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设想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设想

时间:2023-05-17 12: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带来了音乐教育理念的巨大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给音乐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暴露出高师现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以往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比较薄弱,不够系统和深入。从课时安排上看:教育学和心理学(概论)各一学期,每周3(或2)课时;音乐教学法一学期,每周2课时;教育实习安排在四年级中,4-6周。实践表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只有一门"概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包括更加全面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评价理论以及管理理论,心理学等一系列理论的学习。教育实习的时间短,只能使学生仅仅学会如何"上课",而不是如何"教育"。事实上,音乐教育的概念不仅涵盖了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教育理论的运用,以及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运用。因此我们认为,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应该改变以往与音乐教育实习分离的状态,而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音乐教育的实践,在有理论设计方案的前提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音乐教育的意义。

其次,以往的高师音乐教育模式对于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教师自身的演唱、演奏能力,尤其是艺术表现力、即兴伴奏甚至即兴演奏的能力、指挥合唱队或乐队的能力、基本的配器和作曲等能力都远不足以满足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艺术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新课程所要求的中小学艺术综合课师资的培养需要将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戏剧等课程贯通,目前更是处于空白阶段。

第三,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调整与拓宽。音乐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深入人的心灵的审美教育,是人的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包含了更加广泛的人才素质培养和多元文化的内涵。与此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母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更重要的是将音乐的本质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感悟音乐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和人类文化的内涵,理解音乐教育对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意义。这就必然要求改革高师现有的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从而使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实现真正的一专多能,即专而宽。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而这种较宽的知识面正是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的组成,是不同于以往高师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科学和文明的高度发展,教育的外延不断延伸,对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地拓展。同时,随着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急需大批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人才,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前所未有的大气候和良好的就业前景。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高雅艺术的日趋繁荣,广州、青岛等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相继建立新的专业艺术团体;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的各级各类社会音乐工作岗位发展势头迅速,同样急需大批音乐人才。从广义上说,这无疑是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师音乐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而且高师学生中不乏音乐技能突出的人才,培养这些对音乐表演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使他们能够在专业技能、表演理论和实践领域得到深造,从而满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艺术表演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再者,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完善,学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学科都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理论人才。高师音乐教育恰恰可以借助综合大学人文学科研究的优势,培养学生选择音乐理论研究作为专业发展方向,为社会提供理论研究型人才。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的毕业生情况调查看,毕业生中有从事普通中小学和高校音乐教育的;有从事各类社会音乐教育工作,包括音乐编辑、新闻记者等;有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学习,在理论方面继续深造的;也有少部分从事专业音乐表演的。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为高师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那么,为了适应变革时代社会不断变化与增长的就业需求,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需要为学生提供音乐教育的基本课程以外,还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为不同志向的学生提供各取所需的丰富的课程门类,并且不断开辟适合于新时代的不同专业和课程,满足社会需求。

在这里,外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给我们以某些有益的启示。20世纪以来,德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专门机构,其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内容组成。公共课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学科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专业课旨在深化和突出学科职业特点。他们的共同经验是:首先,重视普通教育,通过采取多学科综合化、主辅修制和双(三)专业制等措施来加强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和门类。学科综合化使公共基础课程呈现出人文、艺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彼此整合的趋势,旨在培养具有人文和科学素养的青年人才;主辅修制旨在发挥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增强在未来生存环境中个人知识与才能的竞争力;双(三)专业制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多学科基础,避免单一专业的局限,为择业提高更大的自主权。其次,重视教育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学,教育类课程课时充裕,课程门类丰富,突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与运用性质,重视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在音乐实际教学中的运用,重视培养教育实践能力,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结合,音乐教学方法类课程呈具体化和多样化的趋势。重视音乐教育理论专门人才的培养,强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未来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重视高学历、高层次、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推进音乐教育人才的职业化进程,大学课程与职业课程结合。总之,当前国外音乐教育系(专业)呈现出学术性、灵活性、职业性的特点。对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三方面的偏重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观点和分析并借鉴国外经验,我们设想对现有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三大板块。即:

(一)通才教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开设三类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师范大学公共必修课;以及音乐教育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二)专业教育阶段 在进入这个阶段前,根据学生的特长,由教师和学生通过对学生专业能力、程度以及学习成绩的分析,选择学生所要进入的"板块"。不同的板块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1. 音乐表演板块

突出音乐表演技能,注重学生音乐表演技巧的培养,分为专业必修课或环节、理论课和其他相关课程。并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分布于四个学期中;由于视唱练耳对于音乐表演专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必修课。

2. 音乐教育板块

突出音乐教育特色,注重对学生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加强。

3. 音乐理论板块

突出音乐理论研究特长,可分为音乐学或作曲技术理论方向,根据不同的方向选修不同的课程。但最少需修满30学分。

总之,根据人才的不同发展趋向,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应该在高师的本科学习阶段,突出并形成学生自身的发展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向着多元化、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张小梅 华 进 任也韵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推荐访问:设想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