缓冲区。这个问题不太大。因为每隔十年保护区的范围会做调整,东滩那里的滩涂也在成长,现在五六年过去了,保护区范围会进行调整。但从自然保护角度来讲,在东滩做个50万人的新城,肯定是不太好的,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

  我也注意到全国各地都在做一些生态城,大量的公司在炒“生态城”这个概念。我可以比较肯定地说,采用一些比较成熟的节能生态设计技术是可以的,但真正的生态城尚未出现。东滩生态城定位原来就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所有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都应该是简朴的,而不应该是豪华奢侈的。目前这个矛盾没有解决。既豪华,又提供一流的生活水平,又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还没出现。

  《中国经营报》:有人认为,在东滩生态城上,上实集团通过不断规划、炒作生态概念来把地价抬高?

  戴星翼:有人有这样的质疑应该是可以理解的。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不久后香港上市的上实集团得到了东滩80平方公里的土地注入。但是这个土地注入后怎么利用,我估计上实一直没有想清楚。听说开始是准备发展种植,后来才想到要拿出土地做开发。从头到尾的所有规划都可以看做是商业上的运作过程,运用了生态的理念、打着生态的旗号,因为企业毕竟要有投入产出的商业考虑。

  现在很多公司盖房子不赚钱,但卖地赚钱,有人对上实有这样的怀疑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觉得生态城是否能变成现实是有些问题的。本来就有很多问题,比如50万人住在东滩,发展什么产业?发展旅游的话,那里又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有一定的局限。发展会展业的话,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开发大学城的话,目前国内的大学城已经受到了很严厉的批判。这些将来都是问题。

  东滩生态城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不光在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制约,还牵涉了各方面的协调统筹问题,有很多事情解释不清楚。但不管怎么样,东滩生态城理念好、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推广了环保生态的理念,吸引了全世界对崇明东滩的关注,都是积极的方面,也说明了今天生态、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

篇三: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的启示

  

  THEWHOLEWORLD区域治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研究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周桂芳摘要: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发展生态型城市这一主题后,我国各地区均纷纷加入了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队伍当中。那么,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主要围绕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开展深入的研究,期望可以为后续国内更好地建设发展生态城市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或者参考。关键词:国生态;城市建设;内外;经验;教训;启示中图分类号:S9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2-098-0001质量,对居民们生活品质所产生负面影响极大。对此,就需要坚持集约化的建设发展原则,来建设发展生态城市,避免浪费更多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整体利用率得以提升,对公共交通各项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做好铺垫;同时,城市绿地及山水资源均属于城市最为珍贵的资源,是全民所共有的至宝。城建部门需要将城市绿地及山水资源相互间规划、分配等关系处理好,不要只顾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要以大局为重,坚持集约化的建设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绿地及山水资源,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四、结语从总体上来说,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集中表现在注重整体的科学规划、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两个方面。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方面建设教训是因各个国家、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地域特征等各个方面均有差异性存在,不仅要考虑到这些生态化城市的多样性,还应当充分认识到生态化城市复杂的特点,依据各个城市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规划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那么,从国内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中可了解到,我国各地区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思路存在着差异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层面上各项政策保障及措施仍需逐步完善,且缺乏较强执行力度,在今后,这些方面都需予以加强。此外,我国对于建设生态城市方面若干启示则侧重于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整体的科学规划、坚持集约化的建设发展原则。相信集结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致力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必将造就出最具宜居性、舒适性的生态环境。参考文献[1]黄凌翔,杨璐.城市建设用地再开发模式选择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5):57-63[2]李苑溪,王开泳.国内外城市副中心建设经验对北京市通州区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名城,2018(6):10-18.无论是山水资源,还是绿地资源,均属于城市发展进程中稀缺类资源,生态及经济效用巨大。城市升级转型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城市绿地及山水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还要注重吸取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及教训,才可更好地建设发展生态城市。因此,综合分析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方面的建设经验(一)注重整体的科学规划自朝鲜战争后,首尔需战后重建,以规划为向导,紧紧围绕着当地山水资源,加速转型发展。而后历经多年,首尔在整体规划当中侧重建设绿地系统,大批量兴建城市绿地,为市民们提供休闲娱乐场地。近几年,首尔修复旧河道,重造市民们亲水空间,并改建垃圾填埋场为媒体城,不良空间配置得以转变;我国著名风景旅游地—广东珠海,早期实施城市建设期间,坚持环境优先和人本化的建设原则,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相继获得浪漫之城、新型花园城市等美誉。(二)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纽约市,它所建设的中央公园集中表现现代都市的建设发展当中森林绿化关键性作用,赋予城市完整的功能性和宜居性特征。我国的威海市,依山傍水,在建设发展生态城市方面的成果较为理想,着重考虑到了自然地貌特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环绕山头、沿海岸线这种簇群结构形式为基础,把建筑物巧妙分布至山海中间,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均起到良好改善作用,原有生态格局被改变。二、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方面建设教训(一)国外对城市低密度和平面化追踪过于狂热伴随城市的密集度逐渐降低、平面化日益加大,人们生活品质得以提高,但若对城市低密度和平面化追踪过于狂热,则会对居民日常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在这一方面,洛杉矶的问题就较为突出。洛杉矶曾主张低[1]密度和平面化城市的建设发展之路,使得当地通勤距离被延长,交通成本与居民的时间成本增加,而因较长的汽车使用时间,汽车尾气大量弥漫于城市中,降低了城市整体的空气质量。这也是我国需摒弃的错误做法,是国外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教训。(二)国内空城现象较为严重国内相关业内专家明确指出,因宏观层面指导政策缺失,加之缺乏对生态城市建设内涵的充分理解等各方面原因所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工作中有大量误区存在,对绿色生态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及发展产生阻碍。如绿色生态化城区大部分是一个城市当中重点发展区域,大部分均定位成城市的副中心。然而从具体条件及产业类型方面来看,某些城区基础仍较为薄弱,并没有产城融合这一支撑形成,空城现象屡见不鲜。如中新天津生态城,它作为生态城市典型样本,是世界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从建设之初的一片盐碱荒滩,到现在的生态宜居智慧新城,如此成为中国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的典范。但中新天津生态城近几年却存在着空城现象,且日趋严重化。三、关于建设生态城市方面若干启示(一)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整体的科学规划建设宜居环境,应先将整体规划设定好,对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整体的科学规划,应当以公共交通作为开发建设城市主要方向,确保城市的交通堵塞这一问题得以解决,更重要的是对城市整体空气质量起到良好改善作用,增强生态城市的宜居性。(二)坚持集约化的建设发展原则伴随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在城市当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学术领域更加侧重于集约化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模式,并明确指出应当摒弃分散及平面化这种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低密度城市虽表面上有较高的舒适度,却增加了通勤距离,增加汽车实际排放量,降低了城市的空气[2]作者简介:周桂芳,生于1982年,中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98

