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思考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思考

时间:2023-05-16 12: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民族精神具有激励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把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国家意识教育、现代公民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国家意识;现代公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7-0132-03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不争的和持久的进程,它是以全球意识为基础,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人类社会整体化、多样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并强调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开放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需要更积极地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世界上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高校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基地。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把民族文化认同、国家意识教育、现代公民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民族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蕴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蕴涵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要能够正确地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既不要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作为重点内容。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而语言和历史则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不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尤其不能忘记本民族的语言和历史,没有一种对语言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记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无从谈起。

1.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

“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语言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1]。在全球化时代,语言文字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一种生产力。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真正的信息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任务非常艰巨。进行民族语言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了解语言文字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母语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礼貌用语,大力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在正确、主动地学习、使用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自觉抵制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违反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的不良现象。

2.中华民族历史的教育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明的世代连续既是我们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明证,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历史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中华民族历史教育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发展的历史;了解近现代史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了解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了解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以中华民族在文明创造过程中展现的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貌陶冶大学生情操,使大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前除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力的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综合。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体现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是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谦恭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使学生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逐渐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时期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对传统美德的丰富和发展。要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精神等。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创造,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革命传统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表现,引导大学生在认同和传承革命传统中深化对党的感情,树立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二、国家意识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

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国民对国家的向心力。国家意识教育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起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在国家意识教育过程中,要把基本国情、爱国主义、国家主权作为重点内容。因为这三项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自代表国家意识的四个方面,同时又相互联系,共同促成学生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1.基本国情教育

基本国情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所出生和成长的国家的基本情况。国情教育对增强民族责任感、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中国国情,探寻适合国情的救国、强国之路的历史。没有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就不可能有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救国和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救国之路,就在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正确结合的产物。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基于对国情的客观分析和科学把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也要从国情出发,通过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未来的信心,增强对祖国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国情意识主要应该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角度,具体应当包括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了解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国情意识教育就是要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首先培育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也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它是凝聚国家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内容各有不同。近代中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遭受了严重践踏,救亡图存是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主权国家与跨国公司的冲突此起彼伏,因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自觉维护和实现民族国家的利益是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中华儿女的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现阶段,爱国主义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祖国统一的事业。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中国。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今天讲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建立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结论的基础上。历史和现实表明,以拥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为基础内容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着,这个速度,是一些发达国家也望尘莫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它能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其前途必定是光明伟大的。

3.国家主权教育

虽然全球化进程使人类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加,但国家、民族仍然是构成人类的基本单位,围绕国家利益的冲突、对话与合作,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国家利益不仅体现在领土完整、军事安全和政权巩固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国家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支点,任何全面超越国家主权的观点和行为都是违背现实的。国家是组织管理社会生活的最有效的工具,它的功能与权威至今尚没有任何机构可以替代。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的渗透,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必须维护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独立自主。民族国家的主权,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存在的文化前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因此,强化民族国家主权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前提。

三、现代公民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要使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国家意识,激发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报效之心,而且要增强大学生对悠久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引导他们自觉传承中华美德,更要健全大学生的现代公民人格。因为民族精神的形成是由一代代中国人的不断努力奋斗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更需要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弘扬和培育,健全的现代公民人格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条件。在现代公民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把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全球意识作为重点内容。

1.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对他人、集体和社会承担着一定的责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乃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品德。我们既要承认个体的独立性,同时,又要看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也愈加广泛和复杂。因此,在道德上强化责任意识,不仅使得各种社会角色、各个行业与部门的交流与整合具有基本的保障,而且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教育要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并强调要倡导“全球的合作精神”,教育青年从“关心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社会及各个方面,培养新一代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因此,责任意识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道德素质。

现代公民首先要对国家和社会有一种责任之心,要有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首先必须建立在对现代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践行之上,这就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了解并自觉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明确自身的权利,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承担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将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人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之中。

2.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基本、最初步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适应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变换,遵循各种角色要求,实现社会对角色的期待。当前,生产高度社会化,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人口集中,社会流动频繁,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空前扩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拓展,社会公德规范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现代社会公德涉及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个体与社会大众的关系。它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日益扩大的人我关系的范畴。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相互关系易变,这就需要构建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即树立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如礼貌、自尊、尊重他人、守时、守信用、公平、公正、平等、自律等,这些都是现代工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也是现代社会公德的基本精神。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也是工业文明高扬的伦理精神。因此,培养大学生现代公民的公德意识,提高公民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不但对于维护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全球公民教育

全球意识(又称世界意识)是指人类社会整体的共同性意识。只有当经济、文化的发展超出了国家、民族的界限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时候,只有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往来提供了极大便利从而将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时候,全球意识才有产生的可能。全球意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共存意识、生存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合作意识等。伴随全球化进程,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诸如生态失衡、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毒品走私、跨国犯罪、核扩散、艾滋病、国际恐怖主义、难民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全球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它多么强大,都无力单独解决任何一个全球性问题”[3]。全球意识的确立有利于认清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相关性,认识到人类不仅是利益的共同体,也是承受灾难的共同体,倍加珍视各民族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维护世界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任何国家和民族若无视全球问题中所包含的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不仅会损害自身,而且会殃及整个人类,如果只追求狭隘的国家利益,而置全球共同利益于不顾,最终也将有损于本国利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要求国际社会在全球性问题的挑战面前同舟共济,通力合作,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

但是全球意识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消亡和民族意识的消失,也没有改变国际交往中的主权原则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始终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着眼点。所以,全球意识教育并不否定国家利益,坚持爱国主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李宁明.强国的语言和语言强国[N].光明日报,2004-07-28.

[2]田克勤.民族精神与竞争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尹希成.全球问题与中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傅文第〕

推荐访问:全球化 民族精神 思考 高校 内容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