篇四: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的启示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立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80年的20%发展到2002年的38%。作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外经验表明,立法先行,运用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的矛盾,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一些大中小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目前660多个城市中,已有近百个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然而由于相关立法不完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立法经验,通过完善的立法建立健全保障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依法规范生态城市建设,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当务之急。

  1、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立法概况及特点分析

  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通过严格的立法来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例如,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等。这些国家通过立法,已经建立了涉及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绿色税收、绿色审计、绿色教育、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下面以日本、美国、欧盟为例论述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立法的特点。

  1.1日本城市生态化建设立法进程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匮乏,人口、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环境立法最全面和最早探索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目前,日本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型环境问题,有关城市生态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大多存在于环境法律体系之中。作为环境保护综合性的基本大法,日本环境法的立法经历了从1967年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到1972年的《自然环境保全法》,再到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的过程,立法目的从公害控制发展到对环境整体的保护,立法目的不断深化。《环境基本法》针对城市型污染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策略,提倡全程的环境保护,确认了国家、政府、企业、民众等社会主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行动,积极支持环境教育和民间环保活动,还涉及提供环境信息服务与发展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自1993年以来,日本相继颁布《容器包装回收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家电产品回收法》、《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绿色购买法》、《建筑废物回收法》、《容器再利用法》、《食品回收法》、《汽车回收法》、《化学物质综合管理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等法律,其中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提出“促进物质的循环,减轻环境负荷,从而谋求实现经济的健全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从法制上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环境立法重视建立综合性基本环境计划和协调机制,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行政控制和市场调节等多元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强调民众参与和公民的环境权益,最终确立了整体环境观指导下的统一、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模式,通过理性化的渐进法律制度设计,形成健全的环境法律体系。

  日本建设省从1992年开始组织专家研究生态城市建设。北九州市从1997年开始实施以环境产业建设、环境新技术开发、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目前,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与土地、住宅、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有200多个,城市规划法是其中的母法。在法律体系中《国土综合开发法》、《国土利用规划法》等全国性、综合性土地利用规划法律是《城市规划法》的基础。与《城市规划法》关系密切的平行法律有《土地收用法》、《地方税法》、《农地法》、《森林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等。与《城市规划法》关系密切的下属范畴的法律有:《建筑基准法》、《土地区划整理法》、《城市再开发法》、《新住宅地开发法》、《城市公园法》、《文物保护法》、《河流法》、《港湾法》、《道路法》、《轨道交通法》、《停

  车场法》以及其它与城市道路、市政、公园、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相关的法律。上述法律法规体系有效规范着日本的生态城市建设,起到良好效果。

  1.2美国生态城市建设立法概况

  美国的环境法律制度分为地方、地区、州和联邦四个层次,不同的行政管辖区域具有不同的规制方案。作为普通法法系国家,其综合性的环境成文法——《国家环境政策法》制定于1969年,较早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了命令控制、排污控制、技术强制和市场控制这四种模式。《国家环境政策法》还创造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矫正了传统发展战略忽视环境利益和环境价值的弊端,符合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取得了良好实效。单行立法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推行污染预防的国家,并特别重视发展环境技术,其污染预防包括污染物的源头预防和消减、再循环利用以及必要的末端处理等环节J。其《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就是对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控的综合性环境基本法,该法有力地促进了废物循环和综合利用。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激化与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促成美国先后通过《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环境教育法》、《职业安全和健康法》、《噪声控制法》、《宁静社区法》和《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等。同时,美国对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进行了城市规划历史上划时代的变革。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为保护城市环境、维护社会公正,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的调控机制;二是对土地概念的新认识,城市规划的广域化和中央集权化,开发控制机制的改善与强化。城市规划成为实现经济成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法制保障。例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在1971年以前城市总体规划处于顾问性地位,重视城市规划的人不多。1971年以后,加州开始承认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并通过司法判例使城市总体规划取得了城市开发宪法的地位,所有土地利用资格的审批权力必须以它为依据。据该州有关法律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具备防治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等要素j。1990年通过的《污染预防法》,宣布“对污染应该尽可能地实行预防或源削减是美国的国策”。1992年颁布的《能源法》,规定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及沼气等新能源将享受税收优惠,立法鼓励使用新能源、推广新技术和淘汰落后工艺等。2000年颁布的《有机农业法》,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严格规范,生态城市伯克利发展的都市型农业为生态农业的典范。

  1.3欧盟生态城市建设立法态势

  欧盟的大多数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就开始关注城市建设对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欧洲1973年的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就讨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之后在环境领域建立了管理机构。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法规的颁布,欧盟国家有关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科学知识、工程技术、政府管理和公众行为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包括: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协调;污染控制、节能措施和可更新能源的使用;水资源的严格管理;城市生态景观的明显改善;公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欧盟的环境法规是基础性准则。欧盟成员国的环境立法需要同欧盟的环境立法接轨,成员国法律的调整则是一个转变过程。要加入欧盟的国家必须通过谈判与欧盟就未来的发展达成一致,符合欧盟的法规水平和这些国家在改善环境状况方面的意向是谈判的标准之一。许多成员国为达到欧盟环境法规的标准而积极采取措施,例如,德国于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明确宣布:“本法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法国有关法律规定到2003年要有85%的包装废物得到循环使用;荷兰将欧盟的环境法规都融人其立法中,而且清洁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有来自消费者的压力。

  从德国的城市建设法制看,经过近两个世纪的不断充实完善,其城市规划法已发展成为以《建设法典》为主导法律,包括《空间秩序法》、《联邦自然保护法》、《城市建设促进法》、《联邦有害物质防护法》、《文物保护法》、《田地重整法》以及《建设法典措施法》、《地产交易计价原则的规定》、《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规划图例的法律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内,覆盖空间秩序规划、区域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诸多层面的综合体系。其《建设法典》特别强调在规划编制之前与完成之后的公众参与以及其它城建、环保等国家行政部门的参与。

  总之,从国外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实践看,除了公众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生态建设的参与意识外,还拥有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注重通过严格的立法来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协调,充分发挥立法的规范、强制和保障作用,构建了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要求的法律体系,使法律成为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的制度保障。

  2、中国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立法状况分析

  在立法上,中国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有三类:一是《环境保护法》及各部污染防治法,这些法律法规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提出“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防治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城市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城市要使用清洁能源等规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专章规定“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水污染防治法》中强调“城市污水要集中处理”;《环境噪声防治法》中,有很多针对“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的立法规范。二是以《城市规划法》为核心,包括《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管理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以解决城市发展诸多矛盾为目的的法律法规。三是许多省市积极开展了地方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的立法工作。例如,2004年11月,由贵州省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开始施行,从法规上保障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能够长期规范地坚持下去。深圳市政府从2004年起全面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并提出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依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等。目前,中国相关立法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尽管中国现已初步形成包括宪法、法律以及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所构成的保障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但与国外较完善、成熟的规范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法制相比,中国的相关立法还处于较低层次,某些法律、法规甚至有冲突之处。中国环境法多为污染防治立法,缺少促进生态化建设的立法。从环境法律法规的创制来看,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促进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立法活动的法定程序和机制,导致一些法规在颁布后才发现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而难以实施,甚至出现不必要的立法冲突。另一方面,现行环境立法权多由行政权支配,属于行政管制立法,对公民环境权利的实体及程序性规定既少,又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当公民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很难通过适用具体法律实现救济。这既背离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环境法原则,也造成公众环保意识不高以及生态建设力量薄弱。

  第二,从立法导向看,国外立法将可持续发展、尊重生态规律、预防污染、污染者负担、污染物综合控制,尤其是公众参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决策等原则纳入立法中,而中国并没有完全纳入。中国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体现了从人的利益出发间接保护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要求完全不符,这就要求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重构环境立法,以构建促进整个环境生态系统有序更替与演进的环境法律体系。

  第三,《城市规划法》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但中国城市规划法现已滞后于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要求,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软约束。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突破原定规划的现象与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期限的现象同时并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重复建设浪费并存;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道路建设修了挖,挖了又修。二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由于对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分而治之,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三是开发区建设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破坏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可独立进行规划,自成体系,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四是缺乏规划监督约束机制,违法建筑泛滥、环境污染严重。

  3、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立法对中国的启示

  根据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立法经验,结合国情,中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立法。

  3.1确立可持续发展、环境权的宪法地位

  在宪法中确认和保障“可持续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共同履行《21世纪议程》所规定的国际义务,是生态时代宪政重心从传统的工业经济转向以生态、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必然表现。从国外立法的演进历程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加剧,尤其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许多国家在宪法中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有的国家还把公民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即“环境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规定在宪法中。随着可持续发展、环境权的宪法地位的逐步确立,各国法律“生态化”趋势明显,开始出现全球环境法的趋同现象。虽然中国现行宪法第9条、第10条、第22条和第26条已明确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是环境保护立法的宪法依据,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比环境保护的概念深刻广泛得多。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人居环境等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所以中国如果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宪法地位,将有利于把尊重生态规律,促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贸易的立法精神融人整个法律体系中。同时,在宪法中明确公民的环境权,将有利于从宪法层次,为促进环保与生态化建设的公众参与提供立法依据。

  3.2修改完善现行《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体系

  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方面:一是修改现行环境保护法侧重污染防治的状况,确立对广义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综合整体规范的立法模式,为环境单项法的立法提供依据,并发挥指导地方政府进行有针对性的地方环境立法的作用。二是构建以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模式,实现行政机关间的有效配合与协作。三是明确公民参与环保的具体机制和渠道,建立促进非政府环保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城市规划法的修改方面,借鉴国外经验,明确《城市规划法》在城市法中的核心地位,协调与土地、农村规划、自然保护、市政、交通、文物保护等相关法律的关系。城市建设应力求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相统一,优化产业结构和街区布局,在不断完善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同时,力图改变生态功能脆弱的状况。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把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大转向内涵发展。切实发挥城市规划法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建立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的监督约束机制。

  3.3通过立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国外经验表明,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的支撑和标志,其运行是通过实施生态预算、生态指标、绿色会计、环境审计、环境标志、生态产业、清洁生产等建立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并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国外的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领域内,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者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借鉴国外经验,全国人大常委会现已将制定循环经济法

  纳入立法规划。

  3.4通过立法加强环境教育、鼓励公众参与

  从环境意识看,国外通过立法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向公众提供免费的环境教育,公民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颁布了环境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促使国家、地方政府和经济机构积极支持环境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教育的内容已迈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尽管中国政府1994年颁布的《中国2l世纪议程》,明确提出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1996年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提出实施全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长期规划,但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力度和国民的环境意识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不适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环境法律和环境伦理等诸多方面,可通过制定《环境教育法》构建面向全民全程终生的环境教育体系,要通过刚性的生态城市建设法制与柔性的环境教育的良性互动,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法治化。同时,可考虑在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许可听证暂行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公众参与环保法》,确保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途径全面参与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活动,在涉及环保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建立公众知情权机制、表达机制、监督机制和救济机制,促进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推荐访问: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的启示 崇明 生态 城市建设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